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我國糧食供需情勢

統計室 劉玉文

壹、前言

  糧食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之編製係利用生產、進出口、存貨變動等資料,以簡捷合理之方法,按年計算國內各類糧食供給量及平均每位國民可供消費量,並進而依各種糧食之營養成分推估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種微量元素等所需營養素之可供攝取量,藉以評估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及國人營養狀況;而為充分提供糧食供需有關資訊,另應用糧食平衡表編算結果編算糧食生產指數、糧食自給率等重要統計指標。前述各種編算結果並予以彙集後刊行「糧食供需年報」及上網,廣泛提供各界應用。

貳、糧食供需變動分析

一、糧食供應

  民國96年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可供消費之各類糧食為穀類88.3公斤(其中白米47.5公斤,麵粉36.0公斤)、薯類21.3公斤、糖及蜂蜜(主要為糖)22.6公斤、子仁及油籽類27.5公斤、蔬菜類103.8公斤、果品類128.4公斤、肉類74.4公斤、蛋類17.2公斤、水產類37.0公斤、乳品類47.2公斤(已還原為鮮乳)、油脂類25.2公斤。與上(95)年比較,除水產類因遠洋魷釣、秋刀魚捕獲量大增,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較上年增加29.5%(+8.4公斤),另因蛋價看漲增產,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則較上年略增0.6%(+0.1公斤)外,其餘農作大都因產期遭逢天災及畜禽養殖受飼料價格高漲影響國內生產供應,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均較上年減少,其中薯類、蔬菜、果品及肉類分別減少9.2%(-2.1公斤)、6.3%(-6.9公斤)、5.7%(-4.6公斤)及5.8%(-4.6公斤),乳品亦減少3.0%(-1.5公斤)。若與10年前(86年)比較,各類糧食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均呈減少,其中乳品類、果品類、子仁油籽類、水產類、蛋類減幅均達1成以上。

  另觀察國人白米之消費量情形,受飲食西化及外食增加影響,反應飲食習慣的變化,傳統主食之白米供應攝取量逐年下降,96年平均每人可供消費量較10年前減10.9公斤或18.7%,與上年比較亦略減1.2%(-0.6公斤)。與鄰近日本相較,近10年來日本平均每人每年白米供給量由66.7公斤減為61.4公斤,與我國同樣呈現減少趨勢,惟其下降幅度較平緩。

二、熱量供應及PFC比率

  (一)熱量

  民國96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04大卡,主要來自穀類(占29.8%)、油脂類(21.7%)、肉類(12.8%)、子仁及油籽類(8.5%)、糖及蜂蜜(8.2%),餘約2成熱量則由其他6大類糧食提供,較10年前減少245大卡(8.1%,其中白米減供104大卡)。近年來提供熱量之糧食來源結構呈現之變化為來自白米比重降低、麵粉比重提高,至畜產品、水產品等比重則趨穩定。

  (二)PFC比率

  PFC比率係指熱量來自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之百分組成,用以觀察國民膳食結構是否符合理想狀況。依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飲食手冊」建議,一日飲食之脂肪熱量攝取以不超過總熱量之30%為宜,蛋白質熱量之適當攝取比率則依年齡、性別及勞動量而異,中度勞動量成人約10%至14%間,故參考日本以13:27:60為理想PFC比率。利用主要營養素可獲量推算之96年台灣地區PFC比率為13:39:48,顯示國人之膳食結構蛋白質比率尚能符合理想,至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脂肪則明顯攝取過量。
國人PFC比率

三、糧食生產

  以民國95年價格為基期,96年台灣地區糧食生產總指數為98.1,國內總體糧食呈減產。就各類糧食生產指數觀察,分別為穀類87.1、薯類86.9、糖及蜂蜜96.3、子仁及油籽類72.1、蔬菜類91.5、果品類98.2、肉類97.8、蛋類101.3、水產類106.2、乳品類99.5。與上年相較,由於年內颱風豪雨接連來襲,致整體糧食生產受阻,除水產類因遠洋魷釣捕獲量較上年增加1倍以上、蛋類價格居於高檔等產量增加外,其餘8大類糧食均減產。

  86至96年糧食生產平均年變動率為-1.2%,總體而言,10年間糧食總產出呈減少趨勢,其中變動幅度較大者為受進口砂糖替代之糖及蜂蜜,種植面積逐年縮減的花生、芝麻等子仁油籽類,以及稻田休耕政策之榖類,生產指數年平均變動分別為-11.7%、-5.5%、-4.4%。

