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出席APEC農業生物技術高階政策對話-「農業生物技術之大眾認知」研討會紀要

科技處 黃子彬

壹、前言

  農業是最早應用生物技術的產業之一,在改良作物品種、增加產量及提高產品品質上,已充分發揮效益,最近由於基因工程技術快速的發展與應用,農業生技更獲得世界各國的重視。台灣為全球認定農業技術前十二強的國家之一,如何在既有的農業技術基礎上,運用生物技術來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是台灣進入生物科技時代最具利基的做法,也是未來國內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由於農業生物科技之重要性及未來發展前景,美國於2001年上海APEC領袖會議中倡議,並獲各會員體支持,由各會員體高層決策人員進行農業生物技術決策溝通對話,並於次(2002)年成立「農業生物科技高階政策對話(High Level Policy Dialogue o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簡稱HLPDAB)」機制,此後APEC主辦國均在第一次資深官員會議期間舉行HLPDAB會議。2008年APEC會議由秘魯主辦,本對話機制在2007-2009年之工作計畫,以「APEC經濟體大眾對農業生技之認知(Public Perception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 APEC Economies)」及「農業生技應用之適法性考量(Legal Considerations Related to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兩項議題為主題,本次會議以「大眾對農業生技之認知」為主題,邀請各會員體於秘魯首都利馬市共同討論。為促進我國與亞太地區國家在農業生物技術產業之整體合作與發展,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昇我國在國際社會之地位與能見度,本次會議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派員參加,與各會員體代表充分溝通交流,以瞭解、掌握APEC生物技術領域發展與各國政策方向,並適時表達我方立場。

貳、行程紀要

  出席人員10月2日由台北出發,經由洛杉磯於10月3日抵達秘魯首都利馬市,10月4、5兩日參加研討會,議題如下:1、我們所瞭解「農業生技之大眾認知」;2、如何找尋我們想知道之資訊;3、如何與大眾面談溝通;4、若溝通有效我們須瞭解什麼;5、瞭解後我們應採行什麼行動;6、未來我們將面對什麼;7、分組討論「如何將所得資訊化為政策措施」;8、分組討論結論報告。10月6日由利馬市經洛杉磯返回,因柯羅莎颱風,原回程班機取消,改道曼谷於10月8日返抵台北。

參、會議重點摘要

一、當前我們對生物技術之認知

  (一) 近數十年來生物技術發展快速,自1962年綠色革命開始,1973年投入DNA轉殖研究,1983年第一項基改植物專利登記,1986年基改煙草、1994基改番茄、1996基改棉花陸續推廣種植,至1997年複製羊”桃莉”成功誕生,1998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4,000,術之發展可謂突飛猛進。惟人類對生物技術之認知與基改產品之接受度,隨研發應用方向而異,在發展人類醫藥疫苗方面,1999至2003年民眾接受度均高達70~80%,2005年調查結果,反降為65%左右;在生產抗病蟲害農作物品種方面,1999至2003年民眾接受度亦頗高,達65-72%,2005年更提高至80%以上。應用基因技術生產食物飲料方面,民眾之疑慮還是最高,由1999年接受度62%,持續降至2005年48%,顯見對於人類直接食用之產品,一般民眾仍有不確定與不安全感。將人類基因應用於動物上,接受度亦低,一直維持在56~50%之間。

  最近2005年至2007年之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對生物技術之應用已有較深入之認知,疑慮漸減,接受度明顯提高,其中幹細胞研究應用於醫藥研究及疾病治療方面,接受度由68%提高至92%,為目前接受度最高項目。應用基因技術生產藥品方面,由65%提高至89%,改造植物基因生產食物方面,由48%提高至74%,雖也有明顯提昇,但目前民眾接受度仍為各項研究發展領域中最低者,民眾對食用產品之謹慎擔心程度仍舊最高。

