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東奔西跑,幫漂流木找歸宿-屏東林管處長簡益章、花蓮林管處長張彬

秘書室

  莫拉克颱風將大批隱居在深山的林木連根拔起,隨著大水四處漂蕩,有些在沿岸停泊,有些在海面上浮沉。這首「流浪木之歌」一點都不浪漫,不但淹沒農田、擊毀漁船,還堵塞了航道及觀光商機。兩位林管處長帶領同仁,從東岸和西岸,花費超過 3 個月的時間清運、註記、開放撿拾…,歷經千辛萬苦,總算幫這批意外的訪客找到新的歸宿。

山崩不斷,海面布滿漂流木

這次風災造成轄區內林木受損的程度,和以往有何差別?

  簡益章(以下簡稱簡): 我進入林務局工作已 35 年,從來未曾見過像八八水災這麼慘烈的狀況。 8 月 9 日透早,我去看大津橋,「阿娘喂!」斷橋下的濁水如海浪一般,可以用「濁浪滔滔」來形容。更嚇人的是,大石塊、漂流木,都被大水沖到橋上了,而漁港海面上也幾乎布滿漂流木,山區還繼續不斷傳來山崩的訊息,各種新災情繼續增加,我的心情也跟著越來越沉重。

(講到這裡,簡處長接連喊出好幾次的「阿娘喂!」讓人深刻感受到嚴重的災情,對一位愛林、保林的林務局處長,是多麼心痛的震驚。)

  張彬(以下簡稱張): 風災一來,我接獲消息到富岡漁港查看,「不得了了!」漂流木幾乎已經滿布整個漁港,還繼續滿溢到外海,當中還甚至有許多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2 、 3 千公尺高山區的原始林闊葉樹,竟也因崩塌而漂流到港口,我在林務單位服務以來,從來沒見過這種嚇人的場景,怵目驚心之餘,更是心痛。

災後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了解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事?

簡: 可以用怵目驚心來形容當時心情,有人已經找不到辦公室,甚至有些村落就這樣憑空消失了,我不禁開始擔憂,高屏地區是農業重鎮,這些難以計數的漂流木,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心中已經確定趕緊處理漂流木是當前要務了,立即以視訊向局長報告,長官也趕來巡視災情,並指示迅速展開清理漂流木。

張: 看到高山珍貴林木都被連根拔起了,慘烈的狀況讓我立即體認到,勢必要全員出動處理,尤其東部是以美麗的海岸線吸引人,當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救災不能遲疑了。

被重擊的心情,隨著漂流木起伏

  造林保護林木是林務人員的重要職志,您進入林務系統前後,一定有不同的心情轉折,而這次令人震驚的災損,請形容一下您的心情如何?

簡: 台灣 20 多年來已經不砍樹,我最愛的森林竟因一場超級大雨,把許多老樹連根拔起,看著隨水漂流四處的樹頭,我相信沒有人會比我們這些整日與樹木相處的人更心痛。我沒有看過這麼嚴重的狀況,心好像被不斷重重撞擊一般,好痛!

張: 由於潮流關係,漂流木在台東富岡漁港與花蓮的長濱之間流來流去,我的心情也跟著它們起伏,尤其是富岡漁港還肩負著綠島、蘭嶼的生活補給功能。因此,雖然看到無邊無際的漂流木,讓人心驚,「盡快處理完成」是我當時唯一的想法。

誤解與抗爭,增加清運難度

清運過程中遭遇哪些困難?

簡: 林務局已訂有處理漂流木的 SOP ,接獲指示後,我用開口契約(各級政府災害救助緊急搶救及復建時,在一定期間內,數量不確定並以一定金額為上限之採購,以價格決標,視實際需要隨時通知廠商履約之契約)馬上展開漂流木的處理工作。

  由於道路布滿土石及漂流木,難以進入,房屋都被土石及漂流木覆蓋至一層樓高,清出的廢棄物堆得有 3 米高,好不容易前方道路清出了,後方卻還有農地仍然無路可進。漁港漂流木更慘,由於正好是滿月漲潮期, 12 輛怪手清除淤積在港口的漂流木,一天下來成果不錯,但是到第二天,海流又帶來新的漂流木,占滿整個海面,必須重新開路。

  另外,還有些漂流木已經隨水漂流一段路途,有時清到夾帶著屍塊、肢體的情形,一方面要安撫工作人員的情緒,一方面還要報請檢方相驗處理。當時必須抱著堅定的心情,不斷勉勵自己與同仁,工作才能持續下去。

張: 我也是立刻用開口契約展開處理。中途因民眾的不了解而有反對及抗爭,不得不放慢速度先協調,反而增加清理工作的困難度。例如某次有不肖份子因為不滿林務單位標記拉回貴重林木,而慫恿民眾向外界投訴,把媒體都找來處理漂流木的現場,甚至有平面媒體說我「不管人命,只注重貴重林木的取回」等,最讓人傷心。

  此外,也有民眾誤以為農田漂流木全都可以自由撿拾,竟為了爭奪木材而互相檢舉,依規定,林務人員接到舉報後必須立即處理,同時我們也擔心貴重木被取走,所以就算三更半夜也得去,結果往往發現是民眾之間互相亂檢舉,讓忙著工作的林務人員,更加疲於奔命。

  當時如何尋找適合堆置漂流木的場所?遇到居民抗爭時,用什麼方法和民眾溝通,化解他們的疑慮?

