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1. 加州橘郡淨化污水挹注水源 規模世界最大

      為因應美國若干地方嚴重缺水,加州當局考慮將污水淨化以挹注民生用水,其中加州橘郡的淨水系統於2007年11月30日啟用,支持者認為這是解決供水短缺的好辦法,批評者則形容,這是把水「從馬桶接到水龍頭」。

      橘郡供水公司將耗資4億8,100萬美元(約台幣155億元)建造「地下水挹注系統」。專家表示,這個把污水淨化以增加民生用水量的淨化廠,規模堪稱全球最大。

      對全球面臨長期乾旱同時預期供水減少且人口成長的地方當局來說,這個淨化廠可成為解決方案的樣板。

      橘郡供水公司總經理馬可斯說:「在嚴重缺水的地方,將會看到這類計畫不斷出現。」這個淨化廠每天可處理7000萬加侖(約2億6,500萬公升)污水;已經有許多水公司代表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考察。

      水公司主管說,淨化後的污水,純淨程度超過飲用水的標準,但由於加州法令禁止,淨化水不會直接接到民生用水的供水系統。它會注入地下,一半用來構成屏障,以防堵海水侵入地下水源,另一半逐漸滲入供水給佔全郡3/4約230萬人口的地下含水層。

      地下水挹注系統由複雜的管路和水槽構成,從隔壁把狀如深色啤酒的初步淨化污水吸入後,先導引通過微濾層以濾除固體渣滓,然後經過逆滲透,使水在高壓之下通過薄而多孔的膜層,最後以過氧化物和紫外線分解殘餘的化學成分和致癌物。

      馬柯斯說,最後淨化污水與「蒸餾水一樣純淨」,且成本和從大盤商買水一樣。

      回收水又稱「灰水」、「再生水」的用於農業灌溉、庭園維護和工業廠房已有數十年歷史。多年來,經過處理的污水也被注入海洋和供應數以百萬民眾用水的密西西比河與科羅拉多河。

      但美國只有5、6家地方水公司,還有國外好幾家水公司,利用淨化污水來挹注飲用水源,但他們都不是直接把淨化水導引到民生用水系統,而是將水灑在地上,或把它灌到地下,讓它逐漸流入含水層。

      除了橘郡,加州南部城市聖地牙哥的市議會2007年10月通過一項利用再生污水挹注飲用水源的先期計畫,但市長桑德斯以成本太高和民眾接受度不足予以否決。市議會考慮在2007年12月推翻市長的否決。

      在加州北部的聖荷西水公司主管在2007年九月宣布將研究相關計畫,而佛羅里達州南部的水公司主管通過一項計畫,要在未來幾年大量利用再生水挹注飲用水源。德州方面也在認真考慮。

      除了飲用是否安全的問題,成本也是反對利用淨化污水的一個重要原因。紐約時報說,聖地牙哥的先期計畫原本估計需要1,000萬美元,但水利部門官員說,這個數字將需要調整,而建廠的經費可能高達數億美元。

  2. 荷蘭吃的實驗室餐廳 飲食行為全都錄

      荷蘭瓦赫寧根(Wageningen)農業大學最近成立名為「未來餐廳」的實驗室,希望藉由各種監測儀器實際觀察人們選擇食物的種種面相,進而分析決定性影響因素。

      造價400萬美元的實驗餐廳,乍看之下和一般大學餐廳沒兩樣,最大差別在於安裝了各種隱藏式感應器與攝影機,因此餐廳內所有人的吃喝行為都被攝影機錄下來。

      客人端著熱湯到收銀台結帳,可能啟動隱藏在地板下的磅秤。坐下來進食,椅子可能開始測量客人的心跳。津津有味進食沙拉時,遠端研究員可能透過監視器觀察客人吃飯的速度。

      飲食行為到底受哪些因素影響,一直是餐飲界與科學界亟欲解開的謎,而標榜研究規模堪稱歐洲之最的「未來餐廳」,在2007年11月上路後,可望為飲食行為提供更多線索。

      未來10年,該計畫將網羅心理學家、物理學家等20多位研究員參與,每天觀察在未來餐廳吃午餐的師生用餐行為。目前已有近250名瓦赫寧根學生與教職員以及35個團體報名參加。

