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95年糧食供需統計提要

統計室 劉玉文

壹、前言

  糧食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之編製係利用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以簡捷合理之方法,按年計算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及平均每位國民可供消費量,並進而依各種糧食之營養成分推估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微量元素等所需營養素之可供攝取量,藉以評估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及國人營養狀況;而為充分提供糧食供需有關資訊,另應用糧食平衡表編算結果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重要統計指標。前述各種編算結果並予以彙集後刊行「糧食供需年報」及上網,廣泛提供各界應用。

貳、糧食供需變動分析

一、糧食供應

  民國95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各類糧食為穀類89.7公斤(其中白米48.0公斤,麵粉36.8公斤)、薯類23.4公斤、糖及蜂蜜(主要為糖類)23.1公斤、子仁及油籽類27.5公斤、蔬菜類112.1公斤、果品類137.4公斤、肉類79.0公斤、蛋類17.1公斤、水產類28.5公斤、乳品類48.7公斤(已還原為鮮乳)、油脂類24.2公斤。與上(94)年比較,糖類與油脂類受原料進口縮減,水產類受國內沿近海漁源減少、遠洋漁船拆減及進口減少,穀類在國際穀物減產及飼料、生質能源需求競合之影響下,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分別較上年減少12.1%(3.2公斤)、7.9%(2.1公斤)、4.4%(1.3公斤)及1.9%(1.8公斤);餘7類糧食因國內豐產呈現增加,其中纖維質主要來源之蔬菜、果品、薯類分別增加6.6%(6.9公斤)、11.4%(14.1公斤)及8.0%(1.7公斤),蛋白質來源之乳品、肉類與蛋類則分別增加2.8%(1.3公斤)、2.4%(1.8公斤)及1.7%(0.3公斤)。若與10年前(85年)比較,除薯類、肉類、蔬菜類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增加外,餘則呈減少,其中薯類增加近2成,而水產類、乳品類及子仁油籽類則有一成以上減幅。

  受飲食選擇多樣及外食增加影響,國人米飯食用量逐年下降,95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白米供給量較10年前減10.8公斤或18.4%,與上年比較亦略減少1.2%(0.6公斤)。與鄰近日本相較,10年來日本平均每人每年白米供給量由67.3公斤減為61.0公斤,與我國同樣呈現減少趨勢,惟其下降幅度稍平緩。

平均每人全年白米供给量必較 pdf

湍地區糧食消費之變化-熱量供應來源 pdf 

二、熱量供應及PFC比率

  (一) 熱量

  民國95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40大卡,主要來自穀類(占30.0%)、油脂類(20.5%)、肉類(13.4%)、子仁及油籽類(8.5%)、糖及蜂蜜(8.2%),餘約2成熱量則由其他6大類糧食提供,較10年前減少135大卡(4.6%,其中白米減供達100大卡)。近年來提供熱量之糧食來源結構呈現之變化為來自白米、子仁及油籽類、水產類比重降低,來自麵粉、肉類比重提高。

  (二) PFC比率

  PFC比率係指熱量來自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之百分組成,用以觀察國民膳食結構是否符合理想狀況。依行政院衛生署建議,脂肪熱量攝取以不超過總熱量之30%為宜,蛋白質熱量之適當攝取比率則依年齡、性別及勞動量而異,中度勞動量成人約10%至14%間,並設定12:25:63為理想之PFC比率。利用主要營養素可獲量推算之95年台灣地區PFC比率為13:38:49,顯示國人之膳食結構蛋白質比率稍高惟尚能符合理想,至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脂肪攝取則明顯過量,惟此已是近10年來最接近理想值之膳食結構。

國人PFC比率 pdf

三、糧食生產

  以民國90年為基期,95年台灣地區糧食生產總指數為93.7,各類糧食生產指數分別為穀類89.0、薯類130.3、糖及蜂蜜47.0、子仁及油籽類133.2、蔬菜類94.9、果品類103.2、肉類96.8、蛋類91.0、水產類86.5、乳品類92.0。與上年相較,除水產類、糖及蜂蜜減產外,其餘8大類糧食均增產;因落花生國產量較上年增加3成,致子仁及油籽類指數升達36.8%;果品及薯類則因氣候適宜無重大災害及種植面積增加,國產量明顯增加,類指數均上升一成以上。

