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凝聚希望 光榮再生-義竹鄉光榮社區

水保局 施美琴.王智緯

  台 19 線與嘉 22 線交匯處,有一個傳統老舊的農村,曾經嗚嗚的五分車汽笛聲,在無數個清晨親切地喚醒睡夢中的東後寮地區居民,然而隨著糖業的沒落,人口外流嚴重,屋舍破敗,四處可見的垃圾和廢棄物。但這幾年來,居民自發性進行社區營造,不分老少組成義工隊主動整理環境,不僅去除髒亂、閒置空間得以再利用,最重要的是凝聚居民共識,重新展現社區生命力 … 。

走過光榮兩百年 邁向嶄新新家園

  「光榮社區」舊稱為「東後寮」,是嘉義縣義竹鄉東光村及東榮村的合稱,位於嘉義縣八掌溪北岸,為嘉南平原典型的農村聚落。東後寮發跡於清代中葉時期,迄今已有兩百多年,一直以來農業就是它安身立命的根基,從清末、日據一直到光復初期,跟隨著糖業的蓬勃發展,東後寮也曾經有過一番榮景,從聚落內現存的糖廍及糖鐵、日據舊宿舍群、清末和日據時期的傳統三合院建築群、仿西式磚木結構的東後寮教會、融合道教與日本佛教信仰的德興寺和傳統布莊林立等街屋建築或設施就可略窺端倪,不難想見當時的東後寮在農業和生活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些形式不一、各具時代意義的特色民居建築,儼然像是個民居博物館群,現已成為東後寮最醒目的歷史文化資產,它們的存在正訴說著東後寮曾經擁有過的光榮歷史。然而隨著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遷,這些極具特色的建築卻多數人去樓空,縱然有在地親人的協助維護,總是有一種時空錯置的失落感,僅有部分建築迄今仍繼續作為柑仔店、理髮廳、五金雜貨和農業設施資材販賣等使用。

  隨著時代的更迭,現今的光榮社區已經改從事高粱及飼料玉米契作,以及桑椹和諾麗果的產栽。採有機栽植的桑椹,其盛產期單日採收量可高達 1 萬 多斤,是嘉義縣重要的桑椹產區,而諾麗果則是繼桑椹之後,社區居民因應養生潮流而普遍栽植的另一種經濟作物。基本上光榮社區是個農產品自給自足性極強的聚落,舉凡市場上常見的蔬菜,社區幾乎都有種植,甚至還有乳牛牧場呢。

阿公阿嬤親土地 環保生活好自在

  沿著嘉 22 縣道探訪光榮社區,除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外,社區居民對人與土地的用心也讓人感佩。因為社區裡有一群不計酬勞代價、默默奉獻付出的義工們,為社區發展與生活環境努力多年,不僅自組守望相助巡守隊,更自民國 91 年成立光榮環保義工隊,進行資源回收、廚餘堆肥等社區環保工作,並將資源回收賣得的收入,全數回饋社會公益及急難救助基金所使用。正因為推動多年的環保工作有成,光榮社區現已成為嘉義縣著名的環保社區,「光榮社區資源回收場」也成為吸引外界參訪的重點之一。

  「不怕來不及做,只怕一直都不做」是這群疼惜土地、關心社區發展居民的共同心聲,而回溯光榮社區初期發展的脈絡,就是從最基礎的社區環境整理開始的,逐步推動社區垃圾分類、資源和廚餘回收等環保工作,而後再逐漸拓展到社區生活空間整頓和綠美化。座落在嘉 22 縣道上光榮環保回收場,現在除了作為針對社區資源與垃圾的分類回收外,也同時推廣廚餘回收製作堆肥與液肥等應用。因為堆肥可作為桑椹等果樹的有機肥料,液肥酵素又可拿來清洗廁所馬桶,不但能減少化學物品的使用,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還能節省費用,這樣一舉數得的效用鼓舞了社區居民持續投入社區工作的意願,環保行動不但成為生活的主軸之一,也凝聚了社區強大的情感與力量,更確立保育資源環境的使命感,環保志工隊不只多次受到嘉義縣政府的表揚,光榮社區也被評定為環境保護績優社區。

