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蝶飛蜂舞水果甜 入秋時分柿餅香-十大經典農漁村新埔照門

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 邱月花

家鄉自山間蔓延開來

  返家的道路,照門。

  找一個好所在,如同寄居蟹般尋尋覓覓。身為人的我們有更多的理由,不斷地,自一處遷移至另一處。回首來時路,遷徙的軌跡,早已經被時間的浪潮洗刷殆盡。「家鄉」只剩身分證欄位,草草一筆。身為都市人之故,我們習以為常。

  但,也有這樣子的ㄧ群人緊緊的守著家前頭的那口塘,如紅土黏密質地的情感,等待即將結實累累的梨,與漫山遍野的桐花,一同甜在心頭。在新竹縣照門里的九芎湖,這樣的場景,每一個夏天都在上演,不曾停息。這樣子的一群人,打造著也守護著他們的家鄉。

  在鄉間小路可以用身體和靈魂深呼吸

找尋新原鄉的雛形

  照門,一個安安靜靜的客家聚落,嚴謹地按照四季節氣的運作,樸實的座落在山邊,處在店仔湖台地的陵脈上,地勢向宵裡溪傾斜而下。客家俗稱窩、湖乃圈谷地形,小者為窩,大者為湖。舊時乃平埔道卡斯族的狩獵地,清末時客家先民從大陸廣東縣輾轉來到此地,照門成了客家族群的家園,乍見當地漫山遍野的九芎樹、箭竹,九芎湖與箭竹窩因應而生。除此之外,因當地植物茂盛無比,遂認定此地區土壤肥沃,因而定居,開始一段開墾土地的艱辛歲月。紅瓦屋因應而生,居民世代務農茶、稻、椪柑、水梨等為民生作物。

  在後工業化的時代,青年壯丁離開家鄉,在他方謀生;一時間,安靜的村落暫時間被這個世界遺忘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把自民國76年起創辦「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規劃暨建設計畫」推動至鄉村;期旨鄉村在世紀轉換之際,蛻變成長,而不僅僅是興嘆一個曾經聽說過的所在。就這樣,這一片原本寂靜的遠地,開始了它的第二個生命。

家園再造

  這裡原本是一個務農的樸實小山村,靠山而居的客家聚落,狹小、彎曲、顛簸的黃泥巴路,用「窮鄉僻壤」這四個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後來富麗農村計畫在這裏推展,改善道路、整治生態化野溪、灌溉設施、崩塌裸露地處理、構建停車場、步道、觀景台、公廁…等公共設施;由於有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在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使原先封閉的農村,注入新的氣象與活力。

  廢棄的果園變成景觀餐廳或成為生態教育園區,蜿蜒的山脊鋪設出風光明媚的登山步道,讓遊客漫步其中,荒蕪的農塘整建成園藝造景池塘有鴨子有魚,著重居住功能的房舍變為各具特色與休閒風的人文建築。

  水土保持局的規劃,只是給這裡的農民一根釣竿,現在這裡永續耕耘,功勞最大的還是居民…他們自動自發負起維護環境、照顧植栽等工作,讓自己融入家園,讓家園變成觀光休閒景點。在觀光人潮不斷湧入同時,照門也由傳統農業轉型成為休閒農業,不但縮短了城鄉發展差距,也成為更美麗、且具有活力的休閒景點…我們叫它「照門休閒農村」。

陶潛逍遙遊閒情千百度

  在這裡按照它原始的聚落,鋪設枕木成方便行走的山徑,讓原本雨後難行,成為四通八達。歷經十年的經營,原本被忽略的山城,成為嶄新的農村景觀。園區內主要的休閒步道有:觀南步道、霽月步道、九福步道等,每當油桐花季,桐雪飄落如靄靄的白雪,伴著夏日蟬鳴,沿著步道行走,一場心靈的饗宴嫣然開始。步道兩旁的景觀隨著季節交替善變,對於長期居住在恆溫室內的都市人,返回到大自然家園的第一步。探頭出林蔭步道,映入眼簾的是小橋流水,花草搖曳生姿,春風撫慰疲憊心靈。     

