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1.2009 年印度雨量不足 農作歉收恐影響經濟發展

2009 年 6 至 9 月為印度雨季,如果雨量持續不足,占全國人數 60 %的務農人口, 60 %耕地為靠降雨灌溉的看天田的農業大國印度,今年將因成農作歉收,農民收入減少,影響整個經濟發展。

印度是全球稻米、小麥等穀物以及糖的主要產地,收成不足,政府為彌補農民損失,提供補助措施,必將使本已惡化的預算赤字更形惡化。然而更嚴重的是,印度糧食出口減少,甚或被迫進口補充,必然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令全球通貨膨脹可能再度發生。

印度氣象局2009 年 8 月 7 日公布的當年 6 月 1 日至 8 月 5 日雨季期間降雨量最新統計報告指出, 2009 年 6 月以來,局部地區偶有陣雨降臨,但仍為近 83 年來最乾旱的 6 月,遲至 7 月雨勢始相繼遍及全國,但降雨量與往年相較仍明顯偏 低,迄 至目前, 2009 年雨季全國累積降雨量,較過去短少 25 % ; 全國 36 個氣候區,僅有 11 個地區雨量正常或增加, 23 個地區雨量不足, 2 個地區出現乾旱現 象。印 度中部和西北部重要糧倉,包括兩個農業大省旁遮普和哈雅納,是 2009 年遭受雨量不足打擊最嚴重地區 , 直到 8 月 5 日,累積降雨量仍嚴重落後。此外,包括擁有 1 億 7,000 萬人口的最大農業省北方省在內,已有 6 個省境內共 141 個農作區,被宣布為乾旱受災 區。而 在少數雨量增加的地區,例如北部偏東的另一個農業大省比哈省,卻是因為雨量過多,基礎建設與水利灌溉技術落後,有若干農作區反而出現洪災,農民流離失所,影響農作生產。此外,官方報告也指出,由於雨量不足,許多地區水庫水位低於正常標準,也造成了水力發電廠發電不足,除了引發限電甚至停電外,更重要的是由於水庫水位不足,限制了小麥以及油菜籽等冬 季 作物的農田灌溉。

印度財政部長穆克吉已對此表示嚴重關切,認為即使工業成長維持向上趨勢,但雨量不足恐將對印度 2009~2010 年經濟表現造成負面衝擊。穆克吉在國會答詢時表示,儘管經濟出現復甦景象,但他仍無法預測前景,原因即在於雨季缺水讓他擔憂。

2. 智利官員證實 火雞農場病毒與 H1N1 相同

智利衛生官員 2009 年 8 月 22 日證實,兩座位於首都聖地牙哥以西 160 公里的瓦巴萊索地區火雞養殖場爆發的流感與 A 型( H1N1 )流感病毒相同,且是經由人類傳染,此疫情最早是在 2009 年 8 月 20 日晚間由智利農業暨畜牧署通 報。智 利最高公共衛生單位「公共衛生研究所」表示 , 初步分析結果顯 示農 場採集的病 毒與 位在南半球的智利在夏天時(採集到的)相同。

智利是南 美 A 型( H1N1 )流感疫情最為慘重的國家之一,全球 1,800 起死亡病例,智利占逾 70 %。人類傳染病毒給火雞為世上首例。但該國衛生部次長維加表示,這個菌株並非 A 型( H1N1 )流感的突變種。

3. 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指出 越域引水是最後選項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專家蓋格 2009 年 8 月 23 日表示,由於許多越域引水工程缺乏完整的評估,為避免衝擊層面太廣,應該把越域引水當成是最後的選項。

「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協會」( Stockhol m I 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 ) 2009 年 8 月中旬舉辦「世界水週」( World Water Week )會議,邀請全球產官學界和非政府組織的專家與會,人數超過 2,000 人,充分顯示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等議題,受到各國高度關切。