  (二) 民眾在瞭解各項生物技術應用之目的後,對生物技術之接受度有明顯提高之趨勢,例如:將動物基因轉殖入植物,接受度僅24%,但瞭解其目的在使作物之抗蟲性更佳後,接受度提高至44.5%。將細菌基因轉入植物之接受度為35.8%,瞭解其目的在使作物能抗殺草劑,對雜草防除效果更佳後,接受度提高至55.8%。將植物基因轉入植物之接受度68.6%,瞭解其目的在減少殺蟲劑使用量,對環保具有正面意義後,接受度提高為80.6%,顯示讓民眾瞭解生物技術應用之目的,對人類健康與環境保育都具有正面之意義時,民眾即可減少排斥與不安。

  基因技術之資訊獲得來源仍以網路最為快捷直接,且廣泛無遠弗屆,調查結果63%之資訊來源來自網路,來自圖書館佔27%居第二位,來自學研機關占12%居第三位,其他來自報紙雜誌占9%,電視占7%,收音機占4%依序遞減。學校占1%,書本占1%均極低,顯示先進之尖端生物技術知識,從傳統學校、書本管道取得已極少。

  (三) 2006年全世界基改作物栽培面積已超過1億公頃,以美國居首位,其餘依序為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中國,其中增加快速之國家包括印度、中國之基改玉米。菲律賓2005年基改作物面積約10萬公頃,2006年成長1倍達20萬公頃,有10萬農民種植。韓國近年也積極投入生物技術研究,列為國家科技發展之重要項目,目標為2012年韓國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生物技術投資者,市場佔有率達5%以上。目前韓國有44項生物技術研究計畫,進行15種作物研究,其中6項作物已研發完成,包括耐殺草劑稻米3種,辣椒1種,紫蘇1種及抗病毒馬鈴薯1種。

  (四) 韓國雖大力推動基改作物研發,學者、專家、研究人員、政府官員對基改產品認同度極高,但一般民眾對其瞭解與接受度仍低。1999年專家學者之接受度高達81%,而一般消費者接受度僅有23.5%,2003年仍維持23%,2004年略提升至32.5%,2005年45%。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2002年消費者之平均接受度59.7%,2003年提高至63~77%,對基改稻米接受度更高,2002年即達80%。菲律賓2002年消費者對生物技術之接受度為83%,蘇俄民眾接受度62%,新加坡學生接受度45%,香港學生接受度74%,均較韓國為高。韓國民眾接受度低主要原因為:對基改食品風險與安全性之注重,對環境自然資源保育之關切,以及喜好自然食品,抗拒任何人工處理添加之食物所致。韓國人民願意付基改食品145%之價格購買非基改食品,其他國家國民亦有相同趨勢。

  (五) 秘魯民眾對生物技術之認知略有不同,從未聽過生物技術者佔84%,曾經聽過者僅16%。其資訊來源主要來自電視,占49%,報紙21%次之,收音機15%第三位,科學期刊12%,來自其他人員12%,網路10%,大學課程講授8%,雜誌5%。聽過基改食物者僅19%,從未聽過者占81%。生物技術生產之產品對民眾之好處,大眾最關切的是營養提高,占30%,其次是食用較健康占10%,價格可較低(因成本較低)占4%,產品多樣化、櫥架壽命長占4%。對基改產品之風險,民眾最關切的仍是食用健康問題,占43%,其中影響人們健康占14%,造成過敏占12%,造成消化系統疾病占9%。另民眾認為基改食品已非自然食品占3%,含有防腐劑占2%,維他命會減少占2%,影響環境占1%。未回答者比例高達34%,亦不可忽視,顯示三分之一民眾對基改產品認知極為欠缺,認為都無風險疑慮者僅占11%。

二、如何找尋我們想知道之生物技術資訊

  (一) 加拿大對生物技術之研發應用有GE3LS專案計畫執行,包括:技術研發及經濟、環境、倫理、法律、社會…等各層面議題評估考量。對於基改產品標示議題之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強制標示之政策,對基改產品本身並無任何配套改善措施,民眾均頗為反感,如何讓基改產品之風險性降低,食品安全性提高,才是民眾所關切,因此民眾認為標示並非絕對必需。在強制標示上提供更多有關此項產品之資訊,使消費者更為瞭解,或提供同類替代產品之訊息,讓民眾另有選擇,對消費者更為實用。

