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之現況與展望

防檢局 方尚仁、高清文、張弘毅

壹、前言

  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地形複雜多變,農作物產區涵蓋高山溫帶氣候至熱帶雨林氣候,加上農作物複種指數高,各種疫病害蟲極易繁衍為害。又隨著貿易自由化的腳步,農產品輸出入的數量種類逐年增加,疫病蟲害經由國際間農產品的流通而侵入的風險性因此提高。為確保台灣地區農業生產環境之安全,建立全國性植物疫情監測及通報系統,有效監控國內各類農作物之重要疫病害蟲的發生、蔓延及為害情形,以支援國內防疫體系,厥為當前最重要的植物防疫工作之一。

  近30年來侵入我國的重要植物疫病蟲害包括福壽螺、松材線蟲、木瓜輪點病等,不僅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也造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然植物疫病蟲害的發生,一般均有脈絡可循,如能隨時掌握其發生動態及危害情形,即時進行防治工作,當可有效遏止其蔓延。以東方果實蠅為例,經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下簡稱農試所)自民國83年起透過「果實蠅發生密度調查系統」的調查,顯示該害蟲於每年3~4月份首先在高屏地區發生並大量滋生,若不予有效防治,即會嚴重危害南部地區之印度棗、蓮霧、番石榴等各類水果,4-5月中部彰化、南投與苗栗地區之害蟲密度會持續上升,而可能造成番石榴、楊桃等水果的災情。近年來,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參考該系統的監測及預測資料,據以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每年因而減少之損失估計達10億元以上。由此可見,能否確實掌握疫情,無論對於國內或國外疫病蟲害之防範、控制、遏阻與撲滅,均至為重要。

貳、我國植物疫情監測的發展沿革

  台灣的植物疫情監測工作,濫觴於民國50年之「水稻病蟲害發生預測」。為保護當時我國最重要的民生糧食-水稻的生產,前農復會結合各區農業改良場,於台灣所有的水稻產區執行水稻病蟲害監測與發生預測。民國63年為我國香蕉外銷全盛時期,年銷日本八百萬箱,政府特設置「香蕉病蟲害預警系統」,由香蕉研究所策劃執行,負責高屏地區香蕉園的病蟲害監測。民國83年,為強化東方果實蠅之防治,由農試所建立「果實蠅發生密度調查系統」,於台灣各地設置96個監測站,有計畫的監測其發生情形及進行資料分析,以提供適時防治之資訊。上述三個監測系統,均為特定作物或病蟲害的個別監測系統。

  民國79年,農委會為強化對農民之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技術服務,補助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及相關大學設置「農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藉由服務農民的方式收集各類作物疫病蟲害的疫情,首次將疫情監測的範圍擴及大多數的作物及其疫病蟲害。民國86年,前台灣省農林廳督導前省屬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建立「植物疫情監測體系」,全面整合台灣地區之疫情監測、調查、通報與疫病蟲害鑑定工作,並透過電腦網路的連結,使我國的植物疫情監測工作邁入資訊化及現代化的階段。民國87年8月1日防檢局成立,統籌管理及推動全國植物防疫的工作,而植物疫情監測及通報系統之強化與改進,爰為該局重大施政目標之一。為配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需遵循相關國際規範及履行重大疫情通報之義務,防檢局除賡續辦理全國植物疫情監測工作,並積極改進疫情通報技術水準及效率。

參、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現況

一、系統概述

  為有效掌握植物疫病蟲害之發生、疫情蔓延及追蹤調查之資料,以提昇植物防疫主管機關對於防治措施執行時機的判斷與防治效果,防檢局已積極整合既有的監測系統,並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研擬擴大建置「植物疫情監測及通報系統」,期建立整體性的資訊管理體系,並規劃此系統未來長期發展的重點方向。

二、系統組織架構與權責

  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依任務及功能包括管制中心、區域疫情監測中心、資訊中心、鑑定中心、診斷服務站、地方政府疫情中心及基層植物疫情監測站等七部份,系統組織架構,各部份之任務分工如下:

   (一)管制中心:

  設於防檢局,負責全國性植物疫情監測通報系統的管理及規劃,統籌與協調重大疫情的調查、鑑定、聯合會診、研商因應對策及發佈新聞等。

  (二)區域疫情監測中心:

  分別設於農委會所屬各區農業改良場及茶業改良場,負責其轄區內作物或茶樹重大疫情之彙集、鑑定、調查、聯合會診與因應對策之研商,全國與區域性重要疫病蟲害主動監測資料的蒐集及彙報,以及基層植物疫情監測站之督導、防疫技術之指導及支援等工作。

  (三)資訊中心:

  設於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農藥所),負責疫病蟲害主動監測資料之彙整、建檔、分析、保存及電腦作業系統的維護。

  (四)鑑定中心:

  防檢局目前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等,協助疫病蟲害的鑑定及標本保存等工作。

  (五)診斷服務站:

  於各試驗改良場所、相關大學及財團法人機構等,設立二十九處「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 表1DOCX / pdf / ODT),提供農民作物疫病蟲害診斷諮詢服務,並將診斷服務案件彙整通報,作為了解各地農作物疫情之參考;同時協助重大疫情之後續調查、會勘、聯合會診、因應對策研商及防疫工作等。

(六)地方政府疫情中心:
  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均已設立植物疫情資訊中心,可充分掌握地方植物疫情及植物防疫相關資訊,俾於緊急疫情發生時,即負起協調聯繫當地農民及農民團體配合實施相關緊急或共同防治措施的工作。

(七)基層植物疫情監測站:
  規劃招募具有服務熱忱之農民或產銷班等單位,設置植物疫情監測站,蒐集彙報各鄉鎮疫情。同時防檢局將提供適當的教育訓練及植物防疫資料,使這些深入農村的監測站,成為鄰近農民獲得正確防疫技術與觀念的植物防疫資訊站。

三、疫情蒐集方式

  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收集疫情之方式如圖DOCX / pdf / ODT所示,分為主動監測與被動監測兩種:

  (一)主動監測:

  針對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危險疫病蟲害,成立疫病蟲害預警系統進行主動監測,以達到預先警報及提早防範的效果。目前有兩種系統是以主動監測方式進行疫情之蒐集:

  1. 全國性主動監測系統:由防檢局會同農試所及農藥所合作,主要針對4種全國性普遍發生的重大害蟲即東方果實蠅、瓜實蠅、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進行監測、分析及預警。
  2. 區域性主動監測系統:由農委會所屬區農業改良場及茶業改良場,依據轄區農作物的不同需求,擬出該轄區之重要疫病蟲害名單(表DOCX / pdf / ODT),以監控其發生的情形,並由農藥所協助疫情分析及逐步建立發生預測及預警的能力。

  (二)被動監測:

  透過29處「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站」收集農民送診病例,以了解田間各種疫病蟲害發生的情形。90年度起,防檢局規劃於農業區之各鄉鎮區設置基層植物疫情監測站,擴大疫情收集的廣度及深度,期能提早發現新入侵或不定期發生的疫情,以強化疫情監測及預警的功能。

四、資訊系統功能及作業流程

  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資訊系統之功能如,主要分為六種-疫情通報、診斷服務、共同監測、疫情公告、訊息傳遞及統計稽催,茲將監測及通報作業方式簡述如下:

  (一)疫情通報作業(圖DOCX / pdf / ODT):

  疫情通報為本系統最重要的功能,所有的主動及被動監測系統中的監測人員(9個監測中心及29個診斷服務站之人員),一旦發現或接獲可能引發重大危害的疫病蟲害疫情,立即以「疫情通報表」將疫病蟲害發生情形及相關資料,送疫情管制中心。管制中心於收到「疫情通報表」後,須儘速將所擬定之防治處理措施填入「處理措施回函」,函請各植物防疫相關單位執行,同時知會相關之地方政府疫情中心。地區疫情監測中心依「處理措施回函」的指示,進行防治方法的研擬及疫情調查等工作,並隨時將疫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後續調查表」,回報管制中心。如遇重大疫情或新入侵疫病蟲害案件,管制中心立即召集相關學者專家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成立應變小組以資因應。

  (二)診斷服務作業:

  對於農民送檢的診斷諮詢服務案件,診斷服務站處理後,填寫「診斷服務表」存於電腦系統中,作為了解各地疫情的基本資訊,並可供日後做更進一步的分析。若為新入侵或不明疫病蟲害,即將其轉為「疫情通報表」即刻通報管制中心,同時填寫「後送鑑定表」,將疫病蟲害標本送請有關專家鑑定。

  (三)共同監測作業:

  對於區域性的重大疫病蟲害,由區域疫情監測中心主動監測,資料送農藥所分析並由專家研判疫情發生情勢。如需發佈警報時,區域疫情監測及管制中心即透過地方政府、鄉鎮區公所、農會、產銷班、農事小組長等管道及各種媒體傳達警報訊息。

肆、未來展望

  植物疫情監測與通報系統除包含現有國內疫病害蟲的監測及通報功能外,90年度在各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已完成「外來疫病蟲害偵測網」的設置,同時將陸續增建重大疫病蟲害短長期預測與預警系統、疫情快速傳遞系統、防疫技術資料庫、地理資訊系統及農業社區綠色圖書館等系統。因此,未來的疫情監測工作,防檢局將更緊密的結合各農業試驗研究機構、地方政府、基層的鄉鎮區公所、農會、農藥零售店及專業產銷班農民等單位及人員,透過合理的分工與密切的合作,以全面監測、即時通報、正確診斷及迅速處理為目標,持續強化監測、通報、預警及診斷鑑定功能,共同建構一個涵蓋全國各農業區的整體性植物疫情監測及通報系統,以提供農民最迅速、正確與專業的技術及服務,維護安全的作物生產環境,俾供應民眾清潔健康的農產品。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