      該項計畫主持人柯斯特說,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於決策當局、醫療專家、食品公司主管進一步了解飲食習慣的成因與影響。柯氏表示:「現代人體重直線上升,但是苦口婆心勸大家減肥,效果有限。包裝上貼標籤或警語作用也不大。」

      為了確切掌握飲食行為,研究員利用各種隱藏式監控設備,並在裝潢擺設上用盡巧思,諸如燈光的顏色、背景音樂、散發的氣味、傢具等,藉此觀察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客戶的飲食行為。

      參與計畫的研究員之一胡克爾目前任職於知名食品服務公司索迪斯集團(Sodexho)。他說:「若擺設鮮花或在菜餚上打上紅色燈光,不知客人反應如何?若使用方形或彩色盤子呢?空氣散發水果香味是否會讓客人選擇更健康的菜色?」

      不過位於瓦赫寧根大學校區的未來餐廳也提供一般速食餐廳的菜色,包括巧克力棒、含糖飲料、高熱量薯條等。

      餐廳讓人心跳加速之處不在廚房,而是充滿高科技設備的控制室。研究員遙控20多個隱藏式攝錄影機,將鏡頭瞄準某個食客,包括他在哪些菜色之前徘徊,咀嚼速度,餐盤剩了多少食物。此外,攝影機多了「臉部表情判讀」功能,可以自動分析食客的心情。

      在一堆「電眼」監視之下用餐,對老一輩而言可能不敢恭維,不過隨著科技廣泛入侵大廳、機場、購物中心,現代人似已見怪不怪。

      被問及在未來餐廳的用餐經驗,一些受訪者坦言不覺得隱私遭到侵犯。波雷特說:「我對攝影機已習以為常。何況我對這研究計畫很感興趣,畢竟飲食是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

      植物科學家穆爾斯說:「我報名參加,因為這是個不錯的研究計畫,而且食物優於其他福利餐廳。」但他也強調:「不希望自己狼吞虎嚥的畫面曝光,刊登在報上。」

      除了飲食習慣,研究計畫的另一個重心是剩菜剩飯。柯斯特說,荷蘭約1/3食物進了垃圾桶,將餐廳廚餘回收用於農地或轉作生質沼氣,不失為一良策。若實施效果良好,也許可擴大實施,回收學校、醫院或監獄等機構的廚餘。

  3. 多國搶種生質作物 糧荒隱現

      全球興起替代性能源熱,玉米等生質能作物價格飆漲,並且排擠到其他作物生產,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飛漲,開發中國家窮人成為最大受害者,世界糧食計畫署表示,由於糧食救援成本增加2成,全球8.5億飢餓人口,可能會再增加。

      目前美國有50座興建中的乙醇提煉廠在,還有300座在紙上計畫中,即使貧窮國家也熱中生產生質作物,印度、巴西、南非、印尼都有相關計畫,印尼也準備效法馬來西亞,將棕梠樹種植面積從目前1,600萬公頃,增加到2025年的6,500萬公頃。

      乙醇提煉廠持續增加,讓美國玉米農民荷包滿滿,但卻排擠到其他穀物生產,也增加了畜產品飼養成本,英國的牛肉、德國的牛乳、中國的豬肉、墨西哥的玉米餅,價格都有2位數的飆漲。