  85至95年糧食生產平均年變動率為-1.1%,總體而言,10來糧食總產出呈微幅減少,惟各類糧食產出互有消長。因應保健養生風潮盛行,使得甘藷、山藥等薯類之生產指數年平均續有1.5%增加率,蛋類亦有0.3%增加率;至糖及蜂蜜受進口砂糖替代、榖類因稻田休耕政策,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分別為-12.0%、-3.0%,而肉類在外銷有限,及國外雞腿翅、豬腹脅肉逐步開放進口影響產業,10年間平均變動為-1.9%。

四、糧食自給

  (一) 糧食進口

  糧食供應進口比率係指供應國內消費之糧食中由國外進口之比率,用以觀察國內糧食消費對國際市場之依賴程度,惟受限資料,進口量並無扣除出口再進口者。民國95年各類糧食供應之進口比率除蛋類外均超過一成,其中糖及蜂蜜130.0%最高、子仁及油籽類98.9%次之、薯類及榖類分別為91.2%及82.2%。與10年前比較,除薯類、水產類、乳品類、蛋類之進口比率下降,餘7大類糧食進口比率則提高,其中薯類因山藥近年來國內生產日盛,進口依賴降低,進口比率減少6.4個百分點最多,糖及蜂蜜則因國內逐年減產,現多直接消費進口糖或有賴進口原料加工煉製,進口比率提高60.1個百分點最明顯。

  (二) 糧食自給率

  民國95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9%,以價格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73.8%,各類糧食之自給率中,超過100%有水產類、蛋類,至果品類、蔬菜類、肉類自給率亦達七成以上;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較10年前下降5個百分點,雖糧食供應因國內生產規模減縮、進口數量增加,導致自給率呈現逐年遞減情形,然因國產精緻化發展提昇品質,自給率下降已趨緩。

  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10年來均未達4成,並呈下降趨勢,顯示熱量主要來源之子仁及油籽類、榖類及糖類等糧食,國內生產供應比率逐年減少,惟95年在國產油籽作物及高脂水產類供應增加下,略較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觀察日本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亦同樣呈現下降狀況,其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四成水準在維持8年後,今年首度降至39%。

參、結語

一、白米可供消費量長期趨降,惟漸平穩

  我國傳統主食之白米,隨著家庭外食比例提高,以及飲食選擇多樣化的影響,已逐漸被其他食物所替代,平均每人每年可供消費量呈現逐年下降情形。95年平均每人白米可供消費量為48.0公斤,較10年前減少10.8公斤。

二、國人蔬果消費已趨穩定

  蔬菜、果品類為國人膳食纖維及重要微量元素之主要來源,歷年國產量占可供消費量均達8成以上。近年來除94年天然災害頻仍,致蔬果可供消費量明顯減少外,餘均趨於穩定。95年平均每人蔬菜類及果品類可供消費量計249.5公斤(各為112.1公斤及137.4公斤),較10年前增加1.8公斤。

三、每人肉類消費量79公斤,進口供應提升至15.0%

  95年平均每人肉類消費量為79.0公斤(其中豬肉40.0公斤、禽肉33.5公斤、牛羊5.4公斤),較10年前增加3.6公斤,由於畜禽肉已全面開放進口,致肉類進口供應比率增為14.9%。

四、糧食自給率緩步下降

  95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9%,較10年前降低5.4個百分點,主要係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原可自給自足之白米自給率降至九成左右、肉類降至八成五,而糖及蜂蜜亦降為一成左右所致。綜觀各類糧食,水產品自給率提高為196%,蛋類仍維持100%,蔬菜類、肉類、果品類則有8成以上的自給率。

五、脂肪攝取明顯過量,碳水化合物則有不足

  維持人體活力之熱量主要來自於攝取食物所含之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其百分組成即PFC比率。行政院衛生署建議理想PFC比率為12:25:63,然95年台灣地區糧食消費之PFC比率為13:38:49,糧食之攝取呈現不均衡,除蛋白質攝取接近建議理想值外,脂肪較理想值高13百分點,碳水化合物則不足14個百分點。

六、每日熱量可攝取2,840大卡,高出衛生署建議值640大卡

  95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40大卡,較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之2,200大卡高出甚多,惟10年已減少135大卡。而由熱量高出建議值640大卡、脂肪攝取過量及碳水化合物不足觀之,國人實應減少油脂類、子仁及油籽類之攝取,而相對地多食用白米、蔬菜與水果類。

台灣地區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 pdf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 pdf pdf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6-11-15: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