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從一無所有到做到最好--林京彰打造瑞穗牧場傳奇

中央畜產會 王淑瑛

瑞穗牧場不僅是花蓮縣的知名景點,瑞穗鮮乳及牧場自製的乳牛軋(牛軋糖)更是聞名全國,不過,牧場的高知名度可是由林京彰(原名林金章)董事長歷經 20 餘年不斷地付出和努力,才開創出來的,即便林董事長已交棒給第 2 代,仍勉勵牧場員工「要不斷用雙手,替瑞穗牧場寫歷史」。

林董事長自小跟隨父母巡迴各地放映電影,所以選擇就讀世新專校(今世新大學)廣電科,立志要當導演、拍電影,做個電影人,惟電影放映業隨電視普及日趨沒落,自稱西部片看多了的林京彰,於民國 57 年在政府號召年輕人務農的政策下,買下瑞穗牧場現址,開始養起肉牛。

可惜飼養肉牛期間,碰上紐、澳大旱,牧草缺乏、進口飼料價格漲翻天,林京彰無力續養,只好收手。直到民國 74 年的一個颱風天,林京彰聽著種植木瓜的朋友訴苦:十餘公頃的木瓜恐被颱風掃光,上百萬元的收成將完全泡湯!在大夥兒坐困愁城、不知還能轉作什麼的時候,林京彰遂提議改種牧草養乳牛,因為牧草在風雨中頂多只有葉尾破損,沒兩天便仍直挺挺地繼續生長,不見牧草被颱風擊倒過,而且,不起眼的青草竟能讓乳牛產出白白的牛乳,在林京彰眼中真是非常神奇的事。

就是這次的「木瓜效應」,啟動了瑞穗地區酪農業的發展;林京彰到屏東觀摩酪農的牛舍,自己規畫興建牛舍,再與同好赴美採購懷孕乳牛,由 100 頭開始飼養起。由於對飼養乳牛一竅不通,營養、用藥知識缺乏,這 100 頭進口牛中,多達半數在短短 1 個月內死亡,可謂損失慘重。

林京彰以「一路跌跌撞撞」形容牧場草創之初經營的困難,牛舍規畫錯誤、飼養專業技術不足外,同業間因意見不同而分設兩個生乳加工廠,導致兩廠均達不到經濟規模而經營績效不佳。又因瑞穗酪農們養牛在先,未事先考量地方動物防疫單位突增的輔導和防疫需求,根本無力應付,導致雙方關係一度緊張。

「既然是自己選擇的事業,就沒有什麼好抗議的」,林京彰在朋友的指導及自己的不斷摸索下,一路克服萬難,不曾再中斷養牛。民國 77 、 78 年間,林京彰的瑞穗牧場與酪農產銷班其他班員結束自營的乳廠,改為直接交乳給統一公司,產銷班運作也更上軌道,民國 83 、 84 、 85 連續 3 年,瑞穗酪農產銷班獲得全國產銷班評鑑為第一, 86 、 87 年口蹄疫情衝擊期間,該班評鑑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林京彰見時機成熟,民國 86 年時,於統一公司邀集各地區酪農產銷班開會時,主動提議將東部所產生乳獨立出來、另立品牌行銷,民國 87 年 4 月 3 日,「統一瑞穗鮮乳」這支高品質的品牌鮮乳終於上市,而且銷路長紅,在市場上知名度始終不墜。

林京彰提出此議時,曾引起同業不同意見,認為他是最不會養牛的,當年進口 100 頭牛中,不是就有 50 頭在 1 個月內被抬到河邊埋掉嗎?何以能另立品牌行銷呢?但林京彰表示,花蓮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牛吃的又是新鮮的牧草,產出的鮮奶有清新的青草香,這就是瑞穗鮮乳的特色。 統一公司接受了林京彰的建議,民國 86 年打出「瑞穗の牧場」品牌鮮乳,以高品質作訴求,每瓶訂價 65 元,隔年再更名為「統一瑞穗鮮乳」。

民國 89 年,林京彰將瑞穗牧場部分區域開放觀光,正式轉型為休閒牧場,社會大眾也得以一窺瑞穗鮮乳產製銷的源頭。林京彰願意開放牧場,原因之一是響應當時政府發展一鄉一休閒的政策,但最重要的,是希望社會大眾都能走向戶外,認識和擁抱大自然。

林京彰回憶,縣政府當年因辦理乳香之旅,帶領民眾參觀牧場,結果都市來的小朋友看見乳牛以為是大丹狗,看見鴕鳥以為是駱駝;還曾有參觀過的民眾留信對牛隻就地便溺、牧場飼養鴕鳥及牛舍使用夾頭等提出批評,可見雙方對動物飼養和生態認知上是有鴻溝的。林京彰認為,要縮小這樣的鴻溝,牧場轉型、提供社會大眾一個能親近大自然的場所,是唯一的路。

牧場轉型以後,青翠的山巒、悠閒漫步於青草地的牛群及香醇可口的乳牛軋、奶酪、鮮奶饅頭等鮮乳加工品,讓瑞穗牧場成為花蓮人氣不墜的休閒勝地,其中,包裝設計曾獲獎的乳牛軋可謂最佳伴手禮。不過,誠如林京彰對養牛事業及為人處世原則的堅持一樣,保鮮期就是兩個月,寧可不夠賣,也不在品質上打折,而且牧場所賣的每一項產品都開具發票,誠實報稅。

轉型以來,瑞穗牧場因開放觀光所帶進的收益已與生乳的生產不相上下,但林京彰認為,沒有後者就沒有前者;乳牛飼養成本雖不斷上升,仍是牧場之本,所以如何利用自種牧草降低成本等,是瑞穗牧場未來仍將努力的重點。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4-27:1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