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芳贊來!巴阿尼豐」-寧靜生態多樣的東河鄉興昌社區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張清晏˙孫明德

  興昌社區位於台東縣東河鄉,濱臨太平洋,是一處寧靜美麗的海邊小村落,她綿亙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間,南鄰都蘭村,北鄰隆昌村,東側是棋盤式街廓和低矮的天際線,西邊則是綿延的都蘭山脈,這裏自然景觀奇特,生態資源豐富,很適合假日相約三五好友來此賞景,放鬆一下自己的身心,全村面積約14,700公頃。台東市出發沿著景緻優美的台11線濱海公路,往北車行約20公里即可到。

居民自主與政府攜手營造-熱情巴阿尼豐

  東河興昌社區,日治時期地名為八里,光復後更名為興昌。原住民阿美族語則稱為巴阿尼豐(paanifong),意思是「愛喝湯的民族」又因本地位於台東至花蓮之間是旅客休息、喝水、如廁的地方,這是地名另外一種意思。據社區耆老口述,本部落原定居於拿路瑪鞍(naromaan),日治時期日人則將拿璐瑪鞍住民強迫遷村,驅趕至日人規劃完成的棋盤式社區(即現今之興昌社區)。目前興昌村有452戶共1021人,人口結構多元,其中阿美原住民占60%、閩南占35%、其他約5%。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及興昌社區發展協會的合力推動下,興昌社區參與了水保局鄉村營造東區人力培訓計畫,從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至專員班的一系列課程,其中在核心班工作坊中,學員在長老的帶領下在原來的sifi(部落集會所)重建望樓及daruan(搭麓岸),點燃了重聚的情感及行動,其後部落頭目約定大家每隔2個星期召開一次聚會,不定期的研商社區發展的各項議題。

  透過部落會議研商決定,社區民眾落實人力培訓學習成果,積極推動培訓學員與社區組織結合,共同執行社區環境景觀營造與改善。並且以「芳贊來!巴阿尼豐」為題(「芳贊來」阿美族語有美麗、特色、歡迎等意思,巴阿尼豐則是興昌社區舊稱)。以巴阿尼豐的海洋生態、自然景觀及人文地景為主題,透過居民參與設計、構想及施工的方式,營造出一個熱情的、具海洋魅力的社區環境景觀,儼然已成東部海岸最具特色的海邊社區。

文化技藝搭配羊橋自然資源,創造阿美社區特色

  阿美族的豐年祭是東海岸線每年7、8月間經常性的盛會活動,因有蔚藍太平洋的孕育,非但襯托譜出了如此多彩、繽紛璀璨的民族文化,亦為台灣這塊土地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同時亦造就了海洋民族獵漁文化及帶動各類傳統手工技藝的蓬勃發展。

  除了文化、傳統手工藝,本社區的生物資源更值得一提而孕育多樣生物資源的地區則是蜿蜒流經社區的羊橋溪。

  羊橋溪是興昌村農田灌溉用水重要溪流之一,早期在30~50年間農田種植水稻時期,羊橋河溪兩岸水田之供水完全仰賴羊橋溪水,包括羊橋溪南側興昌村舊址拿璐瑪鞍(naromana),據耆老頭目之口述羊橋在40年前颱風來襲,曾經幾度被沖毀,土石流山洪暴發危及了東海岸東成公路及羊橋溪鄰近田地之流失和羊橋聚落居民的安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自民國90年起特別將本區加以規劃治理,以生態工程理念,兼顧自然生態環境與水土保持,全部工程已於94年完工,治理成效良好。

  羊橋溪是興昌村6條溪流中的第二大,僅次於八里溪,溪流多變化,具豐富生態資源,有溪蝦、蟹、魚、鱸鰻、螺、蛙等多樣洄游性原生物種水產豐富,是興昌村阿美原住民族獵漁、捕撈場域之一。

景色多變,腹斑蛙伴滿山遍紅欒樹最為怡人

  由於溪流常改變,沿著溪流從山區至海岸,創造出各種奇特地形景觀。

  羊橋溪就因為颱風或季節性的降雨,溪流水量、水道、地形環境常改變,此多變的景色,成了本區的特點:有時羊橋溪成半濕地狀態,或因溪水伏流形成多處沼澤。台灣欒樹是本區的優勢樹種,當台灣欒樹轉紅時,也是本地腹斑蛙大量出現的時候到了。

  羊橋溪歷經多次颱風侵襲,造成中下游兩岸農田嚴重侵蝕。尤以91年8月5日因卡莫里外圍環流影響,降下豪雨及92年12月10日成功鎮芮氏規模6.8大地震,集水區上游發生多處崩塌,大量砂石隨溪水下移,嚴重影響下游、兩旁住戶及台11公路安全,區內動植物資源也同時受到傷害,幸好有水土保持局及時伸出援手,辦理各項治山防災計畫,社區才得以迅速復原,並以另一種嶄新面貌重現。

