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8年年終記者會

企劃處 陳祈睿

. 98 年施政成果

. 推動精緻農業

(一)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成果

  為促進農地流通、活化農地利用,鼓勵老農或無意耕作地主長期出租農地,引導農業經營者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改進農業勞動及經營結構,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並於 98 年 5 月 27 日 正式啟動擴大辦理。為使政策廣為周知,讓農民及各界易於瞭解,已完成至少 20 場行政部門及農會人員教育訓練、資訊系統操作訓練 24 場,並編印政策執行手冊作為執行依據。此外農委會已協助各縣市政府及農會舉辦 700 餘場政策宣導說明會,以利政策宣導與推動。在「申請為主,推薦為輔」原則下 98 年度增加承租農地 1,504 公頃 ,另包括活化休耕地獎勵措施之面積 1,076 公頃 ,總計面積達 2,580 公頃 。

  若依據大佃農租地面積統計資料分析,平均每戶增加承租農地面積約 12.66 公頃 (未包含目前耕作面積),較現行台灣平均農戶農地面積 1.1 公頃 高出約 12 倍,將引導農業經營者朝向大規模經營發展趨勢。

(二)有機 農業 推動成果

  有機農業是一種對環境友善耕作方式,可促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降低對環境衝擊,有利農業永續經營,加速農村再生,為農委會發展精緻農業重要項目之一。

  目前對有機農產品、加工品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規定辦理。截至 98 年 11 月底,取得認證之有機農產品、加工品驗證機構計 11 家,有機農產品驗證面積累計 2,923 公頃 ,通過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計 130 家。於國內取得驗證之有機農產品、加工品,應依規定使用 CAS 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

  在進口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之管理方面,已公告英國等 20 國為有機管理同等性之國家。國內廠商自公告國家進口之有機農產品,應向農委會申請核發有機標示同意文件後,才可以有機名義販賣,並依規定標示及使用輸出國之認驗證標章。

  在有機農產品品質及標示管理方面,截至 98 年 11 月底止,有關品質檢驗部分計抽驗 1,444 件,結果不符規定 22 件占 1.5 %。標示檢查部分自 98 年 8 月至 11 月底止,計檢查 3,483 件,結果不符 170 件,占 4.8 %。檢查檢驗不符規定者均由縣市政府依法查處。

  未來農委會對有機農業之推廣,將加強推動有機農業專區,擴展群聚效益並建立有機村、落實有機農產品認驗證管理及拓展有機農產品行銷通路,並結合生態、景觀、生活、產業發展與社區文化,建設兼有產業、人文、自然生態及地區特色之農村新風貌。

(三)穩定 肥料 供需

  政府為穩定國內肥料供需,推動多項肥料配銷調節措施,並配合國際肥料原物料行情,調降國內肥料價格,目前在 17 種肥料中, 13 種肥料農民購肥價格已降回至 97 年 5 月 30 日 漲價前價位,減輕農民用肥負擔。

  國內用肥淡、旺季需求差異大,為調節肥料供需,輔導農會大型倉庫於淡季時建立肥料貯運庫存,因應旺季需求調節釋出。另 98 年 8 月份南部地區遭受莫拉克風災肆虐,農委會即商請台肥公司協助農會處理泡水受損肥料,並已編列計畫補助 32 處農會重建修繕受損倉庫,協助農會儘速恢復正常肥料供銷作業。

  農委會將持續密切掌握國際肥料原物料價格行情趨勢,適時協調肥料業者調整國內肥料價格,並持續加強推動合理化施肥,協助農民適時適地適量施用肥料,以減少化學肥料之使用,減輕成本負擔。

(四) 合理化施肥成效

  考量國內農民普遍超量使用肥料,為推動「永續經營」及「節能減碳」,亟需輔導農民有效施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以維護生產環境。農委會已組成「合理化施肥輔導小組」,推動合理化施肥宣導、土壤肥力檢測與作物需肥診斷服務及建立合理化施肥示範農場推廣有機質肥料改良地力等措施。

  98 年度辦理宣導講習會 373 場,參與農民 31,055 人;免費協助農民檢測土壤肥力與需肥診斷服務 33,570 件,建立合理化施肥示範農場 300 處。有關合理化施肥推動成果評估方面,以水稻為例,利用合理化施肥可減少肥料施用量平均每公頃約 710 公斤,總計節省 179,126 公噸(栽培面積 25.2 萬公頃),減少支出 9 億 3 千萬元,另增加收益約 21 億元(每公頃平均增加收益 8,500 元);同時兼具植株不易倒伏、產量穩定、品質提升、病蟲害較少及降低用藥成本等優點,未來農委會期藉由教育農民有效合理使用化學肥料,以減少化肥用量,並能維持地力,防止土壤酸化及鹽化,以能達農業永續經營目標。

(五)強化國產 肉牛 產業,提升國產鮮乳品質

  國內肉牛係副業飼養,成本較國外為高,但國產牛肉具有新鮮、甘甜、嫩度佳等特點,非進口冷凍牛肉所能媲美,係以溫體牛肉行銷,與進口牛肉有市場區隔;又農委會積極輔導業者開設國產牛肉專賣店,以建立現代化國產牛肉行銷通路。為降低進口畜產品之衝擊與產銷穩定及確保消費者權益,並提升國產牛肉品質,進而增加消費量與國人之認同,辦理牛肉、鮮乳及鮮羊乳 CAS 認證制度。

  為順應國內外消費者對於衛生安全農產品要求,辦理鮮乳品質監測計畫,每月抽驗市售鮮乳 300 件進行抗生物質、重金屬之檢測,合格率均達 100 %。從 97 年 9 月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全面抽驗市售鮮乳與酪農生乳,截至目前為止,均無再檢出三聚氰胺的狀況,因此國產鮮乳安全衛生,已深獲消費者信賴。

(六)發展觀賞魚 產業,推動 水族研發出口中心

  台灣觀賞魚繁殖技術成熟,相較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等主要生產國家,仍保有品質及技術領先優勢。目前台灣觀賞魚出口值僅占全球 1 %,相當具有產業發展空間,且台灣觀賞魚在德國杜易斯堡、日本等世界展覽比賽中,屢屢獲獎,不僅為國家增添光彩,也順利打開國內外市場。為讓國人更深一層瞭解觀賞魚之美及台灣產業發展狀況,農委會於 98 年 11 月 6 日 至 9 日在台北世貿展覽館舉辦「 2009 台灣觀賞魚博覽會」,內容精采,吸引 10 萬人次進場參觀,預估展後經濟效益達 1 億 2 千萬元。

  為加速發展極具外銷市場潛力的觀賞魚產業,並規劃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建置 5 公頃之水族研發出口中心,預計 99 年 5 月開工建造,民國 100 年 10 月完工啟用。完成後將引進超過 20 家相關業者,建立觀賞魚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預期可增加 20 億元以上產值,帶動 50 億元以上之延伸商機,打造成為全球觀賞魚產業核心重鎮。

  觀賞魚為高附加價值、高技術性及低水土資源依賴性產業,台灣水土資源有限,因此農委會已將觀賞魚納入精緻農業重點發展產業。尤其台灣鄰近中國大陸,伴隨經濟持續發展所引發之龐大市場需求,正是積極發展觀賞魚產業之契機。希望在政府推動支持及產業努力下,很快可展現觀賞魚產業發展的新風貌。

