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新竹照門地區農村發展及建設成果

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淑君
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研究生 賴振民

壹、前言

  農村,係一些直接以農業為生計的家庭與少數間接以農業為生計的家庭,聚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且人與人間,特別是家庭與家庭間,有社會性互動關係。農村即指在這樣一群人與這樣一個地方的複合體系。而農村村民連帶所經營的土地與農業,即是一塊地域上的農村生態系統。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以其智慧與能力發明簡單技術、工具,並運用自然資源,促進其所栽培植物及豢養動物發育成熟,期能有豐收的農畜產品以之為食糧(黃山內、謝明憲,2000)。

  而農村規劃必須落實農村建設由下而上之機制,與居民緊密結合,激發社區居民愛鄉愛土情操,僱用在地人動手整理自己的家園及農村社區環境之整理維護,亦協助農村之建設,尋求農村的永續發展。如古坑鄉華山在921地震及納莉颱風所帶來的土石流等連續天災後,為重建本區受創的家園,即著手進行土石流整體治理,當時設計理念首重安全,並考量自然生態的平衡,以全方位的土石流整體治理來進行規劃設計,同時全力推動農村聚落重建及社區營造工作,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創造社區就業機會,啟動社區自主機制及改造社區空間環境(黃國鋒,2005)。

  然為因應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農村人口外流、留農人力老化、農業資源閒置等問題,將農村各方面建設先行妥善規劃,讓農村建設能符合鄉村發展之需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於76年度起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辦理「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規劃暨建設計畫」後。新竹縣新埔鎮照門地區於80年度開始規劃,81年度陸續投入建設,輔導農村綜合規劃,結合社區資源與人力,協助地區觀光休閒農產業發展與提供民眾最佳之優質為民服務,自動參與社區環境改善與維護,由該地區民眾認養社區內公共設施環境改善與維護,營造優質清潔環境提供民眾休閒遊憩場所,並志願親切熱情導覽解說,提供遊客高品質服務,每逢假日湧進大量人潮,為當地帶來億元之商機,並於90年度起獲評選為「農村新風貌計畫」項下之示範區。

貳、台灣之農村規劃與永續經營

  台灣農村聚落,雖然均依靠農地而建立,但受區域性環境因子等影響,形成不同類型,南部地區尤其濁水溪以南多為聚村,北部多為散村,而中部則二種兼有,東部則多沿公路發展密度較小的村落。此外,也依區域性農業用地之地質或地形等差異,而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型態。然而台灣農村聚落卻同樣面臨了人口逐漸外移,致使農村呈現老化與衰退,農民所得偏低,農村就業機會缺乏等問題;更面臨區域性城鄉發展失衡,農村工作條件與居住環境普遍不良,農村建設零星及公共設施不足等困境。而解決之道係應透過農村綜合發展規劃,依據農業用地管理政策及配合區域性環境特色,規劃出具獨特風格的農村聚落,且涵蓋生產、生活與生態層面之改善,創造農村居住與休憩價值。現今台灣農村之問題如下:

一、現行農村衰微與鄉城發展失衡

  台灣農業生產曾一度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大宗(如香蕉、鳳梨),但在工商業發展及科技發達,都市化及工業化過程的衝擊下,傳統的農村產生了急劇的改變。歸納影響臺灣農村的變遷因素,除了農村社會本身受潮流衝擊而引發的改變,加上自身演化的結果外,尚有政策計畫的導引、法令規定的約束管制及行政管理體系的組織分工,皆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農村發展。且目前台灣地區農村發展則存有下列變遷事實(吳宗吉,1992):

  (一)人口結構變遷:年青人口外移、勞動力老化及素質低落等。

  (二)生產方式改變:機械化取代大部份人力、糧食作物比重值逐漸降低等。

  (三)生活方式變遷:在科技的助力下,氣候不再為農業生產之主要限制因子。傳統的農村生活隨著四季更替而有不同的作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情形不再。於是農民比過去有時間從事休閒活動。