  這些榮耀與肯定讓社區居民再度找回光榮社區的驕傲與活力,同時也逐漸體認到農村的希望不能只著眼在農產業的發展,應用更多元的思維來彰顯農村的價值,社區居民相信只要大家能齊心協力經營家園,必定能再重新建立屬於光榮社區的價值。

離鄉背景討生活 子女難照料雙親

  台灣在社會快速變遷、全球化及國際經貿自由化的趨勢下,國內農產業因競爭力不足,使得農民收益減少,農村產業結構丕變;復以都市化風潮與工商蓬勃發展的影響,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迫使政府重城輕鄉,造成農村勞動力人口外流及高齡化,產生農村競爭力低落、就業機會少、生活機能不足或老舊殘破及資源閒置等問題,於是農村發展相對落後現象。

  面對時代的洪流,光榮社區當然也難以倖免,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在光榮社區設籍的人口大約有 1,500 人,但是實際在社區內常住的人口卻僅占 1/3 左右,且以老人及青少年以下在學人口居多,換言之,青壯輩人口多數外出工作,而面臨社區的人口老化與隔代教養問題正是目前台灣農村普遍的現象之一。

  對光榮社區的外出遊子而言,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始終牽繫著他們內心最深切的情感,而對社區居民來說更是生活記憶與情感寄託的所在,但那個曾經依附而生,傾注了歲月及心力,共同經歷過光輝燦爛時期的東後寮,那份深刻烙印在自己生命記憶中的怡然樂活是否無以復返?未來又何以為繼?在面對家園日漸消頹的感慨中,社區居民於是開始思考,在既有的社區環保工作基礎上,如何持續透過社區共同的力量,突破當前的困境,重新找回過往的美好。

農村再生露曙光 多元發展新希望

  於是光榮社區開始朝向多元化的社區發展,並自 95 年起陸續參與政府各部門推動的社區營造計畫,並逐漸觸發了社區居民對於未來發展的想像。在政府的輔導下,居民透過參與培訓課程、議題討論、藝術駐村體驗及各種工作坊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居民意見表達及投入社區的意願,不論老老少少,大家都手牽手一起動起來了,不但有效提升自主意識,也促成了社區共識,更體認到自我農村的價值,每個居民都有一個要讓社區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要齊心為農村的未來共同努力。

  97 年起光榮社區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政府農村再生的試辦計畫,該項政策理念是以民眾生活及生產的需求為基礎,除了重視社區居民的自主與參與,並強調農村的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應進行整體推動的概念,鼓勵社區提出符合自己農村特性的永續發展構想,建立夢想中的美好家園,以取代目前農村混亂、落後、衰敗的景象成為富麗新農村。

光榮打造美樂地 農村再現生命力

  由於農村再生的理念不僅符合光榮社區對未來農村發展的期待,更賦予社區當家作主的機會,因此吸引了光榮社區居民的高度關注與參與,社區居民在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輔導下,啟動的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朝氣,並將光榮社區的發展願景確立為「環保打造美樂地、光榮重現生命力」,希望以目前的社區工作成果為主軸,並加強社區環境改造與人文培力。

  為能逐步實現願景,光榮社區以「整潔美滿聚落」、「樂活休閒園區」及「環保農業天地」為三大發展方向,並漸進式的推動各項工作,因此將「整潔美滿聚落」列為社區短期內優先要推動的方向,希望能提供社區老人與小孩一個安全、美麗、舒適的生活環境空間,中長期再配合「樂活休閒園區」、「環保農業天地」之發展構想,逐步進行社區關懷照顧與社區產業活化等,希望能讓光榮社區成為一個保有農村特色風貌且適宜居住的永續農村。

  然而生活環境問題有諸多面向,社區居民認為最想迫切改善的重點在於社區排水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修建,以及社區髒亂點的改造維護等方面。因為水患是光榮社區主要面臨的災害,社區內因為地勢平坦洩水不易,加上排水設計不良和雨污合流等因素,地勢較低的區域每遇暴雨或風災就會飽受淹水之苦,污水的積聚亦造成衛生問題。此外,社區道路因缺乏維護經費,常有崎嶇不平或破損未修情形,對居民的步行安全,對於社區內老人與幼童的步行安全造成影響,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系統性基礎設施,都期望藉由未來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能有全面性的改善。

  至於社區內的髒亂點,則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協助下,以雇工購料的方式陸續進行改造及維護,因為自己的社區自己動手做,才會更有參與及認同感,以符合地方特色的材料工法,無形中讓傳統的技藝得以延續傳承,長老者尋回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後代也得以學習尊重大地及自然,而扶老攜幼出來做「公工」所建立起的共同情感則更是無價!

