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金針產銷概況及展望

農糧署運銷加工組 莊金谷

一、前言

  金針因花細長,花形美麗似古時金針而得名,古稱萱草,為代表母親之花卉。金針產品富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A、B1、B2、菸鹼酸、鈣、磷及鐵等成分,營養價值豐富,自古以來即為我國家庭常用蔬菜。

  金針生長易受氣溫及日照影響,栽培於海拔800至1,000公尺,產量較為穩定,栽培地區主要集中於花蓮縣玉里赤科山、富里六十石山、台東縣太麻里金針山等地。金針鮮蕾採收後除少數以快速運輸作為鮮食外,大多加工製成金針乾製品。

  我國加入WTO後,「金針乾製品」採關稅配額開放進口,惟大陸金針乾製品則仍列屬管制進口項目,但部分業者透過第三國轉口貿易或走私管道,將大陸金針進口到國內市場銷售,市面上稱之為「港針」的產品,即是由香港進口的大陸金針乾製品。由於品種及加工條件不同,港針與國產高山針有明顯差異(如圖1),顏色呈淡褐色,且二氧化硫殘留量常超過標準之4,000ppm甚多,為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及健康,仍以選購國產高品質之高山金針為上策。

高山針》高山針   港針《港針
圖1 國產高山針與港針品質比較

二、金針產業現況

 

(一)栽培概況

  國內金針品種大致可分為「高山種」及「平地種」二種。高山種係源自300多年前,由大陸華南地區所引進又稱「本土種」,種植於北部海拔400公尺及東部海拔800-1,000公尺以上的山坡地,產期為每年8至10月,以生產供應乾燥加工的「乾金針」為主,乾金針的製成率約10:1。而平地種以「金針菜台東6號」蔬菜用品種為代表,花期為每年4至6月,產量較高山種為高,以供應「金針鮮蕾」及「碧玉筍」鮮食利用為主,乾金針的製成率約7:1。

  據農業統計年報統計資料顯示,94年金針種植面積為846公頃、產量673公噸、產值2.15億元、生產成本每公斤254.3元,而85年種植面積為800公頃、產量674公噸、產值2.22億元、生產成本每公斤307.8元,10年來種植面積僅增加46公頃,產量並未增加,生產成本有降低趨勢。其中 89年由於進口廉價金針在市場競銷,以及受到88年消費安全事件的影響,消費量銳減,價格低迷,農戶缺乏採收意願,致年收穫面積及產量分別遽降為606公頃及444公噸外,迄至目前產銷尚稱穩定。近10年來國內金針種植面積、收穫面積、產量、產值及生產成本資料(詳如表1 DOCX / pdf)。

  產區分布方面,民國94年國內各縣市金針種植面積以花蓮縣448公頃(產量286公噸)占第一位,台東縣283公頃(產量296公噸)次之,主要產區集中於花蓮縣玉里赤科山、富里六十石山、台東縣太麻里金針山等,金針年產量達582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6%以上,為花東地區重要的農特產品之一(詳如表2 DOCX / pdf)。

(二)生產者經營概況

  台灣種植金針的農戶數約250戶,從業人口約1,000人,而在產銷班運作部分,據統計目前國內金針產銷班計有5班,班員人數81人,占農戶數的32.4%、種植面積142.4公頃,占國內總種植面積846公頃的16.8%,顯示仍有約68%的針農可能因經營規模小或其他原因未參與產銷班運作,其中花蓮縣玉溪地區農會輔導的玉里金針產銷班有1班,班員14人,種植面積47公頃;富里鄉農會所輔導的金針產銷班有2班,班員29人,種植面積50.7公頃;台東縣則太麻里及池上鄉產銷班各1班,班員及種植面積分別為11人、25.8公頃及27人、18.9公頃。

(三)進口概況

  乾金針方面,依據進口配額管理91、92、93至95年乾金針承諾年配額數量分別為40、71及101公噸。表3顯示,91年進口量為13.996公噸,占總配額量約35%,進口價值約72萬元,進口單價每公斤51.58元;92年進口量為76.011公噸,占總配額量107%,進口單價更低僅為每公斤22.7元;93年迄95年6月底止,近3年卻無乾金針進口量,其原因可能與進口銷售不如預期有關。整體而言,進口金針產品的品質雖不及國產品,但國產乾金針每公斤生產成本達250元,約為進口價格的5-10倍,在價格上處於競爭劣勢。因此,進口產品仍對國內金針產業深具威脅性。

  至生鮮金針,因非屬關稅配額項目,91至95年年進口量介於160至1,327公噸之間,呈現逐年遞減情形,每年進口價值約1,600至3,000萬元,進口單價每公斤22-50元不等,且呈現逐年價格提高情形(詳如表3 DOCX / pdf)。因此,推測每年進口量的減少可能與價格提高有關。