  (四)社會組織變遷:大家庭組織沒落,小家庭組織普遍盛行。

  (五)環境因素變遷:土地的過渡開發,水土流失,破壞自然景觀;肥料、飼料及農(醫)藥品等化學藥品大量使用,致使田園遭受污染。

  (六)運輸需求變遷:今日農村由於講求擴大經營規模,提昇工作效率,對於運輸工具及運輸設施的需求增大,農村的道路系統及道路寬度都有加大的需求。

  (七)住宅需求的變遷:早期農村住宅之為三合院、四合院等傳統建築不再,現代立體造型設計之建築取而代之。農村樸實的建築風貌也為之轉變。

  在上述之變遷事實的衝擊下,引發了許多農村發展問題。例如在共通性問題計有:人口勞動力不足與老化、農業經營所得較平均所得為低、環境污染問題、公共設施與設備不足等問題;在地域性問題則由於各型農村所處區之差異,營聚方式之不同,而有所差別:如農村面臨多數農場經營規模小(經營效益低),灌溉排水設施不足;漁村則多屬漁業設施不足;山村則以交通運輸之需求甚於其它類型村落(便捷大眾運輸、產業道路之養護)。

  此外,今日農村已不再僅是面臨單純的農業生產與所得偏低等問題,而是進一步擴展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包含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實質建設等方面。農村問題若無以有效解決,農村人口持續外移,不僅將使得農村建設之工作與公共投資,可能因人口相對稀少不符合投資效益,致公共建設零星而不足;而且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農村建築物與文物古蹟,因人口外移乏人照料、維護,而逐漸腐壞殘破。反觀都市地區則由於產業集中,人口急劇增加,使得公共建設難以配合人口增加的步調,致公共設施及住宅不足,地價高漲與綠地缺乏,影響都市的居住品質(劉健哲,1998)。如此城鄉的不均衡發展以及都市地區人口的過度膨脹,必將引發種種社會經濟問題。因此,農村的問題無以解決,都市的問題也將永無解決之期。

二、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創造農村居住與休憩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結構的變遷,農村的角色與結構亦已逐漸改變,農村不再僅是農業生產的地方與農民居住的場所,它也是其他產業的設置區域與大部分非農民的生活空間。而農村不僅可生產糧食與原料,同時也「供應」景觀與優美的自然環境,是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的保育場。此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以及渡假機會的增加,農村景觀的多樣性、自然性與優美性,吸引了都市人在農村地區的旅遊活動,使得農村同時也是都市人在閒暇時調劑身心、遊憩休閒的去處。

  因此,透過農村綜合發展規劃的手段,加強農村公共建設以改善村民的工作條件與居住環境;並且迎合農村遊憩休閒的發展要求,整建農宅、增設遊憩休閒設施,以創造農村美好的休憩環境。例如,在土地使用方面,以未來農業經營方式來規劃社區空間需求,將專業農戶建築用地、兼業農戶住宅用地(或非農戶)、道路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畜產及生產相關設施用地、農業用地等加以規劃區分;並妥善規劃公共設施,加強文教、遊憩、服務等設施之建設。同時亦需維護農村文物及古蹟,確保農村傳統及具歷史價值之建築物,保育自然資源,維護景觀與農村風貌,以顯現出農村獨特風格及其在延續固有文化的意義。如此才能重新創造農村在居住及休憩價值方面的吸引力,使社會對農村的依賴性增加,進而增強農民對農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三、配合城鄉均衡發展,農村規劃推展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是台灣農業發展政策中,賦予農村、農民與農業新使命的農業事業,其為規劃具地方特色的休閒活動,漸漸地將以生產導向的農業,導引至休閒為主的服務業。故發展休閒農業之意義為增加農民收益,為農民拓展農業經營型態,謀取福利;轉移傳統農業型態,有助於農業結構之改善;平衡農村與都市間的差距,同時創造綠化環境,並維護現有的自然生態以供為永續利用,並為後世子孫留下更多的自然資源。

  因此,透過農村綜合規劃將最新公共建設和平衡城鄉差距預作先前規劃,且依農村生產、生態、生活為主要目標,把農村建成有別於都市的無煙囪產業,發展鄉村特色,如一鄉一特產的觀光遊憩為主的經濟建設。而休閒農業就其發展及規劃的角度觀之,必需符合以下三點原則,方不致悖離休閒農業之意義(潘正華, 1994):