曾在「世界水週」發表越域引水報告、目前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部擔任淡水計畫主任的蓋格( Martin Geiger )表示,氣候變遷效應和農業用水增加,對水資源永續利用所帶來的挑戰,是此次 會議的 焦點 議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唯有從節約用水和保護天然水庫著手,才能真正解決水匱乏的危 機。許 多開發中國家正在執行的越域引水工程,在缺乏對生態和社會的衝擊深入之了解與評估,而實際的經濟效益尚令人質疑時,就已施 工。缺 水地區應該優先考慮節約用水、調整水資源分配或海水淡化等方案,「越域引水只是技術官僚的回應,不是解決缺水和滿足不斷成長需求的答案。」鑑於衝擊層面太廣,他認為,應該把越域引水當成是最後的選項。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共有超過 350 件大型的越域引水工程,尤其在印度、中國、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國,目前都在執行規模龐大的引水計畫。

4. 日本科學家研究出抗洪水稻

日本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可以讓水稻抗洪的基因,可望藉其解決低窪地區因為經常淹水,影響收成的問題。

稻米是全世界 30 多億人的主食,全球估計有 1/4 的水 稻種 植在水災易發地區,水稻在秧苗成長期間,雖然需要一定的水深,可是如果完全浸泡於水中也會死亡。據估計,低窪地區水稻每年因 洪水而減損 10 %的收成。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基因,它可以讓水稻長得更高,一般而言,深水稻的產量比較低,不過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基因工程,成功的提高了深水稻的收成率。

5. 絕跡近一世紀 大西洋鮭魚重返法國塞納河

研究人員表示,在絕跡近 1 世紀後,大西洋鮭魚再度返回法國塞納河,僅 2009 年就有數百尾游經艾菲爾鐵塔和聖母院大教堂。在沒有任何外力引進下,因水壩和污染等被驅離的鮭魚和其他魚種再現,更顯得難能可貴。

塞納河以往曾有豐富鮭魚魚群,而鮭魚會從海洋回溯到淡水出生地繁殖。然而由於興建水壩,加上塞納河因工業和農業廢水及有機污染等因素,使得鮭魚於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間在當地消失,如今大西洋鮭魚已被全歐洲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任職於「法國全國漁業聯合會」的一位高級職員表示:「塞納河裡有越來越多鮭魚」, 2008 年已是破紀錄的一年,位在巴黎和大西洋中間位置的盧恩市波斯水壩,魚群錄影系統至少曾拍到 260 尾魚經過。

6. 減肥養生風氣興起 雜糧重獲中國人青睞

多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大陸胖子越來越多,近來興起一股吃雜糧風氣,既可減肥又有益健康。

其中一例為住在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王潔女士已開始採用「粗糧減肥」的方法。她說,晚飯不能不吃,但只喝白米粥又覺得太單調,加點粗糧不僅能改善口味,而且有助於減肥。與王潔一樣,越來越多為營養過剩、大腹便便而煩惱的中國大陸人士,重新將目光投向過去貧困歲月時那些賴以充饑果腹的雜糧。

「小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的俗稱,主要包括蕎麥、燕麥、青稞及各種豆類。小雜糧多長於偏遠山區、高寒地區或是土質和空氣無污染的地帶,被稱為無公害產品和綠色產品。中國大陸由於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地域,雜糧雜豆種類多,品質優良,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雜糧是中國大陸人民的口糧之一。之後由於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科技水準的提高,尤其是水稻和小麥增產技術的突破,口感稍差的雜糧逐漸淡出餐桌。而如今中國大陸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開始為營養過剩而煩惱。因飲食而誘發的肥胖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和食品安全問題開始出現,人們意識到飲食結構的不合理,不再滿足於簡單地吃飽、吃好,還要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位。

中國大陸一些營養專家建議民眾應注重飲食結構的平衡,保證主食多樣化。中國營養學會還專門為中國大陸人民制訂 1 份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吃 50~100 克雜糧。該養學會一項研究也顯示,小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對預防慢性病有一定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大腸癌、動脈硬化、便秘、膽結石等疾病。

雜糧雜豆所引領的健康飲食風甚至吹到日本,現在日本正流行雜糧大米飯,一些家庭用大米外加 16 種雜糧做飯,既能保證雜糧的口感,同時也能滿足人體對不同營養元素的需求。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09-18: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