(七)建立 兩岸農業 智財權與商標協商機制

  近年來我國農業智財權在中國大陸遭侵權情事時有所聞,如無法以我政府機關名義申請智慧財產權、著名農產品產地名稱搶註商標、非台灣生產農產品以台灣農產品名義標示販售等,對我國農業研發成果及農民權益影響甚鉅。

  農委會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與中國大陸商標主管機關建立之智慧財產專業交流與互動管道,輔導產業團體順利在中國大陸撤銷阿里山、日月潭、梨山及霧社之春等 4 項遭搶註商標之茶產地名稱,以及撤銷「池上」米、「西螺」醬油、「燕巢」芭樂及「古坑」咖啡 4 項遭搶註商標之著名農產品產地名稱商標。同時建立國內農產品產地名稱在中國大陸撤銷遭搶註商標之模式,並積極輔導相關產業團體重視與加強保護著名產地名稱。

  為彰顯台灣農產品品質特色,我國已在中國大陸提出「 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 CAS 台灣有機農產品」及「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等證明商標註冊申請,期藉此與中國大陸農產品進行區隔。未來兩岸若能在 WTO 架構下,循國際慣例建立常態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溝通管道與機制,將可更確保我國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並維護農民權益。

(八)拓展農產品外銷市場,與中國大陸簽署 農產品購銷合同

  為掌握兩岸直航商機,開拓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農委會積極規劃 委由台灣省農會 98 年 11 月 15 至 22 日邀請中國大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及其企業負責人來台參訪,並與國內農業團體及企業簽訂採購協議與意向書。

  本次供銷總社訪台期間採購品項包括生鮮蔬果,漁畜產加工品及農特產加工品等,採購金額估計達新台幣 13 億元,未來並將持續採購鳳梨、楊桃、葡萄柚、番石榴等生鮮水果及具特色之台灣農漁畜產品,整體採購金額會更高。透過本次邀訪有助於向中國大陸通路推介台灣農產品「新鮮安全、優質精品」的特色,可增進通路商對台灣優質農產品的認識;透過長期行銷合作通路之建立,將可有效增加外銷實績與台灣農民的收益。

(九)開發農村深度旅遊

  為積極推動休閒農漁業,農委會規劃優質農村休閒環境建置、休閒農場服務品質改善、農村深度旅遊主題遊程、農業精品與旅遊伴手輔導、開發及行銷等項工作 ,提供國人優質休閒漁業遊程,規劃全省 20 條極具漁村特色之旅遊動線 。截至 98 年底,農委會累計劃定休閒農業區 67 處,取得許可登記證休閒農場 218 家;另整合農村社區人力與資源及休閒農場服務品質的輔導改善與資訊服務網絡的建置,建構友善舒適農村深度旅遊環境。

  為推廣農村深度旅遊, 98 年籌辦了「 2009 台北美食展」、「 2009 台北國際旅展」、「蘭陽茗茶」、「花現幸福-暢遊南投」、「新社花海行-花香伴溫情」及「農情台九線-花東花海行」等項農業主題行銷活動,並與旅遊業者異業結盟,推出「樂活田園饗宴- 2 食 1 泊遊」、「養生 紓壓 及關懷 168 之旅」、「賞花列車花東行」、「農村樂活休閒遊」等套裝行程,吸引不少旅遊同好前往各點遊賞,帶動全國休閒產業之發展。 估計 98 年農村休閒旅遊人數近 1,000 萬人次,創造的就業機會逾 1,000 個,整體休閒農業及農村旅遊產值達 65 億元。

  考量「美食料理」及「伴手禮」為休閒旅遊不可或缺之ㄧ環,農委會 98 年度累計已輔導 160 班田媽媽料理班,提供遊客有特色的鄉村風味餐,開發具有地方農業特色和市場價值的旅遊伴手禮 40 項,除可在各地農會或休閒農場選購外;亦於台北手工業推廣中心、台北縣農會文山農場、大湖地區農會、關西鎮農會及台東縣農會東遊季休閒農場等處建置伴手精品直銷專櫃,歡迎國人前往享受農情好禮。

(十) 規劃平地森林遊樂區,完成自然教育中心

  由於平地森林園區兼具教育、保育、文化、遊憩及學術效益,將與國家森林遊樂區、自然教育中心、全國步道系統、休閒農場等接軌,建構綠色網絡,提供健康、樂活之優質休憩場域。農委會自 97 年 7 月起,著手規劃建置 3 處大型平地森林園區,同年 12 月底選定 3 處設置地點,分別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嘉義縣東石鄉及屏東縣潮州鎮、萬巒鄉、新埤鄉;各園區刻由規劃團隊辦理園區整體規劃作業中,各園區之發展定位,將朝低密度、多樣性生態、展現綠建築、節能減碳及發展環境教育之方向,使其具長遠之價值,其中花蓮大農大富園區,預定於 99 年 12 月底開園,至嘉義東石鰲鼓園區及屏東林後四林園區,則預定分別於 100 年 12 月底及 101 年 12 月底開園。

  另為結合全球環境學習中心發展趨勢,農委會自 95 年起,運用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生態教育園區等場域,建構兼具「保育、教育、研究、文化、遊憩」功能的自然教育中心,截至 98 年已成立東眼山、羅東、八仙山、奧萬大、池南、知本、雙流及觸口等 8 處自然教育中心,提供約 6 萬人次優質森林遊憩與學習環境。

. 莫拉克颱風救災及農業重建

(一)死廢畜禽與斃死魚處理

  98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造成農、林、漁、牧產業重大損失,針對畜牧場清運與消毒後續作業均已完成,總計共已協助畜禽受災戶 1 千 4 百餘戶,共清運死廢家畜 15.6 萬頭及家禽 717.6 萬隻。農委會亦責成地方動物防疫機關於清運完成後立即進行消毒,並提供消毒劑予受災戶自行加強後續消毒,更不定期訪視受災畜牧場,以防止後續可能的疫病發生而再次遭受損失。

  為有效清運處理災區畜牧場死廢畜禽,農委會協調中、北部畜牧產業團體化製集運車南下支援清運,聯繫災區縣市政府及產業團體動員協助救災及場區消毒,並協調環保署同意開放地方垃圾焚化爐作為死禽之處理、同意開放斃死畜可於露天焚化;另協調台糖公司及堆肥場提供斃死畜禽掩埋土地及製作堆肥。

  而在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及枋寮鄉等養殖區千餘公頃陸上魚塭亦遭淹没,為避免斃死魚影響環境衛生及魚病傳染,儘速協助受災養殖區儘快復養,農委會於 98 年 8 月 12 日 即派員赴災區現場協調,並協助清理養殖區之產業道路及養殖池中大量斃死魚,計清除斃死魚及淤泥共計 1,016 公噸,魚塭面積達 752 公頃 ;屏東縣政府派員清理斃死魚計 500 公噸及淤泥 900 立方公尺 ,相關清除工作完成後,即由農委會及軍方進行養殖災區全面及多次消毒,以防範傳染病發生,目前已完成災區斃死魚清運及消毒工作。

(二) 漂流木清理及多元再利用

  針對莫拉克颱風所造成之漂流木,農委會於災後即不拘泥於原有之準則或程序,以救災、減災之思維,投入人力、機具,用盡一切可能的方法進行清理,以解決災民的問題,積極協調並統籌各級政府及各清理單位清理工作,並採取先清理漁港、農田,使其恢復生產。目前清理工作已大部分完成,計清運漂流木廢材 102 萬公噸,投入人力 21,206 人次,挖土機等機具 6,952 台,卡車 9,218 部。莫拉克颱風災後,屏東縣等 10 縣市 52 處漁港 遭漂流木嚴重入侵 , 導致漁船無法出海作業, 經全力辦理清除工作, 至 8 月 22 日 起全國漁港均已保持暢通,漁船可以安全進出,全國累計約清出 4.5 萬 噸港內漂流木。

