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學童種稻體驗計畫-看稻子長大

農糧署糧食經營科 謝勝雄

一、緣起

  我國係以農業為立國根本,稻米為國人主要的糧食,而稻田在生活環境裡所扮演之角色,亦牽動著如綠色景觀、涵養水源、生態旅遊等綠色經濟效益,是無從取代或抹滅的。然而隨著工業化、科技化及都市化之社會發展趨勢,不但改變了民眾生活的步調,也讓國人有更多元的飲食選擇,致使白米之平均消費量逐年遞減,無可避免地衝擊稻米產業,綠油油的稻田亦因都市的更新及工業發展之故,為高聳之建築物所取代,人與土地、自然之間亦逐漸疏離。

  有鑑於此,本署於推廣及行銷國產稻米之時,深感稻米產業文化教育之必要性,為深耕固有稻米文化,於是透過生活、教育與活動等方式,從學童之教育著手,讓學童瞭解稻作生產、生活及生態等三生的功能與價值,並由親近國產米食文化,誘導學童喜愛米食,養成以米飯為主食之膳食習慣,同時帶動學童及其親屬對固有米食文化之認識,期以點成線,線成面的力量,使社會大眾認識國產米的優點,進而選國產良質米,為台灣稻米產業文化開創新的契機。

二、執行方式

  本署自93年度起即推行「學童種稻體驗計畫-看稻子長大」計畫,結合農會、學校及農業改良場等之資源,輔導辦理親師班、米食推廣教室,讓社會大眾深入瞭解台灣米食文化之內涵。本(95)年度,全國各地共有22所小學,近5,500位學童參與;並另假彰化縣農會及實踐大學二水家政中心,於暑假各辦理2梯次之米食推廣教室,課程內容包括稻米生長與種類介紹、稻田及灌溉古圳巡禮、古農具之介紹、米的俗諺及俚語介紹、米飯及米製品製作等,吸引400位學童及家長之參與。

  學校課程的安排,係將學童種稻體驗納入學校課程做全學期或全學年之規劃,設計內容依學校及當地屬性而有所不同,大致分成室內課程及戶外課程。室內課程係由農會、農業改良場及本署同仁前往學校擔任講師,安排包括稻米品種特性、土壤特性、田間管理及稻米的營養價值、選購好米與基本煮飯技巧、米品質鑑定與包裝品牌介紹等課程。學校方面則由該校之專業師資,配合水稻之栽培及生長安排課程進度,帶領學童製作稻作工藝品、彩繪稻田,以及稻草、古畚亭、稻草堆DIY等,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配合觀察記錄製作學習單及編製圖畫書,或是以說話課方式,讓學童發表觀察心得與同學分享。戶外課程方面,則包括播種、育苗、插秧,乃至田間除蟲、施肥,收割及碾製等生產或製作系列課程,並安排敬天祭祀及提供昔日農事點心或米製品等農村生活體驗之民俗活動。

  在種稻體驗實作方面,接受補助的學校經由當地農會之輔導,農業改良場提供技術指導辦理教師研習後,依所在地區之特性,先選定適合當地栽種之稻米品種,而栽種及觀察場地之選定,農村區的學校多有地利之便,採用傳統田間,兼以盆栽方式種植;或利用校園裡之既有地形種植,如台南市立人國小的「梯田稻」。都會區的學校則多採盆栽方式,亦有如嘉義市民族國小在校園裡設置人工栽培床,以及高雄市港和國小融合環保概念,以寶特瓶栽種之「杯稻」等方式,以方便學童體驗及觀察。為求這些栽種的稻子能平安長成,除了設計各式稻草人外,高雄縣龍肚國小的學童甚至在田間掛上晴天娃娃,頗具創意。

  到了稻米收穫季,除由學童親自收割外,並安排現代化收割機之操作觀摩,讓學童親身體驗收割之樂趣。收割後之稻穀,經由農會及當地碾米場等之協助下,讓學童體驗稻穀變成白米的碾米過程,而碾製而成的白米,部分由學童帶回家庭,與親友分享努力的成果。

三、執行成果

  經過幾年之努力結果,在本年度獲補助的22所小學中,來自中部地區彰化縣二林鎮的香田國小,利用學校圍牆邊的農地,在全校六個年級、六個班,僅有59名學生之下,經過柯校長惠香及全校教職員工之通力合作,建構之「好米生態田」已名聞遐邇,甫獲JET日本台「瀨上剛in台灣」節目之專題採訪與報導。

  此外,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所規劃執行的「稻亦有道。津津樂稻」課程方案,將東部地區的良質米融為教學要角,榮獲95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銀質獎」。位於南部地區高雄縣美濃鎮之龍肚國小,學校更將整個學年所設計之課程,以紀錄片的方式加以呈現,而這部命名「穀子。穀子」的紀錄片,亦榮獲2006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之「兒童人氣獎」,頗令人振奮。在本計畫獲得媒體之重視而熱烈報導之後,各方佳評如潮,許多學校已紛紛表達參與之意願,顯示本計畫倍受各方之肯定。

四、結語與展望

  夏日的校園,除了蟲鳴鳥叫聲外,還有從課堂傳來的學童朗誦聲,「鋤荷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憫惜農人辛勞之作。然而時至今日,在社會之都市化發展下,稻田面積逐漸縮減,詩裡的意境,已徒為課堂吟誦後的憑空想像,尤其是居住在都會區的學童,更難得有機會體會農事之辛勞。而透過本計畫所安排的體驗活動,看到學童們在大太陽下,個個揮汗如雨,儘管農事是如此繁瑣,全身弄得髒兮兮,卻在看到稻子結穗長成後,完全忘卻辛苦,親身體會到稻米完整成長過程及栽培知識,臉上的笑靨,充分反映在學童心中,已留下屬於自己童年的最美好回憶。

  此外,本計畫更深層的意義,是讓學童們領悟到父母照顧的辛苦,好比看稻子長大般,自幼期的細心呵護,到長成至社會有用人士,宛若青澀的綠油油秧苗,到結穗累累的黃澄澄稻穗,並可由飽滿稻穗的低垂,學習到「謙卑」的處事態度。同時從插秧的方式,領略禪詩「手把青秧插滿天,退步原來是向前」裡「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豁達」之意涵,對於孩子的生命教育,使之成為更加聽話與懂事的孩子,相信這將是本計畫之推行,難以估量或量化之效益及附加價值。

  現階段國家國民教育所採行之9年一貫課程係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培養其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為其目的。所謂「人親土親」,如何讓民眾從生活中體驗台灣,進而培養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認同,實為教育之核心所在。因此,在「學童種稻體驗計畫-看稻子長大」方案逐漸為學校及社會大眾所重視之際,如何將本計劃引導回歸正規教育體制,成為學校正式之課程方案,以擴大參與之範圍,尚有待與教育單位作密切之磋商與合作。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11-23: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