  生物技術之研究領域中,對人體健康與環境保育之議題仍為首要,花費經費也最多。在調查統計中發現,不同族群關切之領域也各異,年長者主張重點應放在消費者權益,男性主張在產業化應用可多著力,教育程度高者則主張健康議題為首要。對生物技術之風險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族群及地域不同,反應亦有差別,魁北克省居民對生物技術產品之風險顧慮較其他地區居民明顯偏高,女性與未受大學教育者對生技產品之風險顧慮也較高。其他教育程度、收入、年齡等不同,對生技產品風險之認知也有不同,但差異相對較小。

  大多數受訪者對生物技術之領域並不熟悉,其中78%民眾資訊來自網路,50%受訪者相信網路之訊息,52%相信科技專家之意見,20%相信政府發佈之資訊。大多數受訪者同意,若生技產品發生問題,產業界與政府必須共同負責,並分擔處理費用。整體結論為:充分的提供正確資訊,有助於公眾對生物技術之認知,另對各項訊息提供單位之信任度,亦明顯影響大眾對生技產業之認知。各項生技產業或產品之標示或說明,使用淺顯易懂、且較緩和之文字,更能減少民眾之疑慮,接受度將會提高。

  (二) 美國農部亦進行為期4年之調查研究計畫,以瞭解民眾對生物技術之認知,調查以郵件、電話、專人訪問等方式進行,地區包括中國、南韓、歐盟及加拿大,並與相關專家訪談,進行媒體報導內容分析、網頁搜尋等。問卷調查題目及結果整理如表doc / pdf / odt,訪問樣品數600人。

  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美國與加拿大,大多有民眾對生物技術之瞭解仍極為有限,因此瞭解「假如提供民眾更多訊息或不同之訊息,他們會怎麼想或怎麼做」,成為很重要之思考方向。另外瞭解市場動態,讓政策決定者有充分資訊,做正確之決策,以及增加溝通瞭解管道,並檢討已推動措施之執行績效等亦極為重要。問卷對象之年紀、性別、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宗教信仰…等亦代表不同群體之想法,可綜合進行分析比較。

  (三) 美國核准基改食品創造之主要效益,民眾認同度最高者為穀物營養提高,達85%以上,含有胰島素可增進健康亦達85%。增加維他命A含量超過80%,降低成本、羊奶可製造藥品疫苗、食品風味改善、食品可保存較久…等依序次之,在60~80%之間。牛肉含膽固醇較低、牛隻泌乳量較高在40~60%之間。類似之調查在中國進行之結果,對基改產品創造效益之認同度,以產生營養價值高之稻米居首位,但僅68%左右,基改小麥可製造麵條,水果蔬菜架售壽命更長,基改大豆可製造豆腐、沙拉油,基改玉米可供應家畜飼料…等分別遞減,在40~60%之間。在農、漁、牧領域別方面,對基改植物之接受度較高,超過50%,基改漁產接受度近40%,基改家畜接受度最低,約38%。

  (四) 問卷調查須有專家規劃設計及執行,結果才具代表性,準確度亦可提高。另問卷對象無法代表各群體、樣品數不夠大、問題不清易誤導、問題出現之順序,以及強迫受訪者必須選擇其中任何一項答案,或容許他們回答”不知道”,統計結果亦會不同。若要受訪者一定要做選擇,不能回答”不知道”或”不確定”,對生物技術知識理解之正確性,美國民眾之程度較歐洲民眾為高,相關調查研究結果如表: doc / pdf / odt

  若改變問卷回答模式,在美國問卷中准許受訪者回答”不知道”或”不確定”,則同樣問題之調查分析結果,美國與歐洲民眾對生物技術瞭解之程度頗為近,詳如表:doc / pdf / odt