  為了讓漂流木離開森林後的重生 ,農委會林務局亦隨即 展開漂流木多元利用計畫,希望透過 藝術創作、家園重建、生態再生利用等多元方式,賦予漂流木活化契機,讓漂流木的風華再現。 其策略為 : 1. 協助災後原住民家園重建,型塑具原住民色彩之部落家屋與集會所; 2. 透過漂流木藝術創作與原住民木雕創作培訓計畫,傳承原住民文化,創造特色產業; 3. 成立漂流木紀念公園,保留人類對於大自然力量所造成災害記憶與警惕; 4. 建立漂流木應用於生態與再生利用模式,完全利用漂流木資源 。 農委會將 藉由漂流木多元利用,透過社區營造與家園重建,讓災區民眾揮別風災陰霾,使傳統精神與文化再度展現與轉化。

(三) 農業救助與金融紓困措施實施成果

  莫拉克颱風造成中南部農業災情嚴重,農委會積極於確認災情 24 小時內完成公告救助地區及傳真受災縣(市)及相關機關迅速救災,計陸續公告辦理包括高雄、屏東等 14 縣市現金救助及苗栗、台中等 15 縣市低利貸款地區,並積極宣導受災農漁民周知,協助鄉鎮公所儘速辦理發放救助金或補助款,目前已全部完成撥付,計發放受災農漁戶 20.2 萬戶,救助款 53.04 億元。

  農業災害救助採「從寬、從速、從簡」三原則辦理,包括寬緩專案農貸本息、從寬現金救助受理申請期、災損未達救助門檻地區提供專案補助、從速勘災,以及簡化作業程序等。救助案件之勘查,原則於 15 天內完成,且申請案隨到隨審核,協助農民早日復耕。針對部分災區道路交通中斷、家園積水或污泥堆積急需處理、另地安置,無法依規定提出申請者,包括申請期從寬受理,救助案件從速勘查,流失與埋沒嚴重地區勘查、抽查合併辦理簡化作業程序,申撥案隨到隨審隨撥,救助金逕撥鄉鎮公所公庫,轉撥入受災農漁民帳戶等措施。針對部分農、漁民因為土地權屬或產業登記等問題無法符合天然災害救助資格受災嚴重農漁民,農委會特別擬訂「產業輔導專案措施」予以專案復耕復養協助,受益農戶 2 萬 5 千戶,所需經費約需 16.55 億元,協助爭取莫拉克颱風民間善款,給與生活濟助。

  為減輕受災戶之債務負擔,協助農漁民安定生計,農委會於 98 年 9 月 12 日 發布「金融機構承受災區放款擔保品全部毀損或滅失補助辦法」。提供農業災後重建所需貸款資金 75 億元,對擔保能力不足之受災農漁民,由農業信用保證基金最高提供 9 成保證,並免收保證手續費,協助受災戶取得復建復耕所需資金;責成全國農業金庫、農(漁)會信用部及農業信用保證基金加速審理申貸及送保案件;新貸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利率由年息 1.25 %調降為 1 %,寬緩新、舊專案農貸本息措施,減輕受災農漁民還款壓力。截至 12 月 15 日 ,舊專案農貸展延案件已核准 4,693 件約 46.1 億元; 2,467 名受災農漁民申貸天然災害低利貸款約 32.4 億元,已核貸 2,224 件約 25.4 億元,其餘尚在審核中。

  莫拉克風災發生後,農委會立即動員人力投入現場慰問、勘災或救(補)助與重建計畫研擬,並在 8 月底設置 24 小時免付費專線電話 0800-071-688 ,隨時服務解答農漁民朋友及社會大眾的詢問;同時亦在農委會網頁設置莫拉克風災農業救助及產業輔導專區,提供災害救助資訊、常見問答( Q&A )、線上諮詢及相關服務;並辦理農業重建說明會,說明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產業輔導措施等,解答災民相關疑慮,將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幫助農漁民朋友儘早恢復正常生產,穩定農村生活。

(四)技術服務團 執行 成果

  受到莫拉克颱風挾帶豪雨重創台灣農業,農委會為因應災後各受災地區農業產業受損後回復生產之需求,責由所屬試驗改良場所及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組成技術服務團 15 團,積極投入災後復建農業重建服務,為期 4 個月的時間,共出團 2,215 次及服務超過 2,827 個點。期間技術服務團執行成效如農業試驗所指導淹水蘭園緊急處置,將淹水苗株脫盆及建議藥劑防治疫病與細菌性軟腐病, 1 至 2 個月回復生長;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與農試所鳳山分所指導屏東泥沙淤積之蓮霧果園,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通氣性;水產試驗所與 3 家海鱺繁養殖業者合作並提供 45 尾種魚,協助重建海鱺魚苗供應;畜產試驗所提供屏東蛋種鴨場菜鴨種鴨,適時協助使蛋種鴨災後 5 週後即完成種鴨復養。

  農委會除技術服務外,更協助反應農民對於災後救助、復耕(養)、補助及金融等措施之意見共 303 件,各業務主管機關除迅予回應外,同時與各縣市政府、農民團體及產業協會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後續重建之需求亦納入重建計畫。目前協助農民緊急災後復建措施之階段性任務已告一段落,後續技術服務團將積極辦理農、漁、畜產業重建計畫,除盡力重建災區產業供應鏈,迅速恢復穩定供需規模外,配合復建時機提供產業重建及轉型之技術支援諮詢,協助產業導入新技術及新經營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

(五)農漁會設施及設備災後重建

  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中、南、東部地區 9 個縣市受創,其所在約 99 家農(漁)會相關辦公廳舍暨相關推廣、供銷、信用設備(施)遭受水淹、埋沒、地基流失、土石沖刷等,毀損嚴重,估計損失達 2 億 5 千餘萬元,亟需加速災後重建。

  為協助受災農(漁)會重建,農委會挹注農(漁)會重建經費近 2 億元,並訂定發布「莫拉克颱風受災農(漁)會重建補助原則及審查注意事項」以統一規範補助基準,函請縣政府輔導受災農(漁)會研提重建計畫並依規定初審後,分別交由相關處、局、署等單位負責核定推動,預計於 99 年 12 月底完成,以提供在地農(漁)民各項完整服務。

  農委會強調於莫拉克風災後,積極協調民間資源參與救災及重建,輔導台灣省農會號召各級農會員工響應救災捐助一日薪資達 1,400 餘萬元,另 98 年 8 月 20 日函復台灣省農會原則同意各級農會參照 921 地震救災模式,以捐贈公益金挹注風災重建,副知各縣市政府協助輔導各級農漁會捐贈公益金協助災區重建。其中台北縣農會響應救災捐贈公益金挹注重災區之甲仙地區農會、林邊鄉農會等 27 家農會,捐贈總金額達 2,547 萬元,並於 98 年 12 月 22 日 辦理捐贈儀式,救災不落人後,充分發揮公益互助精神。

