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

水土保持局監測管理組 陳振宇

壹、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之重要性

  自921地震發生後,台灣山區土石鬆動,每逢颱風豪雨,山坡地極易發生崩塌、地滑及土石流等坡地災害,其中「土石流」更已成為坡地災害之代名詞,因此土石流防災應變,近年來已成為水土保持局的重點工作。事實上,土石流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無法控制其完全不發生,但若能將土石流影響範圍內之民眾於災前提早疏散,落實避災、減災等相關措施,並將社區自主防災的觀念及組織建立起來,則絕大多數土石流災害都是可以預防、可以減輕,或可以避免的。所以,現階段土石流防災政策與工作的推動,已著重於強化土石流防災應變體系,並建立由下而上的自主防災意識及疏散避難作為,而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更是檢測成果的重要指標。  

貳、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之目的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之主要目的,係藉由模擬颱風豪雨期間,土石流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位於搶救災第一線的地方政府如何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如何連繫各單位緊急應變小組,如何協調、溝通、應用有限各項救災裝備,充分發揮機動效果,結合政府、民間力量全力執行,達到人命立即搶救、災民立即得到安置與工程即時搶修的目的,使災害降到最低程度,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土石流之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自89年起即持續積極推動各項土石流防災措施,截至97年5月止,計已協助地方政府完成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規劃463處,演練452場。在已辦理防災避難演練之地區,均能發揮防災功效,使災害降至最低程度。以93年72水災受創嚴重松鶴部落為例,由於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於89年及92年均已辦理過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當地居民在土石流警戒發布後第一時間也順利地疏散至事前規劃的避難處所,才能將傷亡降至最低;同時,在94年至97年歷次颱風豪雨期間,由於土石流警戒發布及地方政府疏散得宜,也創下土石流災害零傷亡的佳績。  

參、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程序

  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旨在使地方政府與民眾熟悉疏散避難路線、避難處所及防救災相關作為與措施;故為求演練能與實際狀況結合,演練的範圍多以村里為單元,並於演練前先完成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之規劃,製作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同時,建立土石流影響範圍保全對象清冊。以下,分別就疏散避難規劃及演練之重點簡要說明:

一、疏散避難規劃

  1. 以村里為規劃單元,依據地方特性與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成果,規劃在地民眾之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其規劃原則如下:
    (1) 疏散路線方面
    • 颱風豪雨期間,避免穿越潛勢溪流
    • 盡量利用現有道路
    • 不經過危險路段、陡坡區
    • 不沿著溪床或溪谷方向疏散
    ※若現地情況無法滿足以上要求時,則建議應以提早疏散為宜
    (2) 避難處所方面
    • 土石流潛勢溪流區與避難處所距離不可過長,步行以不超過30分鐘內為宜
    • 避難處所之空間需能維持潛勢地區居民日常生活作息
    • 不能位於可能崩塌之潛在危險地區
    • 不能位於危險孤立的腹地(易淹水及不易與外界聯絡之區域)
    • 與外界需有安全的通路
    ※若避難處所無法滿足以上條件時,則建議應以提早疏散為宜

     

  2. 製作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圖,圖上資訊包括:
    (1)災害通報單位聯絡表 (6)土石流災害歷史 (2)警消醫療單位聯絡表 (7)疏散避難路線圖 (3)村(里)長村(里)幹事聯絡表 (8)行政區位圖 (4)避難處所資料表 (9)重要地標照片 (5)土石流警戒基準值 (10)圖例與指北針   

二、疏散避難演練之項目

  早期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之項目,多著重在災害發生後之搶救災及人命救助為主(主要項目如表1 DOCX / pdf / odt),在水土保持局多年來的協助下,各縣市及鄉鎮市區公所,多已於歷年的實際演練中,逐步建立災害應變中心組織及相關搶救災的標準作業程序。惟近年來,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之觀念,已由災時之緊急疏散,進步至災前即針對易致災、易形成孤島地區進行提早疏散,特別是對於弱勢族群,在疏散收容方面更需加強與注意。為此,自97年起水土保持局亦特別將疏散避難及收容時,特別是在避難處所內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納入演練的項目(主要項目如表2 DOCX / pdf / odt),以期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並避免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時可能造成之混亂。

肆、民眾應如何配合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工作

  為避免發生或降低土石流災害之危害程度,除由政府擬定相關防範措施外,亦需民眾參與配合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工作,以達全面減災,例如:

一 、提高警覺,主動疏散避難:

  颱風豪雨期間,居住及出入於山坡地的居民及遊客,應留心處所周遭環境及天氣變化,以保障自身安全,當中央氣象局預測雨量大於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時,水土保持局或地方政府會發布土石流「黃色警戒」,地方政府進行疏散避難勸告,此時,民眾要配合做主動疏散避難準備,離開潛勢溪流附近危險住所,至避難所或至親友家暫住。

二、配合撤離,強制疏散:

  當某地區實際降雨已達到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時,水土保持局或地方政府將發布該地區為紅色警戒,此時地方政府得執行撤離或強制疏散,地方民眾應全力配合,以減少傷亡的發生。

三、參與土石流防災專員培訓:

  為強化社區及基層民眾之自主防災能力,水土保持局結合地方意見領袖、睦鄰救援隊、村里長、村里幹事及水土保持義工等人力,擇重點防災地區組訓人力成立「土石流防災專員」,由在地人進行社區防災,協助政府觀測雨量,掌握山區雨量變化,並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災情通報與疏散民眾等工作。

四、積極參與土石流防災宣導與疏散避難演練:

  社區居民應積極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土石流防災教育宣導及疏散避難演練,颱風豪雨期間,並做好居家附近設施安全檢查、以簡易雨量筒做自主雨量觀測等社區自主防災工作。

五、熟悉避難路線與避難地點:

  熟悉居住環境內安全避難地點及路徑,檢查準備充足之飲水、食糧、醫療器材、發電機、挖土機及燃料用油,以備不時之需。

六、熟悉緊急聯絡人通報系統:

  當災害可能發生時,可透過緊急聯絡人通報系統通知其他住戶緊急疏散,降低人員傷亡之可能,亦可透過該通報系統掌握傷亡人數或是災害狀況,以提供救災人員正確災情,加速救災時效。

七、參與社區與居民自救隊之組成:

  居民位於災害現場之第一線,最了解居住社區環境與人員分布狀況,平時可不定期的觀察周遭環境,是否即將發生災害,而適時提出預警;一旦不幸發生災害時,亦可發揮維持秩序及緊急救難之功能,達到救災、減災之功效。

伍、未來期望與目標

  近年來,社區意識已蓬勃發展,社區居民對自身環境的要求及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也不斷提高;此種居民對環境安全的企求、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及對社區力量的肯定,有助於社區互助合作、共同為安全的目標而努力。面對災害,首當其衝的通常為當地居民,民眾若毫無警覺,即使政府提供再多的協助也無濟於事。

  因此,水土保持局自93年起開始逐步推動土石流社區防災工作,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體系,透過社區組織、凝聚社區力量、提升社區防災意識,本著「由下而上」之精神進行防救災工作,不僅達到減災、防災之效果、拉近居民彼此之間的距離,更能於災害發生時,即時進行救災應變的工作,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5-19: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