生態工程理念規劃施工、羊橋溪成為台東示範河川

  羊橋溪集水區於90年整體治理規劃時,特委請國立台東大學協助工程施工對野溪生態影響調查及監測計畫。有效掌握溪流既有生態系,並提供定點生物、植物調查結果及施工對於生態衝擊評估報告,期降低生態破壞,朝自然生態工法方向研擬,規劃施工引進生態理念。

  本溪流初步調查結果魚蝦豐富、水生動物高達13種,以迴游性動物為主,兩岸亦有多種原生植物。

  本溪流的設計構想,主要有下列各點:

  1. 施工後溪流生態與兩岸植被得以恢復,並可防止兩岸坡面沖蝕、防止崩塌。

  2. 營造多樣化水流水深及生物棲息環境,並防凹岸基腳沖刷。

  3. 達到節能及降低多量廢棄土的工法。

  4. 使用回收率高之建材,以達節省能源並創造多孔隙無混凝土護岸。

  5. 設置翼牆透水性固床工,有利表面水及地下水暢通,並可達到穩定流心防止縱橫向沖刷。

  6. 希望營造豐富生態環境,並達成治山防洪功能。

  治理設計技術對策,則有下面各項,皆屬創新構想,可做為其他野溪治理之參考:

  1. 平面設計構想
    (1)採用緩坡複式鋼構P.C鉛絲網內鋪自然塊石護岸:以當地塊石乾砌護岸配合型鋼框架加強護岸強度,該構造物為柔性構造可防大塊石衝擊以達到有效的防洪功能,表面施予回填溪床礫石料,創造多孔隙環境利於植物復育及兩棲生物上岸活動,不致破壞生態綠網。
    (2)溪流凹岸設置不同型式之生態水潭:配合人工多孔空心鋼筋混凝土巢箱及佈置大塊石,不但可防止基腳沖刷,並可創造生物多樣化棲息環境,一舉兩得工法。
    (3)保存溪流蜿蜒的面貌:加寬現有河道,順應原有河道施作,以利多樣化河面溪流自然環境。
    (4)設置自然生態親水遊憩區:靠近村落之河段配合富麗農村計畫,提供遊客休憩賞景並購置農產品之據點及生態環境教育展示。

  2. 縱向溪流設計構造
    (1)多樣化水流:設置透水性鋼構塊石固床工、創造不同溪流速度及良好透水性,有助於水中生物多樣化之環境。
    (2)多孔隙河床設計:在河床帶工兩側設置鋼筋混凝土空心巢箱內?塊石以利生物棲息環境。
    (3)預鑄鋼筋混凝土空心基礎箱:基礎工法採用預鑄鋼筋混凝土空心箱回填溪床料面砌塊石,並深入河床面以下,防止基礎面受衝擊,並可恢復現場自然溪床面貌景觀,有利減少棄土,不致污染週邊環境。

加入生態保育理念,以生態工程施工、羊橋工程生態多樣性暴增

  在生態環境維護措施方面,河道大部分維持原有河寬且部分河段適度加寬,中上游設置滯洪及沈砂池,並堆積大塊石以利生物棲息。部分河段砌現場大塊石基礎並以緩坡護岸植原生灌木(蘭嶼鐵莧),部分固床工配合兩岸現有大塊石設置拱型塊石固床工,且考量安全及防砂,於上游設置梳子壩及系列塊石固床工。

  工程之創新性、挑戰性及周延性方面,河道部份嚴重沖刷凹岸處採用預鑄R.C空心箱護岸,表面回填床料及現有表土並植原生灌木(蘭嶼鐵莧),創造綠景觀護岸。基礎以L型RC牆外砌大塊石,增加孔隙,橫向固床工採用鋼軌RC隔牆內填大塊石,增加透水性及生物棲息、避難空間。

  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施作,羊橋溪水除了保持潺潺流水外,甚感可嘉的是羊橋溪的原生動植物,並不因工程的施作有所影響,相反的現在生態資源更為豐富,堪稱是坡度陡、集水面積小的野溪治理之代表,根據台東大學羊橋溪生態調查報告指出,羊橋溪水生動物有陸封型的擬多齒米蝦、拉氏清溪蟹及雙色澤蟹,洄游型動物有日本瓢鰭蝦虎、吻蝦虎、署首厚唇鯊、環帶黃爪蝦虎及鱸鰻、白鰻、貪食沼蝦、大和沼蝦。這些種類中,日本樹蛙幾乎全年均數量豐富,其餘種類的數量也很多。  

工程、生態相輔相成、羊橋地區發展有燦爛的明天

  現今的羊橋在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整治羊橋溪河川後,不僅對興昌部落居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有所保障,給村落環境景觀上增添不少色彩,也帶給地方及外來觀光遊客駐足休閒的場所,同時也由於水土保持採用工程兼顧環保護育生態的理念設計,成功的使羊橋溪流能安全排除逕流,更使洄游性的生態回復,與社區組織及在地文化相輔相成,paanifong部落有潛力發展為溪流生態模範社區。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10-27: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