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2007年十大經典神農暨模範農民得獎事蹟簡介

農糧署企劃組 徐惠瑩

  2007年十大經典神農選拔作業係依據95年6月29日農委會推動之「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施政項目辦理,為了彰顯經典神農的尊榮價值,秉持新農業運動延續、修正、創新的精神,賡續民國72年以來舉辦之神農獎選拔加以創新,將參選者範圍擴大至農、林、漁、牧四大產業,並鼓勵全民參與,凡具傑出事蹟農民均可主動報名參加。

  選拔工作自民國95年11月起開始辦理,經鄉鎮、縣市及區域逐級評選推薦22名候選人進入全國決選,經本會延聘專家學者召開全國評選委員會,秉持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評選出經典神農10位及模範農民12位,均為台灣農業界傑出的菁英。他們儘管有的才40歲出頭、有的已將近80歲,但是都在最傳統的農業,注入了最積極的經營態度、最先進的市場行銷概念,最專注的研發精神,與時代並進,充分展現「新農業運動」求新求變的精神。爰就得獎者得獎事蹟簡要說明如下:

一、經典神農

 

  1. 詹朱金(豌豆苗、有機蔬菜)
      
      經營福田綜合農場,研發豌豆苗自動化生產系統,為全國第一套豌豆苗自動化生產之植物工廠,從播種、催芽、育苗、綠化、採收、包裝及預冷保鮮等自動化一貫作業,目前亦從事有機蔬菜之生產,朝向多元化經營。

     

     

  2. 梁信郎(養豬)

      經營信秀牧場,經過其努力育種,培育出低背脂率與高大理石紋之豬隻品系,並結合無線射頻辨識(RFID)系統與提升養殖技術使其牧場獲得最少疾病豬場與無特定病源豬場之驗證,同時也加入豬隻生產履歷制度,在在展現其努力不懈與求知求變之精神。

     

     

  3. 洪欽祥(農特產、有機質肥料)

      經營育苗場,積極創新研發嫁接苗技術生產技術及搭設蓬道式低植床,同時合作開發推廣西瓜固定硬式防風帽,提高產品品質及降低生產成本,所生產之農特產品,以「合興」品牌銷售;同時經營禽畜糞廢棄物處理廠,免費處理附近鄉鎮畜牧場之廢棄物及廚餘,製造品質良好的有機質肥料,以「晉豪」品牌銷售,深獲好評。

     

     

  4. 賴本智(蝴蝶蘭)

      經營台大蘭園,自行培育蘭花新品種,生產健康種苗,以精密環控溫室及易地栽培等先進技術結合同業,運用自動化、集約化,與企業化等技術密集方式生產高品質蝴蝶蘭,以「台大」品牌行銷國內外;建立「蘭花產業中衛體系」及「蘭花產業策略聯盟」增加同業收益,並積極擴展國際市場。

     

     

  5. 曾界崇(馬蹄蛤)

      將瀕臨絕種貝類體型似馬蹄之「紅樹蜆」,研發適養環境與技術,為水產養殖業開創新契機。配合政府政策,轉型休閒漁業,研發各種以馬蹄蛤外殼製作的手工藝品及藝術彩繪,將廢棄物加以利用並開發附加價值,創造永續經營空間,可為養殖漁民之典範。

     

     

  6. 王瑞閔(無患子、胡麻)

      宣導無患子天然環保概念,帶領無患子產銷班,與學校、政府機關合作,開發多元化、多用途之無患子綠色產品,使傳統產銷班成功升格為生技開發公司,以農業新創意「古寶」品牌行銷市場,獲得95年度台南縣南瀛伴手禮冠軍首選,創造出具台灣本土特色的無患子下游產業,展現台灣農業新價值。

     

     

  7. 林青山(火鶴花)

      經營火鶴花生產,極具市場前瞻性,以先進的生產及保鮮技術,提供內外銷市場高品質且病蟲害少的花卉,建立台灣火鶴花國際形象,短短10年內,使高雄縣內門鄉的火鶴花外銷量,從零到占台灣火鶴花外銷日本的26%,並積極開發歐美市場,也帶領內門鄉農村青年轉業成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8. 陳國雄(蓮霧、鱉、龜)

      以栽培蔬菜、果樹起家,利用催花技術,有效控制蓮霧產期,並培育果實碩大的蓮霧品種─豐田1號,由於經營管理突出,逐漸擴大農場規模,並投資漁業養殖,進行農業多角化經營,引進優良母蝦與龜鱉,維持養殖池pH值,應用活菌營養液培育技術,其所研發鱉精產品,更是暢銷東南亞,卓越表現,領先群倫。

     

     

  9. 黃東明(養蜂)

      經營創新型的養蜂產業,結合產銷班建立合作供應模式,以企業化經營提升營運績效,並與班員共同經營台灣唯一蜜蜂博物館-蜂采館,發揮創新改良蜂種及體驗行銷策略。為促進產業升級,設立領有經濟部核發的工廠登記證之蜂產品加工廠,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管理,生產優質健康的系列蜂產品,並建立「養蜂人家」自有品牌行銷全國各地。

     

     

  10. 林龍星(水稻)

      為阿美族原住民,擔任台東縣池上鄉大坡稻米產銷班班長,領導有方充分展現族群融合,對稻米品質要求精益求精,並崇尚自然追求永續生產理念,認真積極推動三生農業,以生態農法為田間技術策略,不斷求知學習累積經驗,種稻專業知識豐富,結合好山好水認真種稻,堅持生產台灣第一好米,長期經由其主導的池上萬安村,幾乎田間已不必用藥,成為遠近馳名的有機村的推動者,贏得稻米達人榮耀。

