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 建立農業中衛體系之思維與做法

企劃處 廖安定․魏碧珠

壹、前 言

  面對21世紀全球化、自由化、數位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農業自由化加速進行,商品、資金、技術及人才流動幾無國界,農產品面臨國內外競爭更加劇烈,台灣農業發展策略必須從過去以提升生產力為核心,轉變成以提升競爭力為主軸,透過降低產銷成本或提高商品及勞務附加價值,創新經營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台灣農業屬小農家庭農場經營型態,提升競爭力最大的限制在於農戶眾多、經營規模小,兼業比率高,研發成果商品化不足,降低產銷成本及導入現代化企業化經營管理及行銷不易,因此在「新農業運動」有關農業經營企業化策略,將推動建立農業中心衛星體系,藉由有效整合小農成為大農,以產銷組織間的專業分工、資源互補,加速生產結構改善,提高產銷效率,發展高值、高效農業,強化競爭優勢。

貳、當前農業企業化經營面臨的現況及問題

一、近10年來農業經營環境分析

  觀察加入WTO前後之台灣農業經營環境,台灣農業受自由化衝擊已面臨相當困境與挑戰,檢視近10年來重要農業經濟指標(詳表1 DOCX / pdf)顯示,我國農業總產值94年為3,824億元,較93年略減1.1%,與加入WTO前之90年相較增加8.4%,但與發生豬隻口蹄疫前之85年比較則減少9.0%;有關農業成長率方面,加入WTO後90年至94年為介於-8.07%~+4.74%之間,評估損害衝擊較預期為小,但自85年至94年之近10年來各年度農業成長率,多呈現負成長。有關農地資源利用方面,耕地面積從85年87.2萬公頃,至94年減少為83.3萬公頃,變化不大;但農作物複種指數由85年114.4%,至94年降為91.2%,推動稻田及蔗田等休耕補助政策,導致休耕農地大幅增加,整體耕地利用已趨向較粗放經營之型態。有關農產貿易方面,農產品貿易逆差85年為45億美元,90年減為38億美元,至94年則增加為58億美元,因進口成長高於出口成長速度,導致加入WTO後農產貿易逆差呈現持續擴大;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為權數)則由85年37.3%降至94年30.5%。另兼業農所占比率85年為85.96%,至93年降為75.4%,專業農比率雖有增加,但兼業農比率仍高。

  整體而言,儘管我國加入WTO後,受市場開放影響未如預期大,但因履行加入WTO各項自由化承諾,減少政策保護或市場干預措施,進口農產品增加之衝擊逐漸顯現,農產貿易逆差急速擴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緩慢,糧食自給率下降,導致農業資源閒置及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更為嚴重,在在凸顯改善我國農業經營體質,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之迫切性及必要性。

二、當前農業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

  面臨加入WTO國際化、自由化引發內在及外在市場激烈競爭之產業新情勢,對我國以小農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業生產及行銷模式造成嚴重衝擊。當前台灣農業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農業生產方面,因台灣以小農家庭農場為主,平均農戶耕地規模1.1公頃,較歐盟18公頃、美國207公頃的農場規模小很多。目前台灣平均每戶農場經營規模0.5公頃以下者占47%,1公頃以下者占75%(如表2 DOCX / pdf),兼業農戶占75%,土地經營缺乏經濟規模,生產成本偏高,生產結構調整緩慢。

  (二)農產品行銷方面,因農戶經營面積小,土地零碎分散,產銷不容易達成標準化,產品品質差異性大,不僅產品規格化、商品化不易,且供應數量與產品品質不穩定,競爭力不足,市場開發不易,加上履行WTO承諾,政府降低進口關稅及補貼等保護政策或市場干預措施,進口農產品快速增加,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如表3 DOCX / pdf)。

  (三)農業勞力經營方面,目前台灣農業就業勞動力約59萬人,平均年齡超過50歲(如表4 DOCX / pdf),教育程度國中(含)以下者約占80%;農場指揮者平均年齡約61歲,年齡在45歲以上者占92.7%。農業就業人力年齡偏高,農民教育程度較低,兼業程度高,運用企業化、現代經營管理方式不易,無法有效率的養成管理及研發人才,農業經營面臨欠缺動力跳脫傳統、創意不足的困境。

  (四)農產品市場結構方面,由於農產品具季節性、易腐性,價格變動易受蛛網定理左右,又因生產者(農民)人數眾多,產品差異性不大,個別農戶生產量所占市場比例極微,面對幾近完全競爭農產品市場,農民成為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缺乏與通路業者或商販議價能力,易受商販中間剝削,農民無法依生產成本決定價格,導致農民所得價格偏低,所付價格偏高,農家所得相對偏低。

