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產業文化發展

農業推廣科技正 倪葆真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產業,其產業的發展條件直接來自山林原野環境所滋生的資源稟賦,因此,農業也因山林原野資源的特殊性而衍生出不同的農業類別,如農、林、漁、牧業等,其農業生物成長的特性亦能產生區別的生產和環境內涵,而使各地區具有不同的農業文化特質,因此農業文化又成為發展農村地區文化的經驗條件。

  農業在今日面臨關貿總協、國際化、自由化的壓力下,正趨向轉型,由傳統的耕作轉向精緻化的發展。若以農業產業文化來突顯農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建立地方特色,且由產業相關的文化活動中,帶領民眾更深層的瞭解農業的人文、歷史典故,體認到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連結,也透過對農業的生產情形的認識,進而關心、珍惜我們的農業產業,帶動它從一級產業轉為三級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的升級,並帶動農產品的消費。

  所謂的農業產業文化是指農業產業所表現的本質、社會價值和活動特性的綜合象徵。發展農業產業文化即在促使農業顯現其豐富的資源稟賦,並使鄉村地區成為社會民眾注重的高品質生活空間。農業產業文化的發展融合了內在與外在的文化創新觀點,他可以從產業技術、產業環境、產業活動及產業成品等產業文化面向加以顯示出來。

  縮小城鄉差距,均衡城鄉文化的發展,一直是政府所致力之政策方針,農委會稟持此一政策,乃於79年度開始辦理農漁村文化發展計畫,每年透過台、澎及金門等基層農、漁民組織,結合地方宗教公益團體共同參與,配合營造農村新形象計畫的硬體建設,舉辦各項文化活動,提供農漁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空間,使鄉村社區環境建設與鄉村社會文化建設同步發展,塑造農漁村社區自發性的文化活動模式以發揮地方文化的特色,充實農村居民精神文化內涵,並充分配合地方產業及文化資源,塑造屬於自己的地方產業文化特色,確保農業的永續發展。歷年執行的主要成果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農漁產業文化研習:配合地區特有的農業及文化資源,並針對不同年齡層及性別之對象,辦理各種文化研習班,內容包括教導地方產業特色與發展﹑現代文化生活﹑文化講座﹑農耕技藝﹑民俗技藝﹑生活禮俗﹑農村俚語歌謠﹑地方人文掌故、童玩製作、植物標本製作等,並成立文化服務隊,辦理產業文化種子培訓、解說義工培訓等,以協助推展地方文化工作。該項研習活動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達到文化傳承的功能,並作為農民們定期的聚會活動,以增加彼此的溝通,進而成為代表地方的專業性表演,以促成文化產業化的發展。

  鄉土產業文化季系列活動:選定地方農產業為主題,配合當地農漁產品之盛產期,將地方產業與文化資源相結合,以產業文化知性之旅之教育活動方式,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彰顯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發展。活動內容包括:農業體驗營、生態之旅、傳統民俗藝陣、親子活動、彩繪寫生﹑民俗技藝表演﹑農業體驗營﹑鄉土餐品嚐等,歷年來配合地方農特產,分別辦理了文旦節﹑茶文化﹑蓮花節﹑菱角節、甘薯文化、蘆筍文化、竹文化、鳳梨竹筍節、芒果節﹑紅蘿蔔季﹑鯖魚季﹑米食文化﹑枇杷節﹑梅宴活動、原住民文化、海港文化等。而在各推廣工作人員不斷的努力之下,佚見創新的成果,也帶動地方的活性化,並促進農產品交易的熱絡。

  設置產業文化館:補助地方設置農漁產業文化館,以保存地方產業文化發展之過程與歷史。目前已設置的有礁溪鄉金棗文化館﹑鹿谷鄉茶業文化館﹑大甲鎮水稻文化館﹑苑裡鎮藺草文物館﹑車程洋蔥產業文化館﹑雲林縣落花生產業文化館﹑新社鄉枇杷文化館﹑霧峰鄉菇類文化館﹑東河鄉釋迦文化館﹑三星鄉青蔥文化館﹑清水鎮韭黃文化館﹑玉井鄉芒果文化館﹑白河鎮蓮花文化館、彰化區漁會漁業文化館、竹崎鄉茶葉文化館、梅山鄉農業文物館、梧棲鎮農業文化館、太平市荔枝文化館、苗栗改良場蠶業文化館等十九處。

  創新鄉土藝術推廣:為喚起國人對鄉土的情懷,走出傳統,開創農業及農村之嶄新風貌,於82年時徵選12首優良鄉村歌曲,錄製成音樂帶﹑CD﹑伴唱帶等加以推廣傳唱,並辦理了二屆的歌唱比賽,為農村注入新的旋律。且藉由歌曲之有聲傳播,將農村清新、健康、積極、進取之形象,廣為傳達至社會大眾,並引動農村居民愛鄉情懷。另一方面,編印台灣農耕圖輯: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過程彩繪成農耕圖,以保存消失中的台灣農家耕作方式,並配合鄉土文化季活動辦理了數場巡迴圖展。

  配合休閒農業,規劃及推動鄉村文化活動:走入大自然已成為時下最具吸引力的休閒方式,而農業、農村及其所蘊藏的文化,更是觀光遊憩的最佳資源與休閒條件,因此配合休閒農業區的產業特性,規劃設計各項文化活動,如於酪農村辦理兒童寫生、認識乳牛及植物、烤蕃薯、風車製作、參觀乳牛飼養及榨乳過程等。於茶園辦理茶葉歷史及品種介紹、茶葉產製過程解說、茶歌教唱、採茶、製茶體驗、茶食品嘗、品茗及評茶、茶展售等活動。

