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蟲蟲危機!搶救台東蘇鐡~林務局台東林管處關山工作站

人事室

  紅葉村,這是台東縣延平鄉山谷間的小村落,有人稱它「台灣少棒的發源地」,因為出名的紅葉少棒來自這裡。

  如果是植物迷,就會知道紅葉村還有另一個寶藏——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也在這裡。

  台東蘇鐵出現至今已超過一億年,歷經地球多次的大變動,是活化石,也是台灣珍稀的特有種。可是就在 5 年前,台東蘇鐵因蟲害一度危急。

  「台東蘇鐵會不會滅絕?」林務局台東林管處關山工作站的夥伴,不願讓這問題變成事實,他們決定盡全力搶救這種難得的冰河孑遺植物,風雨無阻,每個月入山替台東蘇鐵「治病」……。

上億年活化石,差點滅絕於蟲蟲危機

  曾經,植物學家把在台灣採集的蘇鐵標本,命名為台灣蘇鐵( Cycas taiwaniana ),後來才發現烏龍一場,那種蘇鐵其實該稱為廣東蘇鐵,真正的台灣特有種來自台東,它和廣東蘇鐵很像,只是小葉的邊緣扁平不反捲。既然種小名「台灣的 taiwaniana 」已被廣東蘇鐵佔用了,台灣正港的蘇鐵只好命名為台東蘇鐵( Cycas taitungensis )。

  蘇鐵是樹形美麗的常綠灌木,這個家族的成員,在園藝上被廣泛運用著。民國 89 年,檢疫人員在桃園國際機場發現了白輪盾介殼蟲的蹤跡,雖然阻擋進口,但最後仍蔓延全島,據推測,可能有人從泰國引進或偷帶植物,讓這種害蟲也偷渡了進來。

  紅葉村的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佔地 290.46 公頃 ,設立的目的,是了保護台東蘇鐵不被盜採,以及保障天然種原和生育地的完整,也方便學術研究。民國 94 年,發現保留區裡的台東蘇鐵感染了白輪盾介殼蟲,整棵樹看起來白白的,葉柄爬滿白色的介殼小蟲。這消息令台東林管處驚愕不已,迅速向學者專家求助,並要求關山工作站執行搶救任務。

不是峭壁就是崩塌地,搶救任務危險

  台東蘇鐵喜歡陽光,不喜歡遮蔽,對水分的要求也不高,加上它的根有固氮菌共生,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素,所以越是險惡、其他植物難以生長的地方,台東蘇鐵活得更精采,峭壁和崩塌地都是它的天下。

  這個特性讓搶救的難度大增,苦了關山工作站的夥伴,一路上吃盡苦頭,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鹿野溪是卑南溪的支線,很多台東蘇鐵長在中段溪流兩邊的山壁上,而保留區長約 7 公里 ,正好在峽谷兩旁。台東蘇鐵的種子像核桃那麼大,有堅硬的外殼保護,鳥類不容易吃它,相對地,也不容易被散播到更遠的地方萌芽。台東蘇鐵就像固執的性格美女,沒得商量,執意定居在這裡。

  關山工作站董世良主任解釋,搶救團隊從紅葉進入保留區,必須先劃定樣區,做為長期觀察的指標。這 18 個樣區劃定後不會更改,每個月至少前往監測一次,其中一個樣區被莫拉克颱風沖失了,現在只剩 17 個。

  團隊的意志力不變,氣候和水域卻一變再變,難以捉摸。枯水期可以走河道,豐水期就困難了,往往需要遇水搭橋,或強行涉過湍急的溪流,水深時,甚至得坐橡皮艇才能過河。部分地區無路可走,必須靠繩索攀岩峭壁,團隊成員像掉進電玩世界中,應接不暇的荒野任務隨時在前頭等著他們。

