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立足台灣 布局全球「開放兩岸直航對台灣農產品外銷之利基」座談會

時間地點:97年10月29日華視新大樓
主 持 人:張景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
與 談 人:
  中國青年商店公司 郭芳原總經理
  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良總經理
  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 廖丁川理事主席
  中華文心蘭產銷發展協會 張朝晏理事長
  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 戴崑財董事長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 陸雲教授
  行政院農委會國際處 張淑賢處長

紀錄整理:記者朱芳瑤

  張景為:台灣的農產品在國際上都有相當好的評價,以如此優良的品質,在世界市場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農委會在農產品的外銷策略上,力促國際化多元市場的開拓,然而,和台灣文化、歷史關係最密切的中國大陸,過去因政治因素,致台灣農產品無法在當地有效開拓商機。

  中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確定於11月3日抵台,將進一步帶動兩岸直航的新格局,其中對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的影響及事前的因應與準備,將透過本次座談會,彙整來自產、官、學的意見。

  張淑賢:我政府將秉持「對等、尊嚴、互惠」的立場,進行第2次「江陳會談」,其中與農業相關的議題包括兩岸直航及食品安全。

  兩岸若未開放直航,台灣的生鮮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會有運輸時間長、成本高、損耗率高、新鮮度低等不利條件。農委會希望這次「江陳會」能在兩岸直航達成協議,這對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將是一大契機。

  在此先簡單說明台灣農產品的外銷狀況。政府在農產品外銷上,秉持「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思維,積極拓展全球市場,只要對農民收益有幫助,農委會都會盡全力去作。目前主要的外銷市場為日本、香港及歐美,中國大陸亦為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

  個別農產品外銷情形如下,96年台灣生鮮水果出口量為39,937公噸,出口值4,085萬美元,主要外銷品項包括香蕉、荔枝、番石榴、鳳梨、楊桃及木瓜等,主要出口國家以日本為大宗,其後依序是香港、加拿大、新加坡、中國大陸等。

  蔬菜方面外銷較少,主要為萵苣、毛豆、胡蘿蔔等外銷到日本。台灣冬季蔬菜物美價廉,未來兩岸直航後,可銷往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彌補當地冬季蔬菜生產之不足。

  花卉外銷部分,以蝴蝶蘭、文心蘭、火鶴及洋桔梗等為主,主要出口國大多是在日本及美國等,未來將拓展中國大陸幾個大城市的商機。

  活魚及觀賞魚要成功外銷中國大陸,關鍵在於運送時間的長短,需兩岸直航的配合。

  綜觀來看,中國大陸近幾年經濟成長快速,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值也逐年增加,從91年的6千多萬美元,到96年的4億3千多萬美元,其中以加工農產品為主,生鮮產品則因兩岸未開放直航及相關的檢疫問題,使外銷受到限制。

水果保鮮 須要靠三通

  郭芳原:兩岸若未三通,台灣農產品要外銷中國大陸,幾乎是不能做的事情。以木瓜為例,在台灣大約8分熟採收,農民為了外銷中國大陸,得提早到6分熟採收;釋迦同樣是八分熟採收最適宜,被迫得六分熟採收送到中國大陸,失去原有的美味,這些都是因為兩岸無法直航衍生的問題。

  目前所知,以海運而言,從台灣外銷水果至上海,最快要7到8天,再到大陸北部、東北則長達14至15天,但水果只有3至5天的壽命,運到當地已不好吃、不好看。我對兩岸三通有相當大的期望,盼能解決水果保鮮的問題。

水果銷大陸 尚未起步

  張清良:我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經驗觀察,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目前仍停在原點,尚未起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我到台北農產公司位於上海的姊妹市場—江橋批發市場考察,發現鄰近各大市場充斥海南島種植卻打著台灣品牌的劣質水果,嚴重衝擊中國大陸消費者對台灣水果的信心,這是台灣水果未來外銷中國大陸的嚴峻考驗。

直航運送 競爭力提高

  廖丁川:必須要先思考的問題是,台灣農產品的優勢在哪裡?競爭力在哪裡?中國大陸地大物博,本身就是一個「小世界」,幾乎沒有農產品種不出來,這是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首要面臨的問題,在面臨價格競爭的劣勢下,採取安全、優質的差異化行銷策略。不過,兩岸直航對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確實是一大利基,運送時間縮短,保鮮度大增,競爭力會提高。