參、推動農業中衛體系的思維與建構

一、農產品市場經濟活動與價值鏈的形成

  農業隨著經濟、社會、科技、文化之變遷,已由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現代化農業及知識農業。面對全球化、自由化、數位化開放經濟體系的知識經濟時代,生產者面臨以消費者需求為主軸、以市場為導向之劇烈競爭。農產品生產、交易、分配、消費必須透過市場活動進行,由生產者及消費者之商品供需雙方,生產者利用土地、勞動、資本及技術等投入要素,生產出商品或服務,經由市場交易,分配給消費者消費,形成農產品市場經濟活動與價值鏈體系,而農業生產技術、產品供需、經營管理、商品交易、市場資訊及生活文化等活動,均影響其價值創造(如圖1 DOCX / pdf),農業之轉型必須順應市場經濟活動,採取有效企業化措施,提高其附加價值。

二、農業中衛體系的推動思維

  因應當前農業企業化經營面臨的問題,農業部門應加速建立以消費者需求為主軸、以市場為導向之產業價值鏈,透過整合、創新及改革之做法,建立農業之中心衛星體系,在資源整合方面,應減少生產性之補貼,強調農業資源及組織之水平與垂直統合,同業及異業結盟,整合農業核心優勢與利基。在營運創新方面,應改變傳統思維,創新產銷模式與營運模式。至於在觀念改革方面,應檢視產業結構,減少不具競爭力產品之生產性補貼,改革經營觀念與管理技術(如圖2 DOCX / pdf),將原來零細的小農加以整合組織成為大農,建立中衛體系,透過產銷之分工,達到經營規模之提升,讓農民從「價格接受者」(price taker),轉變成「價格領導者」(price leader),提高農民議價能力,將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好處回饋給從事生產之農民,並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提升農業競爭力。

三、何謂農業中衛體系

  農業中衛體系指以農會、合作社等農民團體或農企業為中心經營體,其週邊之農民團體或產銷班為衛星農場,運用垂直整合、水平擴張、同業與異業結盟等方式,將小農結合成為大農,以降低經營成本、改進產品品質、穩定產品供需、提高產銷效率及精準掌握市場需求,共同塑造競爭優勢(農業中衛體系詳如圖3 DOCX / pdf)。

  農業中衛體系之中心經營體負責產銷整體規劃、市場行銷及貿易,並順應市場之需求,輔導或督導衛星廠,協助其建立良好生產規範、品質制度、培育技術及管理人才,並專注於研發及設計新產品、建立品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建立穩定的供需關係。衛星廠則接受中心廠技術及經營管理輔導,並參與中心廠短、中、長期的產銷計畫,依照雙方協議價格及交貨等相關契約條件如期提供適質、適量、安全的產品。

四、農業中衛體系的推動策略

  農業中衛體系的推動策略包括農業經營企業化、創新研發產業化、農業人才優質化、物流運籌效率化、產銷分工專業化、產銷履歷透通化等六大面向(如圖4 DOCX / pdf),簡述如下:

  (一)農業經營企業化:為突破我國農業經營規模過小之限制,應積極促進農企業、農民團體及農業產銷班之各種合作型態,強化農業技術、品質、行銷等核心能力,促進農業整合經營,降低成本或提高附加價值,營造優質農業經營環境,促使農業企業化經營。

  (二)創新研發產業化:將農業研發成果如新品種、新技術或產品等予以商品化,結合企業化經營管理,有效注入產業價值鏈,讓國內農業創新科技研發與市場及產業結合,透過行銷與品牌帶動農業朝向高附加價值發展。

  (三)農業人才優質化:結合本會漂鳥計畫、園丁計畫、深耕計畫及農業專業訓練等計畫之推動,及加強本會培訓之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及相關農業校院之輔導功能,建立農業企業化輔導制度,從產銷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各方面,培訓農業企業化經營管理人才。

  (四)物流運籌效率化:考量推展內外銷市場需求與發展地區農業之空間資源有效配置,輔導設置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以標準化、規格化、高質化之處理作業,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及市場競爭力。

  (五)產銷分工專業化:加強農民及產銷團體組織專業分工,強化農業經營組織體質,讓傳統農場成為高效率之現代農場;農民團體提升經營效率,發揮優質服務功能;農企業增加農業投資,透過價值鏈整合或聯盟之經營方式,形成農業產業聚落。