      美國玉米過去10個月價格已漲2倍,小麥價格也上漲5成,2007年6月在歐美市場創下10年新高,美國2成玉米用來提煉乙醇,卻只夠提供2%美國汽車一年的消耗量。

      據世界糧食計畫署統計,目前接受聯合國食物救援的飢餓人口,約有8.5億人,其中9,000萬人是靠美國玉米,全球玉米價格飆漲,已經導致人道救援成本飆漲2成,全球飢餓人口,可能還會增加。

      事實上,食物價格上漲,已經是全球現象,印度去年食物價格飆漲11%,墨西哥人今年因為主食玉米餅價格飆漲,7萬5千人走上街頭抗議,貧富差距懸殊的南非,食物價格上漲近17%、中國今年因為豬肉等食物上漲42%,中國政府甚至因此暫停玉米提煉乙醇計畫。

      美國現約有4,000萬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美國農業部預估雞肉價格可能上漲1成,事實上,美國麵包、牛肉、雞蛋與牛乳等價格,2007年7月分已上漲7.5%,漲幅創25年來新高。

      勤業眾信(Deloitte)顧問公司顧問希爾表示,玉米與小麥的飛漲,可能帶動食物價格的連鎖反應,加上糖、牛奶、可可價格都在上漲,「廉價食物的時代已經結束」。

      科學與自然期刊指出,今年全球穀物供應創下戰後最低水準,過去8年中,有7年的穀物耕種量低於實際食用量,世界正處於寅吃卯糧的狀況,世界銀行的資料也顯示,全球有15%的耕地,係處在超抽地下水的狀態,「農地沙漠化」的面積持續擴大。

      目前科學家把希望寄託在基因作物上,希望能夠增加總體食物產量,但在科學有重大進展以前,全球食物供給的警報,可能還會延續幾年

  4. 印尼森林對抗氣候變遷 年產值數十億美元

      印尼廣袤的森林長期以來被政府和企業視為獲利龐大的資源,不過在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將在2007年12月初於峇里島舉行之際,維護森林生態可能成為該國年產值數十億美元的新興產業。

      一項被稱為「減少砍伐與破壞森林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運動,其最簡單的形式是將停止砍伐林木所降低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轉變為可以交易的商品。

      這項運動對於印尼來說尤其迫切,因為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印尼開闢並焚燒泥炭地,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約佔全球排放量的4%。泥炭地是由半腐爛植物的沼澤等所構成的生態,不過大片的泥炭地正逐漸被開闢,以做為紙漿林木種植地,和蓬勃發展的棕櫚油工廠。

      但是印尼國際林業研究中心專家穆迪亞索說,印尼人民逐漸覺醒,開闢泥炭地所釋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正讓印尼付出巨大代價。他說:「我們以前只聽過為這類生態所創造的名詞『邊際土地』,不過我們(對於其重要性)的意識正在提升。」

      12月3日至14日的聯合國峰會,將讓全球各地的代表齊聚一堂,包括一百多位部長。這項會議旨在為京都議定書2012年有效期屆滿後,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機制設定談判架構。

      根據京都議定書,重新造林或是種植新樹的國家可以獲得氣候「點數」,這種「點數」可在國際市場上交易。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氣候變遷小組負責人阿典席亞說,目前仍無重大經濟誘因可讓印尼等國停止砍伐森林。

      印尼正帶領促使「減少砍伐與破壞森林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運動獲得各國承認。印尼曾協助開發中國家組成「F 11團體」,這些開發中國家擁有全球最大的雨林面積。

      倘此運動成為京都議定書2012年屆滿後全球性協議的一部份,意味著因避免砍伐所獲得的氣候「積點」,成為全球二氧化碳市場的一部分,將不同於目前的自願性機制。

      印尼波戈農業大學的波爾估計,此項積點的全球年產值可能高達150億美元,而印尼可分得20億美元。

  5. 生質能源發展 風起雲湧

      英國於2007年11月22日正式啟用第一座生質乙醇廠,採用糖作為原料,每年將生產數百萬公升的生質燃料。該工廠位於東部威辛頓「英國糖業公司」的一個加工廠附近,2007年9月已開始生產生質燃料供應國內運輸市場。威辛頓廠使用英國生產的11萬公噸糖作為原料,這些糖均為過量的生產,依規定不得外銷歐洲聯盟。此管制係建造威辛頓廠的主因。 