各種防治法出籠,施放天敵奏效

  有關台東蘇鐵的疫情,專家建議可嘗試物理、化學和生物方式來治療,測試哪一種效果最好。

  搶救團隊起初選擇使用物理防治法來處理,做法是針對染病的台東蘇鐵,將帶蟲的葉子剪下,包起來在現場焚毀,用火燒來除去白輪盾介殼蟲。這方法曠日費時,在山林中焚燒具有危險性,工作人員剪葉時會被針狀的小葉刺傷,不僅疼痛,它的微毒還會引起過敏。

  後來化學防治法上場,大家把加保伏(好年冬)粒劑用不織布包裹起來,把它放在樹心和樹根,等待空氣濕度將藥慢慢溶化。加保伏的毒性又強又長又臭,工作人員必須戴著口罩和手套,就著梯子爬上爬下,往往沒多久便被薰到噁心、頭暈、無法呼吸,但大家還是咬緊牙關,執行後完成記錄和監測。

  生物防治法的誕生,要感謝當時任職於屏東科技大學的賴博永博士的研究。從泰國引進專門吃介殼蟲的天敵雙色出尾蟲,在實驗室大量培養,還特地動員直升機支援,縮短從實驗室抵達峽谷的時間,不過這種天敵的存活率實在不高,團隊後來再研發出於運送過程中適當地提供食餌給天敵,維持其活動力,再倒在蘇鐵的樹心,效果會更好。經過 60 次防治、施放了 40 萬隻左右的天敵,團隊發現,台東蘇鐵的死亡率終於不再攀升,漸漸地,疫情總算控制住。

山裡面太危險,人太渺小了

  一千公尺 以上的地區很少見到台東蘇鐵的蹤影,因此搶救團隊也是在這個海拔以下工作。上山一趟至少 5 、 6 天,有時甚至長達 10 天,攝影機、電池、溫濕度計、無線電、 GPS ,都是必帶的裝備。

  一千公尺 海拔,不高不低,有它的獨特性。食物儲存的條件比高山差,隊員們煮一鍋飯配罐頭當早餐,再用白飯加鹹魚、鹹小卷或豆豉,捏成一球大飯糰,午餐就是它了!對於經常出入峽谷的他們而言,水源不是問題,縱然溪水總夾雜泥沙,有水總比沒水好,大家都知足了。比較痛苦的是,這個海拔有蛇、有熊,還有猖獗的蚊蟲,每次從山上回來,大家都被叮咬成紅豆冰,有些人體質較敏感,都得靠打針治療,才能免除淋巴發炎。

  羅雙喜專員,被同仁戲稱為「 60 歲的年輕人」,飛快的腳程令人興嘆。他說一路上最驚心動魄的,要算是峽谷中的某段路程,雖然不過 1 公里長,卻得足足走上半小時,時而爬過巨石,時而涉過溪流,通過時,還會聽到、看到兩邊垂直的山壁上,不斷有落石掉下來。

  唸書時是登山社社長的吳文瑋,特別推薦半米不到的隘路。他們所走的那段隘路,是內本鹿古道的一部分,這條路能從台東通到高雄六龜,是以前布農族移動的路線。古道沿著山壁上硬打出來,有些路段約一米寬,有些路段坍方到只剩 20 公分 ,一面是陡壁,一面是深壑,為了台東蘇鐵,大家還是硬著頭皮走過去。

  董世良主任說:「我們出任務的時候,我經常跑去拜拜,祈求團隊平安順利,山裡面太危險,人實在太渺小了。」

  搶救團隊歷經 5 年的努力,每個月深入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累積 50 餘次,物理治療 500 株、化學治療 2,000 株、施放雙色出尾蟲 410,654 隻、樣區監測 50 餘次,目前疫情已受到控制。

  台東蘇鐵的滅絕危機暫時解除,關山工作站的同仁,總算露出欣慰的笑容。
台東蘇鐵雄株

台東蘇鐵雄株

台東蘇鐵雌株

台東蘇鐵雌株

台東蘇鐵性喜險惡地勢,搶救台灣珍稀的特有種,地形再陡峭,也要攀登

台東蘇鐵性喜險惡地勢,搶救台灣珍稀的特有種,地形再陡峭,也要攀登

團隊間的互信在行動中展露無遺

團隊間的互信在行動中展露無遺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2-15:1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