(六)農業公共工程重建

1. 農田水利設施及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復建

  98 年 8 月莫拉克颱風帶來豪雨,農田水利設施受損以南部及東部農田水利會轄區較嚴重,因河川水位高漲致部分堤防潰堤,使農地及灌排系統流失。據統計灌排水路受損計約 250 公里 ,水利構造物損壞計 389 座;另外中南部各縣及台東縣地區由各該縣政府辦理之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受損約 120 公里。受損設施及埋沒水路需儘速修復及清理,恢復灌排機能,早日回復農業生產,農委會核定搶修工程計 179 件,均已全部完工。

  另因應莫拉克風災農田水利設施及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復建工作,已研提「農田水利設施及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復建計畫」,預計分 2 年( 98~99 年)辦理完成,目前核定之農田水利設施復建工程計 117 件;農地重劃區農水路復建工程 98 年核定 134 件,目前農田水利設施及農水路復建工程已陸續辦理發包施工中。

2. 恢復養殖區生產功能

  養殖漁業工程災後重建,各縣市提報農委會者計有屏東縣、台南市、台南縣、嘉義縣、雲林縣等 5 縣。經漁業署依「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程審議作業要點」於 9 月 16 日 勘查完成, 10 月 1 日完成審議, 10 月 28 日核定計 37 件,所需經費 3.05 億元;重建工程主要項目為道路修護、排水路清淤及重建,避免重複致災。各相關縣市政府已進行劃設計及發包施工,預定 99 年 12 月 31 日前可完成重建。

3. 水土保持防災與復健

  為加速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工作,農委會已針對受災地區,加緊趕辦各項復建工作,有關水土保持防災與復建,辦理包括水土保持復建、農路復建、野溪清疏、土石流監測及調查等工作,將可控制有害土砂生產及運移 2,860 萬立方公尺,減少災害發生及減輕影響範圍 31.6 萬公頃;野溪清疏工程約可清疏土石方 1,100 萬立方公尺,增加野溪通洪斷面,減免災害;完成災區易致災因子調查 52,900 公頃 ,提升土石流警戒及預報效能,透過水土保持防災宣導團及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活動與防災疏散避難演練,提升當地居民自主防災意識。

  目前已針對最急要之瓶頸段、淤積嚴重段,完成土石災害緊急搶修通 239 處,清疏土砂 80 萬方;另針對仍有安全顧慮及土砂危害有擴大潛在地點,辦理緊急搶修通 76 處,清疏 125 萬方。在補助縣市政府災後復建部分,已於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計畫中編列 4 年獎補助費計 36 億元,依各縣市政府提報情形陸續序核辦中。考量災區重建工作首重進度及品質掌控,未來將採用滾動方式檢討各項復建工作執行,務必如期如質完成災區重建。

4. 治山 防災

  農委會以「治山、防災、保育、永續」四個面向,辦理整體性治山防災工作,內容包括治山防災及水庫集區保育、區域性水土資源保育及綠環境營造、特定水土保持區劃與治理、土石流防災整備與應變、教育宣導、土石流監測與警戒、山坡地環境資源調查、水土保持管理等工作,除可攔蓄砂石、控制崩塌與河道沖蝕外,其直接受益人口約 70 萬餘人,保護河流兩岸、農田約 30 萬餘公頃及都會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控制土砂量 833 萬立方公尺,集水區整治率可由 39 %提升至 39.45 %;另運用高科技之航遙測技術主動監測山坡地開發現況,針對山坡地變異位置,配合地理資訊系統之疊合、分析能力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導引山坡地巡查人員赴現場查核處理,可有效提升坡地開發監測及管理績效,可 如期如質達成 98 年底之預定績效目標。

5. 農村聚落規劃與重建

  為辦理莫拉克風災救災工作,編列農村聚落規劃與重建計畫,以中南部及台東縣主要受災之農村聚落為核心,結合農村再生政策目標,協助居民勾勒社區重建願景,積極實施社區整體環境復建及公共設施建設; 於災後立即展開災區農村社區勘查,協助受災較輕之社區恢復生活機能及秩序;對於受災較嚴重農村社區,配合「離災不離村」原則辦理整體規劃重建,計辦理 98 件災後修復工作 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高雄縣六龜荖濃社區、高雄縣六龜寶來社區等 4 區社區復建規劃。

  為加速恢復各受災農村社區生活環境, 除 調整運用短期促進就業人員 272 人次,協助受災社區辦理環境清理工作外,並辦理受災農村再生重建培訓,開設「農村再生重建專員班」,主動提供受災社區重建所需資源、資訊,透過課程安排,加強居民社區防災教育及社區災後重建經驗分享,參訓人次計 210 人,成功凝聚社區共識並結合農村再生理念,建構社區重建願景。

. 農業科技執行成果

(一)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及扶植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

  近年來農委會積極建立農業智慧財產管理運用制度,推動農業科技商品化及產業化,期將農業科技研發能量快速擴散應用於產業界,藉由科技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98 年度研發成果產出包括:技術移轉金收入達 7,138 萬元,較 97 年 5,845 萬元成長 22 %,為 93-97 年平均值 3,287 萬元之 2.2 倍;辦理技術移轉案達 103 件,較 97 年 93 件成長 10 %,為 93~97 年平均值 65 件之 1.6 倍。

  推動跨部會「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方案」,執行創新研發、產學合作及產業推廣等 164 項相關計畫;公告「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輔導辦法」輔導業者承接研發成果;將有效整合各部會資源,逐步朝前瞻規劃、技術創新、人才培育、資金布局及市場開發等各層面積極邁進。

(二) 推動國際植物品種權保護及合作

  我國在蝴蝶蘭育種實力馳名國際,然而多年來因無法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 UPOV ),在國外申請品種權屢屢受阻。經近年來的諮商努力,我國蘭花業者目前已可在美國、日本及歐盟等我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申請植物品種權,使得台灣與國外蘭花業者可以藉由品種權的行使,組成策略聯盟開拓商機。我國繼續與加拿大、以色列等國繼續諮商受理我國品種權申請,強化我國蘭花產業競爭力。

  雖然赴歐盟等海外市場所在地申請植物品種權利益相當可觀,然過程十分耗時,申請費用亦高,為了建立一套更為迅速且節約成本的植物品種權保護制度,農委會於 98 年 3 月邀請歐盟植物品種保護局來台諮商,歐方同意在審查我國蝴蝶蘭品種權申請案時,對於已在台灣進行性狀檢定之品種,可實質採認我方檢定報告書,審查費用可由 1,200 歐元減為 600 歐元, 所需時間由原來 2 年餘大幅縮短為 3 個月,節省我國業者申請的時間及金錢成本。

  近年來我國蘭花業者積極拓銷國際市場,也積極赴國外申請品種權。我國過去兩年內已在歐盟申請超過 50 個蝴蝶蘭新品種,並已獲得 16 個品種權,在歐盟以外國家中位居第 1 ,預期我國包括蝴蝶蘭產業之種苗產業可循此模式,有效的運用品種權發展不同獲利型態的商業模式,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 99 年施政重點

. 農產品生產安全 保障生產者與消費者權益

(一)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

  為嚴格把關消費者飲食的安全,並開拓農產品的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農委會推動農產品生產的源頭管理,建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以「風險管理」為理念,建立完整的組織分工;藉由各單位分工,落實動植物防疫檢疫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材之安全管理,自生產端掌握、導正農民的用藥習慣,積極輔導推動農產品各項安全品牌及認驗證制度,上市再輔以出貨品管的把關檢驗,並建立外銷農作物安全品質管理體系,徹底落實農產品安全的源頭管理;對已上市之農產品亦進行抽測,掌握相關資訊,作為田間生產端普查、高風險重點地區監測,以及出貨品管盲點檢討之參考,務求安全管理之無縫。

