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口蹄疫抗體力價與保護力相關性之研究

家畜衛生試驗所 鍾明華

  口蹄疫有O、A、C、Asia 1、SAT 1、SAT 2及SAT 3等7種血清型,各種血清型間無交叉保護作用,亦即牛、羊、豬隻等偶蹄類牲畜雖經O型疫苗預防注射,但如再被O型以外血清型口蹄疫病毒感染後,仍然會發病。

  經過68年消聲匿跡後,口蹄疫突然在民國86年3月在新竹縣爆發,由於疫情蔓延十分快速,政府不得不一面採取撲殺行動,一面採取大規模疫苗免疫政策,2個月後,亦即在5月底,當全國偶蹄類家畜接受2次疫苗免疫後,台灣豬隻之口蹄疫立即獲得了控制。試追其因,撲殺政策遏阻了口蹄疫病毒之散播為其一;肉品市場之關閉為其二;另外,疫苗注射使豬隻迅速獲得了充分的保護為其三,三者之中,全面疫苗注射厥功甚偉。民國88年5月亞洲華爾街日報首次披露了大陸福建沿海地區口蹄疫流行肆虐消息後,農委會即指示全國所有家畜疾病防疫機關加強防範,並指示家畜衛生試驗所監測金、澎二離島之牛、羊之抗體,不意卻從無口蹄疫症狀之金門黃牛血清中檢測出口蹄疫抗體,繼而又從其咽喉液中分離到與86年豬隻之口蹄疫迥然不同之牛隻口蹄疫病毒,接著又從牛隻移動追蹤中,在本島發現了數場污染牛場。同樣地也採取了撲殺及環帶免疫政策後,國內牛隻口蹄疫在極短期間內完全肅清。

  隨著口蹄疫疫苗之使用,與疫苗有關的問題也隨之而生,諸如豬隻注射疫苗後之抗體反應、小豬之免疫適期、抗體價與保護效力相關性等即普遍受到關切,尤其是後者,事關口蹄疫之防疫及撲滅,值得探討。可惜,國外文獻多著重於牛隻口蹄疫,對豬隻口蹄疫著墨不多,尤其是親豬性口蹄疫病毒之研究更少。有關血清抗體價與保護效力間之相關性,Hamblin et al. 認為牛隻免疫後之抗體價與保護效力間有正相關性,尤其是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ELISA)抗體比中和抗體較之相關性最為明顯,豬隻免疫後之抗體與保護效力間之相關性則較分歧。Flachsel et al. 之研究顯示豬隻血清抗體與免疫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而且抗體價(中和抗體及ELISA抗體皆然)與保護效力成正比。Black et al.從美國、德國及巴西765頭口蹄疫疫苗免疫豬隻攻毒結果分析得知,血清中和抗體與保護效力亦有顯著之相關性,不過,有些高中和抗體高的豬隻攻毒後仍發病,而有些中和抗體低的豬隻攻毒後卻未發病。進一步分析,若以1:16中和抗體價為界,≧1:16具有抗體豬隻攻毒後有86%受到保護、14%發病;而具有<1:16抗體豬隻攻毒後69%發病、31%未發病,分析Black et al. 之報告顯示,中和抗體越高,保護效力越好。本所從口蹄疫乾淨場購買尚未注射口蹄疫疫苗小豬,攻毒結果發現保有≧1:16中和抗體小豬中有91.7%在攻毒後受到保護僅有8.3%小豬發病,不過,保有<1:16中和抗體小豬中亦有42.9%在攻毒後未發病。本所又在該養豬場進行不同週齡豬隻免疫一次或兩次疫苗試驗,結果發現免疫一次豬隻在上市時其中和抗體若未達1:16,攻毒後40%發病,值得警惕;免疫二次者100%受到保護。

  目前口蹄疫不活化疫苗之製造工業極為發達,尤其是歐洲、南美等地之疫苗製造廠之設備及技術均極先進,所生產之疫苗安全有效,品質十分可靠。根據本所試驗研究結果顯示,若能依政府頒佈之免疫方法實施預防注射,通過疫苗檢驗標準之疫苗均能發揮保護效果,可將口蹄疫置諸於控制之中。但為進一步將口蹄疫予以撲滅,必須實施牛、羊、豬等偶蹄疫類牲畜100%無漏失疫苗免疫注射,用以編織一張綿密而強固之免疫網;另一方面再實施口蹄疫非結構性蛋白抗體檢測,使口蹄疫病毒無所遁形。

參考文獻

  1. 曾乾清等。1998。台灣省處理豬隻口蹄疫紀實錄。

  2. Black, L. et al., 19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ntibody titers and protection from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pigs after oil emulsion vaccination. J. Biol. Standard. 12:378-389.

  3. Chen, B. J. et al., 1998, Fourth meeting of the OIE Sub-Commission for FMD in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untry) FMD situation report.

  4. Doel, T. R., 1996, Natural and vaccine-induced immunity to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e prospects for improved vaccines. Rev. Sci. Tech. Off. Int. Epiz., 15(3). 883-911.

  5. Flachsel, P. et al., 1982, A study of the level of immunity against FMD in pigs using the indirect ELISA test. De La XVIeme Conference de La Commission permenente de La fievre aphteuse de L’ O. I. E. Paris.

  6. Hamblin, C. et al., 1987,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Ⅲ Evaluation of antibodies afte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Epidem. Inf. 99:733-744.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