  (一)休閒農業的經營主體應為農民,包括農民、農民團體、合作農場、農業企業機構等,其經營的目的乃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

  (二)休閒農業的經營客體為農產物及其生產環境,包括其附近之觀光遊憩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等。

  (三)休閒農業的經營型式為提供遊客休憩,就是在農業區中提供遊憩活動;如休閒農場、觀光果園、出租果園等。

  同時並將軟體工程如資源的開發組合、旅遊資訊服務、農民組織、農民教育、輔導技能、消費者教育、經營管理、教育宣導、行銷以及各種活動都融入規劃設計方案(鄭健雄,1981a)。且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仍應強調當地居民的參與(鄭健雄,1981b),將來規劃設計方案才能落實。此外「休閒農業區」應有別於一般的「觀光遊樂區」;休閒農業區在農村設備、農村空間、農業生產的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及農村人文資源等方面必須充分發揮,以展現農業與農村休閒旅遊的功能。

參、新竹照門地區農村發展及建設的經驗

圖1 照門區域概況圖

圖1 照門區域概況圖

一、照門地區概述

  新埔鎮位於新竹縣東北方,東接關西鎮,西臨竹北市,南接芎林鄉,北接湖口、楊梅、龍潭等鄉,全鎮面積佔地72餘平方公理,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平地及山坡地的農業均為發達,鎮民多以農業為主,誠實簡樸、克勤克檢,因祖先多來自粵省海丰,故以客語為主要方言(新埔鎮公所,2005)。

  新埔鎮照門地區有著微微起伏的丘陵,青草如茵、環境清幽,山坡上橫山梨、高接梨、茂谷柑、海梨柑、文旦柚等果樹結實纍纍,這裡出產的橫山梨和海梨更是令人讚不絕口,還有培植國蘭的溫室,讓四處都飄散著蘭花的芳香。

  照門地區在水土保持局的精心擘畫之下,讓這個盛產水果及柿餅的農村,煥發出它更具獨特的魅力,步道、 觀景台、涼亭、公廁、停車場、景觀農塘、解說設施、景觀護岸、公園等公共設施,在在都讓外來的遊 客享受旅遊的便利;區內農塘遍布,灌溉蓄水及垂釣觀魚兩相宜;鄰近的九芎湖溪流中段設有親水區,大人小孩都可在這裡恣意遊憩戲水;步道系統完善,觀景台更可遠眺新竹市及聯合報南園休假中心,風光明媚,一覽無遺。到這裡旅遊,可以走步道及九福觀景道路作環狀串聯健行,配合賞花、採果、品嚐客家美食等活動, 購買當地之農特產品,假日遊人如織,已成一新興旅遊景點。以下就社區之區位環境,做簡單之介紹:

  (一)照門地區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1~6鄰,包括九芎湖、箭竹窩二溪坑集水區,地勢北高南低,呈開口向南之半封閉型河谷地形。毗鄰聯合報南園休假中心、義民廟、龍潭觀光茶園、小人國、六福村野生動物園、石門水庫等觀光區(如圖1所示)。

  (二)人口總計204戶,有991人,大多以農為生,誠實儉樸具有敦親睦族的美德,且無工商業社會奢靡現象,生活刻苦耐勞,保有完整之客家風俗習性,為典型之客家村。

  (三)照門地區內農民零星分布在山坡地上,因已完成整體規劃,民國81年度起實施規劃建設後,至86年間,陸續建設道路拓寬改善、停車場、公廁、涼亭、登山步道、休閒園地、農塘、綠美化等多項工程,除吸引大量休閒旅遊人口外,對農民的收入也有相對提高。

  (四)面積約301公頃,絕大多數為私有地,其中宜農牧地約80%,宜林地約20%,農作物以橫山梨、高接梨、海梨柑、茂谷柑為主,產品品質優異,具發展潛力。

二、地區建設成果

  照門地區於81年度起依規劃內涵編列經費,分年分項進行實質建設,歷年來建設成果歸納如下:

  (一)公共設施建設:

