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美國發生市售長粒種稻米混入基因改造米問題

  美國最大稻米專業農會Rice Land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稱,今(2006)年1月接到客戶反映「發現混入德國醫藥大廠拜耳(Bayer)所開發之基因改造(GM)米」。因該農會未商業栽培GM米,懷疑是否同種基因改造之玉米、大豆等混入所致。為追查原因,於6月採樣送拜耳確認,拜耳7月31日承認混入GM米,其後該農會向美國農業部報告,農業部為避免影響期貨市場交易,由該部檢查單位進行祕密調查。8月18日Johanns農業部長正式宣佈「美國農業部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拜耳作物科學(Bayer CropScience)通知,已自販售長粒種稻米樣本中檢視出混入微量未認可之GE米(trace amount of regulat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ice)」。對此,日本立即於19日全面禁止進口美國產長粒種米,歐盟也採取緊急措施,除非經檢查確認不含GM米,否則禁止進口。Johanns農業部長24日表示:美方已同意多數貿易對手國所提出針對此案詳加調查之要求。由於美國國內市售長粒種稻米混入未經認可之GM米一案,美國6個重要生產稻米的州(阿肯色州、德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以及加利福尼亞州)之稻米農家於8月28日向拜耳美國公司提出訴訟。原告所持之理由為拜耳疏忽管理致使GM米混入行銷系統,日本及歐盟因此對進口美國稻米實施嚴格控管,最後導致美國生產稻米價格大幅滑落。

  美國稻米2005年產量711萬公噸,其中半數出口,出口稻米之8成係該國南部生產之長粒種稻米,二成是加州生產之中短粒種稻米,長粒種稻米主要出口中南美及歐洲,日本過去10年間未從美國進口此類米,本次停止進口,對美國並無實質影響。至於歐洲,每月進口2萬公噸美國長粒種稻米,一旦長期禁止進口將影響美國稻米產業。

  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發展迅速,為使栽培作物能抗蟲、對殺蟲劑有較高忍受能力以及改善作物之品質、性狀等,許多基因改造作物被研發,並進行商業栽培。美國農業部的國家農業統計署(USDA’S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估計,2006年在美所栽種61%的玉米、83%的棉花以及89%的大豆為生物科技品種。

歐洲爆發藍舌病毒 專家苦無頭緒

  歐洲爆發藍舌病(Blue tongue)毒傳染,據信病毒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衛生專家對於病毒為何落腳歐洲,仍摸不著頭緒。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發言人表示,藍舌歸類為「血清第八型」病毒,藉由昆蟲傳播到綿羊身上,但對人類沒有影響。

  藍舌病毒2006年8月17日在荷蘭南部一個農場爆發,之後疫情也擴大到比利時、德國及法國。藍舌病毒在南歐並不罕見,西歐卻是首度發現藍舌蹤跡。

  感染藍舌的動物徵狀包括黏膜發炎、充血、腫脹及出血。綿羊感染徵狀最為嚴重,牛隻及山羊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而是在體內潛伏一段時間之後,再傳染給綿羊。目前衛生部門對於感染牲口採取隔離,未感染的牲口注射疫苗。

  歐盟獸醫專家已於8月22日宣布,疫區的牛羊等反芻動物及今年5月1日以後生產的胚胎、精液與卵一律禁止出口。疫區方圓一百50公里列為「檢查區」,20公里內為「保護區」,嚴禁任何牲口運輸。荷蘭政府主管機構即在發現藍舌病病毒傳染後,立刻凍結活體反芻動物,包括牛、綿羊、山羊、以及這些動物的胚胎、精液與細胞出口。病毒專家陶德表示,藍舌病毒行蹤難測,但應不至於肆虐全歐。

日將補助推動健康食材商品化經營

  日本農林水產省將從明(2007)年度起,針對有益健康的新食材開發研究,提供生產設備的補助或融資,並計畫在5年後將目前市場規模為200億日圓的新食材,擴大成700億日圓的規模。

  日本農林水產省預計從明年度起加強重點輔導的新食材研發以及大量商品化內容,包括「紅富貴茶」、「紫蕃薯」、「高茄紅素的番茄」、「巨大胚芽米」、「甜菜所含分子釘(ceramide)」以及天蠶纖維等抗老化、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商品。此類高附加價值的食材,部分已經進行開發改良,明年度起也會針對開發中的新品種進行市場調查,對產地或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並給予在生產設備方面的補助及提供融資新制。冀能透過這些努力,再憑藉商品的高附加價值與進口農產品做區隔,以期達到政府支援農業的目的。以其中「紅富貴茶」為例,其特點為具有豐富的抗過敏甲基類兒茶素,可減輕花粉症,此產品已經由獨立行政法人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開發成功,並大量生產販售。其中的兒茶素含量是普通綠茶的數十倍,朝日飲料公司今年起開始販售,市場上供不應求。

