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美農業合作之成果與展望

國際處國際合作科 林麗芳

一、前言

  台美農業合作交流源起於1986年1月28日,由美國在台協會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簽署之「台美農業科學合作計畫綱領」,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美國農部共同負責實際工作之推動,合作領域包括病蟲害防治、豬病、森林保育資源、養殖漁業、食品加工等方面,為雙方農業科技研究與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惟於1994年美方終止此合作關係,為賡續推動及擴大台美雙邊農業合作,農委會不斷努力並由前陳主任委員希煌於2001年10月間應美國農業部長Ms. Ann Veneman邀請,率團赴美出席見證由我駐美代表處程代表建人與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瑞哲(Mr. Richard Bush)代表雙方政府簽署之「台美農業科學合作計畫綱領」修正案,雙方同意擴大未來合作範圍,新增領域包括:(一)生物技術研發與管理(二)動植物檢疫與檢驗(三)種原收集與保存(四)動物廢棄物管理(五)再生性自然資源及生態永續管理(六)疾病診斷防治與疫苗(七)食品營養與安全(八)水產養殖(九)農業政策與經濟(十)技術移轉與職業訓練等,均為當前農產貿易與農業發展之重要課題。此外,該修正綱領亦明定雙方將本公平互惠原則分擔合作計畫經費與人員互訪旅費,並於附錄增訂雙方合作計畫所衍生之智慧財產權歸屬原則。透過此合作平台,台美農業研究人員及研究機構互動密切,藉由技術合作、資訊交流、人員互訪,有效解決並開創雙邊農業利益。

二、台美農業合作研究

  台美雙方自簽訂農業科學合作計畫綱領以來,農委會及美國農部共同籌措經費支援合作研究計畫,自1986年至1993年共執行7期,54項合作計畫,其中第1期7項合作研究計畫全由美方支援外,第2期至第7期之合作研究計畫經費則由雙方洽商同意分項支援或提供國外旅費,美方對於合作進展表示滿意。爰於1989年9月11日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與美國在台協會代表雙方政府完成「農業科學合作計畫綱領」續約;另在此架構下,於1991年2月與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署簽署「重要農產品產銷分析與預測計畫」備忘錄,辦理主要農產品產銷分析與預測研究;復於1991年6月與美國農部林務署簽署「中美林業與自然資源保育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林業與自然保育之研究及人才培育與交流;1992年10月與美國農部水土保持署簽署「中美水土保持科技交流與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水土保持技術交流、研究合作及人才培育,合作成果豐碩。

  自1994年起,美方因配合預算遭受刪減,致影響雙方合作,惟我方每年仍繼續編列經費持續推動台美合作計畫,由研究人員與美方專家保持聯繫,賡續推動台美實質合作關係。鑒於雙邊正式合作管道是實質外交的重要橋樑,農委會國際處(前國際合作處)遂積極與美國農部接洽,使美方瞭解恢復雙邊農業合作之重要性及未來合作願景,終於使美方重新考慮恢復編列相關經費,推動與台灣之農業交流合作。經多年努力美方於2002年正式恢復與我召開農業合作工作小組會議,並挹注經費共同進行合作研究。

  自2000年至2005年,台美雙方再執行37項農業合作計畫,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更有多項成果於國際及國內期刊發表,並深獲肯定。近年來重要台美合作研究成果包括:

  (一)成功複製牛羊:由台灣大學畜牧系鄭登貴教授與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組成的複製動物研究團隊與美國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學Dr. Jerry Young的研究團隊合作,透過雙方研究人員的互訪,進行技術交流及學術研討,已成功的利用轉染人類第8凝血因子之成年荷蘭牛耳細胞進行胚胎複製,共獲得囊胚期胚31個,進行胚移置及後續試驗。台美合作發展動物分子牧場,生產人類第8凝血因子,嘉惠血友病人,是台美農業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基因轉殖研發新花色: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王強生組長、種苗繁殖場陳駿季課長與美國農部農業研究署的Dr. Robert Griesbach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黑豆種皮酵素基因的選殖,構築基因表現載體,透過基因轉殖將載體殖入不含此類酵素的花卉植物中,藉由外源酵素基因之表現而合成新色素產物,創造新花色,增加花卉市場多彩繽紛的市場競爭力。

  (三)有效區域防治東方果實蠅:由夏威夷農業廳、大學與農業試驗所果實蠅工作團隊合作,在台設立16個區域防治示範區,涵蓋面積達28,245公頃,完整地監測果實蠅密度及蒐集數據,大幅降低果實蠅密度,減少危害,深受肯定,也使台灣果實蠅防治工作與國際之應用研究接軌。

