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之展望

水土保持局科長 祝瑞敏

  現代的農村聚落已非以往僅止於農業生產的角色,而是居住環境、社會福利和環境保全的基地,鄉村發展的議題也由傳統的硬體導向思維改變成軟體導向的鄉村發展,並開始由農戶實地參與農業與環境的保存,許多的退休人民將回歸故鄉或鄉間生活,這樣的行動也很有可能將社會帶回到平靜的境界。在城鄉發展全球化、地方發展特色化、鄉村永續發展架構整合化及鄉村資源競爭多元化的鄉村發展趨勢之下,更需要農業部門研擬鄉村發展策略,建構鄉村發展體系,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強化農業空間資源整合,以全方位觀點就區域發展提出願景,推動鄉村計畫,維護鄉村特質。

壹、計畫緣起

  以1992年「地球高峰會」的Agenda 21為藍本,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將各部會的政策涵蓋面向及於生活、生產、生態及教育等,永續發展的政策由以往以經濟發展為單一主軸的發展方向,加上社會與環境的向度,並以永續發展為終極關懷。永續發展的視野,將經濟發展的單一思考擴及於社會與生態向度,「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將公共建設納入了景觀美學、人文歷史及社區總體營造與自然生態等多元思考,並強化專業與行政人員的成長與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農村新風貌(鄉村新風貌)計畫即是其中「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重要項目。

  水土保持局自民國76年開始辦理農村的規劃與建設業務,並自94年起擔任鄉村新風貌的主辦,該中程計畫的內涵除了農漁村的建設、休閒農業以外,也納入了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農村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人力培訓等工作,使得鄉村發展有完整的計畫予以支持。94年9月8日奉行政院同意備查的鄉村綜合發展方案是為政策上的引導方針,在區域以及縣的層級則以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為藍本,在社區的層級則以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為主軸,在農村的環境面向即是以獎助農村新風貌為指標性計畫。由此可見,本局所辦理的鄉村新風貌計畫涵括了各種層級所需的支持性計畫,我們也期待藉由中央政府計畫的支持與預算的持續編列使得我國的鄉村發展能夠永續。

  在行政院93年6月送請立法院審議的草案中,提出國土計畫的架構,將全國土地劃分為「國土保育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和「農業發展地區」。其中,前兩項已有相關法令規範其計畫和空間發展;但農業發展區則主要以「非都市土地使用管理規則」和「農業發展條例」為依據,法令並不完備。在計畫體系方面,未來隨著區域計畫法廢止,非都市土地使用管理辦法亦將停用。因此,鄉村地區的總體規劃實有迫切需求,並且自台灣加入WTO之後,農村面臨大幅度轉型,為了引導鄉村地區的發展整體規劃農村,本局在94至97中程計畫-鄉村新風貌計畫中即已提出,預計在2年內(94年7縣:彰化縣、宜蘭縣、苗栗縣、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95年9縣: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雲林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將協助全國16個農業縣進行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

貳、具體作法

  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藉由專業團隊的調查與規劃,以縣為區域單位,以三生面向整體思考,意即以縣層級提出生活、生產、生態之策略構想與發展願景,進而研擬全縣的「鄉村風貌綱要計畫」,作為未來政府建設與地方發展的指導綱領與執行實質建設的依據。本局為使各縣工作能有齊一的成果,特別委託台南藝術大學擔任總顧問,由曾旭正教授領導的團隊為各縣規劃團隊建立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台,共同為台灣鄉村的規劃而努力。94年組織7個縣的規劃團隊成為一個大的學習組織,辦理經驗交流與規劃成果分享,在規劃過程當中辦理2次工作交流會與成果展示研討會等,並且引進日本、荷蘭的鄉村規劃成果,舉辦2次國際工作坊,使各縣規劃團隊的規劃成果更能符合本計畫的期待。

  「鄉村新風貌計畫」是一整合性計畫,在空間的層面將涵蓋縣級與村落社區;在主題上同時照顧實質建設與新型產業發展;在行動上亦同時關注人才培育與社區營造。「營造農漁村新風貌」雖以硬體整備為標的,但風貌營造的任務仍以支持農漁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發展為核心。縣級的規劃並非侷限於「風貌」的規劃,而是對區域的農業發展、生態考量和生活需求有全面性的考量,所提之綱要計畫,雖以實質建設為主,但仍有產業、生態之考量。「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的基本任務是:落實營造鄉村風貌之目標,強化都市計畫地區以外之區域發展,參考未來國土計畫之新架構,以縣為單位,依據不同區域之特性,掌握其農漁村地區的景觀特質與潛力,建立農(漁)村風貌營造之行政機制,提出全面性之鄉村發展綱要規劃,除作為指導未來鄉村發展建設、輔導及獎助計畫之設計準則與行動計畫,並作為督導評估之依據。

參、預期達成目標

  縣級鄉村風貌規劃的目標在於產出一份完整的「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計畫」,而鄉村是都市與自然二者之間的過渡帶,同時具有某種程度的都市與自然特性,開放的田園、遼闊的景觀為其環境特性。種種的鄉村環境特性所構成的資源吸引力,有別於鬱鬱森林分佈、野生動植物豐富的保護區、國家公園等自然地,以及水泥高樓、人車往來的都市地區,成為鄉村旅遊所仰賴的資源特性,藉由鄉村中生活、生產、生態並重的概念,將人們的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故本綱要計畫極其重要,且具有以下性質:

