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前後我國稻穀生產成本與收益之比較分析

企劃處 溫祖康

壹、前言

  稻米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之生產對維護國計民生及保障糧食安全影響甚大。94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達269,120公頃,糙米產量達1,187,596公噸,稻米產業之總產值約為新台幣280億元。我國於91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迄今5年有餘,國內稻米產業持續面臨調整壓力,為紓緩稻米產業所受之衝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陸續推動稻米生產與稻田轉作計畫、水旱田利用調整計劃及後續計劃等多項政策,俾在符合WTO規範下,兼顧稻米產業之發展及維護稻農收益。

  本文目的為依據我國稻農生產資料,比較2006年我國產稻米與進口米價格之差異,另將探討我國在加入WTO前後稻米生產成本及收益之變化,並針對我稻米產業之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以期在面臨進口米低價競爭下,有效擴大市場占有率,穩定產業發展。

貳、2006年我國產稻米與進口米之價格比較

  依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2006年我國稻米進口量(不含其他稻米製品)達108,815公噸,進口值為49,177千美元,其中以美國的58,240公噸,以及泰國的42,577公噸居進口量前二位;在價格方面,美國米進口價格(CIF)平均每公噸為476.15美元,若1美元可兌33元新台幣,則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5.71元;泰國米則平均每公噸為390.73美元,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2.89元。

  我國現行稻米進口制度係採關稅配額制度,目前配額內進口量為144,720公噸,其中65%由政府進口,其餘35%由民間進口,民間進口採取標售權利金制度,而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政府進口米銷售作業要點之規定,領有糧商登記證或糧商營業執照者,得依規定參與投標。因此,進口米必須先由得標糧商購買後,才能進入我國內消費市場,故欲比較國產稻米與進口米在我國內市場之價格差異,應以糧商而非消費者的立場來考量,亦即以我國稻米躉售價格,而非零售價格,與進口米之進口價格相比。茲將結果列如表1所示。

  於表1 DOCX / pdf / odt中,泰國米之每月進口量價尚稱穩定;美國米在6月、9月及10月之平均進口價格偏高,推其原因可能是當期進口之部份稻米為較高品質之產品,致使平均進口價格偏高。另由表1可知,就我國內稻米市場而言,我國產稻米之平均躉售價格高於美國及泰國進口米之平均進口價格約10至13元。價格高低雖非決定產品競爭力之唯一要件,但我國產稻米在面對此一價格競爭劣勢,應亟思對策,以求在消費市場上能與進口米抗衡。

參、我國稻穀生產成本及收益分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每年針對臺灣地區各期稻作生產成本進行調查,並編印「台灣地區稻穀生產成本調查報告」。本文使用之資料期間為87年至94年之各期作,共計8年16期作。該調查之抽樣對象為台灣地區各縣市稻穀生產者。調查結果以稻種別(蓬萊、在來、長秈)收穫面積為權數,加權平均後得出各項生產費用。稻穀生產費用區分為直接費用及間接費用,其中直接費用包含種苗(籽)費、材料費、農藥費、除草劑及其他藥品、肥料費、工資、抽水費等,間接費用則包含農舍費、農具費、設算地租及佃租、設算資金利息等。

一、各年期別稻穀平均生產成本與收益之比較

  表2 DOCX / pdf / odt及表3 DOCX / pdf / odt分別為以名目價格計算之一期及二期稻作稻穀平均生產成本與收益,其中「每公頃總費用」為每公頃稻穀生產之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之和;「每公頃稻榖產量」為平均每公頃之稻穀產量;「平均生產成本」即為「每公頃總費用」除以「每公頃稻榖產量」;「平均售價」為稻穀之平均價格,其計算方式為該期作各稻種別以其收購價格及市價按其收購數量及市售量加權計算;「平均利潤」為「平均售價」扣除「平均生產成本」之餘。

  由表2及表3可知,近年來,一期稻作平均利潤以93年為最高,每公斤達3.30元;87年最低,每公斤僅1.06元。而二期稻作平均利潤也是以93年最高,每公斤2.45元;94年最低,每公斤-0.82元。94年二期稻作利潤為負值之原因,應為該期作稻穀生育期間,遭逢多起颱風侵襲造成埋沒、浸水、倒伏及稔實不良等災情,對稻作產量影響甚大,平均每公頃產量較93年同期減少930公斤,折算每公斤稻穀生產成本為21.09元,較93年同期增加3.51元,雖平均售價略高於往年同期,但仍不足以彌補稻農所受之損失,使該期作之平均利潤為負值。

