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高山農場經營方向之探討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 郭俊開

一、前言

  行政院95年1月19日修訂「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依環境生態特性及所需保護之程度,劃分國土保育範圍。未來 1,500 公尺以上之高海拔山區,將以永久保留自然健康狀態為原則,除原住民權益之特別保障、生態旅遊產業及主管機關許可之外,一律禁止農耕、採伐林木,既有作物應限期廢耕,並進行復育。現有不符生態規範的既有建物設施,都將限期拆除。但為兼顧當地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育,現有之農業生產將轉型發展為高山生態旅遊事業。

  林業機關研擬新世紀林業政策目標,亦朝高山保育、坡地復育等方向考量。海拔1,500公尺以上山區之森林,採自然復育方式,使其自然演替。在永續國土保安與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運用森林資源,妥善規劃發展森林生態旅遊事業,朝向森林自然教育及生態旅遊業務之方向發展。

  高山農業生產環境,與森林生態資源不可切割。未來高山農場須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主軸,朝遊憩發展轉型,以確保高山生物資源之有效維護及管理,並就其農業環境特色提供各項生態旅遊服務,以符合保育趨勢發展,實現台灣本島綠色家園目標。

二、高山生態旅遊的概念

  生態旅遊的範疇廣泛,除了以大自然資源為基礎提供觀察與研究外,同時結合大自然的景觀及當地的傳統文化,讓人享受多樣化的旅遊活動,並提高當地居民與遊客自然保育認知。對於高山農場栽植之原生植物或適宜農作物,從不同季節分別呈現之不同的景觀,如多年生之梅樹,其四季豐富的形態與風韻,而增加了遊客的賞景情趣。

  高山地區地質敏感且脆弱,為整體環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任何動植物或地形地貌,都是大自然組成的一份子。任何一因子一旦其失去平衡,該群落中之自然關係將引起改變。因此,高山地區從事生態旅遊事業,首應嚴禁開挖整地行為,並避免干擾原有的生態環境。

  過去的農業經營方式亦勢必順應國土保育之趨勢,配合高山生態旅遊的發展,朝自然化及多樣化的方向,逐次的來落實,才能讓生態旅遊永續發展。

三、高山農業自然環境的特色

  生態旅遊是近年來國內新興的一種休閒事業,有別於一般休閒農場,它除維持自然環境的景觀外,更兼具教育、休閒及當地社會發展的機能。因此,在經營上,它必須運用特有的鄉土文化、鄉土生活方式和風土民情循求發展。國土綠地系統中,它透過植物來顯現獨特的風貌與特色,是相當重要而不容忽視的一環。

  一般而言,高山農場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與開闊的遊憩空間,是人們紓解身心、生活體驗與滿足心理需求的基本必要條件。農場的景觀資源,透過整體的規劃,改種適於當地的原生植物,將可滿足人們回歸純樸生活的願望。人們看到綠色的植物,欣賞蟲鳴鳥叫蝶舞,或是親近河流、池塘、濕地、農具或農舍,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感。另一方面,並可藉農民具有的繁殖植物及種植技巧,達到寓教於樂,滿足遊客農業教育的學習需求。

四、馬來西亞金馬崙高原成功案例

  金馬崙高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丘陵地,海拔1,800公尺,它涼爽的氣候、清潔的水源以及寧靜環境的條件,為當地居民最喜愛的大自然避暑勝地。由於樹林蒼鬱,植被豐茂,山水交融,自然景觀優美,在政府與當地居民的攜手合作下,逐漸發展而為高山生態旅遊之景點。前往該高原途中,地形平緩,水源豐沛,係茶葉、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重要生產區。遊客沿途可以欣賞茶園及農場風光,並可以選購當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下山,增加農民收入。這種高山旅遊,中低海拔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不僅維護生態資源的多樣性,也為不同海拔之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五、高山農場轉型生態旅遊的規劃

  高山生態旅遊的經營,必須讓遊客了解到生態遊憩活動不能讓個人為所欲為,遊客對當地的環境、資源、人文及生活必須抱持最大的尊重態度。對經營者而言,必須面對財務結構調整的問題,其經營利基從農業生產收入改變為生態旅遊收入後,農場的規劃不僅要考慮到環境資源的保育,也必須兼顧利潤。為能滿足遊客遊憩的需求,獲取合理收入,除了生態遊憩的內容、收費、服務產品及品質等外,農場的環境及植物配置則為相當重要的因素。

  植物雖扮演改善農場環境的角色,但設計不好,或管理不用心,都將是負面的評價。因此,農場的規劃,除依據一般園林美學原理外,也必須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一)運用原生植物,創造農場的生態情趣

