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6年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果與展望

農田水利處  陳衍源

壹、前言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維繫農業生產之基礎建設,其設施有灌溉排水渠道、攔河堰、水閘門、埤池等相關構造物、農路及現代化省水管路灌溉設施等,就灌溉排水渠道而言,如同人體血管般分布在農地上。農田引水灌溉,作物獲得賴以維生所需之水分,並經由排水渠道排除地表多餘積水,使土壤維持適當水分與孔隙,作物根得以充分成長,並有效減少農田作物遭受旱澇災害之威脅。台灣地區具有灌溉排水設施之農地約50萬公頃,其中屬農田水利會所轄事業區域面積約佔38萬公頃。根據統計,台灣省15個農田水利會所管理之農田灌溉渠道長度為46,678公里,排水渠道長度為23,675公里,其灌溉排水渠道合計長度約為7萬公里,足以環繞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公里)1.75圈,平均每公頃農田水利會事業區域農地之灌溉渠道分布密度約為123公尺,排水渠道分布密度約為62公尺。此外,尚有水門、攔水堰等相關農田水利構造物163,484座。為維持如此數量龐大農田水利設施之正常功能與運作,需藉由各農田水利會辦理更新改善及經常性維護管理,以確保事業區域內農田水利設施之正常運作,穩定灌溉水源水量,提供農民最佳灌溉排水服務,確保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之生產性機能。

  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國民從事休閒旅遊活動日益頻繁,農村觀光遊憩資源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農田水利會積極善用既有農田灌溉埤池、圳路及水資源,並將水邊空間加以綠美化,藉以營造農村景觀,增加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在農村觀光方面之附加價值及邊際效益,提升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之生活性機能。此外,「水」在生物多樣性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農田灌溉排水系統與水田,因經常保有水存在而形成農業水域生態系,在現階段生態環境維護之理念下,農田水利會所轄水田及農田水利設施之生態性機能將更為突顯。

  由於,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具有生產、生活及生態之「農業三生」功能,配合現階段農業生產政策,妥善維護與利用既有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之功能,除農民受益外,全體國民亦可分享其效益。有鑑於此,農委會每年籌編經費補助辦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逐年辦理老舊破損之灌排水路、構造物及農路之更新改善,有效地減少輸水損失,提高用水效率及增進農民田間作業及交通運輸之便利性;推廣省水管路灌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利用農地重劃方式來解決農地零星分散、灌溉排水功能不良及農路缺乏等問題,同時達到更新農村景觀及提昇生活品質之目的。第一期(90至93年度)4年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農業建設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已於93年底執行完畢。第二期(94至97年度)之4年中長程計畫業已奉行政院核定,並自94年度開始實施,本計畫將繼續發揮農田水利建設在生產、生態及生活方面之多樣化功能,建構農業優質、安全、休閒、環保及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環境,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以擴大農田水利對社會之服務功能。此外,配合農委會推動新農業運動,未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之機能及效益,除了對農業經營有「生產性機能」之效益外,亦將兼具維護生態環境及提供國民優質生活之「生態性機能」及「生活性機能」,以建設魅力農村為目標。

貳、歷年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動情形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為政府現階段辦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之主要投資計畫。在民國88年度(含)以前,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經費係以直撥台灣省政府方式辦理,即由行政院依據立法院核定經費額度直撥臺灣省政府執行,該等計畫有「台灣省農地重劃」、「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一般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及「大型灌溉設施更新改善」等計畫(此外,尚有非屬工程補助之「農田水利會會會費補助」計畫),由農委會執行非屬直撥台灣省政府府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計畫者,為推廣旱作灌溉計畫。

  民國87年12月起開始實施台灣省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依規定原由臺灣省政府執行之職務權責分別調整移轉中央相關機關辦理,致原由臺灣省政府執行之「台灣省農地重劃」、「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一般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及「大型灌溉設施更新改善」等2項計畫,自民國87年度起合併之)等相關農田水利工程(硬體)建設計畫移轉由農委會補助辦理。

  民國90年度起,農委會成立第一期(90至94年度)4年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農業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統籌辦理農田水利相關軟體、硬體建設,近年來,其細部計畫項目、名稱曾略做部分調整與修正,然而,現階段「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主要仍以補助台灣省各農田水利會辦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補助各縣政府辦理農地重劃及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直接補助農民施設節水管路灌溉及推廣現代化管理設施等相關農田水利工程(硬體)建設為主,此外,為因應水稻田休耕轉作及灌溉水質污染等問題,辦理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及灌溉營運管理制度改進、推動灌排渠道水質監測與水路生態環境調查等計畫。

參、計畫執行方式暨90至95年度執行成果統計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為一延續型計畫,該計畫辦理之各項農田水利工程(硬體)建設計畫之執行方式暨90至95年度執行成果加以說明。