(四)開放大陸進口對我國金針產業之影響

  我國自91年加入WTO後,有條件的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截至目前已同意自大陸進口的農產品開放項目達1,400餘項,而乾金針製品仍被列為大陸物品不准輸入項目。但隨著兩岸經貿交流頻度的增加,將陸續檢討大陸農產品開放項目,終究乾金針項目勢將難以豁免。金針乾製品可耐長期貯放,全年都可能進口,國產金針的品質雖較大陸貨為佳,惟大陸生產成本甚低,每公斤約30元,僅為國內生產成本250元的12%,加上國內部分農民赴大陸從事金針栽培,加工技術及產品品質提升,如加工後回銷台灣,勢必壓縮國產金針的生存空間,對國內金針產業將造成重大的衝擊。

三、金針產業加工輔導

  金針採收後,其加工流程包括殺菁、日曬乾燥、熱風乾燥、檢驗、包裝等5個階段,其採收及日曬乾燥情形如圖2、3。早期乾金針加工習慣以浸泡亞硫酸鈉來取代殺菁,並以薰蒸硫磺來防腐、防蛀及漂色,達到殺菁、保色之作用。目前國內所使用的「亞硫酸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規定,乾金針之二氧化硫殘留量標準為4,000ppm以內。為確保金針產品品質及讓消費者選購時有所依循,農政單位輔導台灣金針協會自主辦理「台灣金針標章」驗證制度,協助業者依加工流程生產衛生安全之金針加工品,並請國立宜蘭大學協助抽驗檢測上市之金針產品品質,經檢測通過的小包裝金針產品,由該協會核發金針標章黏貼在包裝袋上作為識別。因此,消費者選購時,請認明貼有「台灣金針標章」的金針產品(如圖4),消費才更有保障。

  近年來在農政單位輔導下,農民積極轉型改為生產金針鮮蕾或鮮金針碧玉筍等,以發展多樣化產品,並朝向休閒農業及觀光農園等金針花季休閒遊憩事業發展,配合週休二日,倡導民眾休閒旅遊,每年8至9月花蓮縣玉里赤科山、富里六十石山、台東縣太麻里金針山金針盛產期花季吸引大量的觀光人潮,也帶動東部地區觀光事業的蓬勃發展,提升金針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益。

四、金針產業發展方向

(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調整生產規模,不具競爭力的產區宜廢耕或轉作,而具競爭力者宜改進栽培、生產、採收、保鮮及加工技術,並善用產銷班資源辦理共同作業,提升產量、品質及製成率等,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改變產品及經營型態: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復水金針、金針鮮蕾或鮮金針碧玉筍等多元化、精緻化產品,並加強分級包裝作業,以提升產品價值。另結合休閒旅遊事業發展休閒園藝、觀光農園,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三)建立台灣金針品牌:由產業自主推動「台灣金針標章」驗證制度,生產衛生、安全的乾金針產品,保障消費者權益,並藉以區隔進口產品市場。

(四)發展多元行銷管道:產銷班或產業團體宜整合擴大產業服務層面,協助針農拓展量販店、連鎖超市、農會超市等行銷管道,避免針農陷於單打獨鬥局面,分散產銷資源。

(五)建立產銷預警制度:透過農情調查系統,健全金針產銷資訊,提早掌握生產資訊,預估產量,俾利依產量、進口量、產地價格、市價等資訊建立預警系統,避免產銷失衡。

(六)杜絕非法產品進口管道:籲請財政部關稅總局及海巡署加強查緝取締非法進口及大陸走私產品,保障農民權益。

五、未來展望

  金針產業過去受到媒體報導含二氧化硫過量事件及大陸走私進口乾金針競爭市場的雙重打擊影響,產業由榮而衰,農民賴以為生的乾金針產品產地價格節節下滑,影響農民生計,近年來在農政及學術單位加強輔導產業自主辦理「台灣金針標章」驗證制度及推動生產履歷產品可追溯制度,以及協助農民建立乾金針加工標準作業流程,並鼓勵業者批售符合規定之金針,協助針農轉型發展鮮蕾產品多元利用,改善加工技術及結合休閒農業等相關工作,深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將可逐漸拾回消費信心,進而提升金針附加價值,穩定針農收益,促進金針產業永續發展。

 

 

 

圖2 針農採收金針
圖2 針農採收金針情形(王安石科長提供)

針農曬金針情形
圖3 針農日曬金針情形(王安石科長提供)
台灣金針協會「台灣金針標章」
圖4 台灣金針協會之台灣金針標章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18:2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