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大陸地區綠色食品產業之簡介

企劃處經研科 林文傑

一、前言

  近幾年來大陸地區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綠色食品」一詞,不但讓赴大陸地區旅遊的國人不知所云,甚至屬於「大陸通」層級的台商等也常出現無法詳述此專有名詞內涵的情形,為處於現今兩岸互動關係漸趨密切的憾事。因此,本文以簡介方式,概述其動向如下,以供國內相關人士卓參。

二、大陸地區「綠色食品」的涵意

  大陸地區所稱之「綠色食品」,係指「在確保農業可以永續發展」的基準下,經由大陸地區辦理綠色食品認證制度之專責單位(註:此專責單位為其農業部農墾局所屬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檢驗合格,並獲得使用「綠色食品專用商標」之食品;在此原則下,凡未被污染的、安全的、符合人體健康需求的食品,均可申請為綠色食品。此外,動物用之飼料,以及由生產原料至加工成品的各種食品,如符合上述原則且經由認證許可者,亦屬「綠色食品」。

三、大陸地區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主因

  大陸地區當局除了在1992年11月,宣布將「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列為國家級的計畫外,更於1994年在國務院發表「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及發展」的白皮書,明示「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為21世紀大陸地區農業的重要發展方針」;其之所以重視此產業發展的主因是:

  (一)自1978年大陸地區開始實施經濟改革起,至1990年代初期止,大陸地區的糧食供需,在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等生產資材的改革、承包制度等生產體制的試行下,已由糧食供給不足的情況,朝向足以溫飽的階段邁進。然而,此種缺乏整體規劃的快速發展的結果,不但為大陸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相當多的負面影響,且使大陸地區的農業永續經營前景面臨更多的挑戰,進而迫使大陸地區當局不得不重視農藥污染等所引發的後遺症。

  (二)1990年代初期,大陸地區經濟改革的成效,因地區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確保農業資源與維持農業永續經營」的前提下,為改善經濟發展落後地區的生活品質,經由FAO等國際組織及大陸地區當局共同積極推展的「扶貧計畫」,開始重視地理位置較偏遠,但耕地尚未受到農業等污染或污染程度較輕地區的投資與改善計畫,並選擇發展附加價值較高的有機農業等為其施政重點。

  (三)由於大陸地區主要城市的經濟改革速度相當快,因此除了吸引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外,也使大陸地區各地糧食產銷及其供需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其中以主要消費地區的形成、城市居民購買較高價位的副食品慾望及其消費能力遠超過鄉村等特徵最為顯著。換句話說,自1990年代初起,大陸地區高所得層級的老百姓,在飲食消費方面亦開始重視安全與健康等問題,為大陸地區的綠色食品帶來發展契機。此外,例如1992年日本青蔥產量劇減,緊急向大陸地區採購並發展成雙方產銷合作計畫的結果,使大陸地區當局對於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決定,產生更堅定的信心。

四、大陸地區綠色食品的認證制度

  大陸地區當局為使消費者對於食用綠色食品能有信心,所以有關農產及其加工品的生產環境──生產作業:包裝、貯藏、運銷等流程,均訂有一定的評鑑基準,經由生產者提出申請認證後,至符合規定者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核發許可證止之申請流程。

  以綠色食品中之蔬菜為例,申請者自提出申請起,每一申請案須經實地考察、環境檢測及評鑑、省級審批(註:大陸地區所稱之「審批」,即為「審查及批示」之簡稱。)、指定機關審批、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批等流程,其所需之審查費用合計約需人民幣2萬元;審批通過後,每年每一項商品尚需支付使用「綠色食品商標」之權利金人民幣1至2萬元。在審批合格的商品中,分為「AA級」及「A級」2個等級。「AA級」的合格標準是「無農藥污染、不使用化學肥料之有機栽培」;「A級」的合格標準是「減少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之栽培」,其中有關單位面積的農藥及化學肥料之使用量與使用次數、准許使用的農藥種類、使用農藥至採收期的時間限制等,依蔬菜種類之不同,均有明確的規定。

五、大陸地區綠色食品產業的動向

 大陸地區積極推展的綠色食品產業的主要動向為:

  (一)就政策面來說,擬達成之目標有三:

  1. 將國營農場逐漸轉變為非國營農場:大陸地區實施經濟改革後,原屬人民公社所有的國營農場的員工,因有許多人尚存「吃大鍋飯」的心態,故其虧損問題愈來愈嚴重,尤其在個體戶,合資企業(註:大陸地區資金與台資、港資、僑資等雙方共同出資之企業,大陸地區俗稱為「合資企業」)、三資企業(註:合資企業成員中,加上其他國家出資之企業,大陸地區俗稱「三資企業」)等均有相當良好的經營績效的刺激下,大陸地區當局為解決妨害其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於1994年訂定「國營農場轉變為非國營農場」為其重要農政發展方針。

  2. 從重視生產的觀念擴展為積極開拓市場:至1990年代中期止,大陸地區當局責由省、特別市、自治區等地方一級行政單位首長負責其轄區內之糧食產銷與調控的「米袋子工程」,及責由市等地方二級行政單位主管統籌其轄區內之魚、肉、蔬、果等副食品產銷事宜之「菜籃子工程」已獲具體績效,使大陸地區由常常發生糧食生產不足的貧困階段,實現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年年可以溫飽的美夢的同時,更有部分高所得層級的老百姓開始朝向追求高品質飲食生活方向邁進,使大陸地區當局開始體認市場供需變化的影響力及重要性,故將向來只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目標,修正為「重視市場產銷導向」的政策方針,一方面滿足大陸地區境內需求,另一方面供做開拓國際市場及累積外匯的籌碼。

