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台灣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執行成果

畜牧處 江文全

一、前言

  國內基於產量及產品因素考量,乳牛品種均以適合溫帶氣候的荷蘭種(Holstein)乳牛為主。然而,台灣地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溼熱,飼養溫帶乳牛的條件較差,乳牛品種的改良及遺傳潛能的發揮對於乳牛生產效率而言為重要的課題。

  乳牛群性能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 以下簡稱DHI)是乳牛之乳量、品質性能檢定及乳業紀錄、收集、保存與分析的工作,目的是透過酪農或輔導員每月定期蒐集牛群管理記錄、測定個別牛隻乳量、採集牛乳樣品送檢驗中心進行資料處理及檢驗分析,分析資料除可在最短的期間內迅速提供酪農做為牧場經營管理的參考外,並可提供乳業相關單位評估國內牛群遺傳性能、選育優良種公牛及輔導的依據,促使國內乳牛群性能整體水準的提升。世界乳業先進國家均以乳牛群性能改良工作作為乳業發展的基礎,並藉由國家總體乳牛群資料,協助個別乳牛場改良牛隻性能及提昇經營效率。

二、推動歷程

  我國DHI工作之推動歷程,依據制度推動及執行單位之更迭,可以分成制度建立、改革調整及產業自主三個階段。分述如下:

(一)制度建立階段(1974~1983年)

  農復會(農發會前身)1974年委由臺灣省農會,僱用測乳輔導員試辦測乳工作,由於當時軟硬體環境的限制,推行初期面臨若干瓶頸。農發會(本會前身)自1977年時期正式成立計畫輔導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開辦,訂定DHI工作手冊等相關制度,並依據酪農專業區需求僱用測乳輔導員及督導員,協助酪農建立牛群管理資料、測乳、採樣服務。

(二)改革調整階段(1983~1999年)

  1983年DHI工作由前省政府農林廳繼續推動, 1984年基於業務推展考量,主辦單位由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改為臺灣省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1988年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成立「中央牛乳檢驗中心」,並增列體細胞數檢驗項目,同時,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針對參與DHI檢測之泌乳牛,每頭每月酌收20元贊助款,並成立贊助基金管理委員會管理,以符合產業自主之發展趨勢。1991年開始建立國內生乳成分資料,並提供廠農品質計價協商參考,1992年結合資訊數位化之發展,建置個人電腦網路提供酪農連線列印相關檢測及乳牛性能報表資料,1994年鼓勵「酪農自行採樣」每頭酌收10元贊助款,以擴大業務推展目標。

(三)產業自主期(1999年~迄今)

  1999年由於政府組織再造,台灣省農林廳及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改隸本會,基於經費運用及產業自主之角度,DHI業務回歸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辦理。復考量國內總體產業之變遷,如1999年生乳計價要點將生乳體細胞數及生菌數納入計價標準,加上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因應加速產業結構之調整,並落實產業自主,DHI測乳輔導員薪資亦改依「按件計酬」辦理,以提高測乳效率及目標,同時,該項工作於2004年起結合實施之種乳牛登錄制度、種乳牛場輔導及優質乳牛選拔,國內DHI工作業邁入另一個新的紀元。

三、執行現況及成果

(一)執行現況

  目前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轄下有測乳輔導員14位及派駐本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檢驗員5位,測乳輔導員分布北、中、南等酪農專業區,每月定期赴酪農戶處測定個別牛隻乳量、取樣、釘耳號、繪牛圖及登錄乳牛基本資料(含配種、分娩、疾病治療及淘汰等)或由酪農自行測乳、採樣,併同冷藏樣品寄送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進行樣品檢驗及資料統計分析,檢驗項目包括生乳脂肪率、蛋白質率、乳糖率及總固形物等一般成分,以及體細胞、檸檬酸鹽及尿素氮等,並製相關性能檢定月報表及牛乳品質檢驗等報表,並於1週內寄達酪農戶做乳牛場經營管理的參考。

(二)DHI報表種類

  DHI報表分成酪農基本報表、酪農牛群管理報表、酪農經營效率報表及酪農經營效率報表四大類,詳如下列所述:

  1. DHI酪農基本報表:
    牛群性能檢定月報表、牛乳成分及品質檢驗報表、現場記錄表、本月乾乳牛報表、本月無產乳牛報表。

     

  2. 酪農牛群管理報表:
    兩次測乳間乳量變化、牛繁殖效率報表、最近 60天配種牛隻、預定分娩牛隻報表、預定乾乳牛隻報表、預定發情牛隻報表、牛群性能比較表、牛隻體細胞資料、牛群基本資料報表、牛群配種資料報表、本月份配種報表、乾乳牛資料報表。

     

  3. DHI牛群統計報表:
    酪農戶場均乳量統計表、全省乳牛產乳量統計表、全省各區乳牛平均乳量、全省各區場平均乳量、地區乳牛產乳量統計、地區酪農戶場乳量名次、全省牛群體細胞數統計、全省牛群牛乳品質報表、農場場平均報表。

     

  4. 酪農經營效率報表:
    乳牛相對泌乳能力報表、乳牛各胎次乳量統計表、泌乳曲線圖、過去一年場平均分佈、女牛管理報表、牛群性能比較表、牛群記錄分析、去年各月乳量體細胞、去年各月生產配種資料。

(三)執行成果

  1. 參加檢測情形及乳產量
    歷年參加DHI牛群頭數、牛群規模及乳量等統計(如表1 DOCX / pdf)顯示,參加DHI頭數由1981年的3,250頭(占全國泌乳牛頭數之26.72%),大幅成長至2005年的20,864頭(占全國泌乳牛頭數之47.08%);牛群規模亦由1981年的每戶9頭,成長至2005年的每戶70頭。乳量部分,1981年台灣地區DHI酪農戶之每頭泌乳牛平均年產乳量(305-2X-ME)為5,308公斤,2005年已達7,197公斤,成長幅度高達35.59%;同時期每日每頭乳量亦由15.1公斤提高至22.8公斤,成果極為顯著。

     

  2. 生乳品質
    依據表2台灣DHI乳牛生乳品質資料(如表2 DOCX / pdf)顯示,DHI工作配合整體乳業結構調整及品質提昇之方向,國內乳牛生乳蛋白質、乳糖率分別由2001年之3.20%及4.67%,提升至2005年之3.26%及4.77%;生乳體細胞數量亦由2001年之36.52萬/毫升,降低至29.72萬萬/毫升(改善幅度達19.14%)。前開數據表示我國酪農業的進步,除追求產量的成長以外,在生乳品質及營養價值上,亦有相當的提升,DHI之貢獻不可抹滅。

四. 結語

  DHI是台灣乳業發展之基礎,推動迄今已30餘年,該項工作對於乳牛品種改良、泌乳性能改進及生乳品質的改善有相當大的成果,同時,由於產業的群策群力,亦創造出台灣為亞熱帶地區飼養乳牛的奇蹟。然而,在我國加入WTO後,面臨國內乳品市場持續之開放,提升國內乳業競爭力,該項制度亦將就乳業發展及消費者角度持續落實,相信對於提供國內消費者優質、健康及安全之乳品,將有更深遠的幫助。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15:1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