  至於問卷調查之方法,可採用電話、書面郵寄、網路、專人當面訪談等,各有優缺點,視個案情況採行。針對特定群體之問卷調查,時效較快速,該特定群體對議題之瞭解較深入,經溝通討論後可獲得較精準之回應,或得到嶄新之創見,但樣品數若不夠大,結論亦可能偏差。特定群體之問卷花費可能較高,一方面主持人對議題必須極為專業且受過訓練,必須付高額費用,另方面對參與訪談討論者亦必須有誘因,因此所需費用較高。

三、如何與民眾溝通互動

  (一) 國際糧食資訊委員會(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簡稱IFIC)與亞洲、澳洲、加拿大、拉丁美洲、歐洲、美國、日本、紐西蘭等相關國際組織均有業務聯繫與合作,針對如何與民眾溝通互動方面曾進行研究。在針對美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切之趨勢方面,調查結果發現,有極高比例之消費者對某些特定食品或含特殊成份之食品原本就不去食用,其平均比例高達61%,其中不吃醣類、碳水化合物者占54%,不吃油脂、膽固醇者占38%,不吃肉類者占21%,不吃鹽、含鈉食品者占15%,不吃速食產品、蘇打產品者占14%,不吃含人工添加物食品者占4%,不吃辛辣食品者占2%,不吃加工精製食品者占20%,顯示美國民眾之飲食習慣有其特殊養生保健之考量,對生技產品之疑慮與排斥度反而不高。對生技食品之喜愛度,有8%消費者極為喜歡,25%頗為喜歡,30%消費者無特別喜歡亦不拒絕,13%消費者不非常喜歡,5%消費者完全不喜歡,19%消費者未表示意見。對基改動物產品之食用安全方面,消費者之接受度略有不同,非常喜歡者佔14%,尚喜歡者佔41%,不非常喜歡者占25%,完全不喜歡者佔14%,合計喜歡比例超過一半,佔61%,不喜歡者僅39%。消費者願意購買生技食品主要考量該食品能提供較健康之脂肪者所佔比例最高,占82%,能減少殺蟲劑使用量占81%,可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量占80%分別次之,三者極為相近,認為產品風味較佳,較新鮮者占67%,稍有差距。

  (二) 與民眾溝通之方式可先讓議題在媒體或大眾場合揭露,然後尋找相關資訊引起媒體注意,另可向政策制定者遊說,引起關注。民眾對相關議題可能有不同主張,溝通協商過程中可能引起示威抗議或表示支持,接著讓大眾有參與互相對話討論之機會,最後能縮小彼此意見之差距,達成共識。與民眾溝通應注意採用何種模式最佳,溝通次數、時機等亦應妥適掌控。目前為止對基改技術有採用公開討論模式以取得共識之國家,分別為1986與1999年丹麥、1993年荷蘭、1994年德國、英國、1996與2000年挪威、1998年南韓、法國、1999年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瑞士、2000年阿根廷、奧地利、日本、2002、2003年美國,及2004年義大利。丹麥、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對生技議題關切較早,十餘年前已開始與大眾溝通,美國、義大利3、4年前才開始與公眾討論。加拿大1999年曾辦理基改食品之公開辯論,12位專家參與,2007年更辦理400人共同參與之研商溝通會議。另有針對植物分子農場之諮詢會議,經討論獲得結論後送請政府制定決策之參考。參加之各界人士年齡自25至67歲,包括退休機械工程師、高中自然科教師、食品公司經理、政府督察員、穀物種植農民、電子技術員、代課教師、家庭主婦、技術訓練專家等,充分代表各界之立場與意見。

