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糖價中長期呈高檔震盪趨勢

企劃處 林文傑

一、前言

  2005年國內糖價(以台糖公司販賣的砂糖價格為計價基準)最低時每公斤只有新台幣12元,隨著國際糖價的飆升,至2006年4月中旬已漲至20.7元,其增幅高達72.5%,且此趨勢迄今似無回跌跡象,而成為近期影響國內民生的重要議題。因此,本文試將國際中長期糖量供需及其價格走勢簡述如下,以供國人參酌。

二、國際糖量供需及其價格趨勢

  2005年起之國際糖價暴漲走勢,與1970年代世界第一次石油能原危機引發國際糖價飆漲的背景、供需趨勢、各國的因應對策等方面有許多類似,其相關要點為:

(一)國際糖價暴漲要因

  由International Sugar Organization(國際糖業組織,一般簡稱ISO)、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國際農糧組織,一般簡稱FAO)等國際組織所公布的資料得知,2005/06年預估全球糖量(以蔗糖原糖為計算基準)產量可能低於1.478億公噸,消費量可能高於1.480億公噸,期末庫存量降為3.422萬公噸,為近10年來最低水準。換句話說,形成2005/06年國際糖量最少短缺300萬公噸,為此次國際糖價飆漲的導火線,而形成此趨勢的要因為:

  1. 近幾年來全世界以蔗糖為主,甜菜為輔的砂糖產量雖呈年年增加趨勢,但因國際糖價長期低迷,及各國糖業政策有所變革等因素影響,致使全世界每年砂糖的增產量,小於全世界消費需求量的增加,進而形成世界糖量期末庫存量逐年下降趨勢,為國際糖價引發暴漲埋下遠因。
  2. 處於世人俗稱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機的現今,以及砂糖的產銷同時具有與石油化學關係密切,且可提煉乙醇列屬生技能源的雙重特性的壓力下,國際糖價的走勢呈現與國際油價類似的勢趨。亦即,國際油價中長期呈現高檔振盪的實情下,國際糖價走勢可能被迫呈現高檔振盪。
  3. 影響國際糖價的要因,除與國際油價有密切關連外,受到溫室效應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致使全球各地飽受氣候失衡呈常態化,對於種植時間長達12~18個月之久,且屬土地利用型的甘蔗生產而言,是一項嚴酷的考驗。此外,玉米糖、蜂蜜等天然甘味料,或糖精等人工甘味料,與砂糖相互間具有相當高的替代性,在比較利益的誘導下,經由人為的期貨交易以及各國糖業政策的干擾,致使國際糖價呈現不可捉摸的特性。

