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銀塔鐘螺繁殖技術

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 林金榮、陳東本、蔡萬生

 

前 言

  銀塔鐘螺屬鐘螺科,澎湖地區俗稱鐘螺,是澎湖海域最具經濟性食用貝類之一,其貝殼亦為鈕釦製作原料。貝殼圓錐形,呈灰色雜有綠斑,螺塔上部有瘤列,殼底平滑純白,幼螺時殼底周緣有齒輪狀突起,長大後則成平滑,殼徑可達9公分。喜棲息於礁岩岸淺海底,以附著性藻類為食。

  澎湖海域島嶼羅列,水質清澈,海底又處處雜陳的是礁石、岩礁及珊瑚礁,此種底質非常適合銀塔鐘螺的棲息生長,故其資源本應非常豐富。但近年來,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國內旅遊風氣日盛,使澎湖群島成為觀光勝地。在遊客快速增加的情形下,澎湖地區的海鮮餐廳到處林立且生意興隆,為充分供應此等海鮮的需求,逐使各種可食用的海洋生物被漫無限制的採捕,目前已有諸多的海洋生物種類瀕臨枯竭的地步,銀塔鐘螺就是其中之一。為挽救銀塔鐘螺資源被滅絕的危機,本分所著手探討其人工繁殖的技術,目前已在人工採卵、附苗及仔稚螺培育等技術方法上均有突破性的進展,其單位生產量可高達33,000個/噸。茲介紹其方法以供參考。

繁殖季節

  銀塔鐘螺的產卵季節約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下旬,而其高峰期則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產卵常於夜間8時至10時30分發生,當時的水溫約為24℃至28℃間。

種螺蓄養與產卵受精

  殼徑只要大於5公分以上均可選來當作種螺,該螺是雌雄異體的,雌雄性比約為1:1,但無法由外觀來作性別判定。被選用的種螺可於水泥池或水槽中進行蓄養;蓄養池中需放置石塊或其他掩蔽物供其藏匿,因銀塔鐘螺喜藏於掩蔽物裡面或旁邊,白天則經常潛伏其內不動,夜間才出來活動攝食。攝食是利用吻來吸食的,對象是一些附著性的微細藻類,而大型藻類如石蓴、龍鬚菜等則無法被攝食。種螺經蓄養而達完全成熟時,即可自然產卵。

  產卵前,雌雄種螺會先至石塊上相互爬疊在一起,每個爬疊約有種螺2至4個。然後,先是雄螺出現排精現象,即精液經由其出水口如炊煙般不斷向上排出;此時,未爬疊而落單的雄螺也會受刺激而一起排精。當池中的精液達到相當濃度後,已爬疊在雄螺上面或桶壁上較高位置的雌螺,即會被誘發排卵。排卵時,雌螺會將卵粒用力地經由已上舉的出水管向上噴出,噴出的卵粒幾近水面時,會如開花般向四周散開而緩慢下沈。下沈時,精虫即會附著於卵膜上並尋找卵門進入卵內,使卵受精。

人工誘導產卵

通常以人工誘導螺貝類產卵的方法有:

  1. 溫度刺激法
  2. 化學物刺激法
  3. 紫外線刺激法
  4. 陰乾法等

  本分所此次是採用陰乾法來進行。先將天然海域採獲之種螺離水置於陰涼處2個小時,其後放入產卵槽中,並加以流水打氣,種螺受此刺激會於當天晚上自然產卵。2000年5月作了二次試驗,均如預期地採得受精卵,且成功地孵化成幼生。種螺留在產卵槽中繼續蓄養,未投予餌料,種螺又會陸續自然產卵 ( 如表1DOCX / pdf所示)。由結果和相關試驗比較,陰乾法是人工誘發銀塔鐘螺產卵既有效又簡單的方法。

胚胎發育、幼生發育及著底變態

  受精卵為圓形分離沈性卵,呈墨綠色,平均卵徑為0.252公厘,其胚胎發育、幼生發育及著底變態過程( 如表2DOCX / pdf)。當水溫於25.8℃和27.2℃之間時,卵於受精後,約在第40分鐘時,作第一次細胞分裂而成二細胞;約在55分鐘時,作第二次細胞分裂而成四細胞;約在4小時50分時,口前纖毛出現;約在8時40分時,開始孵化成擔輪子幼生,此時幼生是藉纖毛運動浮游於水中,另外,殼的形成也在孵化後就立即開始;受精後約17時40分時,幼殼完全形成,並進入被面子期,被面子仍然是仰賴纖毛運動浮游於水中,用以尋找著床的適合地點。約於孵化後的第27小時時,幼生在本分所設計之附苗池中全部著底變態成功,此時,纖毛脫落且開始匍匐生活。

附 苗

  被面子幼生產生著底變態的時間,會因誘導物質的有無及種類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情形如下:

  1. 當池水使用的是經過過濾的海水,因水中沒有誘導物質存在,此時幼生於變態前會保留游泳纖毛可達3個星期;
     
  2. Heslinga以池壁及池底附有藻類之室外水泥池進行試驗,但池中無任何設施。結果幼生著底變態的時間是在受精後70小時才開始,且其個體差異很大;另有些幼生仍浮游於池中,且可長達八天或更久;
     
  3. 工藤真弘及Kubo二人利用鮑魚附苗方法來進行試驗,即將預先附著有硅藻之PVC浪板置於池中來附苗。幼生著底變態時間約自受精後72小時開始,但第七天仍有浮游幼生。
     
  4. 本分所從多次試驗的結果中發現,以表面附有微藻的石塊、或石蓴、或石塊、石蓴二者併用,置於池中附苗,其結果均相當好。幼生於受精後的35小時內,即全部著底變態完成。此一發現對該螺的種苗生產有很大的助益。

育 苗

  附著變態成功後之幼生,是以附著性的矽藻為食,故本分所繼續以原池子來育苗。利用已附著在石塊上及石蓴葉面上的微藻本身自然的增殖能力,產生足以充供作幼生所需的餌料,而不外加餌料;另另外池水採用流水式,其流水量約控制在每日可作4~5次循環;光照條件是1,000~3,000 Lux,另佐以打氣以增加溶氧及均勻水質。如此經2個月的培育,所育成的幼螺最大可成長至4.67公厘。本分所於2000年5、6月間共試養5批,其育苗結果 如表3DOCX / pdf所示。5次均育苗成功,其中以第三批之活存率最高為21.6%,單位生產量最高達33,000個/噸。

結 語

  銀塔鐘螺繁殖技術雖有上述這些具體成果,但未明之處仍多,例如:具有誘導附苗之藻類有那些?具有餌料價值之藻類有那些?附著性矽藻之培養與管理方法等。因此,本分所將繼續探討,以提升其育苗生產技術。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