  (三) 促使大眾參與之模式,依據加拿大學術委員會執行副主席Dr、Saner之研究結論,第一階段當政策已有確定方向,須讓民眾知道,或政策決定前希望民眾未來能充分接受時,可直接加強宣導、教育、告知。第二階段當政策尚未確定形成,則須充分收集資訊,所有資訊須包括正反兩面,不可遺漏,且預知可能會有不同主張之強烈挑戰。第三階段則為相互討論,進行雙向溝通協商,相關資訊之充分取得與討論諮商,可能影響最後決定,形成不同之政策。第四階段為雙方形成共識約定,由公眾之多數意見形成政策,共識達成過程中可能極為複雜,但彼此必須互相尊重不同意見。第五階段為形成伙伴關係,經過充分溝通達成共同之目標,則參與者變成伙伴關係,朝共同之目標努力。政府與民間團體可簽訂合約,規範彼此權利義務,則政府變成”有能力”之執行者,可具體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相關流程可簡化為:告知→傾聽→溝通諮商→約定→形成伙伴。

四、與民眾溝通有成效後,我們必須瞭解之事實與採取之行動

  (一) 風險管理方面,紐西蘭之基本主張就是”溝通”,溝通方式有二:單向溝通目的在提供訊息,增進對議題與實況之認知,相互瞭解與諒解後改變彼此行為,雙向溝通目的則在提供與接收訊息,專家參與討論,增加大眾對議題之興趣,以減少抗拒。Cronin與Jackson 2004年之調查研究顯示,所有參與問卷調查者(包括遺傳工程科學家與一般大眾)對生技相關議題之認同度以下列3項較高:

  1. 人類疾病之基因療法會造成細胞、器官纖維化。

  2. 改變苜蓿基因可減低其對病毒之感病性。

  3. 改變微生物基因使其可吸收重金屬,對環境污染改善有助益。

其餘項目認同度中等,包括:
  A. 把組合之人類基因轉入乳牛,經複製量產,可從牛乳中取得我們所須之物質。
  B. 應用綠螢光蛋白為標誌,可確定老鼠是否經基因改造。
  C. 改變基因可使羊隻肥大,產肉量增加。
  D. 把其他植物基因殖入青花菜、蘆筍可延長其櫥架壽命。
  E. 把魚類抗凍基因殖入草莓可增加其櫥架壽命。
  F. 把其他魚類基因殖入鮭魚可使其生長加速。
  G. 把Bt微生物殖入玉米具有殺蟲劑功能,該玉米可抗蟲害。

  上述項目中以E、F兩項認同度稍低,尤其項目F認同度最低。同樣之研究調查,若把學者專家與一般民眾分開統計,科學專家之認同度平均比一般民眾提高一倍以上,前述3項高認同度之項目,學者專家之認同度約為一般民眾之2倍。認同度中等之項目當中,項目C專家比一般民眾之認同度僅略高20%左右,項目A、G專家比一般民眾認同度高1倍,項目B、F專家約為一般民眾之3倍,項目D專家為一般民眾之4倍,項目E則差距最大,學者認同度高達一般民眾之5倍左右。顯示對議題瞭解之專業程度,其接受認同與否亦有極大差距。

  (二) 與民眾溝通結果形成之共識,確實有助於拉近彼此距離,促進未來生技產業之發展。溝通後幾項代表性結論摘述如下:

  1. 社區民眾:我們都是平凡的人群,我們關切的是環境資源的永續。

  2. 社區民眾:這是一項正面的經驗,對大家共同關切的議題由不同的意見中找尋交集,提出解決方法。…很難得看到專業領域的科學家與一般社會大眾共同探討。

  3. 科學家:這種討論讓我們繼續維持我們是”誠實的科學家”。

  4. 科學家:我們會繼續不斷探討這些不同的立場與意見,且努力朝可能之共識邁進。

  5. 科學家:很感謝我們仍被認為是”與一般人相同”,不是只會躲在實驗室做艱深研究的所謂”科學家”。

  其他結論如:”科學家也是人”、”社會大眾已被充分告知相關資訊”、”我們可以在中間取得共識”…等,均頗發人省思,對生技議題之疑慮,確可透過溝通來增進瞭解,減少阻力。