  為加強農作物衛生安全管理工作,整合生化檢驗法與化學檢驗法,透由往年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針對重點作物、地區等, 99 年度規劃加強於田間、集貨場之農產品辦理蔬果、茶及米等各項作物監測計 14,000 件,抽驗不合格者由縣市政府秉權責管制產品防止流入市面、追蹤原因、加強違規農戶用藥教育改正用藥習慣、迅即再予抽驗持續監測及查處等。另針對果菜批發市場農藥殘留檢驗制度之建立,台灣地區果菜批發市場共 52 處,其中 31 處已設置「蔬果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該 31 處果菜批發市場 98 年度果菜交易量占台灣地區果菜批發市場總交易量之 95 %。預計 99 年可檢驗件數約 15 萬件。另輔導鄉鎮農會、合作社場設置生化檢驗站,以生化快速檢驗方法協助農民檢測農藥殘留程度,以教育農民並供農民作爲決定安全採收期之參考,年檢測達 17 萬件以上。

  未來農委會除持續對農產品生產源頭產地加強監測外,為建立農友責任生產之理念與知能,已加強推行建立可追溯性安全標章制度,包括吉園圃、 CAS 、有機及生產履歷驗證及其產品行銷等,請消費者多多選購貼有安全標章之產品,更可鼓勵農民生產安全農產品。

(二)農作物用藥分群管理

  為解決部分農作物缺乏防治藥劑及農民違規自行擴大農藥使用範圍之問題,農委會推動作物以科學方式分群之農藥使用制度,是一項兼顧「害物防治」與「殘留安全」的改進制度,讓農民有合法的農藥可使用,亦使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得以保障。

  以往農藥管理制度,使用方法受制於農藥商,如該作物農藥商沒有主動提出申請並進行相關實驗,農民即不能使用該農藥。台灣地處亞熱帶,作物種類繁多,病蟲害之發生頻繁,但有甚多作物種植面積小、經濟價值少,農藥商並無意願投資辦理登記,致使農作物發生病蟲害時,農民自行使用未推薦的農藥,造成消費者取食安全的疑慮。

  藉由相關科學的資料的研判以及植物保護專家的把關審核,將適當的使用方法推薦在延伸作物上應用,惟藥效延伸的群組作物必須要完成殘留安全群組之代表作物的殘留消退試驗,才能獲得延伸使用的許可。目前農委會 98 年度已公告 374 項農藥延伸使用範圍。為保障其週延性, 99 年將持續依據規定辦理農藥延伸使用範圍公告,並鼓勵業者申請農藥延伸使用範圍之登記,積極解決農民缺乏防治藥劑之迫切問題,亦將定期檢視實施情形,配合修正實施內容,以期徹底降低農藥違規使用情形。

(三)強化動植物檢疫效能

  爲協助推展我國具備國際競爭力之農產品外銷至國外,促進我國農產品國際能見度,並同時防杜海外動植物疫病蟲害入侵我國,農委會持續蒐集世界各國相關動植物檢疫規定,建置資訊化電腦系統;有關申報檢疫作業,亦建置 WEB 化檢疫申報系統,申請人可透過網路連線申報,簡化檢疫之申報發證作業流程,提升檢疫行政效能,縮短通關時間。此外,除於境內執行輸出入動植物產品檢疫外,亦將我檢疫防線延伸至國外,派員赴國外查執行檢疫查場與查證疫病蟲害發生與防治情形,確保輸入農產品安全性。

  兩岸全面通航及通郵後,旅客、快遞貨物及郵包往來頻繁,農委會為因應大陸來台旅客可能攜帶動植物相關產製品入境,已於我國各國際機場及金門水頭碼頭配置 35 組檢疫偵測犬,協助執行入境旅客行李檢查,另於台北國際郵件處理中心與桃園國際機場貨運站配置 8 組檢疫偵測犬,協助執行輸入郵包及快遞貨物檢查,以防杜境外動植物疫病蟲害傳入,確保我國農業生產安全。

(四)舉辦 APEC 糧食安全論壇

  糧食安全為我國農業重要議題, 97 年糧價高漲及隨後之經濟危機,造成世界糧食危機,糧食議題成為 APEC 領袖及部長會議關切之重點;為回應 APEC 領袖會議指示及維護亞太地區人民之糧食安全,並提升我國參與 APEC 活動動能,農委會於 98 年 5 月即著手規劃於 99 年 8 月下旬或 9 月上旬在台灣舉辦「 APEC 糧食安全論壇( APEC Food Security Forum )」 ,邀集 APEC 各經濟體負責糧食政策資深官員分享處理糧食危機之經驗,研擬未來之因應對策,該次會議已獲得諸多 APEC 會員熱烈回應及支持,透過該論壇妥善利用區域整體之糧食資源,達成促進亞太地區糧食安全的目標。

  我國於 98 年 6 月下旬在中國大陸蘇州所舉辦之 APEC 農業技術合作工作小組( ATCWG )年會中提出 99 年在台舉辦「 APEC 糧食安全論壇」,獲各經濟體表達支持,並獲中國大陸、印尼、日本及加拿大表達願擔任共同發起人。

  2010 APEC 主辦國日本將「糧食安全」訂為年度主題,並預訂於 99 年 10 月中旬舉辦「 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我國舉辦之資深官員論壇可與農業部長會議及年度主題相呼應,所獲致結論則可供 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做進一步討論。

  未來農委會將邀集外交部、經濟部暨國內學者、專家暨研究機構成立籌備小組,積極籌劃辦理各項事宜,俾使會議圓滿完成,達成積極參與及貢獻國際農業事務目標。

. 妥善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之影響

(一)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在農業方面,持續推動合理化施肥,免費協助農民辦理土壤肥力檢測與作物需肥診斷服務,使農民有效使用化學肥料,減少氧化亞氮排放, 99 年度將輔導建立 300 處示範農場,預估每公頃農田化肥用量減少 20 %。

  在林業部分,持續推動「愛台 12 建設」之綠色造林計畫,鼓勵民間參與造林,提高森林覆蓋, 99 年度規劃於平地新植造林 4,250 公頃 ,撫育 13,400 公頃 ;山坡地新植造林 700 公頃 ,撫育 37,000 公頃 ,預估每年可產生 18.6 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減量效益。

  在漁業方面,除補助漁船省能源研究外,積極推動獎勵自願性休漁( 6,776 艘)及收購老舊漁船(筏)( 550 艘)等措施,來降低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另積極開發設施養殖技術,以降低氣候變遷對養殖漁業生產之影響。

  在畜牧業方面,輔導畜牧場加強污染防治、節水及節能技術,包含示範及推廣二次式固液分離設備,修繕厭氣槽紅泥沼氣袋、廢水處理設施、回收再利用設備,以及輔導採用省電照明設備。

(二)農業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的調適

  國內對於全球暖化議題之因應措施多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上,然而近年來因乾旱、暴雨等極端氣候愈益頻繁,國際上對於如何「適應」氣候變遷衝擊愈趨重視,加上農業對於氣候及天然災害影響更為脆弱敏感, 98 年國內遭逢莫拉克颱風災害,所造成之農業損失達到歷年最高,因此對農業部門而言,推動調適應比減緩來得迫切與重要。