  3. 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生物科技取代傳統的生產技術:大陸地區經濟改革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雖為其帶來農產品年年豐收的榮景,但也為其埋下環境污染及生態失衡日益嚴重等問題,迫使大陸地區當局在積極追求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亦需兼顧確保農業得以永績經營的重責,所以指定其農業部農墾局所屬之國營農場為示範單位,選擇以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生物科技為減少使用農藥等污染源的手段,積極推展有機肥料取代以化學肥料為主的生產技術,以期能緩和經濟發展與環保彼此間所引發的矛盾現象,進而達到提高農民所得、確保老百姓健康、賺取外匯等目的。

  (二)在產銷動向方面:

  1. 1994年大陸地區發展「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及發展白皮書」,確立綠色食品為其農業重要發展方向時,其綠色食品的生產面積只有370萬畝(1公頃等於15畝),5年後的1998年則已超過4,000萬畝,成長速度逾10倍。在大陸地區綠色食品生產快速成長過程中,最受注目的是:三餐中不可或缺的綠色蔬菜,在1994年只有少數試種面積,1995年開始積極推廣,1996年增為15萬畝,1997年更大幅度成長為150萬畝;而後每年雖仍然維持成長趨勢,但成長速度漸緩。

  2. 目前大陸地區所生產的綠色食品,以蔬菜及水果居多,且以生鮮方式運往其境內高所得的大城市或高消費的高級飯店、高級超市、綠色食品專賣店等為主要消費據點。其中值得注目的是:自1996年起大陸地區所生產的各種綠色蔬菜中,每年有70萬公噸以上的各種蔬菜,以生鮮(例如蔥、洋蔥等)或暫時性鹽漬(例如小黃瓜漬、茄子漬等)方式外銷至日本、香港、南韓等地。

  (三)雖然近幾年來大陸地區積極推展綠色食品產業,且已有具體績效,但也有許多難題急需解決,其主要者為:

  1. 由以化學肥料及農藥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以有機肥料及減少或不使用農藥為主的生產方法,在病蟲害防除方面除了需要投入相當多的勞動成本,在收穫量方面則呈現單位面積產量減少的趨勢,致使消費者對於其綠色食品售價產生偏高的印象,對於綠色食品的促銷或擴大其需求,產生無形的阻力。

  2. 迄至目前為止,大陸地區的綠色食品絕大多數均屬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A級品,而非純有機的AA級產品;但在促銷的宣傳上,常使用「有機」、「天然」、「無公害」、「無添加」等名詞,而沒有一定的規範,不但使大陸地區的消費者產生困惑,在外銷上,常因品質標示問題與國外買主發生貿易糾紛,為其商譽及信用投下陰影。

  3. 由於大陸地區的公營農場、個體戶、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台資企業、三資企業等業者,均有人經營綠色食品產業,在渠等具有經營規模大小不一、從業人員的化學知識水準差異頗大、個人職業道德良莠不齊等問題,以致於所生產的綠色食品雖已取得A級品的認證許可,但一些消費者對於其所揭示的安全性等,無法完全採信。

  4. 包括綠色食品在內的各種民生日常用品,隨著經濟改革績效的提升,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常以賣方市場為主的產銷結構,已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中多以買方市場為主的趨勢逐漸形成的狀況下,大陸地區的綠色食品產銷至今尚以重視生產為主軸,而有忽略銷售體制及其流程管理的缺失,其主要者為:(1)例如綠色食品的銷售地區、每一地區的銷售據點及其銷售方式等,是否應隨所得、季節、產品供需量質等之變化而有所調整。(2)如果綠色食品發現抽驗不合格、或消費者對該綠色食品的安全性等有所懷疑且經查驗屬實時,是否能在最短或最合理的時間內偵查出該綠色食品的產地、生產者姓名、供貨日期、不符合規定的原因等處理結果。(3)就消費者立場而言,有關綠色食品的商品標示內容(例如產品的名稱、包裝規格及售價、食用方法、最佳品嚐期限及有效食用期限等)、生產者及販賣者之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消費者之申訴管道及方法等與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事宜,有待加強。(4)現今屬積極推展綠色食品的初期,但每一產品所需支付的審查費用及商標使用權利金等是否偏高、審查所需之流程是否應予以合理精減等,亦值得商榷。

六、結語

  雖然當今大陸地區所積極推展的綠色食品產業有許多缺失,但此現象與世界各國在發展其境內之各種新興產業的過程一樣,是無法避免且可理解的問題。惟因大陸地區當局深知大陸地區目前有耕地面積少、人口眾多的壓力,積極發展屬於勞力密集的綠色食品產業,為其加入WTO後,降低對農業部門衝擊的重要策略的情況下,應該會努力改善此產業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紓解其當前所遭遇的難題的過程中,如何以最有效的策略予以解決,以及如何避免引發與其相關的衍生性的問題等,才是影響大陸地區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成敗的重要關鍵。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