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埃及撲殺豬隻因應豬流感

  埃及衛生部長賈巴里( Hatem al- Gabali ) 2009 年 4 月 30 日表示,該國在當天下令立即撲殺將所有豬隻,以防出現致命的豬流感疫情。

  埃及農業部指出,全國共有約 25 萬頭豬,為占人口比例少數的科普特基督教徒( Coptic Christian )所有並供彼等食用,各屠宰場將儘快展開撲殺作業,當局也將全面宣導並增加生產口罩與抗病毒藥物克流感( Tamiflu )等進一步預防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 OIE )則在同日新聞資料表示,目前北美流感係人流感,至今未發現於豬隻,不會經由接觸豬隻或食用豬肉感染,撲殺豬隻並不能有效確保人類健康,強烈勸阻各國勿因此撲殺豬隻。

2. 美國抗議部分國家藉豬流感製造貿易障礙

  美國在 2009 年 4 月 28 日呼籲貿易夥伴國家不要因為全球爆發豬流感疫情而高築貿易藩籬,強調這種新型流感是人類之間的傳染病,不屬於動物健康或食品安全議題。鑑於豬流感病毒快速傳播,引發全球各地出現貿易障礙聲浪,美國官員強調,各國政府應該依照科學證據,提出相關因應措施。

  美國農業部長威薩克( Tom Vilsack )表示,美國希望「對我們所有的貿易夥伴釋出訊息:我們還是可以做生意。購買美國豬肉產品非常安全」。美國農業部( USDA )將其他部門緊密合作,監測最新的 H1N1 病例。

  歐巴馬政府在 4 月 26 日啟動緊急公衛機制之後,威薩克和美國貿易首席談判代表柯克( Ron Kirk )旋即發表聲明表示,「美國食品安全無虞」。威薩克說:「沒有任何證據或報告顯示美國豬隻感染病毒。農業部提醒貿易夥伴們,美國豬肉和豬肉製品都很安全,禁止這些產品進口是沒有依據的」。「這並不是動物健康或食品安全議題。目前所發現的 H1N1 病毒都在人類之間傳染。任何貿易設限都違反了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的準則」。

  美國點名全球 9 個國家採取貿易障礙措施,指稱它們因豬流感疫情不再進口美國豬肉和豬肉製品。這 9 國包括俄羅斯和中國。美國貿易代表柯克指出,受到新型 N1H1 病毒影響,至少 7 個國家已經禁止美國豬肉和豬肉製品,這 7 國分別是:中國、烏克蘭、哈薩克、菲律賓、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厄瓜多。此外,中國和南韓已禁止美國活豬進口,俄羅斯則禁止美國加州、德州、堪薩斯州、紐約州和俄亥俄州等 5 個州的所有豬肉產品。

3. 聯合國:全球營養不良人數 62 %位於亞太區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 ESCAP ) 2009 年 4 月 24 日公布糧食安全研究指出,亞太區雖然經濟快速成長,但仍然是全球擁有最多飢餓人口的地區,全球營養不良人數中有 62 %位於亞太地區。 ESCAP 執行秘書海瑟( Noeleen Heyzer )在曼谷公布「亞太永續農業與糧食安全」研究時指出,擁有糧食不安問題的國家,亞太區共有 25 個。

雖然各國表面上政策成效似乎不錯,但平均數據可能掩蓋不同人口數之間的差異,海瑟舉例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鄉村兒童體重不足的機率可能比都市兒童還高出一倍; 5 歲以下兒童因營養不良瀕臨死亡的人數相當多。這份研究再次證實,貧窮是導致糧食不安的主因。收入不足意味窮人買不起食物,無法取得土地也讓許多窮人無法自己生產作物。糧食不安的因素還包括農作收入少、燃料價格波動。貿易保護政策也造成糧食價格上漲,多數亞太區國家只能透過進口滿足需求。但是研究也點出,破壞性的耕作方式讓土地變差、水質因農藥遭受污染,森林過度開發也衝擊自然環境,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生產。

海瑟指出,各國此刻正致力於刺激經濟,正好趁此找出如何系統性解決糧食不安的機會,如果糧食問題不一起解決,當前經濟危機復甦計畫就不算完整。該研究提出短中長期建議,以解決糧食不安的問題。當務之急是透過最低薪資等社會保護機制,改善人們購買食物的能力;中程目標為投資永續農業並幫助小規模的農人;長期措施需要各國共同減輕氣候變遷的衝擊。

4. 中國大陸因美新法不利禽肉輸美擬在 WTO 興訟

美國國會 2009 年 3 月 10 日通過 2009 年綜合撥款法案( Omnibus Appropriations Act of 2009 )。該法案第 727 條規定,根據該法所提供的撥款,不得用於制訂或執行任何允許美國進口中國禽肉產品的規則。中國大陸認為美國該法案繼續限制中國禽肉進口,是藉金融危機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在 2009 年 4 月 17 日訴諸世界貿易組織( WTO )爭端解決程序。中國大陸向美國提出諮商要求,若 60 天諮商未獲解決,中方將可提請成立爭端解決小組進行調查審理。

中國大陸商務部聲明指出,這一條款規定違反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農業協定等相關 WTO 規則,具有明顯的歧視性。美國在 2008 年的法案中就有類似的條款,受到中國大陸禽肉業界強烈反對。中方為此已在多邊和雙邊場合與美方進行多次交涉,但問題未獲解決。