      永續糧食與農業部副大臣羅柯說:「很滿意此項投資,此投資讓生產生質燃料依據實際的衡量而成為事實。這不是實驗性的,工廠將生產汽車用的燃料。」英國政府已訂定目標,要求2010年前再生燃料須佔市售燃料的5%。

      威辛頓廠每年將生產7,000萬公升,相當於5萬5,000公噸的生質乙醇,以協助達成政府目標。不過,要達成目標,必須生產約100萬公噸燃料。

      英國糖業也將在北部的赫爾興建一座價值2億英磅的生質乙醇工廠,將以國內生產的小麥作為原料生產4億2,000萬公升的燃料。商務大臣赫頓宣佈批准設立赫爾廠隔天,建於南威爾斯沿岸的工業城鎮塔巴特港的赫爾廠隨即動工興建。它將是全球最大的生質能源工廠。赫爾廠將倚賴木屑發電,製造3億5,000萬瓦特的電力,建廠費用將達4億英鎊。

      另外巴西為因應全球對替代能源需求的成長,其國內擴大生產蔗糖與酒精的潛力,為巴西農業經濟注入新契機。國內外的大型財團對巴西蔗糖酒精業發展的興趣濃厚,不單是提煉蔗糖與酒精,對於利用蔗渣生產生物能源的可能性亦頗為關注。

      巴西媒體報導,專事承包大型公共建設工程的歐德布瑞琪集團,業已選定聖保羅州西陲的巴拉那巴內瑪角做為發展蔗糖酒精業的基地,估計10年後新投資項目應佔集團總營收的25%。

      巴拉那巴內瑪角一直以來因無耕地農民爭取土地引發衝突著稱,但歐德布瑞琪決定於該區投資17億美元,俾讓集團在未來5年躋身巴西國內最大的蔗糖酒精企業行列中。

      為達到此目標,歐德布瑞琪除已在Euclides da Cunha Paulista市收購一座歷史悠久的蔗糖酒精提煉廠外,目前還在桑派歐市興建另一座廠,同時計劃在艾比達西歐總統市興建第三座廠;未來還打算進軍中西部的南馬托格羅斯、戈亞斯和米納斯幾州。

      聖保羅農業廳長桑派歐相信,歐德布瑞琪的投資將帶動巴拉那巴內瑪角一帶的地方經濟發展,為居民製造新的工作機會。此外,由於種植甘蔗的土地範圍每年必須翻新20%,輪作其他農作物,可望也促進其他穀物的生產。

      在巴西甫成立不久的賽隆納再生能源公司,也選擇在南馬托格羅斯州的新安德拉迪納和巴達波拉兩市投資8億美元,興建兩座蔗糖酒精提煉廠。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是專門投資更新能源的美國基金「巴西能源夥伴」。

      賽隆納的企業特色是在甘蔗的收成期之間,利用蔗糖酒精提煉廠的焚化爐燃燒甘蔗渣和尤加利木生產電力,未來還計劃在賈德伊和安理蘭迪亞兩市再興建兩座廠,估計至2014年可製造3,000個直接工作機會。

      再生能源公司指出,在新安德拉迪納和巴達波拉兩市興建的兩座提煉廠,每年共可生產70萬公噸的蔗糖和4億5,000萬公升的酒精。不過,賽隆納最看好的還是電力的生產,除了自給自足外,剩餘的電力還可以賣給電力公司,為企業帶來每年8,000萬美元的額外進帳。