  除開發新食材並加以商品化外,日本農林水產省對於市場上標榜「健康食品」的產品將加強檢驗,並實施新的淘汰機制,對於不符合其所標示成分的商品將要求停售。

加拿大發現第八例狂牛症

  加拿大食品檢疫局8月23日證實,加國西部的亞伯達省再發現一感染狂牛症之牛隻,此為加拿大今年以來所確認的第五例瘋牛症,也是自2003年以來所發現的第八例。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表示,此次亞伯達省所發現感染狂牛症的牛隻估計在8歲到10歲之間。狂牛症是在9年前,亦即1997年,據信是經由不潔的畜類飼料傳染的,加國政府當時立即針對牛羊等畜類的飼料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加國食品檢驗局說,從這頭牛的年齡估算,它應該是在幼年時期接觸過不潔的飼料。加國食品安全官員強調,這頭病牛的肉並沒有進入人類食品之中,也沒有被用來製造動物飼料,所以不會對加國的牛肉安全造成威脅,加國食品檢驗局已經針對這頭牛的出生地農場進行調查。美國於2003年加拿大出現首例狂牛症後,停止加國牛肉的進口,去年只恢復了小於30個月大的牛隻肉類進口。美國農業部部長約翰斯表示,加拿大最新的一起狂牛病病例將不會影響美加兩國的牛肉貿易關係,但華府已延後擴大加國肉品進口範圍的計畫,其中包括年齡高於30個月牛隻的牛肉產品。

專家表示清理傳統市場為印尼抗禽流感第一要務

  印尼禽流感防治委員會主任峇尤昨天指出,全國33個省份中,29個省的273個縣市遭到禽流感疫病威脅,類似最近西爪哇省牙律縣芝格勒鄉出現的疫情,隨時可能在其他縣市出現。2004年披露雅加達試圖掩蓋H5N1疫情數月的病毒學家馬洛勒表示清理印尼受歡迎的傳統市場,將活禽移往個別的衛生地點,是印尼防堵致命禽流感的首要步驟。曾為茂物農業大學病毒學實驗室主任,現擔任顧問的馬洛勒進一步指出,印尼多數致命案例,都是在市場感染病毒,世界首起人傳人案例,也許會出現在傳統市場。印尼政府在8月8日表示,自2004年以來,當局為防範疫情,已撲殺近2千9百萬隻雞隻。包括593萬隻家庭或小型農場豢養的雞隻,共有2億6千萬隻禽鳥接種疫苗。然而馬洛勒指出:「撲殺是錯誤的,在香港,他們清理市場,收到了成效,沒再出現新案例」。至於家庭飼養雞隻的接種工作,馬洛勒亦表示,並未如各地官員所稱的程度進行。他說:「要抓捕雞隻很難,(公務員)只獲得少量的疫苗資金」,此外許多地區反對接種措施。政府間缺乏協調也是抗疫努力的阻礙。至今印尼的禽流感人類死亡確定案例,已攀升至44起,成為H5N1災情最慘重的國家。

瑞士農場數量減少政府持續削減補貼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杜哈談判中是「10國集團(G10)」核心成員的瑞士,在15年內有高達1/3的農場消失,顯示較大規模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大勢所趨。瑞士在1991年有92,800多個農場,去年減少到63,600,多數終結營運的是土地小於20公頃的農場,較大規模農場比例相對增加39%。瑞士農場平均規模在1991年為11.5公頃,現已擴大為16.7公頃。主張改革者指出,瑞士農場須要進一步減少,25,000個農場足以運用全國100萬公頃的農地。他們強調,瑞士農業競爭力薄弱,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比較,瑞士政府提供農夫更多的補貼,去年瑞士農夫68%的營運收入來自補貼。

