:::主要內容區

黑潮探險及體驗之旅活動紀要

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 李政芳 王友慈

前言

  我國海洋科學教育史上首次創舉,國科會為培養未來從事海洋科學研究之專才,增進高中生對海洋科學研究的興趣,於本(94)年8月1~3日舉辦「黑潮探險及體驗之旅」活動,除海研1、2、3號研究船外,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也派「水試一號」共襄盛舉。此次為國科會、教育部與農委會試圖打破一般大眾對海洋科學研究「冷僻、艱辛」的刻板印象,第一次合作嘗試,將海上試驗研究工作生動有趣的一面與高中生分享。藉由這群海洋小尖兵實際的海上體驗之旅,使海洋科學研究在校園中散播希望的種子。未來,在大學入學選填志願時,能夠將海洋相關系所列入首選,學成後進一步加入海洋科學研究的團隊,使我們的國家成為真正的海洋科技強國。

首航記者會

  全國各明星高中頂尖學子,日前扮演海洋科學小尖兵的任務,隨海洋研究船出航,進行為期2日的「黑潮探險及體驗之旅」活動。8月2日上午9時於高雄港漁人碼頭,由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廖副主任委員俊臣主持航前記者會,與會貴賓有高雄港務局謝明輝局長、海巡署南巡總局葉光輝局長、高雄市政府海洋局柯宗廷局長、中山大學海洋學院陳陽益院長、慶富造船廠葉顧問、水試所蘇偉成所長及新聞界等來賓出席,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海研1號」以海洋地質探測為主,隨船學生有大里高中「揭發基隆嶼的秘密」、竹南高中「火山活動和海水顏色關係」、基隆安樂高中「沉積物從哪來?」、三重高中「黑潮與東北季風之爭」等11名學員。「海研2號」以海洋生地化研究為重點,學員有6名,分別為北一女中「給未來一個生態契機-探討海底地形對營養物質的影響」及鳳山高中「海水的溫度和深度及浮游生物的數量關係」。「海研三號」則偏重於海洋物理方面,有高雄女中「高屏峽谷海域之流場觀測」及大里高中「台灣北部外海海底地形及沿岸流流向之研究」等5名學員。

  隨船學員有北一女中、台南女中、松山高中、國光中學及曉明女中等五所學校12名學生,研究計畫有「海水水質特性對水中微生物種類分布之影響」、「不同深度海水對浮游生物的影響」、「誰把黑潮變黑了」、「不要給我魚,讓我試著抓」、「海水的真相」等,研究領域包含了海水營養鹽類、浮游植物、海洋浮游動物、魚探聲學及海洋物理等領域。為了滿足學生們各種不同研究題目的需要,農委會水試所派出國內首屈一指的漁業研究船「水試一號」肩負重任。

肩負重任-「水試1號」

  「水試1號」總噸數1,948噸、船長58.05公尺、可搭乘45人、主機1,800匹馬力二部,航速15節,並配備先進的科學儀器,包括EK500、EA500科學魚探、全方位聲納系統、溫鹽深儀、採水系統、各型顯微鏡、萬能投影機等設備。近年來執行的研究計畫包括台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監測、台灣東部海域深海未利用資源調查與開發、台灣北部海域拖網漁業資源調查與研究、中層人工浮魚礁投放及效益調查、台灣海域數值與觀測系統「MOSSAT」研究、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呂宋海峽線型內波的產生機制、南海生地化研究、南海時間序列研究等,成果豐碩。陳林耀船長表示:這是第一次受命協助國科會,搭載高中生出海從事海上研究及探險任務,對水試一號全體同仁而言,除了榮幸外,也深感責任重大。尤其是第一次上船的學生們,面對暈船的課題,就是第一個挑戰。所幸,除了2~3位學生較慢適應外,其餘的學生幾乎不受影響,頗有「海洋科學家」的樣子。

探險啟航

  8月2日上午10時自高雄港啟航,首先前往台灣西南海域,進行人工浮魚礁區曳繩釣漁法實驗、魚探聲學及漁場環境水文研究等。由於我國海洋漁業受國際間200浬經濟海域之限制,作業漁場日益減少,遠洋漁業之發展愈來愈困難,而台灣四面環海,先天上具有發展沿岸近海漁業之良好環境,所以水試所積極投入沿近海漁場的整備與開發的工作,並以「中層人工浮魚礁之投放及其周圍水域之海況調查」榮獲「90年度行政院傑出研究獎-甲等」的殊榮。

不要給我魚,讓我試著抓

  人工浮魚礁即是以人為的方式吸引魚類來此聚集洄游,形成食物鏈,進而創造出新的漁場,以開發沿近海新的漁業資源,提供漁民更多新的作業漁場,創造漁業新機。學生們對這樣的人工構造物,不但毫無所悉而且對此能吸引魚群聚集感到懷疑與期待。當我們研究船航抵屏東縣小琉球南方海域時,即以科學魚探及全方位聲納搜尋中層人工浮魚礁區魚群的蹤影,從濃密的魚探回跡訊號中,判讀浮魚礁區魚群的數量及位置,同時於船艉投放曳繩進行釣獲試驗。由於受限於航程時間,我們抵達試驗區時間為下午3點,表層水溫較高,魚群下潛洄游,但我們並未「打退堂鼓」,首先從全方位的聲納訊號中,發現在水面下的中層人工浮魚礁浮體,船長熟練得轉換聲納俯角並發號航向角度。很快的,我們就從聲納螢幕上發現浮魚礁浮體的反射回訊,並從EK500科學魚探中發現魚群聚集在浮魚礁浮體附近的單體反射訊號。當船員大喊「釣到了」時,全體學員一陣歡呼,魚被拉上船後,學生們個個爭先與漁獲物-鬼頭刀拍照,暈船的症狀竟然不藥而癒。隨船採訪的華視記者,不但矯捷的捕捉到漁獲瞬間的珍貴畫面,更透過麥克風訪問到學生興奮的心情,完全沒有「第一次」上船的不適。