  (三) 在溝通方式方面,新媒體之應用無遠弗屆,全球化各大洲、各國均可即時聯繫,達到極佳之效果。熱帶半乾旱地區實質學術網站(Virtual Academy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 簡稱VASAT)對印度地區之資訊收集、傳播扮演極重要角色。類似之中非、西非VAST網站,菲律賓之農業學術網站,甚至有行動巴士的電腦網站,可巡迴各地,在路邊即可發送或展示相關訊息。其他可運用之媒體尚有空中學校,使用收音機、網路資訊教學或視訊會議討論,與相關社區團體、農民組織、農業合作社團,以無線傳輸方式溝通等,迅速便捷,費用亦不高,一般民眾均可負擔。

  (四) 加拿大作物生命集團(CropLife Canada)係國家級產業協會,代表製造商、研發者與產品運輸集散者,主要目的在促進植物科學之創新進步以及應用於農業、城市、與公眾健康。業務重點聚焦於作物保護與植物生物技術,以安全與創新為目標,由28家公司企業所組成。目前加拿大基改作物包括:油菜、玉米、大豆、棉花、馬鈴薯、小麥、甜菜、苜蓿、亞麻等,其中以油菜、玉米、大豆為大宗,2007年分別占各該作物栽培總面積90%、60%及55%。以油菜為例,栽植基改油菜之優點為雜草防除容易,80%基改油菜栽培者有此認同,另單位產量平均增加10%。此外,50%栽培者認為基改油菜可直接播種,不須翻耕土壤,可減少土壤沖蝕流失。基改油菜亦可減少田間使用農機操作,依據2000年統計可節省3,120萬公升油料,殺草劑減少使用量1997年1,500公噸,2000年6,000公噸,成本減少40%。事實上CropLife之年度預算中運用於植物保護研發之經費占29.4%,應用於生物技術之研發費用僅6.2%,其餘60%以上主要用於監督管理,亦即該團體主要任務並非推動生技產品之研發,而是對產品生產流程當中植保安全用藥之掌控與監督,以及生技產品產銷之管理。

五、未來我們將面對挑戰與努力方向

  (一) 美國馬利蘭大學”食品、營養與農業政策中心”(Center for Food Nutrition and Agriculture Policy, 簡稱CFNAP)係馬利蘭大學附屬之獨立研究機關,附屬於農業與自然資源學院,該中心辦理之各項論壇、研討會,所得結論可直接對政府提供建言,也可跟媒體反映表達意見,亦可應邀演講等,將理念傳達至各界,另該中心亦針對風險評估、分析與管理辦理教育訓練課程。依據該中心進行之研究調查,調查對象分佈全國,經逢機選取調查人數1,040人,均滿18歲以上,男性523人,女性517人。結果顯示:認為動物複製可能者占50%,不可能者43%,不知道者7%。對動物複製認為自己很瞭解者佔33%,部分瞭解者26%,瞭解不多者18%,不瞭解者22%。依性別分析,男性很瞭解動物複製者較高,達39%,女性為26%,部分瞭解、瞭解不多與不瞭解3項,均以女性比例居高,分別為28%、19%及25%,男性則為24%、17%及19%。認為動物複製極為妥適之男性占42%,極為不妥適者占54%,相差不遠。女性則明顯差異懸殊,認為極妥適者僅20%,極不妥者高達78%。年齡分布分析,18~24歲受訪者認為極妥、極不妥比例相近,48%對50%,往後年紀認為極妥、極不妥比例則差距頗大,25~34歲為23%對76%,35~44歲為29%對69%,45~54歲為35%對63%,55~64歲為29%對68%,65歲以上為25%對71%,認為極不妥之比例在2/3至3/4之間,與18~24歲之年齡人看法顯著不同。