  (六)產銷履歷透通化:推動產銷履歷制度生產規格化、標準化、透明化之優質安全、安心之農產品,藉助資訊科技,完整記錄農產品自生產及流通每個環節資料,以保證農產品之衛生安全,並引導農民生產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讓消費者能安心享用,同時能夠保障農民的收入,營造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環境。

  藉由推動農業中衛體系六大策略,以促進農業整合經營,強化農業經營組織體質,使農業中衛體系能發揮創造規模經濟優勢、降低農產交易成本、關鍵技術研發共享、培植農業精英之功能,達到擴大規模以小搏大、產業整合提升競爭力之目的,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建構安全農業體系,提高台灣農業之國際競爭力。

五、農業中衛體系的成功要素

  農業中衛體系是以策略聯盟之理念及合作經濟之思維整合土地、勞動、資金、技術等資源,以母雞帶小雞方式,進行差異化專業分工及市場行銷等一連串價值管理的活動,要能成功運作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備強而有力的中心廠是首要條件,特別是有能力整合資源發展經濟事業的農民團體或農企業。

  (二)跳脫傳統小農單打獨鬥方式,創新企業化,營運與管理模式應符合產業特性與文化。

  (三)引進及培育熱誠參與的組織成員,塑造學習型的組織文化。

  (四)政府政策的鼓勵與有效的引導,輔導協助或提供中心廠實施企業化經營之環境及其所需資金、設備、技術、訓練等資源。

肆、未來3年推動目標及執行措施

一、推動農業中衛體系3年目標

  本會衡酌地區農業資源及發展特色,農民團體產銷營運現況、意願及經營管理能力,並考量輔導人力等因素,以累計建立地區性重點產業中衛體系之數目做為衡量指標,設定今後3年(95年至97年)發展目標如下:

  (一)95年:5個。

  (二)96年:新增7個,合計12個。

  (三)97年:新增12個,合計24個。

二、95年度工作重點及執行情形

  (一)工作重點

  以已有經濟事業基礎與價值鏈管理雛形的5個農民團體為對象,輔導建立可行的示範模式,包括:

  1. 建立1級+2級產業整合的產銷中衛體系,自原料供應到加工行銷,結合契作、收購及新產品開發,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如霧峰鄉農會、斗南鎮農會、台灣檸檬產業聯盟(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2. 建立1級+2級+3級產業整合,以「創新行銷服務」為主體價值的中衛體系,以既有產銷體系為基礎,結合休憩遊樂、資訊服務及地區合作功能成為地區行銷服務中心,如大湖地區農會、信義鄉農會。

  (二)執行情形

  參酌前述工作重點輔導霧峰鄉、斗南鎮農會、台灣檸檬產業聯盟、大湖地區及信義鄉農會等5個示範點加強經濟事業的營運及管理,以擴大與衛星農場的契作或合作。

  另針對2種整合模式,結合中國生產力中心專業顧問及本會試驗改良場所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組成輔導團隊,分別於霧峰及信義鄉農會辦理經濟事業發展共識營及相關教育訓練,建立專家團隊進駐診斷輔導的示範案例。

三、未來3年推動農業中衛體系的措施

  (一)輔導農民團體發展經濟事業:由農民團體或農企業依地區農業資源條件,考量產業價值鏈管理模式規劃興設。

  (二)中心廠經營診斷及輔導:就營運績效、發展潛力、產銷資源、產品及服務的品質水準,予以診斷及據以擬訂輔導計畫,強化經營體質。

  (三)成立中衛體系輔導團隊:由各地區農業改良場產業技術及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組成諮詢與輔導團隊,協助提升生產、研發、行銷及經營管理等能力。

  (四)建立中衛體系示範模式:以標竿學習方式加速建立中衛體系。

  (五)培育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及種子師資。

伍、結 語

  台灣的小農經營型態,難以因應加入WTO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透過整合創新改革及思維,加強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建立中衛體系,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升台灣農業核心競爭力重要的途徑。

  中衛體系的建置並非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著重在既有資源的整合及應用,政府再適時針對關鍵性流程提供軟硬體的協助,尤其是資金融通、人才培育、市場行銷及經營管理技能等。

  配合地區農業發展,本會積極建立以地區農業改良場為中心的責任輔導制度,以專家輔導團隊為諮詢輔導窗口,協助農民團體或農企業整合土地、勞動、資金、技術、開拓市場通路及人才養成,加速農業中衛體系的建置及推廣。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5-12-28:2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