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加入WTO農業知識經濟發展會議」重點結論

企劃處

  農委會於本(8)月2日於該會林業試驗所召開「加入WTO農業知識經濟發展會議」,邀請行政院張院長親臨致詞,繼由宏碁集團施董事長振榮專題演講後,即進行經濟、科技及社會3個分組議題之研討,經過一天熱烈的討論,獲致多項結論。

壹、會議背景說明

  在21世紀資訊科技及生物科技等新興智慧型產業的高度發展下,全球經濟邁入一個以「腦力」決定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運用與創新的價值,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於知識經濟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開創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其中「科技」和「人力資源」就是「知識」的具體形式表現。資訊與通訊技術等科技產業可以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惟知識經濟並非侷限於資訊科技或高科技產業,舉凡運用知識的激發、擴散與應用,促使包括農業等傳統產業在內的各種經濟活動,不斷向前推動者,都可以發展成為「知識產業」。

  我國加入WTO以後,必須逐年調降農產品關稅,及取消稻米、雞肉等41種重要農產品之限制進口措施,預期入會後農產品進口量將大幅增加,將使國內部分不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價格下跌、產量減少;同時由於我國必須依WTO規定削減農業補貼金額,目前國內以保證價格收購之農產品,如稻米、玉米、高梁、菸葉、蔗糖等,都將因失去誘因而逐年減產。加入WTO後,兩岸經貿往來亦將更趨開放,因大陸農產品成本低且與台灣農產品同質性高、距離近,國內農產品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此外,國內農業面臨經營成本偏高,小農缺乏經濟規模及技術效率未能有效發揮等問題,農業競爭力不斷下滑。由於知識經濟時代中,促使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已非過去的土地或勞動力資源,而是在於能否透過農業知識的激發、流通與應用,引導農業生產由傳統「數量經濟」導向「知識經濟」發展,由原先「提高生產力」轉變為「提昇競爭力」之目標。因此,未來應藉由科技研發與創新,發展具市場性的新產品;同時廣泛運用傳統文化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商業經營及行銷知識,提高農業經濟價值,期能徹底改善農業體質,因應國際化競爭挑戰。

  就經濟層面而言,新經濟型態裡,價值的創造主要取決於「創新」、「服務」、「品質」與「形象」等因素,現階段農業生產應著重於追求價值的提昇,必須因應消費市場需求,開發新商品,且提升國產農產品的品質與形象。同時,為塑造優良的農業產銷環境,我們必須致力於健全產銷組織與運銷體系,以改善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及提昇農產運銷效率,並充裕農業資金,以建構知識型產業之資金融通環境,全面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

  就農業科技發展而言,台灣過去40多年的農業發展,已奠定了深厚的農業科技基礎:如品種更新改良、栽培技術改進、生物技術應用、食品加工發展及農業自動化的推動等,均有相當的成果。未來農業科技發展方向與重點,應配合知識經濟發展,加強重點產業科技研發,突破農業技術瓶頸,並推動科技成果之運用及商品化,以提升農業附加價值。此外,為加速推廣農業科技新知,今後應強化資訊基礎建設,充實農業資訊品質與流通,透過資訊科技的運用,提昇農產品競爭力。

  就社會層面而言,在知識創造財富的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的創新及運用,需要具備豐富創造力與優質技術的人才,由於我國農業人力平均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且有老化現象,復以傳統土地利用型農業不易調整為知識化產業,隨著經濟發展,相較於工商業將產生數位落差;又如農村與都市之間,在硬體建設、就業機會、農民所得及農民本身的知識等皆可能出現明顯的落差。為解決知識經濟時代農業數位落差的問題,一方面應該提昇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利用,培育高知識、具創新精神的農民,並組織農民,改變傳統農業的經營型態,縮短農業與非農業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應加強農村建設,建立終身學習的農村社會,以避免農業數位落差可能造成的農村社會問題。

貳、分組議題與重點結論

一、經濟組

議題:如何透過知識創新與運用,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重點結論:

  1. 健全農業產銷組織,建立評鑑制度及分級輔導體系,整合產銷班,研擬農業產銷班法人化之可行做法,建構優質產銷環境,強化企業化經營,導入知識經濟經營理念,擴大經營規模,提昇經營效率及競爭力,作為農業策略聯盟發展之基石。

  2. 整合農業核心資源,加強推動生產、加工、物流、休閒等農業策略聯盟,設立各項誘因機制,建立持續永久的農產品供銷合作體系;開發全方位的休閒農業服務網,以引導農業朝二、三級產業發展。