      目前,新安德拉迪納市周圍已佈滿甘蔗園,預測至2009年,蔗糖酒精提煉廠與農民契作甘蔗栽種範圍可達15,000公頃,生產15種適合該地區土質的甘蔗,該公司同時將設立一所甘蔗研究中心,進行甘蔗品種的甄選和研究工作。

  6. 北愛爾蘭10萬鮭魚因水母 壓境喪命

      據估計為數約10億隻的紫水母(亦稱「遠洋水母」)大舉進犯北愛爾蘭外海,造成當地唯一的鮭魚養殖場內有超過10萬隻鮭魚不是遭水母螫死,就是被擠死。專家認為這起事件顯示,氣候暖化已造成全球生態系統大亂。

      這一大群紫水母於2007年11月中旬游抵北愛爾蘭格萊納姆灣及庫什敦附近的愛爾蘭海,並湧入海岸外的「北方鮭魚養殖場」。這群水母覆蓋了廣達27平方公里、深約10公尺的海域。

      救援人員發現後曾試圖趕往圈養鮭魚的魚棚,但因水母密度太高而難以前行。3艘船最後到達魚棚時已經太遲,魚棚內10餘萬隻鮭魚不是被水母螫死,就是被擠死,損失金額超過100萬英鎊(約台幣6700萬元)。

      養殖場經理約翰.拉瑟爾說,他從事養殖30年來從未見過此狀況,整片海域因這一大群水母而呈現紅色,面對此情景他們根本束手無策。他說,經過這場「災難」,養殖場至少得費時兩年才能夠復元。

      該鮭魚養殖場擁有一些著名客戶,例如200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慶祝女王伊莉莎白二世80歲生日,推出《英國名菜》節目,愛爾蘭名廚理察.柯瑞甘為女王奉上的格萊納姆鮭魚,就是來自這個養殖場。此外,養殖場也出口鮭魚到法國、比利時、德國和美國的飯店和餐館。北愛農業局漁業處已針對這起事件展開全面調查,且設法提供養殖場財務援助。

      紫水母原本多在溫暖的水域出沒,10年前人們開始在高緯度的英國和愛爾蘭海域偶爾發現牠們的蹤跡。2007年夏天,地中海沿岸海灘便因為出現大量紫水母而被迫關閉,如今紫水母已游抵英國外海,數量之多前所未見。科學家認為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又一個證據。

  7.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泰菲飲用水硝酸鹽污染嚴重

      環境保護團體綠色和平組織2007年11月22日發表報告指出,因為飲水遭到硝酸鹽污染,泰國及菲律賓農村地區的居民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

      在曼谷及馬尼拉公佈的此報告表示,精耕及過度使用氮肥已經污染飲水用的自流井。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它們針對泰菲兩國三成地下水井進行採樣,發現硝酸鹽含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安全標準。報告指出,使用大量氮肥的地區,水井遭到污染的情況最為嚴重。

      報告說,硝酸鹽毒害最大的危險是造成「藍嬰症候群」,這些嬰兒都是喝下滿含硝酸鹽的水才發病,4個月大以下的嬰兒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症狀是頭痛、恍惚、疲勞、昏睡、抽搐、窒息甚至死亡。

      報告補充說,遭到硝酸鹽污染的飲水也可能導致消化道相關癌症,並且與非何傑金氏淋巴瘤、膀胱及卵巢癌有關。

      綠色和平組織人士歐堪波發表聲明說:「因為聞起來不臭,看起來也不錯,民眾就認為他們每天喝的水是乾淨的。但是實際上這些水含有來自肥料的硝酸鹽,而一般人不會認為硝酸鹽是污染物。」

      他說:「這份報告顯示,除非政府施行政策,確保農業肥料使用合宜,否則我們將失去更多寶貴的水資源。」

  8. 科學家研商作物如何對抗氣候變遷對策

      15個國際農業研究機構的科學家於2007年11月22日在印度海得拉巴舉行3天會議,商討保護農作物不受氣候變遷影響及加強農作物生產的方法。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共同主席派瑞,也將參加會議,隨後一項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高峰會,將於2007年12月初在印尼峇里島舉行。