  農業文化資訊傳播:發行農業文化通訊,並於全國農業資訊網下之農業推廣資訊系統中,建置農業產業文化資料庫,以加速文化資訊之流通。

  輔導設置田園藝廊:加強輔導全省已設置之田園藝廊,建立地方藝文中心,使精緻文化下鄉,提升農村文化水準。目前已設置的有高雄縣美濃鎮、宜蘭縣羅東鎮、台中縣大里市、大甲鎮、霧峰鄉、雲林縣西螺鎮笨港、桃園縣龍潭鄉、台南縣走馬瀨八處。

  農業產業文化工作推動以來,也遭遇了多項困難的問題,如行政整合問題,目前各農業產業文化計畫皆依地方需求而辦理,由於活動包含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各方面活動內容,所以,多數行政部門或地方執行機構皆有所關連,而中央單位如文建會、教育部、經濟部及內政部皆有多項計畫是在發展鄉村地方產業、藝術、民俗文化、鄉土教育和社區整體營造等,而在地方上推動之際,其活動內容屢有重疊,而造成資源分散,減低活動成果的整體影響力。因此本會辦理農業產業文化活動應具區隔性但又能與其他部會之文化活動產生整合效應。就地方部門而言,鄉鎮公所和農會皆是主要執行機構,不過,在地方派系之影響下,各類地方機構及團體通常個別執行計畫活動,且多函請民意代表協助申請經費,使農業產業文化活動未能掌握地方整體產業發展的目標,反而使地方產生紛爭和困擾。

  其次是活動內容整合的問題,農業產業文化應該辦理那些活動各方亦有不同的看法,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此項工作成為計畫活動大拼盤,造成各地區農業產業文化活動皆呈現出相似面貌,而缺乏具有地區特點的整合發展效果。如農會常同時將原有農事,四健或家政活動組合成為產業文化計畫,或是不依地區資源特點,而將各類遊樂或休閒活動全部列為計畫內容。同時各地紛紛提出之文化館興建計畫,未先行規歸設計及考慮日後之營運管理,使得資源運用效果不佳。所以,未來農業產業文化計畫應依地方最具發展潛力之產業項目為重心而整合規劃其活動內容,其計畫內容是含生產、生活和生態等不同特性。

  而在作業規範及經費補助上亦存有困擾的問題,農業產業文化計畫以往只是在農委會的專案計畫中列明活動項目及補助金額,並藉由計畫之審核加以控管,但日漸增多的地方申請及請託案,卻造成補助項目的混亂及補助經費的無法統一,造成作業上甚大的困擾。

  在就辦理農業產業文化的創新人力培養方面而言,農業產業文化是異於傳統生產之精緻產業活動,工作人員須具開創新觀念及規劃能力,才能規劃出有特色的產業文化活動,而就目前的人力應用而言,不論是農會、地方農業行政人員,皆仍欠缺足夠的創新知識和管理能力,多數工作人員皆在摸索中執行工作活動,此情形不僅使農漁產業文化的發展遲緩,而且也造成計畫活動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

  為推動農業產業文化的發展,未來將分別就活動、設施、環境、教育宣導及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進。在活動方面,為創新及整合活動內容,宜加強進行農漁產業文化活動的研發工作,結合學者及專家,以團隊方式協助地方民眾共同針對地方之特性及資源,規劃及設計地方性產業文化活動,且以不同的產業分別作整體性之規劃,包括從生產環境著手,建立安全和藝術化的農園。發展有機農業技術,提供消費者安全又健康的農產品。辦理產業活動,將農產品多元化的應用介紹到家庭,與生活密切結合。建立農產品品牌形象,以激勵民眾對國產農產品之信任與信心等等。同時規劃各項農業體驗活動,帶引民眾走入農村去體驗,由觀賞、食用到多元化的運用。充分體認產業與生活的密切結合,以喚起民眾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

  在設施方面,規劃設立多功能展示及活動場所,以提供地方辦理農業展覽及各項文化、休閒、教育與農產品展示促銷等活動之固定場所。並繼續輔導設立具特殊風格之地方性農業產業文化館,以蒐集與保存地方農業發展歷程,使成為重要鄉土教學場所。

  環境方面,則可結合景觀、藝術設計、教育之學者專家,配合當地農業區的產業特性、自然景觀,規劃設置具文化、休閒、生態等特性之示範區,並設計各項文化活動,以展現農業、農村及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使成為觀光遊憩的最佳資源與休閒條件,

  對於教育與宣導方面,則可整合政府行政資源,辦理農業產業文化成果發表及研討會,邀集辦理文化工作之政府其他相關部會,以及近年來辦理農業產業文化發展計劃具特色之地方單位,舉辦全國性文化成果發表及研討會,擷取各單位推動有特色的成功案例,以經驗交流的方式,提供給地區工作人員觀摩學習,以達全面推廣之目的。同時建立農業產業文化資料查詢系統,提供有關文化、休閒、品食等相關諮詢服務,以增加文化資訊之流通,並配合實地與文字資料,作有系統之宣傳報導。

  在制度方面,研訂「農業推廣教育設施及農業產業文化活動補助獎勵要點」,以協助地方推動農業產業文化,並成立農業產業文化發展評審小組,以客觀審核地方上所提出申請之經費補助計畫。並獎勵各縣政府整合全縣各鄉鎮之農特產規劃全年系列性之產業文化活動。

  推動農業產業文化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期望凝聚鄉村居民的共識,共同保存地方產業及文化的特色。並藉由各項文化活動的舉辦,提高農民精神生活品質並落實鄉土教育的紮根。另方面藉由結合產業、社區、休閒與文化以促進產業的升級,並激起全民愛鄉、愛土、愛咱的農產品的情懷。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94-03-01:2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