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氣候變遷下台灣糧食生產因應對策

農糧署 蘇宗振

壹 . 前言

農業生產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氣候條件與土壤資源,並伴隨著作物品種及耕作模式而有不同的差異。其中,以氣候條件的變化對農業的生產力、穩定性及耕作制度所產生的影響最為重大。目前全球氣候變遷過程加劇, IPCC(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 表示,若全球年均溫升高,將減緩全球糧食供給能力,進而影響糧食價格上漲。一般來說,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環境所造成重大的影響有: (1) 氣候暖化,尤以夜溫升高對水稻 (C3 型作物 ) 影響最大; (2)CO 2 濃度增高; (3) 極端氣候頻率增加; (4) 水資源。

未來,如何確保國內穩定的糧食供給政策及永續經營,並加速農作物對環境改變的調適研究及改進農民栽培技術,將是重要課題。本文擬針對糧食作物,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資訊及檢視國內糧食政策,提出因應對策,俾供國內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之討論基礎。

貳 . 台灣地區氣候變遷的趨勢

綜觀百年來台灣地區氣候暖化的趨勢亦極為明顯,按中央 氣象局表示,全球暖化是事實, 20 世紀全球平均溫上升 0.6 ℃ / 百年,台灣陸地平均溫度則從 1901 至 2000 年上升 1.3 ℃ ,暖化速度是全球總平均兩倍,增溫趨勢在夏季 (1.3 ℃ / 百年 ) 比冬季 (0.8 ℃ / 百年 ) 明顯,且夜溫上升的幅度大於日間,因此日夜溫差呈現下降趨勢。

台灣的暖化程度,在同緯度的國家中,與美國 加州 相當,但比東南亞、非洲略為嚴重。若以海島型國家相較,則與 日本 相當。學者分析台灣暖化較嚴重的原因,主要是台灣都市密集、人口密集,加上工業化程度高,導致暖化的速度快、程度高。未來, 台灣地區的氣候有可能變為高溫及冬乾夏濕的氣候型態 。

參 . 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依據 IPCC(2001) 氣候變遷對全球的衝擊影響報告,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甚鉅,未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將因溫度升高而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溫帶地區若增溫幅度不大,農作物產量將會增加,倘增溫幅度太大,農作物產量仍會下降。此外,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將會增加,嚴重性也會增強,進而影響全球的糧食生產與供應的穩定性。

綜合學者研究,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糧食作物生育的重要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 一 ) 高溫:國際稻米研究所 (IRRI) 研究指出,夜溫升高,會增加作物的呼吸作用使得作物損失碳水化合物的累積,影響產量。即夜溫每增加 1 ℃ ,稻米的產量就降低 1 0 % 。尤其開花期出現高溫 (36.5 ℃ 以上 ) 時,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更是負效應。此外,作物生育跟氣溫有相當的關係,在氣溫方面增加 1.12~2.37 ℃ ,生長期皆會往前移動 ,而夏季高溫常導致稻米品質變差。

( 二 ) 高濃度 CO 2 :研究指出,大氣中 CO 2 濃度升高有利於光合作用,並可提高碳水化合物轉化效率,作物產量將增加 30 % 左右。然而 CO 2 濃度升高的正效應需配合光照、水分及營養狀況等條件,就 C3 作物產量約可提高 20 ~ 45 % ;就 C4 作物可提高 10 % 左右,顯然 C3 作物增產潛力明顯大於 C4 作物。以水稻為例,大氣 CO 2 濃度倍增,同時伴隨溫度升高,使作物發育速率加快,生育期將縮短,倘水稻品種和播種期、插秧期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將下降;另 CO 2 濃度升高時,雖有助於水稻澱粉含量增加,但對人體營養很重要的 Fe 及 Zn 濃度則降低,且溫度和 CO 2 濃度同時升高下,穀粒蛋白質含量將減少。

( 三 ) 病蟲害猖獗:溫度升高,雖有利於作物生長,也會伴隨雜草的增多,亦增加寄主植物原,有利於病蟲害的繁殖,促使病原及蟲原增多,導致病蟲害的發生、流行和繁殖,將嚴重影響稻米產量及增加防治費用與能源。

( 四 ) 極端氣候頻繁:由於氣候變異性增加,農作物遭受颱風、雨害、旱災或高溫等逆境傷害的頻率也會增多,對於農業總產量及農業損失影響甚鉅,並造成農業天然災害救助金增加與市場價格飆漲,形成政府財政與消費者負擔增加。

進一步分析氣候暖化對台灣地區糧食生產的影響,可概分 5 個方面:

