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水稻有機產業-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三合一生產示範體系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李健捀

前言

  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06年全年國內水稻種植面積為263,194公頃較1971年耕作面積753,451公頃,減少了490,257公頃。國內自1951年開始引進殺草劑後,到2006年國內農藥使用量達到9,228公噸,化學肥料使用量達到1,159,310公噸。因為隨著時代進步的需要及農業耕作技術的改變,水稻田面積縮減,造成國內每年大量降雨量流失,減少地下水的注入及大幅降低蒸發散量調節氣溫的功能;作物栽培因施用化學農藥,造成生物難以存活及繁殖,嚴重破壞生態鏈;耕地因長期施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酸化,土壤中有機質蓄積不易,耕地貧瘠,不利於生產經營。台灣的耕地面積僅占總面積的23.04%,應該極力保護,讓耕地再恢復豐富的生命力,避免化學農藥的施用,讓生態再度恢復生機,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再度恢復彩色繽紛的世界,進而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因此努力創造優質的生產、生活及生態三合一生產體系,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課題。水稻是國內最大宗農作物,帶領其他農作物的生產,因此推動水稻慣行生產技術轉型為優質安全的生產技術,逐步推動其他農作物的發展,進而帶動整體產業,共同努力朝向優質安全的台灣新農業發展,是指日可待的。

稻米產業的重要性

  水稻生產供給民生最基本需求,水稻田具有涵養地下水源與調節氣溫的功能,水稻田亦具有生態保護及休閒的多重功能。因此水稻產業的地位是凌駕其他產業,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是最密切的。

一、稻米是主食

  依據2005年糧食供需統計,白米消費量平均每人每年為48.6公斤,較10年前減少10.5公斤,較30年前減少79.4公斤。雖然隨著時代的前進,國人的飲食多樣化,白米消費量降低,但是稻米仍然是國人的主食。早上享用一碗熱呼呼的稀飯,晚上吃二碗好吃的米飯,這是一天當中全家聚在一起最快樂的時光。端午節,婆婆教導媳婦綁出有凌有角又好吃的粽子,這是文化的傳承。冬至,全家出動搓湯圓,一起享用熱騰騰的湯圓,幸福是感動在每個家人的臉上。過年,全家圍爐,吃一塊媽媽親自製作的炸年糕,真正的甜在嘴裡,暖在心裡。因此加強推動米食文化,堅持爸爸每天必須回家吃晚飯,全民共同努力,社會自然和諧。

二、水稻田具有涵養地下水源與調節氣溫的功能

  水稻田因四周構築有田埂,可以有效調節洪流,減低下游排水尖峰流量並防止地表土壤的沖蝕。以2006年一期作水稻種植面積155,253公頃計算,年降雨量為2000 mm,則年蓄水量可達31億500萬公噸,以每公頃水稻灌溉需水量22,274公噸計算,則水稻田因降雨所蓄積的水量,可以提供13萬9千公頃水稻灌溉使用。當然水稻田所蓄積的降雨量,大部分是挹注成為地下水,豐富地下水源,防止地層下陷,一部分則因蒸發散量的作用,調節微氣候。水稻於生長過程當中,吸收二氧化碳行使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具有吸附及淨化空氣的功能。因此水稻田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品質貢獻是佔有其重要地位的。

三、水稻田具有生態保護及休閒的多重功能

  生物必需有水,才能生活及繁殖。以水稻生長期120天為例,水稻田約有90-100天,是屬於湛水的狀態,可以長期供應生物所需的水源,並提供生物庇護繁殖及覓食的場所,豐富我們生活的生態系。插秧季節,農夫帶領小朋友學習插秧的技巧,讓小朋友從小體驗農夫的辛苦,每一粒米飯得來都是不容易的。水稻田綠油油的一片,散發出強勁的生命力。到了秋天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擺,頻頻點頭,向路過的人們「問好」。秋冬裡作田間種植綠肥、向日葵、小雛菊等,開花時花海一片,構成農村悠閒恬靜的美麗休閒環境。因此水稻田不僅具有生產的功能,同時具有優質的生活性功能。

稻米產業面臨的問題

  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改變,要求的是快速、有效且省工的栽培技術,因此化學肥料及農藥陸續開發及應用。長期施用化學肥料的結果,土壤酸化及有機質蓄積不易,導致土壤不利於永續經營。長期施用化學農藥的結果,導致整個生態系嚴重破壞,生物幾乎死亡殆盡。

一、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及酸化

  土地是生命之母,不僅是所有資源的來源,也是所有生命之所寄。根據研究,台灣農田有機質含量在2%以下者,約佔耕地面積65%。顯示台灣土壤質地劣化,水份及養分的涵養能力較差,土壤肥力亦較低落。台灣農田因雨水大量淋洗,植物吸收大量正離子養分,及不當的施用過多化學酸性肥料,加上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緩衝能力不佳,導致土壤酸化問題產生,經由調查1967至1994年之間,土壤pH質降低0.4~0.7,土壤酸化將使土壤中植物所需要吸收的營養成分轉變為無效性,使作物不能適應生長。有機質不僅可以做為土壤中所有生物的食物來源,豐富土壤的生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有機質更具有優越養分蓄積及含水能力,可以持續提供水稻生長所須知養分,並提升對環境衝擊的緩衝能力。因此,土壤當中有機質含量高低,不僅代表土壤肥力,亦是土壤生命力的指標。水稻長期以化學肥料進行栽培管理,水稻收穫後,稻草又以燃燒方式處理,導致土壤當中有機質含量蓄積不易,微生物相消長,土壤酸化,酸性土壤又較有利於引起水稻紋枯病、稻熱病等有害菌之滋生,造成水稻病害防治困難,整體土壤資源消耗殆盡,已經不適宜水稻永續經營。