  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將進行耐逆境作物品種選育與其耐受性生理、栽培技術及設施(備)資材研發,輔導農民搭建適宜之防護措施,以穩定糧食生產;另配合小地主大佃農計畫,鼓勵活化休耕農地,促進農田多元化利用,提高國內糧食供應量,已因應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及糧食供應較為緊絀情況;建置台灣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潛勢評估系統,以協助農民及早規劃因應。針對畜牧產業亦將推動畜禽舍之改良、強化隔熱通風設計、推廣水簾式畜禽舍或噴霧降溫等,改善畜禽熱緊迫及適應力,提升生產效率。

  在林業與生態系統方面,因應暖化效應可能增加森林火災之危害,加強森林火災控制與管理機制,廣設林火危險度觀測站,並強化林火救災效能及協調機制;另外亦持續辦理劣化林地復育及強化林地經營管理,以發揮國土保安,健全森林生態系功能。在生態系統保育部分,鑑於氣候變遷可能影響某些環境敏感物種之棲地及生存,除將檢討保護區之劃設外,並將與國內相關研究單位合作,分別在全台各地蒐集野生動植物之遺傳材料,收藏於冷凍基因標本庫,建立異地保存,以因應氣候變遷及災害之威脅。

. 落實江陳會會談成果

(一)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

  政府自 80 年起,對於長期在國外基地作業不返國的遠洋漁船,同意可在國外基地僱用大陸漁工協助作業; 82 年允許近海漁船在領海境外僱用大陸漁工協助作業; 92 年起,確立「境外僱用、境外作業、過境暫置」政策以來,因兩岸未建立勞務合作制度,已衍生無法進行漁工身分及素行查核,發生 25 起大陸漁工挾持我漁船偷渡他國, 9 起海上喋血案件,造成我國船員 11 人傷亡,並有 402 名大陸漁工脫逃,使我漁船主生命財產蒙受重大損失。

  98 年 12 月 22 日 第 4 次江陳會談簽署「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維持現行境外僱用大陸船員基本政策前提下,並未開放大陸勞工。簽訂協議後,漁船船主需委託經我方核准之仲介機構辦理境外僱用大陸漁工引進事宜。本協議具體內容如下:

1. 雙方同意進行近海、遠洋漁船船員勞務合作,並分別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 由雙方各自確定的經營主體(台灣仲介機構與大陸經營公司)辦理,並各自建立風險保證制度約束其經營主體。

3. 漁工應經體檢、技能培訓,漁工應遵守契約規範、相關管理規定及接受船主(船長)合理的指揮監督。

4. 由勞僱雙方議定漁工工資、保險及船上工作條件。

5. 雙方各自建立漁工、船主申訴制度和突發事件處理機制,解決勞務糾紛和突發事件。

6. 各自核發漁工身份或查驗證件,以利查驗。

7. 透過經營公司與仲介機構簽訂勞務合作契約,規範可歸責漁工或船主的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造成對方損失,由經營公司與船員或仲介機構與船主負連帶賠償責任。

8. 漁船主接駁近海大陸漁工應以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接駁漁船至大陸地區指定口岸接送船員;另原則我方支付往返口岸交通費,陸方支付內陸交通費。

9. 大陸漁工進入台灣地區暫置,限於在我方現有設有岸置處所或劃設暫置碼頭區之漁港。

10. 已受僱在台灣近海漁船作業的大陸漁工,得於契約期滿後再返回大陸。

(二)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

  為解決農產品貿易的檢疫檢驗問題,防範動植物疫病蟲害藉由貿易傳播擴散,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與消費者健康,已於 98 年 12 月 22 日 第 4 次江陳會談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加強兩岸在農產品貿易上的檢疫檢驗合作與交流。本協議具體內容如下:

1. 加強疫情、資訊的獲得

  相互通報進出口農產品疫病蟲害、有毒有害物質及其他不合格情況訊息,並提供檢疫檢驗法規、標準,有助於掌握與瞭解其疫情、衛生安全事件及法規資訊,可事先採取因應措施,防杜可能疫情,維護農業生產與國人健康。

2. 建立查證、溝通及協商管道

  建立兩岸官方檢疫檢驗權責機關溝通及協商之直接窗口與機制,及時解決雙方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之檢疫檢驗問題,加速通關效率。

3. 協助國產農產品之拓銷

  加強農藥殘留等衛生安全標準交流,協調增訂目前可出口至中國大陸之 22 項台灣水果,中國大陸未有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 MRL )的項目,俾使輸銷大陸更為順暢。

. 試驗研究成果展示區議題

. 來自海蟑螂的機能性胜肽之抗凝血功能

  在海邊的石頭或消波塊附近經常可發現一群群黑色的生物,正當你要靠近細看時,牠們卻一溜煙地失去蹤影,這群海邊的快閃族就是海蟑螂 ( Ligia exotica )。這種長相類似「小強」的生物,不僅在分類上與其明顯區隔,功效也是截然不同。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略稱水試所)研究發現,海蟑螂除了是海邊最重要的清道夫,更具有抗氧化、抗凝血及清血栓之功能,是研製相關保健產品的最新素材。

  海蟑螂有長長的觸角及油亮的外表,因此常被誤認為是蟑螂的同類,但兩者其實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種生物。海蟑螂不是昆蟲,而是一種屬於甲殼綱( Crustacea )、海蟑螂科 ( Ligiidae ),海蟑螂屬( Ligia ) 的海洋生物,行水陸兩棲,但多半在海邊高潮線附近活動;屬雜食性,以岩石上及水邊的小型生物、動物屍體及有機物碎屑為食,是海邊重要的清道夫。但海蟑螂也嗜食藻類,常會成群刮取海藻為食,造成藻類養殖業者不小的損失。

  海蟑螂數量相當龐大,但大部分供作釣餌之用,是屬於低度利用的海洋資源。因此,水試所特別針對其成分進行探討,實驗結果發現,無論是直接將海蟑螂凍乾研磨成粉或是以酵素水解萃取之機能性胜肽,均可有效延長血液凝固的時間,顯示其具有抗凝血的功效;惟一不同的是,凍乾粉之有效濃度為 275 m g/ml ,經酵素水解萃取後之機能性胜肽的有效濃度則大幅下降至 40 m g/ml 。另以海蟑螂為原料研製相關產品,經基因毒性試驗與口服急毒性動物實驗,證實產品具有食用安全性。

  水試所表示,未來將以海蟑螂作為素材,以酵素水解或微生物發酵法產製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或清血栓功效之保健食品及其他營養機能調整食品,期能充分活用低度利用的水產資源,提升多元化加工層次,並開發海洋新機能素材,俾利為廣大漁民及加工業者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進而促使水產業的永續經營。

. 養殖海藻的明日之星 海葡萄

  蕨藻科的海葡萄外型渾圓飽滿、晶瑩剔透,有如串串葡萄,加上彷彿魚子醬般的獨特口感以及高營養、低熱量的優點,使其成為廣受歡迎的高級料理食材。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已成功的建立海葡萄人工養殖模式,目前平均每 30 天就可收成一次,每平方公尺產量達 8 公斤 ,且成品的外觀及口感皆佳,保鮮期長達 3 個月以上。在講求健康與天然的飲食潮流下,堪稱是一項商機無限的海洋珍品。

  海葡萄主要產於日本及菲律賓,在台灣想吃海葡萄,必須由日本或菲律賓進口,但品質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受影響,且價格及貨量常隨著產地變動。而台灣本地產的數種野生蕨藻,生長情況又受限於氣候,產量隨季節變化,供給量不穩定。相較之下,在人為環境下養殖海葡萄,就無上述的困擾。