文心蘭銷陸 前景看好

  張朝晏:台灣文心蘭的主要外銷國家日本,市占率達87%,當地市場已趨飽和,現階段亟需開發第2市場,中國大陸是業者公認的最佳地點。目前文心蘭外銷日本以海運為主,航程約4天左右,保鮮技術純熟,兩岸直航後,運程也差不多4天,甚至更短,台灣的利基相當大。 此外,台灣的氣候條件優於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即使要搶種,品質也趕不上台灣,就這點來看,台灣花卉要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尤其是文心蘭,前景看好。

台灣石斑魚 大陸吃香

  戴崑財:台灣在石斑魚養殖上的表現,全球有目共睹。全世界106種的石斑魚有7種已可人工孵化成功,其中6種係由台灣首先研發成功。

  台灣石斑魚年產量1萬7千多公噸,產值約新台幣38億元,外銷1萬2千多公噸,出口市場以香港和中國大陸為大宗。

  目前台灣石斑魚外銷中國大陸,先由船隻送至福建、廣州等港口,運程約18個小時,上岸後再以車輛運到上海,全程超過3天,品質勢必受影響。未來若開放兩岸直航,台灣漁民今天下午抓魚隔天上午就可以送達上海,相較於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灣的地理位置優勢十分明顯。

  再者,中國大陸的氣候條件亦不適宜養石斑魚,故台灣石斑魚外銷中國大陸的市場是相當可觀的,我很有信心的說,未來中國大陸要吃石斑魚,絕對要靠台灣,所以漁民最大的希望就是兩岸能開放三通、直航。

農業利基 超過電子業

  陸雲:我一向認為,台灣農業的利基與潛力絕對超過電子業。台灣農產品的品質非常不錯,栽培技術純熟,這是台灣農產品外銷的利基之一。

  中國大陸市場有幾點特色:

  首先,台灣與中國大陸文化相近,飲食習慣也類似,台灣知道中國大陸市場要的是什麼,這點比西方國家來得強,這是我們的優勢。

  其次,台灣距離中國大陸相當近,運輸成本壓低,效益可以發揮到最大。

  第三,以目前兩岸融冰的政治氛圍來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農產品,應是張開雙臂來迎接,這也是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的優勢。 

外銷中國大陸有難題 亟待政府協助

  陸雲:兩岸開放直航對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雖為利多,但也有幾項問題必須克服。第一,以往農產品外銷策略,是在國內有剩餘時才銷售到海外,亦即對國內市場來說,這是產銷調節的作法,但此舉難以創造台灣農產品外銷的規模經濟。

  第二,台灣業者習慣單打獨鬥。台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雖主打所得頂尖的消費群,市場仍是相當大,針對該族群也有其特別的促銷手法,台灣的業者若不先整合,將難以掌握中國大陸市場。

  第三,台灣部分的品種技術已流向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農民亦可種出台灣品種水果,並且因此獲益,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第四,台灣對中國大陸農產品的運銷通路仍須下一番功夫研究,包括通路如何打開,及如何建立關係,將來在中國大陸市場站穩之後,可以在當地發展專屬於台灣自己的運銷通路和企業。

業者整合 建構供應鏈

  張淑賢:農委會也希望國內業者能夠以整合的模式,一同來拓展中國大陸市場。對此,農委會也將邀請中國大陸的大型通路商來台與台灣農民、產銷班或販運商進行座談,對當地農產品運銷的機制進行介紹,並規劃在中國大陸主要城市設立長期展售據點。

  郭芳原: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的「供應鏈」應建構起來,前端包括生產與供貨,這裡不能再是以往產銷調節的思維,而必須維持一定的供貨量,並加強保鮮技術;中端為業者的整合,整個運銷通路的機制也要建立起來;末端涉及批發市場通路、利用何種方式行銷等。

  張朝晏:文心蘭外銷的經驗或許可做為參考。目前全台共有28個文心蘭產銷班,雖然有成立協會,但出口的過程中,各產銷班仍是以各自的角度在思考,沒有統一的窗口接訂單,出貨也稍嫌沒有秩序。有鑑於此,近來文心蘭產銷協會著手進行區域性的整合,如大台中、雲嘉南及高高屏等產區統一供貨,並以共同品牌行銷,成效不錯。農委會應針對各產業給予適當的幫助,整合業者力量,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陸雲:業者間的策略聯盟過去偏向「協會式」的組成,成員多意見分歧組織鬆散,遇到成員有利益衝突時,協會功能便幾乎癱瘓。然而,學理上談的策略聯盟,不管是生產聯盟銷售聯盟,靠的是法律義務關係的聯繫,包括成員間的利潤、持股事先都有書面約定,但台灣過去的作法完全不是如此,產業整合並不成功,產業組織也普遍不受到重視,但這卻是農產品外銷的核心議題。