  在中層人工浮魚礁區最常出現的魚種除了鬼頭刀之外,還有小黃鰭鮪、正鰹、竹節鰆等,冬季還可漁獲大量的雨傘旗魚、黑皮旗魚、紅肉旗魚等高經濟價值的魚種。鬼頭刀(Coryphaena hippurus)是一種表層洄游性魚類,主要捕食表層性魚類,如飛魚、砂丁魚等,因此,台灣東部漁民叫牠「飛烏虎」。最大體長可達180公分,一般漁獲體長約40~100公分左右,雄魚頭頂隆起幾乎呈垂直狀,雌魚則較平緩。在台灣東部主要以延繩釣、曳繩釣、流刺網及定置網漁獲,全年皆可漁獲,盛漁期為4~6月,主要以冷凍魚片方式外銷歐美。這次我們雖然僅釣獲2尾鬼頭刀(約70公分),但也著實地讓這群孩子們高興了好久好久。

置身黑潮,徜徉銀河

  晚餐時,船正航行在巴士海峽上,岬角的海浪與黑潮支流在「台灣尾」相遇,霎時間,船又是前後、又是左右地不規則搖晃,許多同學丟下碗筷往外衝,我猜他們是把剛下肚的佳餚,吐到海裡餵魚了。越過台灣南端鵝巒鼻後,「月上桅杆頭,人約黃昏後」,我們沿著台灣的東海岸航行,隨黑潮北上,靜靜地徜徉在太平洋上。當船上廣播器傳來「現在星空燦爛,要觀星的學員請上駕駛台」時,同學們頭不暈口不吐的全都爬了起來。只見陳林耀船長、蔡天河大哥帶領學員們看著滿天星斗,敘述獵戶星座、牛郎織女的古老傳說。一時間,似乎時空已進入了銀河,航向燦爛未知的星海。

  次(3)日清晨4時30分,學生們陸續起床,在右舷邊一字排開,準備觀賞太平洋上的「海上日出」。從黑暗到黎明,曙光的彩霞到朝陽的變幻,這群菁英學子不正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尤其是12名學生沒有賴床、沒有暈船,全員到齊迎接朝陽的精神,看著他們的同時,我真的也看到了「旭日東升」。

櫻花蝦嚐鮮

  太平洋高壓的氣勢,加上黑潮的推波助瀾,我們航行快速而平穩的抵達宜蘭龜山島海域。「龜山島櫻蝦」是最近開發成功的漁業資源,早在民國85年水產試驗所即發現台灣東北部龜山島周邊海域蘊藏濃密成群的櫻蝦(Sergia lucens)資源。櫻蝦為人類可直接利用之少數浮游動物之一,全世界目前僅出現於日本駿河灣與其週邊海域、台灣東港至枋山沿岸海域及台灣東岸沿海。受龜山島地形屏障之影響,減低了該處海水受黑潮流軸的帶送作用,使台灣東岸沿海的正櫻蝦不至於被流速2節左右的黑潮水沖走而有利於其棲息。經過近10年來反覆探勘的結果,龜山島櫻蝦具有日週垂直移動之特性,科學魚探資料顯示,櫻蝦白天密集棲息於150~300公尺之水層,我們隨即以IKMT試驗漁獲目前最珍貴的龜山島櫻蝦。經過40分鐘的拖曳過程後,我們如預期的漁獲到目標-櫻蝦,伴隨著出現的還有全身晶瑩剔透的玻璃蝦、泳足抱滿卵粒的刺蝦以及滿佈銀色亮點的燈籠魚等。

  經由船長的指導,同學們個個抓起一尾尾生鮮的櫻蝦往嘴裡送,品嚐真正甘甜的滋味。這時,我們看到中山大學附屬國光中學的楊孝瑢同學,手上抓著一尾櫻蝦,面對照相機,擺出一張品嚐人間極品的模樣。

散播種子,等待萌芽

  3日下午2時,由於受馬莎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湧浪漸趨明顯,待我們完成溫鹽深儀(CTD)投放及海水分層(200m、150m、100m、75m、50m、25m、5m)採集後,即朝基隆返航,於傍晚5時30分進泊基隆港,圓滿完成任務。誠如計畫主持人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唐存勇教授所言:「高中生黑潮體驗之旅應算是圓滿落幕,相信大家的努力,已為海洋未來散播了種子,為社會激起了海洋熱情漣漪。我們不奢望一次的行動有完美的成果,未來仍需社會各界熱情的支持與參與」。蘇偉成所長也表示:「這是第一次讓高中生上船體驗漁業研究工作的過程,希望明年及未來能陸續有年輕朋友加入,使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及水準更上一層樓」。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12-17: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