  (二) 認為不妥適主要理由為:基於道德考量認為不對占32%,食品安全性不確定佔26%,可能造成人類基因亦改變占23%,動物福利考量占14%,不知道或未回答占5%。認為妥當之主要原因為:科學家已研究數十年,安全應該無虞占32%,動物複製不涉及基因改變占16%,動物複製是充分提供食物之最健康方法占15%,動物複製在自然界早已存在占13%,不知道、以上皆非或不回答者占24%。初步結論:女性認為複製動物是妥適的比例偏低,教育程度與妥適性並無關聯,專業知識高者認為妥適性高,宗教信仰虔誠度高者認為不妥適性高。對購買複製動物肉品與乳品之意願調查,是否為動物主人、宗教信仰、職業、收入、年紀、是否有小孩、種族、居住城市與否、居住在國內不同地區等,均未呈現顯著不同。

  (三) 上述研究結果結論摘要如下:

  1. 只有半數消費者知道動物複製是最近才研發成功。

  2. 極少消費者認為自己對動物複製很瞭解。

  3. 一般民眾對動物複製之知識很貧乏。

  4. 對動物複製之瞭解與專業知識程度高者,認為妥適及願意購買之比例也越高。

  5. 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動物複製不妥,尤其女性認為不妥之比例更高。

  6. 三分之一美國人反應,知道科學家研究動物複製已多年,他們感到較安心。

  7. 四分之一美國人認為不知道還有什麼會使他們對動物複製感覺較安心。

  8. 三分之一覺得不妥適者認為複製動物是不道德的。

  9. 宣導教育的努力以及提供正確的資訊,可提高消費者(尤其女性)認為複製動物妥適之比例,並增加購買意願。

  未來加強溝通及宣導教育,提高民眾對生技產業與基改產品之認知,可逐漸改變其觀念,提高接受度,則認為動物複製並無不妥,且願意購買之比例將會提昇。

肆、心得與建議

一、由各項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對生物技術之瞭解仍舊極為欠缺,因此對基改產品之疑慮仍高,尤其對於直接食用之基改食物,民眾之疑慮始終很高,對醫藥、疫苗等用途疑慮則較低。抗病蟲、抗殺草劑之基改作物,可減少農業藥物、化學品之使用,對環保具有正面效果,民眾也漸能接受。透過各項資訊傳播,加強宣導生物技術之正確知識及其對人類生活改進之正面效益,可逐漸提昇民眾之接受度。

二、各項生物技術之資訊來源以網路最為便捷快速,全球各地無遠弗屆,效果最佳。來自電視、收音機、期刊、專書等其次,直接來自學校、教科書本、實驗室極低。未來資訊產業之發達與否,對知識訊息之傳播扮演極重要之角色,國內資訊系統之硬體設備已有良好之基礎,除機關團體外,家家戶戶電腦網路系統建置已極為普遍,可善加利用,廣為宣導傳播相關訊息,促進不同意見間之協調整合與溝通。

三、韓國大力推動生物技術之研發,有44項專案研究計畫,其中6項作物已有具體成果,研究人員、學者專家、政府官員對基改產品接受度亦極高,但一般民眾認知與接受度仍低,顯示消費者對基改產品生物安全性、食用健康性之要求標準極高,必須審慎評估,確無疑慮始可實用化、商品化量產。國內農業生物技術之研發每年投入大量經費、人力,亦有不少成果產出,但對環境影響之風險評估,及食用安全性考量仍須嚴格把關,未有確實科學證據證明一切無虞前,不宜輕易商品化量產,以確保環境生態之永續及消費者健康。

四、相關之問卷調查研究必須由專家為之,問卷對象之選定、題目設計、進行方法、結果分析比對等,均有其專業考量,不當之調查研究呈現不正確之結果,影響社會大眾之認知與政府決策者之作為,影響層面頗為深遠。以研究報告之案件為例,所有問卷題目一定要受訪者選擇一項答覆,即使推估、猜測也好,與允許誠實答復”不知道”、”不確定”,或”不回答”,所呈現之結果差異頗大,問卷調查確實宜審慎由專業人員或單位進行。