一、與國土計畫接軌,以鄉村地區為範疇

  依目前推動中的國土計畫構想,全國土地將分為三大功能分區:依著明確條件先劃設出「國土保育區」和「城鄉發展區」,其餘則歸為「農業發展區」,本規劃完成時,期待各縣規劃成果中試繪出此三大分區,也期待能成為部門綱要計畫與景觀綱要計畫的前置規劃,納入縣市級國土計畫中,藉由整體規劃整合各部會資源集中辦理,利用各地方的特有資源,營造優質生活與休憩環境。

  本案規劃以縣為範疇,但不含括都市地區,在農業發展區中也包含了提供居住功能的農村聚落,供作生產的農田、漁塭和山林,也包括了尚未被開墾的低海拔原野。就空間構成而言,都市通常為鄉村地區所包圍,依靠鄉村提供種種生活資源,如水電能源、果菜魚肉糧食、休閒去處乃至自然學習。鄉村地區同時也與保育地區相連接,是紓解都市對自然生態產生直接衝擊的緩衝帶。鄉村地區更是提供另種居住品質的生活基地,農民藉以安居,嚮往自然生活者亦得以稍稍遠離市囂。

二、以「三生」之均衡發展為目標

  鄉村風貌綱要計畫是引導鄉村發展的工具之一,基於鄉村的獨特地理角色,其發展必須同時兼顧農業生產、自然生態和居住生活三個面向的需求。本項規劃針對生活、生產及生態三個面向,先以文獻及各局室資料為基礎做全面性的蒐集與整理,再針對其中不足者進行田野調查,並指認出各縣鄉村地區的一般性地景結構、區域風貌特質、獨特景觀地點及三生發展的空間條件等。

  我們期望綱要計畫描摹出不同於都市的發展願景,讓人們對於「鄉村」能有所期待,鄉村應該提供鄉村居民良好品質的生活條件,讓現居者滿意甚至吸引新住民,它應便於生產出安全健康的農漁產品,讓生產者樂業而消費者安心健康,它應儘可能地支持生態多樣發展的條件,讓農村的田野生態更豐富且更具特色,它應維持獨特的鄉村風貌提供休閒,讓住民驕傲地與來客分享原鄉特色。

三、以支持三生發展的「環境整備」為內容

  鄉村「風貌」一詞指的是「實質空間的構成與景觀展現」,故「鄉村風貌綱要」的重點內容是:針對鄉村地區因應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個向度的發展願景而擬定的實質空間行動,包括設施建設、修景、保護、復育、自力營造、管制、獎勵等行動,由於這些行動最後都將塑造鄉村的實質景觀,因此稱之為風貌計畫,與日文的「環境整備」內涵相近。

  規劃團隊就各項文獻及現況調查,清楚地指認出該縣鄉村地區在農業生產、聚落生活及生態保育發展上已面臨或即將面對的課題,尤其是空間上的發展課題。綜合分析該縣鄉村地區在生活、生產及生態方向的發展潛力與現有課題,配合全國性的資源分布與地方特色,並結合縣政發展重點,提出該縣鄉村地區的發展願景與行動計畫。

四、作為縣府跨局室經營鄉村地區的中長程藍圖

  本計畫最終產出應清楚、具體且可行,包括應清楚呈現三生課題的各種現況分析,全縣的鄉村風貌發展願景圖應凝聚縣府各單位的共識,為逐步達成願景擬定行動計畫讓各局室確實分工,具體可行的分期分區環境整備計畫作為爭取中央預算或運用縣預算經費的執行參據。

五、規劃過程應充分發揮「整合」的功能

  鄉村發展相較於都市發展一向是較被忽略的,縣府的農業部門過去也較缺乏整體規劃的觀念,因此我們期待這一次的規劃過程能夠發揮「整合」的功能,分散的農村資訊能夠整合,投入農村的行動也能夠予以整合。規劃團隊應充分與縣內各局室接洽,蒐集各種有助於現況分析的資料,加以整理、統計及繪圖,同時也協助各局室有系統的掌握鄉村的資料。從規劃團隊專業協助,最後提出的規劃願景與行動計畫應能充分看出局室整合的合作表現。

  鄉村發展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業務部門的合作,以及各方面的專家提供自己之所長、專業知識與經驗,地方的特質更是需要在地的學者、專家及地方人士的不吝提供所知,綜合了各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之後,才能真正地進行總體規劃,提出符合現況及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計畫。不論是政府部門間、政府部門與民間,或是專業者與使用者之間,均需要交流的平台,充分瞭解各方的需求後才能提出整合的可行方案,而後方可取得共識予以落實執行,鄉村綜合發展才有可能。

肆、未來展望

  台灣是一處文化融合再生異質多元的島嶼,歷經數百年來不同種族與文化的洗禮,呈現多采多姿、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特色,發展成為豐富多元而特殊的台灣文化,鄉村地區更是各類資源存在的場域,因此透過整體規劃,各縣政府思考地方的特色與永續發展願景,在基礎建設工程上融入在地的特色及永續經營的理念,再現地方風華,並維護生態資源,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是為了後續的鄉村風貌建設打下基礎,以三生的永續為基礎,以縣為尺度,以競爭為前題,使各縣發揮創造力、生命力、文化深度與發掘地方的特色,使我們的鄉村建設能符合以永續為主題的環境美學,營造與地方特色相互結合、多元豐富的鄉村新風貌。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4-17: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