一、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

  依據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第一條規定,農田水利會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由於台灣地區各農田水利會事業區域面積約38萬公頃,為我國主要農業生產區,惟區域內維持農業生產機能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因興建年代過久,多呈老化現象,亟需更新改善。鑑於各農田水利會經費短絀,未能自籌經費積極推動改善,為避免因設施老舊破損致影響130萬農民會員之灌溉排水權益,農委會每年均於「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項下編列計畫經費,補助各農田水利會辦理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該計畫經費之分配原則,係由農委會全盤考量台灣省15個農田水利會現有農田水利設施現況、財務負擔能力、以往執行能力考核及所轄面積大小等因素,將有限之預算作最有效之運用及分配。其計畫效益為維持永續農業生產機能、健全農村基本設施功能、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及減輕農民維護工程費之負擔,同時,對於渠道施設內面工後可以減少滲漏水量,有助於農業節水之成效及提高水資源之有效利用。90至95年度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計畫經費及執行成果,詳如表1 DOCX / pdf

二、農地重劃

  農地重劃係依據農地重劃條例及其施行細則規定辦理,以改善農場結構,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便利機械操作,促進生產及營農環境之有效措施。統計47至94年度止,已完成農地重劃面積390,516公頃,尚待辦理面積不超過50,000公頃。農地重劃農水路工程費每公頃設計標準為35萬3千元,由農委會補助31萬3千元(自91年度起分2年補助,第一年30%、第二年70%),農民自籌4萬元(得由抵費地支應),仍不足之工程費,由農民抵費地支應。相關改善工程,每公頃農委會補助3萬元。農民於辦理農地重劃時,應負擔農水路工程費(扣除中央政府補助)及農路、水路用地負擔(扣除原為公有及農田水利會所有農路、水路土地之抵充)。農地重劃為農業重要建設計畫,為中央對地方政府補助型計畫,依據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第九條規定依縣政府財力級次給予不同補助比率,除農水路工程費不列入補助比率計算外,餘分3級,最高補助比率不得超過90%(第三級)、次之88%(第二級)、再次之85%(第一級)。90至95年度農地重劃計畫經費及執行成果,詳如表2 DOCX / pdf

三、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

  民國60年(含)以前辦理之早期農地重劃區,因受限於當時農業環境,相關工程費及用地皆由農民負擔,故田間農路寬度僅施設2.5至3公尺,路面均未加舖碎石級配,併行之給、排水路亦多未施設內面工或保護工,由於常年失修,功能受損,每逢降雨路面多呈泥濘凹陷,影響農產品運輸及無法配合現代化農業機械化之操作,亟待改善。據此,政府積極推動早期農地重劃區之農水路更新改善工程計畫,將田間農路拓寬至4公尺以上,路面加舖碎石級配,而併行之水路一併予以改善成具生態工法之U型溝,以增進農民福祉,增加農水路功能,符合現代化農業經營規模之需要。本計畫農水路工程設計標準為每公頃19萬8千元,由農委會補助85%,地方政府配合15%,經費超過部分由地方政府自籌。90至95年度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計畫經費及執行成果,詳如表3 DOCX / pdf

四、推廣旱作灌溉

  持續協助農民設置旱作管路灌溉設施,主要係補助農民施設旱田之噴灑灌溉、微噴灑灌溉、穿孔管灌溉及滴水灌溉等末端噴頭設施,以提升農場經營技術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競爭能力,促進精緻農業發展,同時達到節約灌溉用水及提高水土資源有效利用之目的。計畫辦理原則以符合土地利用條件個別農戶為對象,政府補助經費不超過總設施經費之49%,農民需負擔51%以上,完工後設施產權屬農民所有並由該農民維護。90至95年度推廣旱作灌溉計畫經費及執行成果,詳如表4 DOCX / pdf

肆、未來展望

一、持續辦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業水資源有效利用

  農田水利設施除提供農田灌溉排水、減低旱澇災害之功能外,尚具有穩定糧食生產、強化生態環境保育、改善農村生活品質之效益,與農業發展及農民福祉關係密不可分,為農業永續經營不可缺少之重要一環。持續推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升農田水利設施之取水、蓄水、輸配水及排水效能,減少水資源輸送過程損耗,有助於農業節水及水資源有效利用。

二、未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須兼顧生態環境保育

  農田水利會營運之灌排系統範圍包含水庫、埤池、河川取水設施、灌溉水路、農田排水路,形成主要農業水域系統,為水生生物的重要生物廊道。近年來,因現代工法技術進步,採用鋼筋混凝土之水工構造物堅固耐用,且具有施工快速容易、輸水及配水效率高、降低維護費用等優點,但未考量其他野生生物生存需求,致影響生物環境之完整性。未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須在功能完整之前提下,增加生物多樣性環境之保育需求,保留並復育更多農業生態系下的野生動植物,營造農村自然景觀。

三、營造農田水利設施親水空間及美麗的水環境,厚植農村景觀資源

  隨著國民生活品質之提升,農村觀光遊憩資源日益受到重視,如能善用既有農田灌溉埤池、圳路及水資源,在水邊空間加以綠化、美化,創造休閒遊憩之親水空間及優質水環境景觀,增加農田水利設施在農村觀光方面之附加價值及邊際效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12-28: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