      非營利的「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中心」說,派瑞在海得拉巴的會議中,將談到氣候變遷對作物生產、全球糧食供應和飢餓的影響等問題。

      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將引發農業危機,可能危及全球食物供應,並且使10億最貧窮人口面臨飢餓的風險昇高。其中南亞與非洲受害將最深,而這項農業危機可能讓全球的優先工作,從每年增加食物產量,轉變成提高作物對溫暖氣候的適應。

      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中心研究副主管季亭吉說,數十億人的主食稻米最可能受到全球暖化嚴重影響。

      季亭吉指出:「這是世界上最多人吃的作物,讓其他作物相形見絀。」

      他說:「我們有機會種植其他更能抵抗高溫的作物,如高梁與小米,但要改變民眾的飲食習慣卻相當困難。」

      他說,除非研究人員找出其他種類的稻米或其他方式,改變稻米結穗的時間,否則稻米產量「在更溫暖的世界將迅速」減少。他並要求政府撥出更多經費從事研究。

      將於2007年12月初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全球氣候高峰會前夕,環保人士與農業科學家正加強向政府施壓,要求迅速採取行動,遏止造成氣候變遷的碳氣體排放。

      他們也希望政府撥出更多經費,對抗已經造成的損害,並且因應未來的風險。

      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的衝擊包括沙漠化、土質惡化、喪失生物多樣性,以及水資源稀少,而根據該作物研究機構估計,全球最貧窮的十億人口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這10億人口26%在印度,超過16%在中國,18%在其他亞洲國家,剩下的則在南撒哈拉非洲地區。

      總部設在海得拉巴的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中心表示,對那些只有貧瘠可耕地的社會而言,除非它們更具彈性,否則因應氣候變遷與沙漠化可能成為「下一個不可能」任務。

  9. 低木質素基改樹 生質燃料好來源

      為使纖維素在轉變成生質燃料的過程能更有效率,任職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森林資源學院森林學系的森林生物科技專家姜立泉教授(Vincent L. Chiang)使用基因改造工程改變樹木的組成,以減少樹木細胞中的木質素。姜教授已培育出木質素比自然生長的樹木少一半的「基因轉殖樹」。姜立泉表示,他認為木質素含量低的基因轉殖樹將對能源需求做出重大貢獻。

      利用植物製造生質燃料已成新趨勢,例如美國大量利用玉米的澱粉提煉乙醇,另外樹木的纖維素也是製造乙醇的來源,纖維素被酵素分解成單糖之後,就很容易轉化成乙醇。但纖維素被木質素包覆住,增加酵素接觸到纖維素的困難。

      木質素是一種不易受酸加水分解之高分子不定形物質,和纖維素一樣都是組成植物細胞壁的成分。造紙公司要從木材中萃取纖維素時,先要使用硝酸或鹼除去其包被物木質素,如果要萃取纖維素製造乙醇,也要經過同樣程序。

      普度大學資源再生工程實驗室主任雷迪煦表示,如果減少樹木中的木質素,就可以簡化或省去上述程序,從而降低製造乙醇的成本,每加侖至少可以節省0.1美元。

      木質素自植物細胞形成層分離出來之後,由於木材組織老化,木質素逐漸沈積下來,這個過程稱之為「木質化」;科學家可以藉阻斷木質化的過程而培育木質素含量低的樹木,方法之一是植入逆轉版基因,這個基因可以使樹木細胞中主導木質化的基因喪失功能。

      利用植物提煉生質燃料使森林生物科技重新獲得重視,卻也因此引發爭議,有些科學家質疑,減少太多木質素會不會使樹木變得脆弱易折。姜立泉教授則表示,減少木質素最多似乎只能減到50%。

