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及其發展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翁鳴

  近年來,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逐步復蘇,使得國際市場需求旺盛;與此同時,大陸經濟出現重大轉機,其國家鼓勵外貿發展政策保持穩定和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這為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平台。2000年1~10月份,大陸農產品(按關貿總協定口徑+水產品)進出口額均出現大幅度增長。農產品對外貿易在保持順差的同時,進口增長以較大幅度快於出口增長。大陸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對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影響。2001年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趨勢,已成為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關注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壹、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

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量及其變化

  2000年1~10月,大陸農產品(按關貿總協定口徑+水產品)進出口額均出現大幅度增長,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18.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其中農產品出口貿易為126.6億美元,同比增長20.5%;農產品進口貿易為92億美元,同比增長42%;農產品貿易順差34.6億美元,同比減少6億美元。大陸糧食進出口雙雙成倍增長,出口量略高於進口量。其中玉米出口增長2.6倍,大豆進口增長1.9倍(見下表1)。大陸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長23%,進口下降低21%,仍是大量淨進口狀態;油菜籽進口量大幅度增長,同比增長52%(見下表2)。棉花出口大幅度增長,同比增長67%,進口同比減少14%;食糖進口量大幅度增長,同比增長45%;蔬菜和水果出口數量較大,增長率較高(見下表3)。畜產品出口金額21.24億美元,同比增長18.11%;進口金額10.07億美元,同比增長31.29%,進口同比增長幅度高於出口同比增長幅度。水產品出口28.98億美元,同比增長27.08%;水產品進口10.11億美元,同比增長28.86%,進口同比增長幅度略高於出口同比增長幅度。

  1997年~2000年大陸農產品對外貿易統計表明,1998年、1999年因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陸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有所下降;而2000年則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加。同期,大陸農產品出口、進口變化趨勢與農產品進出口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大陸農產品出口總額、出口變化趨勢,農產品進口總額、進口變化趨勢。

 

二、農產品進出口佔大陸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

  大陸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農產品進出口占全國商品進出口的比重逐步降低,1997年~2000年農產品進出口所占比重(見表4)。儘管從長期來看,農產品貿易額絕對量增加顯著,但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比,其增長速度還是較低,尤其遠遠低於工業製成品部門的貿易增長速度。這反映了隨著工業製成品部門的不斷成長,農產品特別是初級農產品生產部門的比較優勢相對日趨弱化,對外貿易中農產品貿易的份額會出現下降的長期趨勢。

 

三、中國大陸農產品貿易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

  雖然大陸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已位於世界各國的前列(如糧食、棉花、肉類、蛋類、水產品、蔬菜的產量均位於世界各國第一,油料、糖料產量位於世界各國的前三位),但是由於受土地資源、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科技等因素的影響,大陸主要農產品的人均產量並不高,農產品品質也不高,這就影響了大陸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影響了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大陸農產品出口僅占農產品總產是的8%左右。相對於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大陸進出口貿易占世界進出口貿易的份額不高,出口貿易占世界出口貿易的份額較低。根據《1998年世界糧食組織貿易年鑒》有關數據計算,1993年至1998年,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份額均為世界第九位;1993年至1998年大陸農產品出口貿易份額,由世界第七位降至第十三位。從主要農產品品種來看,1998年大陸稻米、水產品出口貿易在世界同類貿易中占有較大份額,分別為12.8%和5.7%,而小麥、粗糧、棉花、糖、動植物油脂等進口貿易則在世界同類貿易中占有較大份額,分別為3.45%、8.94%、10.53%、2.83%、12.83%(見下表5)。

 

貳、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結構

一、進出口農產品的結構特徵

  1. 出口農產品的結構特徵

      為了辨識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構,本文將農產品分為穀物產品、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及其它產品共5類,並選取1997年~2000年(1~10月)HS數據進行分析。大陸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以下特徵:

    1. 上述5類農產品在大陸出口農產品中金額比重排列,依次為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穀物產品及其它農產品。在近4年,雖然這5類農產品占大陸農產品出口的比例有所增減,但其排位次序仍未改變。
       
    2. 近4年,穀物產品和水產品在大陸農產品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穀物產品由1997年的12.82%上升為2000年的(1~10月)的16.38%,水產品由1997年的19.74%上升為2000年的(1~10月)的22.89%;園藝產品和畜產品的出口比重則有所下降;園藝產品1997年的37.79%下降為2000年的(1~10月)的30.22%,畜產品1997年的17.73%下降為2000年的(1~10月)的16.78%。

       