  1. 道路改善:新闢8公尺寬道路1.54公里,改善4公尺寬道路5公里(附註)。
  2. 整治野溪:整治九芎湖溪、箭竹窩溪及埤塘窩溪,確保區內人民生命及財產之安全。
  3. 灌溉設施:完成農塘整治;設置蓄水池11處,並於果園內設置末端管路噴藥及灌溉系統,以作救旱及防治病蟲害之用(如圖2)。

  (二)發展生態化休閒農業:

  1. 推行有機農業並於區內自行販售,提高農產品收益。
  2. 構築不同材質之步道,引領遊客穿梭於茂密優美的稜道、林間及果園間。 構建花木扶疏的生態化停車場、景緻優美的觀景台、涼亭及公廁等公共設施。
  3. 輔導居民復育獨角仙,並設立蟲蟲博物館,增加休閒遊憩項目。
  4. 輔導居民籌設農產商店、提供遊客停留的需求,並增加農民收入。

  (三)帶動地方繁榮,促進商機,增加農民收益:

  由於本區位於桃園、新竹都會區近郊,經建設執行後,形成該等都會區之後花園,每逢假日湧進大量人潮,一年超過100萬人次,提供國民良好的休閒遊憩場所,帶動地方繁榮與商機,使鎮內原有23家小吃店激增至178家,家家生意興隆。

  (四)維護土壤資源:當納莉颱風侵襲本省時,新埔地區受創嚴重,本區由於水土保持處理及平日維護得宜,僅小部分崩坍,隨即以「雇用在地人辦理崩坍裸露地處理」,經處理後已趨於穩定,並使得往後敏督利及艾莉等颱風均未在本區造成災害。

肆、結語

  農村欲永續經營,農村生態維護應建立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間取得平衡;並且使其發揮應具的意義與功能,亦即能有最大的經濟成長、保證有效財富的公平分配及最小的環境負荷壓力。但當土地利用產生衝突,致人民的健康及生存或生態體系之平衡及永續發展基礎有受危害之慮時,環境保護的要求性應優先加以考量。且為維持各指標間之平衡,在實際狀況上雖不易徹底執行,但仍可針對各項指標逐一調昇其基本要求,始有機會達成農地永續利用之目標。

  照門地區在水保持局與新竹縣政府、新埔鎮公所及各有關單位的充分配合下,才有今日「照門之美」,經歷多年來的建設,使原先封閉的的農村注入新的氣象,而呈現「富麗農村」的景緻。也由於有居民共同的參與及與地方充分的溝通,才能對規劃區發展的方向、居民的需要,有深切的掌握。其成果除公部門的努力外,地方所組成之推動委員會及維護班也能積極配合,始有今日的成效,使得本區無論是在生產面、生活面、生態面,均能展現其風采。

 圖2 整治後綠美化之野溪     圖2 整治後綠美化之野溪 

圖2 整治後綠美化之野溪

參考文獻

  1. 吳宗吉,1992。〝農村聚落規劃體制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
  2. 黃山內、謝明憲,2000。〝農村生態保育與農業永續經營〞,農政與農情,第91期,台北:農委會。
  3. 黃國鋒,2005。〝水土保持固家園活力鄉村展新貌〞,農政與農情,第155期,台北:農委會。
  4. 新竹縣政府,2005。http://www1.hchg.gov.tw/xx/about/geography.asp。
  5. 水土保持局,2003。〝新竹縣新埔鎮農村發展規劃及建設計畫照門地區簡介〞。
  6. 新埔鎮公所,2005。http://www.sp.gov.tw/story_1.htm。
  7. 水土保持局,1997,〝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報告〞。新竹縣新埔鎮照門地區。
  8. 劉健哲,1998。〝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加入WTO我國農業調適的重要策略〞,政策月刊,第33期。
  9. 潘正華,1994。〝台灣農村地區發展休閒農業於農牧用地上興建民宿建築之法令可行性研究〞,台彎大學農業工程所碩士論文。
  10. 鄭健雄,1981a。〝發展休閒農業之困難與限制〞,台中區農推專訊,第114期。
  11. 鄭健雄,1981b。〝休閒農業的教育功能〞,台中區農推專訊,第118期。

附註

  農路系統及面寬分為幹道農路(面寬7公尺)、主要農路(面寬6公尺)、田間農路(面寬4公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6-14:1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