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推動種鵝產期調整技術成果與展望

畜牧處 林宗毅

一、國內養鵝產業現況

  近年來,養鵝產業已由過去之農家副業轉型為專業經營模式。依據94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肉鵝年產值約20億元,年產量約650萬隻,飼養戶約1,300戶。目前國內除桃、竹、苗地區尚有飼養少數土鵝外,98%以上之肉鵝均為白羅曼種或其改良品系。另鵝肉於我國加入WTO前即為開放進口項目,惟歷年來均無進口實績,銷售通路以國內市場為主,屬自產自銷型產業。

二、種鵝產期對肉鵝產銷之影響

  鵝因馴化程度不及其他家禽,種鵝之生產仍有產期之分,也因此導致肉鵝產量隨種鵝產期波動,而偶有產銷失衡狀況發生。若以傳統節氣區分,一般農曆白露至次年清明為種鵝盛產期,其餘時期則為非盛產期,種鵝於非盛產期之產蛋數約為盛產期之1/3。

  一般種鵝於白露開產後,約於11月達產蛋高峰期,然後業者會對此批種鵝進行限飼,調整至次年元至2月間再達另一產蛋高峰。爰此,肉鵝有二階段盛產期,即2至3月(前年11月高峰所生)及5至6月(元至2月高峰所生),歷年來之產銷失衡狀況皆出現於此二期間之一。此外,雛鵝的價格亦是造成肉鵝產銷失衡的原因之一,非盛產期生產之雛鵝(俗稱「倒頭鵝」)價格可達每隻120元,與平時之每隻30至40元有天壤之別,肉鵝的價格也因此大幅波動。

三、種鵝產期調整技術之研發

  國內最早研究種鵝產期之單位為國立中興大學,多年前即開始研究光照長度對種鵝生產性能之影響,並獲致種鵝係短光照誘發產蛋等重要成果。惟因國內種鵝場多採開放性飼養,環境控制不易,相關光照計畫不易落實。又近年來國內水濂式環控禽舍於白肉雞產業應用廣泛,惟鑒於水禽飼養需設置水池而可能導致溼度不易控制,而遲未將環控式禽舍應用於水禽生產。

  經中華民國養鵝協會於89年全國畜產大會及90年農委會舉辦之水禽產業座談會均提出相關需求,農委會即將該項目納入科技研究重點方向,並以產學合作方式,委請中興大學許振忠教授擔任召集人,邀集相關學者專家假雲林縣某種鵝場進行研究,結合光照、強制換羽及環控禽舍等技術探討調整種鵝產期之可行性。經2年試驗,該研究團隊成功研發調整種鵝產期之生產模式,應用產期調整技術之種鵝不僅於非盛產期之產蛋數可達盛產期之水準,其平均產蛋數更優於飼養於傳統鵝舍之鵝隻。

  92年間農委會輔導3場示範戶試行種鵝產期調整技術,結果成效良好並受種鵝業者青睞,目前坊間已有數十場種鵝場應用本項技術,且95年間首度發生非盛產期雛鵝價格未大幅攀升之情形,顯見產期調整技術業成功拉近非盛產期與盛產期雛鵝與肉鵝之價差,有效減少因種鵝產期造成產銷失衡之情況。此外,前揭研究團隊並持續藉由種鵝產蛋生理之研究,進一步改善種鵝繁殖效率及建立本土種鵝生理資料庫。

四、種鵝產期調整技術對養鵝產業之影響

(一)減少產銷失衡機會

  過去國內70%以上之肉鵝集中於每年1至6月上市,當市面肉鵝供過於求時,屠宰業者即藉機壓低產地價格,再以低價大量購入肉鵝屠宰凍存,俟非盛產期再高價釋出,因此常見人為操作影響產銷之情形,且產地高低價差達2倍以上,相關業者投機心態重,產銷秩序難以維持穩定。而種鵝產期調整技術的應用將使每年8至11月上市之「倒頭鵝」數量增加,讓「倒頭鵝」脫去光環而變成一般肉鵝,種鵝生產不致再有明顯的產期之分,達到全年穩定供應肉鵝的目的。

(二)穩定雛鵝供應數量及價格

  過去受種鵝場產能之限制,每批出雛數最多數千隻,一般肉鵝業者須隔數日或數週入雛一次,致場內隨時在養多批不同週齡之肉鵝,不僅上市時間拖長,亦難有空欄時期,清潔消毒難以確實執行,防疫衛生管理令人詬病。

  而種鵝產期調整技術除了可應用於非產期外,亦因為環控式鵝舍讓種鵝全年均處於恆定的環境下,有利於種鵝穩定生產而增加產能,並降低平均生產成本。且在小鵝供應穩定之情形下,肉鵝場可一次訂足所需小鵝,即可實施統進統出管理,以提升防疫衛生管理效能。另甚至可依公母成熟期不同之特性而實施公母分飼,對於整齊度與生產效率的提升均將有所助益。

(三)肉鵝產銷制度的改變

  有部分業者擔心種鵝產期調整技術普遍應用於產業之後,「倒頭鵝」數目大幅增加,恐造成年產肉鵝總數的增加,而更易出現產銷失衡狀況。經評估「倒頭鵝」數目增加後,將使冷凍業者無須在盛產期大量凍存肉鵝,以供應非盛產期之消費需求,生鮮的「倒頭鵝」與凍存肉鵝兩者之數量間勢必有所消長。此種隨著生產面變化之產銷制度自然調整,也許在初期需要適應階段,惟飼養業者倘能依據生產資訊養成計畫生產習慣,減少賭博心態,就長期而言,肉鵝產地價格與業者收益均可望維持穩定。

五、結語

  本項種鵝產期調整技術之成功研發,除了促進肉鵝產銷平衡及改善養鵝產業結構外,更呈現了一個產業自主之成功案例。在這個案例中,中華民國養鵝協會稱職的扮演了產業團體的角色,不僅明確地彙整業者之需求,並形成共識提供農政單位作為施政參考,又能善用學術研究界資源,結合不同領域共同解決產業面臨之問題,未來此種產業自主之案例倘能成為產業團體發展的主流,將有助於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提升。

  此外,近年來市場開放後,進口產品之增加雖對部分產業造成衝擊,惟同樣也提供了我國產品出口之機會。鑑於國際間少有以經濟規模飼養肉鵝之國家,我國鵝肉產品亦因此具有出口之潛力,並於95年間締造出口日本的實績。未來如何使我國養鵝產業之發展朝出口導向規劃,是養鵝業者面臨的下一個課題,相信在產、官、學各界之全力配合下,我國養鵝產業新風貌指日可待。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2-15:1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