  本區已將歷年來的營造經驗,併同生態景觀、特有產業及人文風俗等,結合本縣各旅遊資源景點,建構、規劃巡禮內涵縱深豐厚的多元性休閒農村,將實際的績效呈現給民眾,體會活力農村新家園再造的動力所在,並提供國民旅遊的休憩空間,更增加農民收入,確實達成「富麗農村」、「休閒農村」營造的新契機。

清淨幽美桃花源生態自然相映趣

  區內花木扶疏,蝴蝶翩翩飛舞在家四週,綠頭鴨悠遊池中,獨角仙復育成功,是照門地區生態環境保育工作最大的成功;不單單是物種,其賴以為生的環境也得到保護;民國94年首度舉辦「舞蝴亂花」生態節,受到參觀民眾的熱烈參與迴響後,95年再度推出「九芎湖 " 兩只蝶兒 " 生態藝術節」。其目的是藉由此次活動,把照門地區的生態環境特色與「主題式農場」結合,在地農村特色顯露無疑;當天,以天然竹材編製成大型互動式蝴蝶,裝置藝術選社區內各特色景點,竹架上覆以鮮豔的客家花布,格外顯眼。並由在地居民或小學生擔任解說員,突顯當地居民樸實親切的風情文化,更藉由活動讓社區居民產生歸屬感。 " 兩只蝶兒 "活動中,加入動感活力的闖關活動,從破解每一關的題目遊戲,了解蝴蝶的一生。當然,主角除了「蝶兒」外,更有水族、獨角仙、鳥類、植物等生態展覽,使遊客可以透過霄裡溪各支流的生態,與感受居民維護水系生態的決心,照門成了生態休閒的代名詞。

  新埔鎮是一個丘陵環繞地形,早年以盛產柑橘而聞名, 這兒冬天有結實累累的柑橘,一片橙紅的色彩垂掛枝頭,非常明亮耀眼,到了夏天,滿園的水梨掛在樹梢,豐滿甜美的汁液令人齒頰生津,此外走在山坡道上,路旁還有平地少見的箭竹,以及其他果樹、蔬菜可供觀賞購買,如果爬山累了,在充滿古意的涼亭下休息,吹吹涼風,遠眺層層壘壘的丘陵景色,更是讓人俗慮盡消。

秋遊新埔最柿趣

  新埔鎮旱坑里是全台灣最大的柿餅加工區,全台約有95%的柿餅都產自這裡,因此旱坑里是台灣柿餅的「原鄉」,沒人會反對。做柿餅最怕天氣潮濕,而位在丘陵上的旱坑里地勢高、乾燥少雨,故每年秋陽高照、「九降風」吹的秋天,山坡上到處可見一粒粒金黃飽滿的柿子,等待被製成柿餅。

  旱坑里居民做柿餅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幾代家傳下來,柿餅也具備「零食小吃」、「新竹特產」、甚至「精緻禮盒」等多種面貌。而當地人的生活也跟著柿餅的名氣漸漸有了改善。

  開著車沿著旱坑里唯一的一條道路往山坡上走,沿路點點滴滴有在地居民的關注及水土保持局長久以來投入農村生活空間的建設補助,以及注入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鄉村人力的培訓課程,補助社區自主營造優美環境及解說能力等,布置的紅花綠草與黃橙橙的柿子相互映照,是台灣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彩色世界。

談柿餅 個個口沫橫飛

  在旱坑里,做柿餅的農夫都很樸實,有些人甚至還很靦腆,但是一旦和他們聊到做柿餅的過程與方法時,他們便會眉飛色舞地告訴客人,古早本草綱目李時珍就有記載吃柿餅的好處,又什麼是「柿霜」、什麼是「柿臍」,熱忱中帶著點自豪,誰教他們都做了幾十年的柿餅,這種「專業的驕傲」,當然要讓外地人知道。

  遊客在該區內可體驗做柿餅、採果、賞花、聽鳥鳴、散步健身、或散步爬山、觀賞各種植物,享受和傳統台灣農村截然不同的情趣況味。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06-27: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