  2. 進口農產品的結構特徵

      近4年中,穀物產品在大陸農產品進口貿易中的比重有較大增長,由1997年的18.58%上升為1999年的26.41%,2000年1~10月繼續上升為33.86%;畜產品進口比重由1997年的4.59%上升為2000年(1~10月)的10.95%;水產品進口比重由1997年的5.59%上升為2000年(1~10月)的11%;其它農產品進口比重則大幅度下降,由1997年的45.56%下降到1999年的24.59%,2000年(1~10月)的25.26%;1997年至1999年,園藝產品進口比重變化較小,2000年(1~10月)園藝產品進口比重為17.32%。

     

二、進出口農產品市場結構特徵

  1. 主要出口市場。大陸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亞洲地區,1995年以來,大陸對亞洲國家的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的67.5%以上,因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前兩年大陸對該地區農產品出口呈下降趨勢。2000年1~10月,大陸對該地區農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對亞洲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占全部農產品出口的73.4%(見下表6);其次是歐洲市場,1998年大陸對歐洲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占全部農產品出口的23%,2000年1~10月大陸對該地區農產品出口比重為13.3%(見表6);大陸對北美地區的農產品出口一般在5~6%,但近年來有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5.8%上升至2000年1~10月的8.3%;大陸對非洲、南美洲的農產品出口較少,2000年1~10月對非洲、南美洲的農產品出口比重分別為3.1%和1.2%。從國別(地區)來看,2000年1~10月大陸農產品出口目的地金額最大的國家(地區)是日本(43億美元)、香港(15.8億美元)、韓國(13.4億美元)、美國(9.4億美元)、德國(3.7億美元)。
     
  2. 主要進口市場。大陸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是北美地區,但表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了4個百分點,2000年1~10月繼續下降至28.4%;其次是南美洲地區,近年來對大陸出口農產品表現出上升趨勢,2000年1~10月大陸從南美洲進口農產品占全部農產品出口的20.4%(見表6);亞洲地區對大陸出口農產品有所下降,由1998年的22.6%下降至2000年1~10月的18.9%;歐洲對大陸的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2000年1~10月為15.7%;大洋洲一般為10%以上,2000年1~10月為14.8%。從國別(地區)來看,2000年1~10月大陸農產品進口來源地金額最大的國家(地區)是美國(20.3億美元)、澳大利亞(11.1億美元)、阿根廷(7.4億美元)、加拿大(6.0億美元)、巴西(5.6億美元)。

     

  從以上分析可知,大陸農產品貿易的順差主要來自於亞洲地區,1998年大陸對亞洲地區的農產品貿易順差為73億美元,2000年1~10月順差為75.5億美元。大陸農產品貿易的逆差主要來自於北美地區,1998年對北美的農產品貿易逆差為33億美元,2000年1~10月對北美的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5.8億美元。2000年1~10月對南美洲的農產品貿易逆差上升為17.4億美元。

 

參、中國大陸農產品出口優勢比較

一、經濟全球化與農業國際化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必然趨勢,是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所謂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指國際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範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表現出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

  農業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在農業中的具體表現,各國農業按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此基礎上調整和重組國內農業資源,使農業資源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優化配置。農業國際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農產品市場國際化,即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國際化,使任何國家的農產品都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繫。一個國家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是參與國際農產品國際分工的重要條件。

 

二、中國大陸農產品比較優勢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從比較優勢度和潛在比較優勢來看,中國大陸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具有以下特徵:

  1. 在糧食產品中,小麥、玉米缺乏比較優勢,而大米則具有比較優勢。從比較優勢度看,1990年小麥、玉米和大米均具有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度分別為0.31、0.54、0.69,意味著小麥、王米和大米每賺取1單位影子收入僅需投入0.69、0.46和0.31單位的成本。但小麥在1993年已缺乏國際競爭力,1997年比較優勢度已變成
    -0.18,即需投入1.18單位成本才能獲取1單位影子收入。玉米從1996年起缺乏國際競爭力,1997年比較優勢度為-0.17。而大米的國際競爭力雖然下降,但仍具有比較優勢,1997年比較優勢度為0.12。從潛在比較優勢看,貿易自由化將使中國小麥、玉米和大米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2. 油籽缺乏國際競爭力,1990~1994年大豆的比較優勢度為0.37~0.48。但1995年以來大豆的比較優勢度開始下降,1997年降到-0.1。同時,自1996年起油菜籽已缺乏國際競爭力,1997年比較優勢度為-0.05。1990年以來,大陸對大豆生產採取正保護。1996年起也採取正保護。若減少對它們的支持政策,將使其生產處於更為不利的國際競爭地位。糖料具有比較優勢。1990~1997年大陸甘蔗的比較優勢度為0.84~0.91。糖料的潛在國際競爭力高於現有的國際競爭力,貿易自由化將不會影響糖料的國際競爭力。
     