  此外,雖二期稻作之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9.68元,高於一期稻作之每公斤17.91元,但二期稻作之平均生產成本為每公斤19.05元,遠高於一期稻作之每公斤15.88元,使得在利潤方面,二期稻作平均每公斤僅0.64元,而一期稻作平均每公斤可達2.03元,約為二期稻作之平均利潤的3倍。

  另比較加入WTO前後之我國稻穀生產成本與收益,加入WTO前,一期稻作平均售價為每公斤18.13元,而加入之後,一期稻作平均售價略降為每公斤17.69元;在生產成本方面,加入WTO前,一期稻作每公斤平均生產成本為16.60元,加入之後則減至15.16元。可見加入WTO後,我國稻米售價及成本俱降,但成本降幅大於售價降幅,使得稻農利潤增加,加入WTO之前,一期稻作平均利潤為每公斤1.53元,加入之後則為2.53元,增幅約65%。

  二期稻作也有類似的情形,加入WTO之前的售價、成本及利潤分別為每公斤20.28元、20.06元及0.22元,而加入後則分別為19.09元、18.04元及1.05元,其中利潤之增幅約達5倍之多。

  表4 DOCX / pdf / odt為行政院農委會以90年為基期,所推估之農民所得及所付物價指數。

  將表2及表3之各欄數據分別除以對應之各年農民所得及所付物價指數,即可得到以實質價格計算之一期及二期稻作稻穀平均生產成本與收益,其值分別如表5 DOCX / pdf / odt及表6 DOCX / pdf / odt

  依表5及表6,加入WTO前,一期稻作平均實質利潤為每公斤1.26元,而加入之後則達每公斤3.06元;二期稻作平均實質利潤在加入WTO前,每公斤為-0.08元,加入之後則達1.75元,顯示加入WTO後,國內稻農生產稻穀平均每公斤可得之實質利潤,均高於加入之前。此外,不論一期或二期作,平均每公斤實質利潤皆以93年為最高,分別為每公斤4.69元及4.14元。

  開放國外低價米進口對國內稻米產業雖有影響,但在政府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民有效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等因應措施之下,不論從名目價格或實質價格來看,加入WTO後,國內稻農生產稻穀之平均利潤均高於加入之前。

二、稻穀生產成本結構分析

  表7  DOCX / pdf / odt及表8 DOCX / pdf / odt分別為一期及二期稻作之每公頃稻穀生產成本結構,藉此可以暸解國內稻農之生產成本結構於近年來之變化。表中將稻農生產成本區分為種苗費、材料費、農藥費等11類,其中除草劑包含其他藥品費,設算地租包含設算佃租。

  由表7可知,近年來,工資為一期稻作最主要的生產費用,各生產費用僅農藥費、除草劑及肥料費佔總生產費用之比例略呈增加之勢,而設算利息所佔的比例則有減少之趨勢;設算地租與工資雖分別略為增減,但變化幅度甚小,其餘的生產費用則均無明顯變化。又依表8所示,二期稻作生產成本結構的變化與一期稻作極為類似,農藥費、肥料費呈增加趨勢,工資與設算利息呈減少趨勢,其餘則無顯著變化。另不論一期或二期稻作,設算利息佔總生產費用之比例逐年減少的趨勢最為明顯,而其原因應為貸款利率連年走低所致。

  此外,平均而言,加入WTO後,種苗費、材料費、農藥費、除草劑、肥料費、抽水費及設算地租占總生產費用之比例高於加入WTO之前,而工資、農舍費、農具費及設算利息則較低。

  其中,農藥費佔總費用之比例的增加,較值得注意。由表2及表3可知,加入WTO後,一期與二期稻作之每公頃總生產費用雖較加入之前略有增減,但變動幅度均不及0.5%,可見加入WTO前後,稻農每公頃之平均生產成本幾乎不變,故此處農藥費所佔比例的增加,表示加入WTO後,稻農於農藥上的實際支出金額較高。又依農業統計年報所示,近年來,多數主要農藥之價格持續走跌,但支出金額增加,表示加入WTO後,稻農的農藥使用量有增加之趨勢。而此現象之產生,應該是稻農欲透過減少病害的發生,來維持品質及產量,以因應國外低價米之競爭,但由於農藥的使用有殘留量等安全問題,對此應加強宣導農民正確用藥之觀念,以免因不當的用藥方式而影響消費者安全,並配合新農業運動之擴大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有效掌握各農產品之來源與流向。