鬼屋改造竟成真 攜手共創夢公園

  10 多年前的一場大火,將位於嘉 22 縣道的碾米場燒荒廢了,隨著屋主移居高雄,荒廢的火燒屋因為缺乏整頓而變成了社區顯而易見的髒亂空間,每每讓路過的人車感到怵目驚心,社區的小朋友們更稱為「鬼屋」,害怕得連白天都不敢經過,因此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痛。

  經過討論,社區居民決定將「鬼屋」重新拆除及清理,更透過藝術家盧銘世老師的協助,讓社區結合藝術進行鬼屋的大改造,的彩繪,先由社區義工阿嬤們,將殘留的建築牆面一筆一畫進行彩繪與美化,再配合僱工購料,鋪設紅磚鋪面、種植花草等,打亮成為光榮社區的夢公園,現在已經是大、小朋友都愛去的好地方了。將鬼屋轉變成夢公園,也是社區朝向自力營造的轉戾點,開始理解自我需求、勇於表達,並為社區環境注入人文藝術美學。

台糖鐵道知興衰 童叟樂活憶典藏

  光榮社區內保有完整的舊台糖鐵道,是居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鐵道的存在也見證著東後寮當時繁華,但在台糖火車停駛後,鐵道不再有定期維護與整理而成為閒置空間,為了將居民珍貴的生活記憶保留下來,社區在政府的協助下,取得台糖的同意後,開始進行台糖鐵道的環境改善與綠美化,成為社區老人與小孩舒適又安全的活動空間。

傳統農村舊豬圈 變身鄉土新教材

  傳統的農村社區除了從事農耕外,通常也會圈養家畜或家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情況已不復見,而當時圈養的寮舍也多半跟著閒置下來,光榮社區的一處廢棄的舊豬寮就是如此,久而久之變成了社區髒亂點,但在社區的努力下,重新進行改善並作為社區公共空間所使用,再度賦予舊豬寮新的意義糖廍公園,現今已經是許多學校老師們鄉土教學的好場所,作為學子認識傳統農村特色及體驗農村生活的重要景點之一。

文化珍寶留子孫 古厝風情引遊人

  社區內最具特色的趙家古厝於社區台糖鐵道旁,已有百年歷史,是社區的「寶貝」,也是外來遊客必訪之處,古厝是利用福建泉州的大塊紅磚,採金包銀斗砌式的外牆為其特色,相傳古人在裡面都藏有金銀財寶,屋頂則以當時堪稱頂級的剪粘與泥作為裝飾。

  目前古厝保存大致完整,僅有部分損壞如窗戶遮雨棚等,為強化古厝的特有風格,光榮社區以傳統「斗拱」形式作為修築構想進行修繕,並利用傳統的紅磚元素改善古厝入口舖面,成功復現古厝整體宅院的懷舊風情,希望社區的寶貝要繼續留給後代子孫,也讓外來的參訪者能夠細細體驗,光榮社區特有的古厝與地方文化之美。

  除此之外,社區內還有許多巧思獨具的特色空間,如庄頭藝廊、夫妻樹、角落花園、木麻黃公園等處,這些特色空間的改造,並不是由政府提供土地,而是社區居民經協商後,提供私人土地作為公眾使用的,這種由下而上的經營與協力,正顯示出居民對於社區深切的認同感,而這些努力也讓光榮社區擁有一個安全、美麗、特色、寧適的生活環境空間。

希望凝聚東後寮 光榮重返老社區

  現在,只要一踏進光榮社區,每個月都有新的創意、新的進步,並深深感受到社區情感的凝聚與連結,時時帶領這「老村落」邁出「新活力」!

  彩繪在夢公園牆上,那些張開雙臂、熱情招呼的婦人,正代表著光榮社區全體居民的心聲,希望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持續推動下,能召喚遊子早日返鄉回家,一起為社區的希望打拚,再次建立農村的價值與光榮。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8-12-16:1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