  (四)建立負壓動物解剖房及生物安全實驗室,防止人畜共通傳染:由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與美國肯塔基大學獸醫病理學專家洪春彬教授合作,在台灣建立符合國際規範之動物疾病診斷中心,建立新浮現人畜共通傳染病快速診斷之標準作業流程,透過人員交流及訓練研習,強化台灣疾病檢診體系,因應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之入侵。

  (五)病原菌生物晶片檢測:由中興大學曾浩洋教授(現任弘光科技大學)與美國奧立岡大學蘇意誠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發展RNA基因生物晶片,可以快速檢測食品病原菌的感染,目前已進入產學合作階段。

  (六)利用微藻相建立水產養殖循環系統之研究:由水產試驗所與美國夏威夷大學黃兆凱教授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利用各種微藻生理生態差異性,建立適應台灣環境的微藻相控制技術,完成貝類及藻類之整合養殖系統,既可控制水質及魚病,又可省水及降低成本。目前實驗系統可作為大型商業級系統參考,對生產健康蝦及衛生安全貝類極具價值。

三、台美農業合作國際研討會

  為讓雙方政府、研究單位及社會大眾更瞭解台美農業合作成效並建立交流平台,台美雙方也共同舉辦3次國際研討會,1995年11月7日至10日假農業試驗所,舉行「花卉與蔬菜作物番茄斑萎病毒及媒介蟲薊馬國際研討會」,邀請20個國家150位專家學者與會,其中包括該研究領域內之數位國際知名且權威之專家學者。研討項目包括病毒群新生理小種、細胞學、基因組成、抗性育種、誘導和相關遺傳工程、薊馬及其傳播、病蟲害之管理,透過專題報告及壁報方式進行討論,研討會成果豐碩,並由國際園藝學會印行專刊,對國際發行。

  1997年5月6日至7日,台美合作計畫綱領執行屆滿10年之際,由農業試驗所對各項合作研究計畫成果作一整理,並策劃未來雙方合作之重點,舉辦「台美農業科學合作研究計畫檢討會議」,會中邀集台美雙方負責推動計畫人員及合作研究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進行專題報告並交換心得,對台美合作之未來方向及重點助益良多,並編印檢討會專集。

  2005年11月15日,在台美農業合作將屆滿20年時,台美雙方共同假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就近5年的合作成果辦理「台美農業合作成果研討會」,邀請美國加州大學生物技術研究及教育計畫主任Dr. Martina Newell-McGloughlin作專題演講,並由台美雙方計畫負責人員進行19篇口頭論文報告,另展出31篇研究成果海報,美國農部國外農業署副署長William Brant,美國農部官員、美國在台協會及產、官、學各界約有150人出席,會議內容及各專題報告亦彙整成專刊出版,充分展現台美合作成效。

四、未來展望

  農業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產業,面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衝擊,台灣農業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期,需要先進科技研發創新來協助突破,而國際合作是有效取得先進科技的管道之一,台美農業合作就是成功的管道,發揮雙邊合作的功能。展望未來,雙方已同意就下列方向,進一步推動合作:

  (一)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診斷技術及防治措施(二)動物(含水產)疾病疫苗研發,減少用藥及藥物殘留(三)農業技術移轉,含生物技術及商品化相關法規(四)農產品可追溯性及相關制度研究(五)農業政策、風險溝通,含媒體、消費者及立法委員等之溝通。

  台美農業合作以科技計畫為重點,美方著重於創新、基因轉殖技術及符合美國農部農產貿易目的之研究。我方未來與美方合作研究計畫除應調整方向以擷取美方的先進農業科技外,更應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讓美方的研究單位也能學習到台灣的科技,例如中草藥種源、栽培技術、水產養殖、人畜共通疾病疫苗等技術,進而願意主動向美國農部研提計畫與台灣合作,確實達到雙向科技交流,並藉由美方研究單位提出與台灣合作的需求,可穩固雙方合作研究基礎並提高美國農部補助台美合作計畫的意願及預算。相信台美在既有的良好合作基礎上,未來必能共同創造更輝煌的研究成果及能量。

五、結語

  台美簽訂「農業科學合作綱領」為繼台灣關係法後,在農業方面雙方推動實質合作邁進的一大步,此一綱領明定美國農部及我方農委會為負責執行單位,其對等之官方合作管道,對推展雙方農業技術實質關係意義深遠,尤其合作近20年以來,共推動99項合作研究,召開3次國際研討會,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提升及國際農業交流和經濟發展。台美農業合作已成功建置交流合作平台,未來可透過此管道更加強雙邊合作,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競爭環境下,引進最新技術,解決台灣農業發展瓶頸,提升農業價值,培養國際觀的農業專業人才,增加農民利益並促進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誌謝:

  本文部分資料取材自台美農業合作研究報告,謹此致謝。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2-16:1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