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唐菖蒲種球生產體系之建立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盧美君

 

一、前言

 

  唐菖蒲為本省第二大切花,花色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栽培面積逐年增加。目前所需之種球大多由國外進口,每年約7千餘萬球,需耗費1億7千萬元以上。然而進口球因常帶有毒素病毒病或冷藏不當及長距離運輸造成之品質不良等情形,使農民蒙受重大損失。少數農民自行繁殖種球,但面臨二代球生育不整齊、採收種球成本過高及冷藏技術不良等瓶頸,故近年來鮮少自留球生產。

 

  唐菖蒲原產於亞熱帶,喜愛溫暖及充足日照的氣候,在臺灣氣候條件下,生產高品質種球,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且周年可行。本試驗目的為建立一個適宜本地之唐菖蒲種球生產體系,以期能自產高品質種球,減少對進口球的依賴,因應國際貿易化對國內花卉市場的衝擊。

二、種球生產流程

 

   本試驗的主要理念是以低溫前處理強化植株根系,並採籃植栽培,減少栽培操作對根系的傷害,以有利於機械省工之一貫化作業及計畫性生產,期能提高種球品質,減低生產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

  將種球於5℃下以有機液肥浸泡處理48小時,將浸泡後之種球置於底部有孔,四面密封的黑色塑膠籃中,籃內事先鋪上一層潮濕的介質,外覆一層透明塑膠袋以保濕,於低溫下進行發根處理,待根長出2-3公分,移出冷藏庫並覆以無土介質(泥炭土:真珠石:有機肥= 2:1:1),澆灌速效性液肥,使得根系能於出庫後立即吸收養份,快速成長。栽培籃移至田間後,以噴灌方式灌溉,並懸掛性費洛蒙防治害蟲,每周施以有機液肥及少許化肥,去除花穗,以利種球充實。採收以自動化、機械化流程進行自動分級、消毒、冷藏等作業,以大量生產並減低成本。

三、效益評估

 

  在此體系下生產的唐菖蒲,生育旺盛,待其自然萎凋後調查其二代球特性,結果如表1DOCX / pdf。經發根前處理之種球,其大球周徑、重量、木子直徑、每球木子數均優於直接定植於田間者。

  將種球在5℃以有機液肥浸漬後於低溫下發根,再移入田間,除了可強化根系生長之外,液肥中的有機成份及微生物,亦有助於種球之發育及根圈微生物相的改善。一旦移入田間給予足夠水份,已長成的根系可提早吸收養水份,健化植株,克服田間高溫下根系生長不良的問題,有助於植株的生育,尤其是子球的肥大。前處理亦可縮短田間生育期間,減少栽培風險,兼具產期調節及計畫性生產的效果。

 

  以籃植方式進行種球生產,在集約化管理下,每分地至少可種植25,000球。採收時可避免種球受傷造成之耗損及貯藏期病害,有利於規格化的種球的生產。栽培籃可重疊,機械化操作方便。介質種植可避免土壤性病害,消除連作障礙。

 

四、結語

 

  長久以來唐菖蒲之栽培多採用粗放之土植方式,種球生產耗時費工,品質不佳,經濟生產多倚賴進口球。應用上述生產體系結合自動化機械操作,配合國內之育種專家選育自有之唐菖蒲品種,將可達成生產高品質、規格化種球的目的。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1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