      另有專家指出,低木質素樹木尚未在實際田野狀況中經過足夠的測試。但2002年一篇學術論文指出,一項有關低木質素樹種的田野實驗在英國和法國已進行4年,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樹木成長正常,不會比一般樹木更容易受昆蟲侵害。

      姜立泉教授說,他的低木質素樹木看來正常,至少在溫室中是如此;他還發現,木質素較低的樹種可能生產更多纖維素,能用來製造更多的乙醇或紙漿,且不會減低樹木的強度。另外美國農業部的研究員佩德森發現,低木質素的高粱比木質素含量正常的同品種高粱更能抵抗某些真菌的侵害。

      「ArborGen」是美國已知唯一一家針對森林樹木的基因改造積極進行研發的公司,該公司表示,再過5至10年,市場上就可看到基因轉殖樹。美國農業部已經核准兩種經過基因改造的樹木,兩種都屬於農作物,其一是可以抵抗輪斑病毒的木瓜樹,其二是可以抵抗李痘瘡病毒的李樹。

  10. 全球氣候加速暖化為害 加拿大首當其衝

      聯合國在2007年11月18日公布的一項有關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正在加速暖化,而北方國家如加拿大等為首當其衝受害國。

      在聯合國一個獲諾貝爾獎的氣候變化跨國小組公布了前述第4份及總結報告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全球必須立即採取緊急行動,才能避免氣候變化為全人類帶來的災害。

      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小組總結之前所發布的3份報告,並在總結報告中強調氣候變化可能為世界各地區帶來的災害。跨國小組同時亦對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政策方向。

      有關加拿大部份,總結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會嚴重影響加拿大的水資源及其使用。報告說,氣候暖化會給北方帶來更多雨量,農作物產量也相對提高,但因冰河消失,山區雪量減少,南方地區水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威脅。

      由於地球暖化速度加快,北極永凍帶將變得不穩定。科學家估計,至本世紀末,北極夏末將不再結冰。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小組總結報告並預測這種情況將會為全世界帶來重大影響,從農業到傳統原住民生活方式等無所不包。

      加拿大保守黨政府環境部長貝爾德表示,政府了解氣候變化的嚴重性,現已開始若干補救措施。其中之一為在2020年時,降低加拿大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20%,但環保人士稱此一目標遠遠不夠。環保人士指出,保守黨政府2020年減少溫室氣體前述排放量的標準是與2006年相比,而非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1990年。環保人士進一步指出,即使加拿大能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低於2006年的20%,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仍高出1990年。更何況,加拿大是否真能於2020年減少20%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是未知數。

      加拿大氣候變化組織發言人班奈特表示,加拿大目前已無法再容許石油及天然氣等工業界史無前例的擴張行動。在氣候變化快速的今天,如何維持加拿大中部米倉的地位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另一環保團體---加拿大獅子山俱樂部的黑澤爾表示,加拿大必須接納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小組的建議,開徵二氧化碳稅,或採用二氧化碳「上限暨交換」辦法。他並稱,加拿大如果不這麼做,能源工業不停地擴張,將完全扼殺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希望。

      環境部長貝爾德表示,加拿大將堅持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不變。與此同時,加拿大也將勸說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國家如美國、中國及印度等一起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貝爾德表示,沒有這些大國的合作,僅加拿大一國的努力是永遠不夠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小組總結報告指出,目前已有減少及控制溫室氣體的科技,各國政府應利用這些科技達成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目標。

      報告預測,地球溫度仍將持續上升,貧窮及老年人受害最大,饑荒及疾病將更為普遍,全球最貧窮的地區將遭受乾旱、水災及熱浪的侵襲,許多植物及動物也將絕種。

      報告還預測,至2020年,非洲約有7,500萬至2億5,000萬人會遭遇水荒,亞洲大城市居民有河水及海水倒灌的危險,歐洲許多物種滅絕,北美洲夏季將更長更熱,水資源的爭奪也將加劇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1-30:1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