  據統計,瑞士農夫每年接受的政府補貼達25億瑞郎(19億6000萬美元),但也有人估計,用來支持農業的經費可能高達40億瑞郎。

  瑞士的農業境內支持已有相當改善,除了在未來3年進一步減少補貼6億瑞郎外,目前所有補貼基本上都是直接給付,對象以對環境有利的農業為主,與生產沒有關聯。

全球每3人有1人缺水 98%肇因水源管理失策

  國際水源管理研究所2006年8月2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水資源大會,提出由全球700名水資源問題專家以5年時間所編纂的一份報告,警告「目前每3人就有1人陷入程度不一的缺水危機」,危機雖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亞洲地區,但是不分富國或者窮國都面臨水資源迅速減少的威脅,水荒的問題惡化的比先前預估的還快。所長里斯伯曼說,「情況比我們當初所想的還嚴重」,2000年科學家預期,2025年全世界每3人就會有1人缺水,然而,此刻卻令人驚訝的發現,這種情況已經提早出現。根據報告,目前全球有約1/4的人處於「實質缺水」地區,自然力量,人為過度使用以及不良的農業灌溉措施導致這些地區地下水下降,河川乾涸﹔但是另外10億人則是面臨「經濟上的缺水」,也就是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從河流和水源地引水使用。報告指出,從1950年以來,全球農業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但是如世界糧倉的印度和中國,以及棉花生產重鎮中亞和中東的麥田都面臨實質水源供應的極限。不過探究水荒危機的成因,專家說,有98%是人為的,僅2%是自然造成的,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水資源的管理,水資源專家畢特華斯說,「世界並不缺水,而是水源供應的管理上出現危機」。

  其一是農業灌溉,目前全球人類使用的水資源有75%用於農業,是家庭用水的7倍。以泰國為例,供應糧食生長所需要的水量,平均每人每天要耗去2,800公升,義大利是3,300公升﹔平均生產1卡路里的糧食需要1公升的水,1公斤的肉需要1萬公升的水。莫登說,解決辦法在於「用更少的水產生更多的糧食。」報告建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地區改善雨水灌溉系統,讓當地居民能用更便宜的辦法更有效利用水源,而非建造昂貴的水壩。

  另一個問題是輸水管線漏水,畢斯華特說,許多開發中國家錯誤的把水源政策優先要務放在興建水壩或河流引水系統,然而,關鍵是解決漏水,因為漏水和管線疏於維護,「幾乎所有的大城市有40%到60%的水資源沒有真正送達到使用者。」他指出,印度,墨西哥,中國和巴西都能夠採用此法而大大提高用水效率。

  此外,貪污也導致實際用於水資源管理的經費大幅減少,國際透明組織執行長紐斯邦指出,投注於水源管理上的經費,有20%到40%「並未讓應該取得潔淨用水的人享受到。」

  報告共同編纂者莫登警告,「如果我們持續目前的水資源管理方式,還會有更多缺水問題。」里斯伯曼也呼籲,「我們必須改變方式以解決越來越嚴重的缺水危機。」專家警告,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20到30億人,用水需求將會倍增,若再不大幅改革水源管理方式,屆時將爆發全球性大水荒。

全球肥胖人口破10億 首次超過飢餓人數

  根據學者的最新調查,全球肥胖的人數激,已突破10億人口,人數首次超過每天處於飢餓的8億民眾,不僅在富裕的國家肥胖日益普遍,貧窮的國家同樣看得到不少肥胖民眾身影。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帕柏金在澳洲所舉行的一項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研討會指出,飲食習慣改變及運動量不足,是肥胖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他說,許多開發中國家的民眾改吃脂肪成分較高的西方食物、出門以汽車代步、長時間看電視、使用電腦、活動力減少、體重也因而開始攀升。

  帕柏金警告,肥胖絕對不是福,如果體重持續居高不下,很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他建議各國政府,為協助民眾有健康的飲食,應該補貼水果與蔬菜種植,同時對飲料及糖分過高的食物課以重稅,以凸顯肥胖現象日益普及的嚴重性。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森諾爾指出,美國是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日本由於大眾運輸系統十分有效率,民眾每天平均走4英哩的路,但一般美國民眾即使是到超市購物都開車,儘可能不走路,估計1/4的美國民眾每天只走1,000到3,000步。森諾爾說,肥胖與過重使民眾容易罹患慢性疾病,死亡率也較高。

  以英國為例,目前英國2/3的成人體重超重,其中1/5的男性及近1/4的女性屬於肥胖,他們比標準體重至少多出13到21公斤。為因應快速成長的肥胖人口,英國政府發動新一波全民減肥行動,並宣布派任擁有公共衛生豐富資歷的佛林特擔任健身部長,冀能與各政府部門協調研擬一套新的健身減肥策略,提高民眾每日的活動量,在2012年倫敦主辦夏季奧運會時,使英國成為一個全民健康的國家。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09-18:1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