  另加入WTO後,肥料費佔總費用之比例亦有漸增的情況,亦即稻農增加其在肥料的實際支出,但在肥料價格方面,91年底政府退出肥料供銷體系,使肥料價格回歸市場機制,此後各項主要肥料之價格均有上漲,故肥料的實際支出雖有增加,並不必然表示農民有加重肥料使用的行為。

  相較於一期稻作的生產成本結構,二期稻作有較高比例的農藥費及肥料費,顯見由於二期稻作之生長情況不如一期稻作,因而需要較多的農藥除蟲,以及較多的肥料協助生長。若由資源有限之觀點來看,國內二期作應於稻穀生產之外,發展其他更具經濟效益的用途,以利資源之有效利用。

三、不同規模下之生產成本分析

  我國係屬小農國家,農場經營規模普遍偏低,惟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政策推行多時,部分農場已稍具規模,本文於此將各稻農戶依其耕種面積區分為五個不同規模別,分別為未滿0.5公頃、0.5~0.75公頃、1.75~1.0公頃、1.0~1.5公頃以及1.5公頃以上等5類,並比較各規模別之平均稻榖生產成本。

  表9 DOCX / pdf / odt及表10 DOCX / pdf / odt即分別為一期及二期稻作在不同規模別下之稻穀生產成本。表內數字為不同規模別之農戶,每生產百公斤稻穀之平均生產成本;而加灰色底之欄位為該年度最低生產成本。

  依表9及表10所示,稻農戶之規模大小對其生產成本的影響,在各年間並不一致,但整體而言,耕種面積在1.5公頃以上之稻農,其生產成本通常較其他規模之稻農為低,且不論一期或二期稻作皆有此一情形。可見相較於耕種面積較小之稻農戶,耕種面積較大之稻農戶在生產成本方面佔有優勢,故若能有效擴大農場經營規模,對於生產成本之降低應有助益。

肆、結語與建議

  稻米之生產對我國計民生及文化傳承均有重要影響,雖我國具有優異之稻米生產技術,惟囿於農場經營規模小、土地及勞力成本偏高等因素,在貿易自由化之趨勢下,面對國外低價競爭,我國稻米產業實略居下風。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平均水準,為我國稻米產業在市場競爭上難以扭轉的劣勢,且在考量稻農之合理利潤後,國產稻米價格必高於進口米。

  然而,在面臨進口米的低價競爭,除了補貼等消極策略外,未來我國稻米產業應積極發揮在品質、風味及通路等方面的優勢,以提升競爭力為核心,在技術面致力於品種改良與推廣;在銷售面應落實分級制度、推動品牌行銷、建立產銷履歷制度,使國產米以優質安全的形象在市場上與進口米區隔;在生產方面,可透過集團栽培,將小農結合成大農,提高產銷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我國產稻米若在技術、生產、銷售等方面皆能有效發揮,截長補短,並建立特有品牌,以品質為中心,透過差別化、品牌化,與進口米加以區隔,必能提升市場競爭力。

  基於稻米為我國最重要之農產品,自加入WTO以來,農委會即陸續推動多項政策以維護國內稻米產業之永續經營。整體而言,現行政策雖有效維持了稻農之收益,惟WTO新回合談判仍將持續進行,未來政策之研擬應參酌各項國際協定與談判結果、國情相近之其他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以及國內財政負擔與產業長遠發展之規劃等諸項考量,以謀求我國稻米產業在符合國際規範之下,得以永續發展。

  行之有年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因不符WTO的相關規範,未來極有可能面臨檢討取消,對我國稻米產業發展不無影響,惟稻米產業之永續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政策之有效輔導,更有賴消費大眾的全力支持。需求導向為未來消費市場之必然趨勢,產品越能夠滿足消費者之需求,就越能被消費者接受,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使產品的競爭力與市場佔有率提高。因此,建立有品牌忠誠度的穩定消費族群,實為國內稻米產業未來應努力的目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4-18:2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