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絲瓜雜交一代新品種─高雄2號(秋綠)簡介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戴順發‧黃祥益

一、前言

  絲瓜又名菜瓜,原產於熱帶亞洲地區,目前台灣栽培面積為2,321公頃,為台灣重要夏季蔬菜之一,主要栽培品種有圓筒絲瓜(Ruffa cylindrical Roemer.)及稜角絲瓜(R. acutangula Roxb.)兩種,其中圓筒絲瓜主要產地為高屏地區,栽培面積達1,091公頃,佔全國絲瓜栽培面積之47%,在冬季及早春低溫期間生產更為國內絲瓜市場主要供應地。目前圓筒絲瓜的地方栽培種相當多,以粗鱗種、溪州種及白皮種為主;由於農民有自行留種的習慣,因而造成品種混亂和退化,產量低、果肉煮後容易褐化、品質劣及裂果率高等現象,又因栽培過程的營養生長過盛,造成雌花形成較晚,也導致結果不連續及果實大小不均一,生育中後期藤蔓及葉片迅速覆滿整個棚架,不但管理作業不易,產量也急速減少。本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針對這些品種的缺點加以改進,育成新品種絲瓜秋綠─高雄2號。

二、育成經過

  絲瓜高雄2號自民國84年起進行種原蒐集及純化,87年開始進行一代雜交育種工作,從雜交、品系比較、區域試驗一直到命名複審通過,歷經7年終於改良成功,於94年4月6日獲農委會農糧署命名審查通過。

三、品種特性

  絲瓜高雄2號之優點為早熟、節成性高、豐產、果肉煮後完整、不褐化、食味優良、適合秋季栽培、長日結果率高及不裂果。為雜交一代品種,不適合留種。莖蔓中等粗細,生育初期葉片小,綠色,缺裂5~6個。果實短筒形,果皮綠色,條紋色澤濃,達食用價值果之平均縱徑約 21公分,平均橫徑約7.0公分, 平均果重約590公克,硬軟適中,肉質緊密,煮後肉色翠綠。不同期作栽培高雄2號之雌花始花期,春作為播種後64天,夏作47天,秋作29天,冬作81天,比對照品種溪州種早3-17天,有利於搶早上市,避開採收中後期病毒病危害,確保產量。產量方面,高雄2號於秋作栽培,最能表現其早熟、豐產之特性,早期產量及總產量為16.2及69.5 公噸/公頃,分別比對照品種溪州種高出267.2%及37.8%,良果率91.6%,且不裂果。在春作及夏作之表現亦極為優異,冬作表現略遜於其他期作,但仍比溪州種為佳(表1xls / pdf)。顯示本品種在長日環境下栽培,結果性亦佳,在高屏地區周年均能生產。

四、栽培要點

  (一)育苗:種子播種前進行破殼及浸種12~24小時,可促進發芽整齊度。穴盤育苗時覆土勿過深,以免影響種子出土。

  (二)栽培管理:高屏地區種植絲瓜以秋冬季居多,栽培方式採水平或拱形棚架,跨距為4-5公尺。秋冬季絲瓜留母蔓高密度栽培法適合株距為30~60公分,配合網室棚架設施,水平棚架採單行植,拱形棚架採雙行植,可獲得較高的早期產量及總產量(表2xls / pdf),果實品質不會降低。留母蔓生產方法係於生育期僅留母蔓,摘除其他側蔓,利用秋冬季母蔓生長強勢之優點,生產碩大、果型端正均一之高品質絲瓜果實。

  (三)肥培管理:為確保果實連續採收量與品質,除應注重有機質肥料之施用外,於雌花始花期後每隔約10~15天應施追肥一次,但須視絲瓜生育狀況酌予增減,切忌於雌花始花前施用過量氮肥,以免營養生長過於旺盛,延遲雌花產生。施肥量參照施肥手冊。

  (四)病蟲害防治:絲瓜採留母蔓生產技術每次花期之採收期為7天左右,採收期間隔約15天,可於採收前後加強病蟲害管理工作。病蟲害參照「植物保護手冊」,選用低毒性安全採收期在7天以內之藥劑適時進行防治。

五、展望

  高雄2號具早熟、生育初期葉片小、田間栽培管理容易、果形適中外觀佳、節成性高、豐產、果肉煮後完整、不褐化、食味優良、適合秋季栽培、長日結果率高、不裂果等優良特性,在高屏地區栽培產量穩定性高,利於搶早上市,預期推廣後可增加農民收益。本品種將尋求種苗公司合作,研發雜交種子生產技術,並將辦理技術移轉,預估在95年7月份可於市場販售。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2-16:3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