五、對於生物技術基改產品問題,歐洲國家最早以公開討論、公聽會模式充分交換意見,化解歧見凝聚共識,其他國家隨後陸續跟進。丹麥20年前(1986)即開始進行公開討論,荷蘭、德國、英國13~14年前亦跟進,挪威、南韓、法國約10年前隨後啟動,阿根廷、奧地利、日本、美國、義大利在公元2000年以後也陸續開始公開討論生物技術相關議題。反觀我國至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為學者專家之專業研討,極少訴諸大眾進行公開普遍之意見溝通。一般民眾對生物技術議題應該極為陌生,更未有充分之資訊提供,或邀請公開討論。建議國內針對此項民眾悠關但看法紛歧之重要議題,能廣邀各界進行公開討論,以逐步獲得共識,化解未來推動阻力。

六、對於複製動物之看法,女性持反對之比例明顯比男性偏高,男性認為極妥與極不妥之比率為42%比54%,相距不大,女性則為20%比78%,認為極不妥者約為極妥者之4倍左右。其原因研究單位並未做深入分析,可能係道德認定之標準不同,也可能女性之母性本能,認為凡是生物均應經由正常之繁殖程序而來,每一個體均應是獨立的生命體,與其他個體不同。人為控制之複製與自然繁殖過程有所差異,且後代個體完全相同,違反自然法則,因此接受度極低。年齡分析方面,18~24歲年輕人認為複製動物妥與不妥之比例幾乎相同,48%對50%,往後年齡則認為不妥者明顯較高,佔65~75%,認為妥適者僅25-35%,十來歲20歲左右青少年之想法、觀念與一般人較為不同,可能有另類之思考,值得進一步探討。

七、2008年秘魯將主辦APEC一系列各項大小會議,本次高階政策對話會議為本系列會議之第一項,也是祕魯針對APEC會議之首次演練操兵,各項事先之準備作業以及安全維護等,均可感受到祕魯主辦2008年系列會議之用心。參加人員抵達利馬國際機場就有專人在飛機門口迎接,引導快速通關入境,並有車輛送往住宿地點,會議結束亦有專人送至機場,相關接送機服務均免費,爾後國內舉辦相關重要國際會議可參考採行。

八、秘魯貧富差距懸殊,治安似乎不甚良好,駐外代表處事先提醒應注意事項即強調安全,抵達後會議主辦單位更分發安全注意事項清單,臚列安全守則,舉凡勿任意搭乘街上計程車、護照機票勿隨身攜帶、手機相機勿當街使用、勿穿戴首飾、錢財不露白、出門結伴同行、勿到人潮擁擠處、勿與陌生人交談…等等,洋洋灑灑十數點,顯見治安著實令人擔憂。與會人員往返機場、住宿地點接送之每輛車上均有武裝警官護送,再加警車前導、尾隨,會議地點飯店外面、大廳、走廊、電梯、各樓層、會議室門口警察與安全人員密佈。本次高階政策對話會議規模並不大,參加人員近50人,層級亦非很高,並無部長位階以上人員,但動用安全人員人數幾乎與參加會議人員相同,一方面顯示主辦單位維護安全之用心,另方面卻亦突顯治安不良之嚴重性。未來2008一整年國內相關機關人員應有許多機會前往祕魯出席APEC系列會議,籲請特別注意安全。

九、本次會議APEC會員體並未全體參與,除我國外,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魯、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印尼、韓國亦派員參加,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並未出席,甚至日本、中國等亞太地區經濟大國,對農業生物科技極為重視之國家亦未派員與會。台灣此次能派員出席顯示我國對此項國際組織之重視,亦可證明我國對農業生物科技議題之高度關切。其中尤其基因改造產品之實用性、風險性、經濟性,以及對人類生活改善之貢獻,或對生態環境之衝擊,對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之正面、負面影響等,經充分溝通後均有某種程度之初步共識,對如何增進公眾對農業生物科技之認知與瞭解,以科學數據加強宣導說明,以及發生負面情況之危機處理等亦提出建設性具體意見,對未來亞太地區農業生物科技之研究發展與成果產業化、實用化均有所助益。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1-21:1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