二、長期施用化學農藥嚴重破壞生態系

  「自然最美」,「自然」可以淨化人類污濁的身體及心靈,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然而「自然」卻在人類追求「慾望」當中被忽視,甚至被無情的破壞及摧殘。台灣60年代,河流非常清澈,魚蝦悠游自在,很多河流中生產大量蛤蠣,農民因生活困苦,常利用農閒時間,帶著竹竹簍至河中撿拾蛤蠣,做為三餐菜食。然而隨著國內工商業發達、機動車及工業所排放的廢氣與廢水、農業耕作所施用大量化學農藥,已對國內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彌補之破壞,原本應該屬於自然界的蝴蝶、蜻蜓、蚯蚓、螢火蟲等都逐漸消失,使得彩色的天空變成黑白,綠色的大地黯然失色。如再進一步細思,受害的可能不只是我們,還殃及後代子孫。因此,環境生態的復育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生產、生活及生態三合一水稻生產體系

  優質、安全的生活品質,本來就是我們應該享有的,然而我們卻因競爭生存的需要,造成全面性的破壞。2002年12月25日遇到南投縣草屯鎮有機米產銷班班長白坤山先生,他笑咪咪的對我說:「李先生,我的有機水稻田中發現鱔魚喔!」,旁邊的簡佑庭農友馬上說:「我的有機水稻田也看到青蛙、田螺,還有小魚兒在裡面游來游去。」乍聽之下,心中猛然一跳,情緒的波動,久久不能平復。

一、生產技術的提升

  水稻生產過程當中,必須施用大量的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土壤及水稻植株不健康,造成病蟲害容易侵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於2006至2007年間,在彰化縣竹塘鄉輔導10公頃水稻有機集團栽培,運用土壤改良技術—活化土壤,培育適宜水稻生長之環境;運用栽培管理技術—培育健康水稻植株,降低病蟲之危害;運用合理施肥技術—生產高品質良質米,加強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成功建立優質安全的水稻生產技術,水稻生育全期,不必施用任何的化學肥料及農藥,水稻仍然可以獲得穩定的產量及安全高品質的優質米,同時河流中更有豐富的魚類資源,不僅可以監測水質,更提升當地農村生活品質。水稻有機栽培,經過多年來的栽培技術改進,不僅對於土壤改良的效果明顯,對於病蟲害的控制技術亦相當成熟,是目前最成功的水稻優質安全栽培技術,應該進行全面性的推廣。

二、喚回美麗的生態提升生活品質

  有機農業嚴禁施用任何化學農藥,我們可以容易的發現,水稻田因為沒有農藥的危害,所以土壤中消失已久的蚯蚓出現了,而以蚯蚓為食的青蛙也跟著出現在有機耕作田中。此外有機耕作田因為有許多小生命在此生存下來,可以當成為蜻蜓的食物,於是蜻蜓盤旋在田野上空的情景也時有所見。如此有機耕作田中的生物自然生存及繁殖,形成有規律的食物鏈及生態系,我們生活的環境再度恢復生命力,出現豐富的色彩。所以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恢復土壤活性,讓土地永續經營,亦可幫助環境生態復育,豐富地下水源,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結語

  「發展有機農業,推動健康飲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新政策重要發展項目。「吃自自然,吃出健康」已經逐漸成為消費的趨勢,有機農產品當然是最佳的選擇,有機栽培過程當中嚴禁施用任何的化學肥料及農藥,自然也可以有效復育生態,讓大自然逐漸恢復生機。水稻是我國最基本產業,栽培面積最大,具有大量的蓄水功能,耕作期間長期保持湛水狀態,提供豐富的生命水源,同時有機栽培技術亦最成熟,因此,創造優質的「生產、生活及生態三合一」農業生產體系,最容易達成。然而有機農業的推動,還需更進一步的努力,國內自1995年開始推廣作物有機栽培,至目前為止,水稻有機栽培面積僅有727公頃,尚不及國內水稻栽培面積的0.47%,大部分栽培仍繼續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因此,各單位除了應致力於有機農業大面積生產推廣外,整合行銷通路亦應同步進行,除了應於政府相關網站廣佈有機農產品銷售賣點,並給予適當的考核及獎勵,亦應著力於E化交易平台之建立,讓生產者與銷售者可以利用網路進行有機農產品交易,那麼生產者不必擔心農產品無銷售管道,銷售者亦不必擔心有機農產無供貨來源,互蒙其利,對於有機農業的推展,將有顯著的推動力量。為了保護生活環境及提昇生活品質,我們必須減少破壞,正視過度施用化學產品所帶來的惡果。全民共同努力,多消費有機農產品,多生產有機農產品,那麼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會愈來愈美麗。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1-25:1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