 

二、模範農民

 

  1. 徐耀良(茶葉)

      經營面積5公頃的茶園,製茶技術精湛,86〜94年間在各項茶葉比賽共獲得6面特等獎牌,以好茶不寂寞的信念做為永續經營的原則,製茶展示中心結合觀光休閒農業設施俱全,帶動峨眉地區整體的產業文化發展,並經常協助政府機關接待國內、外賓客,將新竹縣的東方美人茶推廣至全世界。

     

     

  2. 林士程(苦瓜)

      經營苦瓜生產,自行培育苦瓜健康種苗,並獨創苦瓜「舌狀高接法」,克服連作障礙,以生物性堆肥及有機益菌肥生產高品質苦瓜,建立苦瓜「虹溪」品牌,創下台北一市苦瓜拍賣最高價。開發新社地區疏花周年栽培模式,進行多元化產銷;帶領班員參加績優產銷班評選,分別於85年及94年獲選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殊榮。

     

     

  3. 余金炘(茶葉)

      經營低海拔有機茶園,建立有機茶園之栽培管理模式,並採行產銷履歷作業,產銷資訊透明及可追溯性,保障消費者之安全,建立自有品牌及落實茶葉分級包裝制度,深化市場區隔外;並與生物科技公司異業聯盟,共同研發調味茶,積極開發茶葉多元化製品,提昇產品附加價值,擴大國內外多樣化銷售通路,提高獲利率。

     

     

  4. 蔡培津(鵝、鴨)

      經營無藥殘之安全鵝飼養,使用益生菌及消化酵素飼養鵝隻,提高育成率及飼料換肉率,以源頭管理方式實施產銷履歷制度,確保鵝肉安全,推動以「臺灣鵝」品牌行銷。目前為全台第一家及唯一外銷鵝肉至日本之養鵝農友。

     

     

  5. 李振輝(艾草)

      經營健康之艾草生產,篩選高產量「數崎艾」艾草品種,開發艾草種苗扦插繁殖及畦作技術,縮短種植天數,提高產量。積極研發艾草加工,開發長期保鮮技術。建立「艾草之家」品牌行銷,結合生產農場、加工廠及客戶組成策略聯盟體系。成立艾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全國唯一專業種植、企業經營艾草事業之農友。

     

     

  6. 陳鏘謙(菇類)

      結合產官學等技(學)術單位,建立環控溫室菇舍、無塵電腦監控菇舍,取得ISO及CAS認證,並成立生技公司,開發菇類機能性產品,為嘉義縣傳統菇類農業開創新利基,並將產品銷往東南亞、歐美等國家賺取外匯,可為菇農表率。

     

     

  7. 陳新助(乳牛)

      經營之浤安牧場,連續7年(89~96年)獲統一公司鮮乳評鑑最佳品質A級鮮乳等級,並連續獲得91、92、93、95年全國乳牛牧場評鑑五顆梅花最高榮譽,且率先配合畜產試驗所成立全國第一胚胎移植工作站,響應國家環保減廢計畫,率先採用環保牛床與自動化刮糞設備及降溫系統,提供牛群舒適環境,生產高優質牛奶,可為酪農模範。

     

     

  8. 吳秋榮(瓜果類)

      富有研發精神,引進不織帶苦瓜套袋,改良苦瓜嫁接法,培育「蘋果苦瓜」優良品種,開創「西螺白玉苦瓜」自有品牌。除帶領產銷班員與農會進行契作及共同運銷外,並建立直銷通路,增進班員收益;此外亦熱心參與社區活動,積極服務鄉梓、回饋鄉里,實為農民之模範。

     

     

  9. 黃崑濱(水稻)

      將稻米精緻化,從「無米樂」變成「有米樂」,獲第四屆全國優質米競賽冠軍,並將拍賣冠軍米所得壹佰萬元,捐助成立無米樂基金會,提供獎金鼓勵提升品質及保存傳統農村文化的農民,致力米質提升技術之研究與推廣,其事蹟被編入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社會學習手冊(康軒版),不僅鼓舞其他稻農,更對國家未來主人翁產生正面的啟發作用。

     

     

  10. 蔡順得(蓮霧)

      是蓮霧的活字典,下自栽培上至行銷,樣樣精通,為求企業化經營及提昇蓮霧產業附加價值,設定宏觀的階段性目標,近程目標為強化黑金石新品種蓮霧栽培技術,解決外銷缺乏資源之困擾;中程目標為提升蓮霧產業至3級產業;遠程目標為全球化商品行銷,讓國產優質蓮霧得以行銷全世界。

     

     

  11. 黃廷生(木瓜、番石榴)

      15年來的務農生活,最大貢獻是籌組果樹產銷班,進一步推動困難度高的產品共選共計,並且於去(95年)將帶領多年的產銷班,成功的推上巔峰,榮獲產銷班最高榮譽的「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

     

     

  12. 曾文珍(水稻)

      開創農業多角化的經營策略,除生產有機稻米及文旦外,並建立「東豐農牧廢棄資源處理中心」,成為專業的有機肥料生產經營者。推展產銷分立、事務企業化及一貫化以降低生產成本,並充分利用農村勞力資源,增進農村就業機會。結合地方農業資源及特色,推動農村觀光事業,建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之永續經營體系。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6-11:1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