四、糧食自給

  (一)糧食進口

  糧食供應進口比率係指供應國內消費之糧食中由國外進口之比率,用以觀察國內糧食消費對國際市場之依賴程度,惟受限資料,進口量並無扣除出口再進口者。民國96年各類糧食供應之進口比率除蛋類外均超過1成,其中糖及蜂蜜116.7%最高、子仁及油籽類96.8%次之、薯類及榖類分別為95.1%及79.2%。與10年前比較,糧食進口依賴情形互有消長,糖、蔬菜類、肉類、薯類、油脂類進口比率提高,餘各類糧食進口比率呈下降,其中糖因國內逐年減產,多改以直接消費進口糖或由進口原料加工煉製,進口比率增加30.3個百分點,蔬菜類及肉類則因96年國內糧食產出遭逢天災及飼料穀物價格墊高成本,國產減供致進口比率較10年前攀高9.0個百分點及6.8個百分點。

  (二)糧食自給率

  民國96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0.6%,以價格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72.5%,各類糧食之自給率中,超過100%有水產類、蛋類,至果品類、蔬菜類、肉類自給率亦有7成以上;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較10年前下降6.6個百分點,國內糧食生產因不符經濟效益、天災、投入成本墊高等因素致供應縮減,國外糧食則因執行貿易配額或因低價優勢進口數量增加,致我國糧食自給率呈逐年遞減情形。

  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10年來均未達4成,並呈下降趨勢,顯示熱量主要來源之子仁及油籽類、榖類及糖類等糧食,國內生產供應比率逐年減少;觀察日本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亦同樣呈現下降狀況,自87年以來一直維持的4成水準於95年降至39%,在祭出多項政策後,於96年再回復至4成水準。

參、結語

一、白米可供消費量長期趨降

  我國傳統主食之白米,隨著家庭外食比例提高,以及飲食選擇多樣化的影響,已逐漸被其他食物所替代;因應飲食習慣改變,推行稻田休耕轉作減少國內供應量,致平均每人每年可供消費量呈現逐年下降情形。96年平均每人白米可供消費量為47.5公斤, 較上(95)年再降0.6公斤,較10年前則減少10.9公斤。
平均每人全年白米供給量比較
台灣地區糧食消費之變化-熱量供應來源
台灣地區糧食自給率下降趨勢
以熱量為権數之糧食自給率比較

二、國人蔬果消費已趨穩定

  蔬菜、果品類為國人膳食纖維及重要微量元素之主要來源,其可供消費量主要受到國內生產狀況影響,平均每人每年維持在約240公斤左右,且歷年糧食自給率達8成以上。96年受天災影響,致蔬果可供消費量呈減少,平均每人蔬菜類及果品類可供消費量計232.2公斤(各為103.8公斤及128.4公斤),較10年前減少26.8公斤且低近10年平均17.0公斤。

三、肉類可供消費量及進口供應比率下降

  96年平均每人肉類可供消費量為74.4公斤(其中豬肉38.6公斤、禽肉30.5公斤、牛羊5.2公斤),較10年前減少2.9公斤;進口供應比率12.5%,因貿易自由化較10年前提高6.8個百分點,惟卻較上年下降2.5個百分點。面臨全球飼料穀物全面大漲影響畜養量,雖畜禽肉已全面開放進口,然在供應不足情形下,致肉類可供消費量及進口供應比率不增反降。

四、糧食自給率隨貿易自由化程度緩步下降

  96年以熱量為權數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0.6%,較10年前降低6.6個百分點,主要係隨著國際貿易日漸自由化,國外農產品叩關進入國內市場,並取代部份國內糧食生產,其中肉類自給率降至8成8,稻米降至8成左右、糖及蜂蜜則降至1成左右。

五、脂肪攝取明顯過量,碳水化合物則有不足

  維持人體活力之熱量主要來自於攝取食物所含之蛋白質(Protein)、脂肪(Fat)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其百分組成即PFC比率。96年台灣地區糧食消費之PFC比率為13:39:48,與理想PFC比率(13:27:60)比較,糧食之攝取呈現明顯不均衡,除蛋白質攝取比率接近理想外,脂肪、碳水化合物則分別較理想值高出及不足12個百分點。

六、國人可供攝取熱量過多,且組成結構顯不均衡

  96年平均每人每日可由食物中攝取之熱量為 2,804大卡,較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中度勞動成人每日熱量建議量之2,200大卡高出604大卡,惟已較10年前減少245大卡。綜合觀之,熱量攝取為建議量之1.3倍、PFC比率較理想值之脂肪占比過高及碳水化合物占比過低,顯示國人飲食型態呈現過剩中之營養不良,實應減少脂肪主要來源之油脂類、子仁及油籽類攝取,而增加碳水化合物之穀類、薯類攝取,另多食用蔬菜與水果類以補充微量元素。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 DOCX / pdf / odt
糧食供需重要統計指標(續) DOCX / pdf / odt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09-30:2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