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苦瓜新品種花蓮2號簡介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全中和˙林學詩 ˙侯福分

一、前言

  苦瓜(Bitter gourd)又名錦荔枝、癩葡萄、癩瓜等,學名為Momordica charantia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主要栽培於亞洲,為東方蔬菜之一。台灣地區年栽培面積約2,000公頃,營養價值高,為重要瓜類蔬菜。苦瓜種類繁多,依果色可分為白色、白綠色、綠色及濃綠色等;就果面突起可分為珍珠突起、尖銳突起及條肋狀突起;而果實形狀又可分為紡綞形、短橢圓形、長橢圓形、圓形、三角形等。早期台灣苦瓜以白皮、肉厚、苦味淡較受一般人歡迎,近年來由於多元化食用方式盛行,綠皮尖銳突起之小果型的山苦瓜也漸漸引起消費者的興趣;由於苦瓜為異交作物,品種間容易產生雜交,不易維持原品種之優良特性,加上目前大部分山苦瓜品種為農民自行留種,品種容易退化,育成一個性狀穩定,可供推廣栽培的山苦瓜品種對苦瓜的生產將有所幫助,因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乃利用山苦瓜具有之早生、早熟、多雌花、生長期長等優良特性進行山苦瓜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二、育成經過

  苦瓜育種材料係民國87年自花蓮縣吉安鄉及新城鄉收集之山苦瓜地方種,經過多年純化、篩選、淘汰,去蕪存菁後於民國91年開始進行雜交,及F1雜交組合比較試驗,民國92年起進行品系比較試驗及區域試驗,同時陸續進行各項試驗,包括田間病害調查、栽培密度試驗、截切力測定、官能品評等,經過統計分析後,結果顯示雜交組合中的WB24品系品質優良,符合多項育種目標,遂於民國94年秋命名為苦瓜花蓮2號,並向本會農糧署提出品種權登記申請,經審查之後於95年2月27日取得品種權。

三、品種特性

(一)植株型態:株型為蔓性,分枝多,莖蔓中等,深裂葉,葉色綠,花瓣黃色,雌雄同株異花,雌花於主蔓第20節開花,早晨開花,生長勢強,春作定植後約38天,夏作約30天,進入始花期。

(二)果實型態:果皮淡白綠色,果面具珍珠突起及條狀突起,長橢圓形,平均果重160~200公克,春作開花後約20~25天採收,夏作開花後約20天採收。

(三)果實產量:每公頃產量春作約為23.4公噸,夏作約為17.7公噸。

(四)生育日數:育苗日數約為14~20天,定植至始花日數30天,定植至採收日數春作約為25天,夏作約為20天。採收期:45天至60天;總生育日數:110天至140天(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

(五)品種優缺點:本品種為雜交1代 (F1),雌花早開,具早熟性,生長勢強,雌花率高,結果力強,截切值適中,食用品質佳,惟本品種果色偏淡白綠色,果實易受瓜實蠅為害,需適度加以防治。

四、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播種適期:苦瓜新品種花蓮2號種植適期為春夏二作,春作約在2-3月定植,5~6月採收,夏作約在6-8月定植,8-10月採收。

(二)栽培管理:以拱型架栽培,行株距5公尺×1.8公尺。

(三)施肥適量:堆肥每分地1公噸,氮肥25~35公斤,磷酐10~15公斤,氧化鉀15~30公斤。全量堆肥、半量磷、鉀及20%氮肥混合後作基肥,追肥則將80%氮肥每隔3週施用一次,平均5~6次,半量磷、鉀肥於第二及第三次追肥時平均施用。

(四)病蟲害防治:新品種對白粉病、炭疽病、蚜蟲、瓜螟及瓜實蠅等病蟲害均不具抗性,與現有栽培品種相似,其防治方法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方法實施。

五、推廣展望

  苦瓜新品種花蓮2號具有生長勢強、雌花早開、高雌花性、結果力強、果形美及截切值適中、品質佳、口感介於栽培種大苦瓜與野生小苦瓜間等諸多優良特性,在多元化食用方式盛行的今日相信將會受消費者喜愛,極具推廣潛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04: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