(二)主要國家的概況

  1. 巴西:巴西是世界最大的蔗糖生產國,近10年產糖量約占全世界糖量的16~19%。自從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後,巴西開始積極發展以乙醇為主要燃料,巴西俗稱「靈活性燃料汽車」的汽車產業(註:迄至2005年底止,巴西使用中之汽車,約有48%屬此類汽車。),且隨此次的石油價格暴漲,巴西挾著每生產1,000公升乙醇只要新台幣6,270元(註:由台糖公司研究資料得知,巴西生產乙醇的成本是世界最低。此外,由國際期貨期刊資料得知,如以原油每桶50美元計算,巴西乙醇生產成本,僅約95無鉛汽油生產成本的25%。)的優勢,及兼顧符合京都環保協議要求等因素考量,決定擴大推展靈活性燃料汽車及其相關產業,進而對未來國際糖量供需產生重大影響。
  2. 印度: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食用糖類的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的食用糖類消費國。近幾年來因國際糖價低迷而減少蔗糖種植面積、蔗糖主產地遭逢乾旱為害等因素影響,致使印度蔗糖產量由2003年超過2,200萬公噸,於2005年巨減為1,300萬公噸,進而淪為食用糖類的純進口國。為降低高糖價對印度民生的衝擊,印度當局採取增加蔗糖種植面積,希望2006年糖產量能超過1,900萬公噸;降低蔗糖進口關稅等因應措施,疏解民怨。
  3. 中國大陸:近10年來中國大陸為世界第三大產糖國,其產糖量維持在1,050±100萬公噸的水準。由中國大陸農業部所發布資料得知,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北方的甜菜糖產區陸續改種較高價位的蔬果等經濟作物,南方的蔗糖產區連續3年遭逢乾旱為害,而使食用糖類產量趨減(註:2005/06年糖產量預估為920萬公噸,為近10年來之最低量。);中國大陸國民所得連年呈大幅度成長,刺激其食用糖量亦呈逐年增加(註:2005年食用糖量,比1995年增加50%以上),且消費增加趨勢仍然呈持續成長狀況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年中國大陸食用糖類的進口量將呈增加趨勢。在面對國際糖價持續暴漲壓力,中國大陸當局採取釋放庫存糖、經由與泰國(註:近幾年來泰國為世界第五大產糖國)自由貿易協定、或與越南等東協食用糖類盛產國及出口國協商,以取得較低成本的食用糖類,減緩對中國大陸民生的衝擊。
  4. 歐盟:以歐盟原有15會員國計算,近10年來砂糖產量約1,600~1,850萬公噸(或約占全世界產糖量之12~14%),處於國際糖價不斷飆漲,歐盟近年來增加許多的新會員國,為降低歐盟財政負擔,歐盟於2006年3月初決定採取2005/06年削減食用糖類產量250萬公噸的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歐盟諸國食用糖類產區的氣候可能失常等因素影響,未來一年內歐盟境內的食用糖類價格可能呈現高檔振盪的走勢。
  5. 美國:由於美國長期實施保護糖農免受低價進口衝擊的糖業政策,所以近10年來美國砂糖產量維持在7,500±500萬公噸的水準,是世界第四大產糖國。在此次國際油價飆升,進而引發國際糖價暴漲的聲浪中,美國當局各相關部門積極著手進行各種檢討並研提因應對策。其中最受農業界重視的是,美國農業部於2005年12月7日公布「蓋括性能源戰略」,並於農業部內新設能源委員會,統籌辦理研發生質能源、降低油價對農業的衝擊、檢討現行糖業政策得失等相關事宜。此外,因美國屬高所得國家,此次國際糖價暴漲雖然對美國民生有所影響,但因迄今之漲幅尚在美國老百姓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所以美國當局以尊重市場機制為理由,尚未對糖價採取明顯的干預,而以改善長期糖業及能源政策為努力方向。

三、我國食用糖類供需概況

  現今我國食用糖類供需的主要特徵為:

  (一)我國食用糖類向來以蔗糖為主,每年需求量約58萬公噸(註:我國砂糖需求有淡旺季之別,氣溫低時為淡季,反之為旺季,淡旺季需求量差約6,000~8,000公噸,平均每個月需求量約48,000公噸),供給方面則以台糖公司生產為主,轉為以進口為主。

  (二)此次國際糖價暴漲,致使國內可能產生缺糖危機的主因是:行政當局為緩和糖價對民生物價的衝擊,責由台糖公司擴大甘蔗種植面積(註:2006年台糖公司已訂定擴增8,000公頃甘蔗計畫),提升砂糖產能等方式,因應國內砂糖需求。此外,也希望能提升國內乙醇的自給能力(註:2005年我國乙醇需求量為1,520千公秉,台糖公司產能只有880千公秉),進而研擬發展蔗糖製造生質能源計畫。

  (三)由於:

  1. 我國砂糖進口業者處於國際糖價激烈變化的現今,擔心進口太多的砂糖可能虧本,且砂糖需求業者處於可向台糖公司購買較國際糖價便宜的砂糖等矛盾情結下,引發國內砂糖庫存不足,及兼負穩定民生物價責任的台糖公司陷入進退兩難困境。
  2. 我國原來供做生產甘蔗的旱田,因國際糖價低迷而轉為休耕、或改種水果等農產品;如擬恢復蔗糖生產,將涉及與水果等農產品間之比較經濟利益問題 ,也可能引發休耕補貼,違反WTO承諾等政策問題。
  3. 我國現今蔗糖生產乙醇的生產成本每公秉高達新台幣47,000元(約巴西6,270元的7.5倍),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值得商磋等諸因素影響下,致使現今國內糖價及其供需相關事宜,為各界所關注。

四、結語與建議

  雖然國際糖價短期內尚無回跌跡象,但因現今我國已成為WTO會員國,有遵守相關規定的國際責任,且從每人每年飲食消費(尤其是砂糖消費值)占國民所得的比例並不高的立場而言,似乎可採取依市場供需機制,隨國際糖價波動而變化的因應對策。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6-14: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