( 一 ) 台灣栽培之水稻品種約 9 成以上為稉型稻,而高溫多濕不利於稉型稻之品質與產量,因此,氣候暖化對 台 灣地區糧食生產的影響將大於溫帶地區。

( 二 ) 農作物生育期縮短,產量下降;尤其是夜溫的升高,對水稻及糧食作物產量及品質影響極大。

( 三 ) 氣候暖化對 台 灣地區水稻栽培期雖尚未有明顯的影響,但「暖冬」常讓農民在初春時提前插秧,導致秧苗發生嚴重寒害,造成重新種植及資源浪費。

( 四 ) 造成全台病蟲害發生期間、頻率及分布趨於一致,倘未採取共同防治,將降低防治效果,造成資源浪費及降低農民收益。

( 五 ) 造成水、旱災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及農作物總產量的下降,提高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與調控的困難度。

肆 . 因應對策

台灣在全球暖化下,未來面臨災害性的天氣可能會增加,颱風強度也可能會增強,且強風、豪雨的次數也會攀升。換言之,台灣的氣候變異性變大,劇烈天氣次數也可能會愈來愈多,導致 糧食供給的穩定性可能變差,必須儘速謀求 有效的對策 。

為 適應 台灣地區 氣候變遷並實現農業永續經營,擬從政策制訂、科技研發及執行等層面,採取適當的政策目標及因應對策,分述如下:

( 一 ) 確保「糧食安全及糧價穩定」政策:糧食政策為農業政策重要一環,我國糧食政策的核心價值為滿足國人對於糧食的質與量的需求,糧食政策目標為 「 確保糧食安全及糧價穩定 」。未來 ,政府將持續加強糧食政策之推動,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 。

( 二 ) 活化農地 ,提高生產力 :糧食生產的基礎是耕地。配合氣候及土壤條件 ,調整糧食生產區域及生產面積,並促進休耕農地活化利用,為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 。維持適當耕地 ,確保受氣候因素影響時,得隨時恢復生產,維持糧食穩定供應 。此外 ,實際從農人口高齡化且年青一代無營農意願,因此,推動「產銷專業區」及 「小地主大佃農」正是時機 ,藉由農業產業結構之調整與轉型,政府積極導入專業訓練 、 輔導企業化經營及建立產銷供應鏈,以達擴大經營規模及提升產業競爭力 。

( 三 ) 選育優良品種、抗耐 ( 逆境及病蟲害 ) 品種:選育優良作物品種及抗耐品種是克服天候逆境的首要策略,目前應適當運用傳統育種或生物科技,儘速達到選育新品種適應新的暖化環境 。

( 四 ) 推廣節能高效及防逆境等栽培技術:目前油價及原物料價格高漲,農業經營成本偏高,應加速推動合理化施肥 、施藥 ,以降低肥料 、農藥 不當使用或浪費 。 積極研發節水技術,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及效能,以在有限的水資源下獲得最大生產效益 。 另建立防寒及降溫技術,以避免早春的寒害及夏季高溫逆境的傷害 。

( 五 ) 合理栽培管理作業及調整耕作制度:稻田產生甲烷受到水稻品種 、溫度、灌溉、肥料及 生育階段的影響,調整水稻灌溉管理方式 、選用適當品種及多使用有機肥 ,將可減少甲烷產生 。另 使用選用適當肥料 、減少施肥量、適時施肥及改進水分管理 ,可減少稻田產生 N 2O 。此外 ,配合 台灣地區 水源變化或氣候異常,推廣農民適當的耕作栽培模式及調整作物種類與品種,創造有利農作物生育絛件,除可減少需水量外,亦可減輕病蟲害的危害,以穩定糧食生產及增加農民收益 。

( 六 ) 加強氣候變化趨勢的預測和農業氣象預報:氣候變遷具高度不確定性,現行科學方法也不可能準確預報氣候 。但短期的 氣象預報及媒體傳播速度,農民多能掌握動態,惟缺乏主動採取防範措施,以減少損失 。政府有必要加強研發農作物防護技術並推廣農民使用 ,俾提高農民收益 。

伍 . 結語

IPCC 對全球暖化警告指出,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適應,學習與氣候變遷共存。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建構一套合理的糧食生產調適策略,除跨領域的科技研究合作及落實抗災應變的生產技術推廣外, 在面臨 全球暖化及 經貿 自由化 之情勢下, 亦應隨時檢討現行農業政策與措施 , 以降低對社會及經濟面的衝擊, 確立農業永續經營的基礎。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3-12:6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