  在日本,直立莖 10 公分的海葡萄,夏季時的養成時間約 25 天,冬季則延長為 50 天,產率方面,每平方公尺每個月可生產 2.5~4 公斤 。而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成功建立的海葡萄人工養殖模式,則可以將台灣產的小葉蕨藻( C. microphysa )直立莖延長到 30 公分,而且每 30 天即可收成一次,每平方公尺的產量高達 8 公斤,保存期限更高達 3 個月以上,期間蔓生假根或匍匐莖發芽的情形也大為減少。

  農委會水試所表示,目前所養殖的品種雖與日本者不同,但無論是外觀或口感都沒有差異。採收後的海葡萄,只需以冷開水稍加浸泡後,即可供食,除了可當涼拌主菜外,亦可佐以海鮮與肉類食用。經品評試吃結果,廣受好評,是兼具賣相、口感與營養的高經濟海藻種類,值得推廣養殖。目前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正規劃海葡萄植物工場,完成後可望整場技術輸出民間企業,為台灣的水產養殖產業再添生力軍。

. 建立海洋機能性成分對於改善代謝症候群之分子機制並開發相關保健產品

  近年來坊間興起一股海藻減肥風,而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略稱水試所)研究發現,萃取自褐藻中的天然色素,可以抑制體內脂肪堆積、提升抗氧化能力,可促進脂締素的分泌,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

  根據 97 年衛生署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前三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而這些疾病除了肇因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外,更與體重息息相關;換言之,肥胖被認為是導致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如何避免脂質蓄積及篩選抗肥胖活性物質是目前科學界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針對近年來坊間興起的海藻減肥旋風,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表示所謂的「海藻減肥」,除了著眼於海藻低熱量、高纖維的特點外,海藻當中富含的機能性成分更是關鍵所在。

  水試所以台灣周邊海域產的褐藻為素材,萃取其中的機能性色素,並利用物理技術提升其萃取率。經由實驗結果發現,褐藻機能性色素能抑制白色脂肪細胞之脂肪堆積,且能促進脂締素的分泌。脂締素是蛋白質的一種,具有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三酸甘油酯及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等作用。因此,脂締素含量的提升能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此外,褐藻機能性色素具有類胡蘿蔔素的強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其對生物體造成的氧化損傷。

  台灣海洋資源豐富,如能針對海洋動植物所蘊藏的機能性成分加強研發相關保健產品,除可提高其經濟價值外,更可增進人體的健康,並為保健食品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 享受美食無負 擔- 抗脂蛋

  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病症,為克服因攝入過多的脂肪而發生肥胖的問題,就是必須阻止食物中脂肪成分被小腸絨毛吸收利用。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略稱畜試所)利用免疫蛋生產技術平台,繼研發出抗人類 71 型腸病毒免疫蛋後,又成功生產出具有減少飲食中脂肪成分被吸收「抗脂蛋」,讓喜好美食又不想肥胖的人多了項選擇。

  肥胖是因為飲食中攝入過多以脂肪為主的能量,長期堆積在脂肪組織所造成體重過重的情形。食物中的脂肪組成並不是直接在小腸就能被吸收,它必須先經過胰臟所分泌的脂肪分解酶( Lipase )的作用後,才能由小腸絨毛吸收利用。因此,如何減少飲食中脂肪組成的消化和被吸收,是防治肥胖症的關鍵。要讓脂肪成分不被小腸吸收,關鍵就是要能抑制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因此,畜試所利用脂肪分解酶為抗原,讓雞隻產生抗脂肪分解酶的抗體並積蓄在蛋黃當中,生產出可以抑制脂肪分解酶作用的「抗脂蛋」。

  為確認「抗脂蛋」之效果,畜試所更進一步進行動物模式試驗,將「抗脂蛋」餵飼小鼠進行測試,結果證明「抗脂蛋」確實具有控制體重與減少體脂肪堆積之功效。雞蛋是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來源,且相關的加工技術亦非常純熟。因此「抗脂蛋」極具開發應用作為食品添加物或其他油切產品的潛力,其並可發揮減少脂肪的吸收而達到控制體重的功效,屆時消費者就能盡情享受美食且無負擔。

. 台灣第一冷凍試管山羊誕生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略稱畜試所)繼 87 年試管仔牛順利誕生後,於家畜人工生殖科技研究又有一重大突破,全國首例由新鮮與冷凍試管山羊胚移置所生產的健康仔羊,分別於 98 年 6 月及 9 月成功誕生,國內山羊人工生殖科技發展又邁入一新的里程碑。

  據統計,全球有 8 億頭山羊,其中 93 %分布於亞洲與非洲等開發中國家,因此,國際上除了法國之外,有關山羊生殖科技的研發與應用,遠較綿羊為稀少。畜試所恆春分所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成功研發出國內山羊胚的體外生產技術(即所謂的試管生產技術),這項技術包括自屠宰場或活體母羊的卵巢採取大量的未成熟卵母細胞,經過試管培養成熟、並予受精後將早期受精卵培養 6 天至囊胚階段,再進行冷凍保存或移置於代孕母羊。該項試管生產技術目前已臻成熟,繼 98 年 6 月以新鮮胚移置方式順利產下國內第一頭試管山羊之後,緊接著再以自行研發的微滴玻璃化冷凍技術進行試管胚的冷凍保存,終於在 98 年 9 月成功產下國內第一頭由冷凍胚移置所生產的試管山羊。

  山羊胚體外生產技術平台的成功建立,未來除可做為珍貴或稀有羊種的復育與量產之外,將有助於山羊的複製、基因轉殖及選性繁殖等先進生物科技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並提升我國在山羊生殖科技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 生醫用小型豬新品種育成登記

  現今醫藥科技研發日新月異,這些可望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醫藥科技在導入到人臨床應用之前,均須經過「動物模式」試驗來測試評估,實驗動物在研發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生物資材。由於豬在解剖生理學上的特性近似人類,尤其蘭嶼豬更具體型適中,體腔與臟器比例接近人類,亦具性早熟與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故亟適於選育成生醫研究用之實驗動物,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略稱畜試所)於 69 年引入黑色蘭嶼豬種原後,隨即展開一系列的生醫用小型豬育種計畫。迄今分別於 2003 年完成畜試花斑豬與畜試迷彩豬, 97 年完成蘭嶼豬保種品系與蘭嶼豬 GPI-CRC-PGD 基因型純合品系等生醫用小型豬新品種之育成與登記。

  畜試所 97 年執行優先推動計畫,積極建構生醫用畜禽生產與供應體系, 98 年該所台東種畜繁殖場共推廣 362 頭小型豬供應國內 15 所醫研單位 25 個生醫研發計畫使用,頗受好評,並於心血管疾病治療與移植醫學上獲致重要突破。

  畜試所於 90 年選育豬群中首次出現白色個體,鑒於生醫研究對白色皮毛動物特殊需求,爰特別針對整型外科與移植醫學中大型動物模式試驗,及藥物、化妝品試驗著手進行白色小型豬新品種選育計畫,擬以育成所在地命名為「賓朗豬」,提出新品種登記申請,期藉以廣泛應用於生醫研究,以及增進我國畜產種原之多樣性與拓展小型豬多元化的用途。