商務部表示,「 727 條款導致中國大陸禽肉產品對美出口受限,干擾了中美禽肉貿易的正常開展,損害了中國大陸禽肉業界的正當權益」。該部發言人姚堅在聲明中說,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下,國際社會應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是 2009 年 4 月初在倫敦召開的 20 國集團( G20 )金融高峰會的重要共識,「中方希望美方能夠重視中方的強烈關注,並在 WTO 爭端解決機制下妥善解決問題」。

5. 聯合國指出全球經濟危機將產生 1 億名新飢民

聯合國 2009 年 4 月 15 日提出警訊,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使得較貧窮國家的工作機會更為減少,可能產生 1 億名「新飢民」。聯合國副秘書長暨全球糧食安全專案小組協調員納巴羅( David Nabarro )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估計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新飢民人數可能介於 5,000 萬到 1 億人之間。」

這個由失業引起的威脅,將被轉嫁到 2008 年因價格飆漲出現的糧食危機。 2008 年有許多國家因為糧食危機引發社會暴動。國際勞工組織 2009 年 1 月時估計,經過兩年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崩潰, 2009 年底,世界失業人口將增加 5,000 萬人,有引發社會動盪之虞。

6. 沙國公司於非洲進行 400 萬美元農業投資

沙烏地阿拉伯一家民營的阿爾拉吉國際投資公司,計畫於 2011 年前,斥資 400 萬美元在非洲埃及與蘇丹栽植小麥與玉米。該公司已在埃及栽種 4 萬 2,000 公頃的農作物,首批可望於 5 月底收成,該公司亦在蘇丹栽植了 5 萬 2,500 公頃的農作物。

2008 年國際間曾發生糧食短缺危機,導致環波斯灣地區國家遭遇通貨膨脹的慘痛經驗;安全穩定且無虞的糧食供應,已成為環波斯灣 6 國的當務之急。因此這些國家積極尋求可獨立栽植作物且確保農作物可穩定出口的地點,而陸續敲定海外開闢農業耕地的計畫,使小麥與稻米的供貨可因應市場需求。

過去 30 年間,沙烏地阿拉伯採取自給自足的耕作計畫,但此舉卻使得沙漠中的珍貴水源日漸枯竭,因此 2008 年沙烏地阿拉伯決定小麥減產 12.5 %,鼓勵企業開發海外可耕作地點。 2009 年 1 月,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將衣索比亞、土耳其、烏克蘭、埃及、蘇丹、哈薩克、菲律賓與越南,列為可投資開發的對象。也有部分沙國的公司企業進行由印尼至衣索比亞的投資計畫,自 2009 年 1 月份起,海外栽植的稻米已陸續運回沙烏地阿拉伯。

7. 以生質燃料抗暖化恐適得其反

生質燃料( biofuel )以甘蔗、玉米、油菜、小麥等為原料,由於此等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會藉由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燃燒這類燃料不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淨增加,因此許多人相信它可以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淨排放量,有利於對抗全球暖化。

然而這恐怕是種一廂情願的想法。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最近委託進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生質燃料對於遏阻全球暖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火上澆油,關鍵在於另一種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O)。

荷蘭籍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琛( Paul Crutzen )於 2007 年經研究指出,科學界嚴重低估氧化亞氮助長全球暖化的影響,而種植生質燃料作物會釋放大量的氧化亞氮,完全抵消其環境效益,甚至還會產生負面效果。參與撰寫該報告的霍華斯博士指出,克魯琛的計算方法雖有爭議,但基本結論正確無誤。

氧化亞氮又名「一氧化二氮」,俗稱「笑氣」,有輕微麻醉作用,常用作改裝汽車的助燃劑。在全球暖化問題上,氧化亞氮的名聲雖遠不如二氧化碳,但其溫室效應是相同質量二氧化碳的 296 倍。氧化亞氮是自然界氮循環( Nitrogen cycle )必然產物,但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富含氮化學肥料,導致氧化亞氮排放量步步高升。玉米由於根部較淺,一年只有幾個月會吸收氮,被列為頭號「漏氮作物」。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湯森德正在研究人類活動對氮循環的影響,初步結果顯示氮循環變化的速度、幅度更高於眾所矚目的碳循環。湯森德與多位同儕發起「國際氮倡議」( International Nitrogen Initiative ),目的是深入瞭解氮循環變化並降低其負面效應,最終則是要像管理其它污染物質一樣管理氮。

以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第一代生質燃料除了助長溫室效應,還會影響糧食市場供需,造成部分地區糧食短缺。目前學界與業界正全力研發第二代生質燃料,改用廢棄木材或稻、麥、玉米稈、回收乳品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期望開創真正具有環保與商業價值的替代性能源。

8. 以色列擬同意引進 1,000 名泰勞俾解雇主燃眉之急

由於僱用外籍勞工從事農業生產的雇主反映亟需外勞幫忙,以色列政府擬同意允許 1,000 名泰國籍勞工入境,從事農業生產。

在此之前,為鼓勵境內企業主進用本地勞工,以色列前總理歐麥特( Ehud Olmert )主政時,曾暫緩 4,000 名泰籍勞工入境。縱使 2008 年以色列各行業亟需外勞缺額達 2 萬 9,000 人,以色列政府仍想盡辦法,避免以色列境內的外勞人數持續增加。但以色列農民協會( Israeli Farmers Association )不斷陳情指出,外勞短缺已影響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出口的數量,納坦雅胡( BenjaminNetanyahu )繼任總理後,相關部門決定檢討先前限制外勞的政策。以色列政府另同意,凡目前在以色列的外勞,其簽證將於 2009 年 5 月到期者,可繼續延長在以色列工作的期限。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5-27:1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