  生態旅遊是一項綜合性的審美活動,遊客除欣賞地形地貌、山川及雲霞星空之美外,動植物之美尤為重要。因為植物本身具有形態、色彩、質感、氣味及線條等的自然美,而動物則有形體、聲音、色彩及動態的美,配置於高山生態農場,常構成主景,而生氣盎然,容易塑造農場獨具特色。

  植物既然構成農場生態旅遊重要景觀元素,其規劃設計,除滿足觀賞、休憩、文化及環境保護等功能要求外,還要滿足園林藝術及教育等各方面的要求。

  觀賞花木,在於玩味它的意境。透過農場的導覽解說,讓遊客從花木的形色中滋生美的意境,並且在審美的過程中,滲透著人文景觀的因素。農場的解說設施或解說員應引導遊客感受植物的情趣,若只一味介紹植物的學名、科別、產地或用途,對大眾遊客而言,顯然過於乏味。

  (二)規劃綠地,提供休閒活動空間

  農場既轉型為生態旅遊,則已不再是單一的從事農林牧的生產,必須提供遊客賞景、遊憩及解說活動的空間。因此,若為全面的果樹或農作物,必須忍痛犧牲大部分的作物,改種適於當地環境的樹種。其樹種的選擇除考慮樹的姿態或花果的特性外,必須是本土性的。本土樹種除適宜當地自然環境,具有地方特色,抗病蟲害,生長健壯,符合高山植樹的功能要求外,並可建立富有地方特色之景觀。

  農場不能全部栽植大型喬木,否則構成封閉或半封閉空間環境,易對遊客造成壓迫感。因此,規劃出若干的草坪及花卉區。利用喬灌木、花卉及草地的適當比例,呈現大量色塊,非常重要。有美麗的景色及廣闊開朗的草坪,才能引起遊客的與趣,也才有讓遊客遊憩及解說教育的空間。

  (三)生態旅遊設施,遵循和諧自然及經濟原則

  農場需要一些生態旅遊設施,如解說、步道、視聽、休憩及衛生等設施,這些設施的形式、數量、比例及位置,倘與整體環境調適和諧,則會給人有一種融洽、安穩、適宜及自然之感。但這些設施的量,如超過了實際需求,甚至與整體景觀不能協調,品質再好的設施都將造成地景的破壞。

  (四)利用棚架,創造立體綠化空間

  農場建置蔭棚,除可用來遮蔽陽光,讓遊客免受烈日日曬之苦,還可以提高農場的綠蔽率。棚架所採用的植物種類很多,如葡萄、葫蘆、苦瓜等。這些植物的的果實或根莖垂掛在棚架上,形成一座綠色隧道,會讓遊客感到新鮮好奇,增加農場的趣味性。甚至在棚架下,設置簡易餐飲設施,提供遊客用餐,另有一番滋味。

  (五)農場空間生態綠化的配置

  農場的許多空間,都可以儘量利用於綠美化,如步道兩側、園門、圍籬、廁所、解說中心、水池等。這些空間的環境條件不同,可依其功能要求進行植物配置,如種植誘蝶誘鳥植物,或營造螢火蟲棲息環境,讓遊客可以到農場賞蝶賞鳥或觀看螢火蟲,甚至飛鼠的飛姿,無一不是生態解說的題材。

  農場原有的短期及淺根作物,原則上應改種其他原生植物,至於落葉果樹,由於落葉落果將造成病蟲害及環境衛生問題,不宜保留太多。農場之植栽配置不同於森林遊樂區,植物種類務求多樣化,包括民俗植物、藥用植物及其他特殊用途等等之原生植物。各種植物之配置且需考量美學中有關意境、對比、節奏、統一、色彩等藝術性問題。在機能上,既要提供遊客視覺上的愉悅及生態教育功能,植物本身又要健康。因此,要維持農場綠地的品質,除適當的配植花木外,還必須有完善的管理措施。

六、結語

  高山地區擁有幽林鳥語,秀麗壯闊的自然景觀,多樣豐富的生態環境。配合國土復育政策,農場轉型生態旅遊之發展,應在生物區域的理念之前提下,規劃設置生態農業旅遊帶,來帶動農業產業朝三級服務業發展與轉型,以加強環境資源保育,建立土地倫理,同時兼顧當地居民生活。

  原有農作物除因遺傳資源必須保存之原因外,利用原生植物造景是農場從事生態旅遊之第一步。運用這些植物,在平面佈局和空間的組合,因地制宜佈置各種植物群落,構成有開有合,有收有放,大小不同的空間,同時,做到林密而不閉塞,林疏而不空荒,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植物群落只有形成穩定的多層次結構時,才能呈現農場自然的風景和氣氛,也才能充分發揮植物在農場綠化的生態效益、休閒功能和景觀效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18:18,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