. 菊花新品種「桃園 1 號」及「桃園 2 號」

  國內盆菊年產量約 35 萬盆左右,主要產區集中在桃園縣及彰化縣。目前市面上主要栽培的盆菊品種,大多由國外引進,由於品種少、花型及花色缺乏變化,枝條直立且開展度不足,常需立枝架支撐。為改善舊品種缺點,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略稱桃改場)自 2003 年針對本土氣候條件,進行盆菊品種選育,歷經 6 年選育出,花瓣為深紫色,花型為單瓣風車花型之「桃園 1 號」,以及花瓣為鮮紅色之「桃園 2 號」新品種。

  菊花新品種「桃園 1 號」及「桃園 2 號」為多花型盆菊,單盆花朵數均可達 20 朵花以上,極為美觀喜氣,農曆過年期間適合布置居家或店面,充滿吉利、熱鬧且溫馨氣氛。新品種「桃園 1 號」的品種特性為生長勢強健,株高中等、花瓣為匙狀花,花型為風車花型,花徑 6 至 7 公分 ,葉色深綠,花色紫紅,開花整齊合適 15 至 24 公分 盆生產用。新品種「桃園 2 號」株高較矮,扦插繁殖容易,分枝多,開花整齊度佳,花徑 5 至 6 公分 ,花色鮮紅,合適 12 至 21 公分 盆栽培使用。

  菊花「桃園 1 號」及「桃園 2 號」已於 2009 年取得植物品種權,並授權福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種苗的量產及銷售,預計於 99 年將可正式量產上市。

. 薑花粉製造技術技轉案

  野薑花是台灣山林野澗常見香花植物,通常栽培以切花觀賞利用為主,全株各部位均有香味可抽取精油利用,花可當蔬菜食用,葉可用來包粽子,地下根莖在民間有少量利用於料理,與食用薑同樣具有去腥調味的效果。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略稱桃改場)鑑於野薑花用途可更多樣化,利用根莖無辛辣味又獨具薑花香氣,將其開發為方便使用的薑花調味粉,提供餐飲、休閒產業風味餐飲利用的新興香料。

  桃園場開發的薑花調味粉,係利用薑花地下根莖經關鍵技術製成產品呈現淡黃褐色澤,保留薑花獨特清香氣味,是具特色的新興香料。薑花調味粉可直接添加在熟食調味食用、生鮮肉品的醃漬煎烤利用或甜品點心,應用在風味料理如野薑花粽、野薑花壽司、野薑花雞湯、野薑鹽卜肉、野薑花牛排等,及各式甜點飲料如野薑花茶、野薑花果凍、野薑花咖啡等,都具有特殊風味,滿足消費大眾求新求變的口味。

  野薑花是少數可全株開發利用的花卉,桃園場除了選育適合景觀、切花及盆花觀賞品種外,開發以野薑花根莖為材料的薑花調味粉,將其關鍵製造技術移轉給台北縣瑞芳地區農會,輔導該地區利用當地的野薑花材料調製成風味獨特的野薑花粽,協助該地區開發具地方特色的伴手禮,促進當地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建議喜歡嚐鮮的您,歡迎到台北瑞芳地區旁的雙溪,欣賞路邊成群的野薑花,品嚐用薑花調味粉調製的野薑花粽,別有一番風味。

. 育成耐熱抗白粉病洋香瓜新品種「台南 11 號」

  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略稱台南場)經過 11 年的育種過程,洋香瓜新品種「台南 11 號」終於問世,經主要栽培區的地方試作,農民反應良好,於 98 年 12 月 23 日 完成專屬授權的公開招標,完成技術移轉,正式將新品種的種子繁殖與販售授權給私人種苗公司,進行大面積推廣,嘉惠洋香瓜栽培農友與消費者。

  「台南 11 號」為雜交一代品種,屬於網紋細密的橙肉洋香瓜類型,植株健壯,抗白粉病,耐熱,早熟。適於早秋期或晚春期栽培。春作平均果重 1.3 公斤 、最大果 1.6 公斤 ;秋作平均果重 1.5 公斤 ,最大果可超過 2.0 公斤 。果實耐脫蒂,外觀灰綠色,果肉為較明豔的橙色,糖度可高達 19.5°Brix 。採收後熟 2 ~ 5 天,香氣漸漸散發,口感怡人,能滿足消費族群對洋香瓜的期待。而其果實在室溫下的櫥架壽命為對照商業品種的 2 倍,合乎市場販售與運輸的需求。

  洋香瓜「台南 11 號」品種除了符合現今商品果的水準外,具有抗洋香瓜白粉病,栽培管理可明顯減少農藥的使用頻率,節省栽培成本,維護生產者、消費者與環境的健康。

. 黑豆新品種育成及加工產品開發

  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略稱台南場)育成黑豆新品種「台南 8 號」、「台南 9 號」,屬於黃仁黑豆,產量較以往栽培品種高,對露菌病及白粉病耐病性強,營養豐富,抗氧化成分高,適合製成蔭油、豆漿、豆腐等加工產品。

  台灣黑豆產地主要分布於嘉義、台南、屏東、花蓮等縣,因零星栽培生產成本高,大部分加工業者多以進口原料加工。但是近年來黑豆國際價格波動明顯,供貨量不穩,加上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若加工業者能契作生產優質安全黑豆,產品不僅新鮮,且消費者更能安心食用。

  黑豆長久以來便被我國傳統醫學視為養生保健食品,適合開發各種加工產品,如黑豆粉、黑豆茶、碳焙黑豆、蔭油、蜜黑豆、豆豉、味噌等。此外黑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許多的抗氧化成分,如異黃酮素、花青素、多酚,因此適合濃縮黑豆精華開發高科技飲品、錠劑及美妝用品。黑豆價廉物美,亦適合消費者 DIY 製作黑豆漿、黑豆腐、佃煮蜜汁黑豆等。

  台南場育成之黑豆「台南 8 號」,每公頃產量可達 3,870 公斤 ,百粒重 49 公克,屬於大粒型黃仁黑豆,且子實粗蛋白質及異黃酮含量高,營養成分豐富,適合加工蜜汁黑豆、甘納豆。黑豆「台南 9 號」每公頃產量可達 3,947 公斤 ,百粒重 44.1 公克,屬於優質黃仁黑豆。營養成分含量豐富,抗氧化成分高,適合蔭油、豆漿、豆腐等加工。

十一 . 節能減碳新技 術- 洋桔梗深層海水冷源育苗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略稱花蓮場)利用花蓮外海特有的深層海水為冷媒做空調降溫,首創以深海天然冷源從事農業生產的環保新技術。為配合節能減碳政策,利用深層海水空調系統取代一般的冷氣,從事洋桔梗種苗的培育。夏季可利用本系統培育種苗, 30 坪 溫室每期能較一般壓縮機冷氣育苗節省 5 萬 2 千多元。

  洋桔梗種苗於日溫 33℃ 或夜溫 28℃ 以上就會產生簇生化無法抽長正常開花。在台灣洋桔梗種苗 9 成以上需由有天然涼溫環境的國家空運進口穴盤苗,部分種苗則在國內以高海拔培育或冷氣房育苗。近年來能源費用高漲,種苗生產成本也不斷增加,而水深 200 公尺 以下,陽光照射不到的深層海水,終年維持只有 9℃ 低溫狀態,利用此低溫的深層海水當作天然的冷媒,作為洋桔梗種苗的涼溫生產。 30 坪 溫室比一般壓縮機空調系統每月可省電將近 8 千度,節省電費 19,762 元,每一期育苗時間 80 天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9-01-15: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