  張淑賢:這裡談的產業整合,應是指「由產到銷」串連一體的組織。過去台灣的產銷班著重於生產方面的輔導,及國內市場的行銷,忽略國外市場,加上台灣人確實有單打獨鬥的性格,誰也不服誰,整合相當困難,需要各業者能自主、自願性的組成,單靠政府是不夠的。

  陸雲:開發中國大陸這個大市場,需要國內農產業者的整合與團結,否則到最後只會被個個擊破。因此,農委會應扮演宣導的角色,邀集業者及相關單位,告知市場現況及未來趨勢,喚起業者的危機意識。

台灣品牌 優質掛保證

  張清良:我相當同意上述各位的意見,以往政府對農產業輔導偏向生產層面,在國際貿易及行銷策略上的輔導與建議需要強化。

  此外,台灣農產品外銷上的劣勢不外乎生產成本太高、供貨數量不穩定等,所以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合與團結是必要的,這也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作法。農委會應主動對業者和農民拋出這項議題,促使集思廣益,勾勒產業整合的圖像。

  廖丁川:「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政府應著手中國大陸市場的調查工作,讓台灣農產業能有所準備。我另外拋出一個構想,政府主動結合企業,在大陸各地成立集團公司,長年駐守中國大陸市場,處理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的業務。

  張清良:前面提到,中國大陸市場充斥來自海南島的仿冒劣質台灣品種水果,衝擊大陸消費者信心。要讓消費者重新認可台灣水果,農民團體除了希望能開放兩岸直航,提高生鮮蔬果鮮度的保持,並希望由農政單位補助船運及空運上的差價。

  張淑賢:有關運費補助,礙於我國加入WTO承諾,不能辦理,但本會對於台灣農產品國際宣傳促銷活動則不遺餘力。台商在海南島生產台灣品種水果,在香港及中國大陸市場行銷,確實對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產生影響,故政府在規劃上,力推台灣農產品安全、優質的形象,現行的CAS及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未來銷到中國大陸的水果,每一粒都會貼上認證標章,這代表台灣優質、安全的產品。

  進一步來看,優質的形象除了符合食品安全,產品是否新鮮也是關鍵。後者在兩岸直航後能獲得大幅改善。據估計,以運輸至上海為例,直航能將運輸時間由八天縮短為四天,屆時農民可等到農產品風味成熟後再採收,產品上架時間也可延長四天。運輸中的損耗也會降低,以水果為例,損耗率可望從十五%降低到五%。運輸成本可減少十五至三十%。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實績將可提高二十%,農民收益約可增加十至十五%。

台灣技術 應加強控管

  張淑賢:台灣植物品種及農產技術如何在中國大陸受到智慧財產權保護,是未來兩岸協商的重點之一,必須建立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機制。台灣握有技術及品種優勢的農產品,應循台灣生產、外銷中國大陸的模式進行。以蝴蝶蘭為例,台灣出口大量中、大苗至美國、日本及歐盟,由當地蘭園接力生產銷售,為促進該產業持續發展,保護業者智慧財產權,我國與荷蘭在蝴蝶蘭等花卉上,簽有品種保護協定,生產台灣品種之蝴蝶蘭需繳交權利金,此種模式亦可推展到中國大陸,由台灣提供品種及種苗,中國大陸接續生產行銷,權利金再回饋到台灣業者。

時間緊迫 須加快腳步

  廖丁川:談論兩岸開放直航對台灣農產品外銷利基助益,我不得不提醒,中國大陸近來農業發展相當快速,其規模及投入的資金,為台灣無法比擬,也是台灣水果外銷中國大陸的隱藏危機。

  陸雲:確實,中國大陸的農業發展不可小覷,台灣要隨時掌握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並且掌握行銷的時機,時間其實相當緊迫。

  張淑賢:農委會確實也感受到中國大陸農業發展對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的威脅,台灣農產品要找到自己的出路。近來食品安全問題頻傳,正是台灣農產品行銷國外的利基,只要能確保台灣農產品的優質與安全,將有其競爭力,並與中國大陸的產品進行區隔。

  最後要感謝各位業界代表與學者給予的建議,農委會將逐一來推動,讓台灣農產品「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願景,邁出重要的一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7-11-26:1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