  3. 園藝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以蘋果為例,1990~1997年蘋果的比較優勢度在0.7以上。蘋果的潛在國際競爭力高於現有的國際競爭力,貿易自由化將不會影響蘋果的國際競爭力。
     
  4. 畜產品具有比較優勢。1990~1997年生豬(農戶散養)的比較優勢度較穩定,為0.37~0.61,但其潛在國際潛爭力低於現有國際競爭力,貿易自由化將使其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
     
  5. 烤煙具有比較優勢,棉花缺乏國際競爭力。1990~1997年烤煙具有的比較優勢度一直在0.63以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烤煙潛在國際競爭力高於現有國際競爭力。棉花在1995年以前具有比較優勢度,比較優勢為0.18~0.3。從1996年起,棉花的比較優勢度為負值,1997年為-0.02,這表明棉花已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棉花的潛在國際競爭力低於現有國際競爭力,滅少農業保護將使棉花生產處於不利的地位。

     

      在國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不僅要考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潛在比較優勢,而且還要考慮地理優勢、區位優勢、產品品質、消費者偏好及轉殖基因產品等因素。這表明一方面應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大力發展大陸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同時進口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另一方面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利用和把握好世界市場的各種機會,推動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良好發展。

     

肆、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

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2000年大陸加入WTO的單邊談判已基本結束,多邊談判正邁向最後階段,大陸加入WTO“大局已定,為期不遠”。從總體上講,大陸加入WTO是利大於弊,但對大陸農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加入WTO,一方面將為21世紀大陸農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如改善大陸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進一步推動大陸農業的對外開放,促進大陸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參與制訂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的主動權等;另一方面,由於九十年代大陸主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產品的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不具備市場競爭優勢;同時,大陸具有優勢的一些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因質量、殘留化肥農藥等問題,在出口增長時將會受到發達國家在動植物檢驗檢疫方面的限制。大陸在加入WTO後一段時期內,農產品進口量及增長速度將大於農產品出口量及增長速度,並對其國內農業產生一定的衝擊。從國外情況看,印度、墨西哥、菲律賓、泰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加入WTO後都出現農產品進口增長大幅高於農產品出口的情況,並由此帶來對農業發展不利的影響。這些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表1~6DOCX / pdf)

 

二、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

  2001年大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將具有以下發展趨勢:

  1. 農產品進口增長將繼續快於農產品出口增加。預計2000年大陸糧食比上年減產9%,同時2001年國際大米市場供大於求,大陸糧食進口增長將明顯快於糧食出口。由於穀物產品在大陸農產品進口貿易中占有較大比重(2000年1~10月穀物產品占38.86%),因此糧食進口增長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有較大影響。畜產品、水果等進口增長繼續快於出口增長。2001年世界水產品將出現短缺,大陸水產品出口增長將會快於進口增長。
     
  2. 加入WTO後,兩岸農產品貿易將有較大發展。目前台灣進口大陸農產品只占其農產品進口總量的4%~5%。在大陸加入WTO後,台灣也將以台、澎、金、馬關稅區的名義加入WTO。在大陸、台灣都是WTO成員時,兩岸經濟合作就不同於現行的間接經貿往來,而是必須按照WTO關於最惠國與國民待遇的規定進行貿易,這將大大推動兩岸農產品貿易發展。

 

三、中國大陸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政策選擇

  1. 建立健全符合WTO規則的農業法規體系。加入WTO後,大陸必須與世界多邊貿易體制接軌,按國際規則辦事,儘快清理和調整不符合WTO規則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出全新的法律法規。
     
  2. 按照WTO的要求對農業實施有效保護。應按照WTO的要求,使用“綠箱政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和農村教育的投入。2000年大陸經濟增長全面回升,這為加強國家財策對農業的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
     
  3. 培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在加強糧食、棉花、油料、糖基地建設的同時,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農業生產,擴大蔬菜、水果、畜產品和水產品生產。
     
  4. 完善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運用技術壁壘保護國內農業。加入WTO後,技術壁壘成為減緩國外農產品衝擊、保護國內農業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大陸動植物檢疫系統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明顯差距。完善動植物檢驗檢疫體系既是保護國內農業,也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將具有潛在優勢農產品轉變為農產品出口優勢的重要途徑。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