  3. 透過策略聯盟組織及相關業者拓展國產農產品及加工品外銷,並協助排除出口障礙,化被動防禦為主動出擊,以創造農業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4. 配合食品加工業發展,加強國產農產品低溫預冷保鮮技術及分級包裝標準化、規格化與條碼化工作,建立品質認證制度,以提昇農產品行銷之後勤支援功能,強化國際化市場競爭力。

  5. 建立現代化、多元化農產運銷體系,研訂前瞻性法規規範,並透過農業策略聯盟之物流聯盟體系,結合農會、農民團體及生產、加工、倉儲、運輸及通路業者,暢通內外銷管道,降低行銷成本;透過電子商務體系,結合商流、物流、金流、與資訊流,拓展高附加價值、農特產品之銷售通路,提昇農產運銷效率。

  6. 強化專業風險評估制度,透過評估審核,辦理具發展潛力之農業知識產業資金融通;建立融資輔導制度,及時給予貸款者診斷及營運改善建議,提昇貸款運用效率。

  7. 針對具有發展潛力之農業知識產業,由農業發展基金編列預算,鼓勵農業金融機構及創投公司共同投資,並朝向證券化方向發展;修正農業金融融資規定,放寬農業知識產業融資擔保條件,強化農業信用保證之機制與功能,支應農業高科技之研發及成果商品化、資訊化等有關資金之融通。

二、科技組

議題:如何加強科技研發與運用,以提昇農業附加價值。

重點結論:

  1. 審慎選定生物技術、種苗(畜)生產技術、環控及自動化技術、食品加工、精準農業及動植物防疫檢疫等重點研發項目,加強科技計畫之整合及分工,以團隊方式執行研發計畫,提高研發效率。

  2. 推動產學合作研究,就既有初步研發成果加強辦理技術移轉,以促進知識經濟型產業及休閒農業發展,加速調整台灣農業生產結構,提高整體農業競爭力。

  3. 依據科技基本法之規定,訂定本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將科技成果之智慧財產權歸屬於研究機構,並將一定比率之研發成果收入分配予創作人,以激勵研究人員持續創新;宣導智慧財產權正確觀念,促使農業人員普遍重視農業科技之價值,並思考如何將其商品化。

  4. 建立台灣農業智慧財產權資料庫及農業技術商品化管理機制,培訓兼具智慧財產權、技術移轉、投資評估、科技管理及法規等跨領域之農業科技人才,鼓勵研究人員參與成果推廣工作,設立農業技術授權中心,訂定輔導獎勵措施,加速技術擴散。

  5. 推動農漁會區域網路基礎建設,利用網路教學系統,開發農業教育課程,協助農漁會具備學習型組織架構,並加強推廣農業資訊教育,培養農民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配合社群成員需求,建立網絡成員互動模式。

  6. 充實「全國農業資訊服務網」內容,開發網際網路應用軟體及農漁會共用軟體,建立農業資訊蒐集分析機制,進而建構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產銷等資料庫以及資訊交換平台,增加農民、農業從業人員及消費者取得資訊之便捷性及意見交換管道,加速農業資訊之擴散及應用。

三、社會組

議題:如何因應知識經濟時代需求,建立終身學習與永續發展之農村。

重點結論:

  1. 積極推動農業推廣及農業推廣人員立法,配合農業推廣教授制度,建立農業推廣新體系,建立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附屬單位訓練中心為主之農業教育訓練學院,推動農業終身學習的知識社會。

  2. 建立農業經營者能力認定及農業推廣人員證照制度,培養農業專業、創新與領導人才,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引進民間資金與人才,訂定政府與民間人才交流規範,導入企業化經營理念及諮詢診斷措施於農業產銷活動。

  3. 發展功能性農民福利政策,建構農民社會安全網,推廣鄉村福利社區觀念,善用農村人文及自然資源,建立在地安養照護體系。

  4. 鼓勵籌組及整合農村志工組織,提升農村居民社會價值觀及自治能力,規劃志工獎勵制度及研習訓練課程,結合農業及非農業部門志工,建立農村合作機制及聯繫網絡,協助並參與農業經營、農村建設、農村文化及休閒農業的發展。

  5. 運用農村自有環境與資源,維護鄉村文化資源,創造農村觀光與休閒價值,激發農村居民自主及內發精神,利用自然或生態工法,建設永續經營的環境,以建立在地自然生態及資源永續管理機制。

  6. 設立專責農村發展機構,增修訂農村建設及購買農地相關法令,奠定農村建設的法制基礎;建立農地、農民及農場的整合資料庫,有效掌握農業結構動態資訊和福利資源流向,並建立部會間橫向聯繫機制,整合社區總體營造及農村建設資源,落實農村公園化理念,建設舒適及具有魅力之農村。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