簡: 由於災情鋪天蓋地而來,為了救災,由林務單位與縣府合作清理農田漂流木。不料公親變事主,例如我們找到萬丹一處台糖土地做堆置場,立即被居民以會污染水源抗議阻攔;決定要堆置在台糖來義林後農場,途經泗林地區時,又因載運過程的臭味被抗議。幸好後來找到高樹地區早年被濫挖成「大峽谷」的國有地,請環保局在堆置後消毒,才算解決了堆放漂流木的問題。

張: 在尋找漂流木堆置場過程中,原本找到一處距離較近的公墓旁農地,因居民反對而不得不轉至較遠處的公有地。雖然都是使用公有地,仍然要充分與居民說明溝通,是工作最難的地方。

「吃人頭路,差不多就好 ……

據說有不肖人士覬覦漂流木而語帶威脅,帶給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請問您如何處理化解?

張: 漂流木的處理方法是先標記貴重木後,再用車載回。曾有不肖人士把貴重木材埋在海邊沙土裡,由於海邊巡防沒辦法 24 小時盯著,竟被他們在暗夜中把木材偷運走,實在讓人傷心。

  也有同仁遭遇到不肖份子手上把玩著刀子,一邊語帶調侃地對他說:「吃人頭路,差不多就好…」,心驚膽戰仍要全力完成工作。當時我一再要求同仁,不要與這些人正面衝突,盡量低調做事,也只好暫停工作,這樣往往會增加許多困擾。

簡: 在處理漂流木現場,常出現一些特殊份子,對林務工作人員語帶威脅地說:吃人頭路不必太認真啦!」「不必去接孩子放學嗎?何時要退休?」等,我也是告誡同仁,不要和他們正面衝突,並且事先取得刑警隊及檢察署的承諾,萬一發生狀況,隨時直接打手機給承辦檢察官,同時設法以手機蒐證,才沒有發生太大的糾紛。

連續趕工三個月,孩子幾乎不認得

  現場工作人員覺得最辛苦或最委屈的部分?身為主管,您如何給予安撫及鼓勵?

您自己又如何調適心情?

簡: 為了達成長官的指示,如期完成清運工作,同仁們過著長期神經緊繃的忙碌生活,我自己就曾陪著大家趕工到凌晨 4 點才回宿舍。

  過程中有同仁面對凶悍的恐嚇,心裡直打哆嗦;面對誤解民眾的責難,心情低盪;而犧牲休假又曬得黝黑,回到家孩子都幾乎不認得他了,也讓人失落,辛苦真是不足為外人道。

  我處裡有位同仁,過去曾因處理風災問題,壓力過大造成有憂鬱症傾向,在這次救災中,我深怕他會復發,所以花最多時間陪伴他,結果所有工作都如期完成,他也走出陰霾,這是最安慰的事。

  而我自己在清理漂流木工作過程中,有一次突然好像恍神了,連續失眠將近 5 天,至今還在吃藥,當時感受到包含長官、朋友、同事之間的關懷,最讓我感動。

張: 除了現場工作同仁的情緒需要安撫外,處裡也有女性同仁,由於業務量超大,形成很大的壓力,我只能以這個工作過程,將是一個投入森林保護工作者難忘的經歷來勉勵她。幸好大家同心協力,總算達成任務,我要感謝林務局工作同仁,大家都發揮堅韌的精神,處理自己情緒,真是難得的經驗。

提前開放撿拾,創造漂流木的第二春

這次提前開放民眾撿拾漂流木,有哪些正面效益?

簡: 這次決定提前開放民眾撿拾,不但民眾更樂意配合,加快處理速度,解決漂流木無處可堆等問題,而且有人拿漂流木來創作,有人用來裝飾家園,我認為至少算是撫慰了因風災受苦受難之心。

張: 我在漂流木清理告一段落後,接受建議,請來藝術家進行關於漂流木創作的藝術交流,如今名家吳炫三的作品,還留在台東林管處,其他作品則放在海岸公園,成為新的景點,如今許多人都認為台東海岸線是漂流木創作者的天堂,也吸引不少創作者來到這裡。

目前兩地的清運成效,有沒有特別可以留做日後參考的「經驗談」?

簡: 漂流木的清運工作需要與時間賽跑,迅速成功協調,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讓工作進行更順利;這次水災,在山的深處有許多崩塌地,巨大林木連根隨水漂流而下,我認為這些地方已經不適合再去造林,也不必做什麼硬體設施了,就讓大自然自己去調養生息,或許 3 、 5 年後,會重現生機。

張: 我覺得救災工作最需要團隊合作,平日就應該建立救災工作各類分工的人才及資料庫,例如車輛、民間廠商、公務系統工作團隊等,一旦發生災情,就可以迅速建置起工作團隊,爭取救災時效。

  此外,人員的訓練與機具的資料連結也很重要,目前行政單位已有辦理防災演練,而如何建立民間機具廠商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

風災發生至今,您有什麼感想?

簡: 面對這麼強烈的災情,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彷彿聽到大自然正在向人們索回過度開發的生態,真希望大家不要再強調人定勝天,給自然調養生息的時間吧!

張: 在這次救災工作中,我發現同仁的潛力被更發揮了,從困難的工作中,更可以學到寶貴的功課,例如把這次救下的漂流木用來辦理雕刻藝術節活動,我覺得這是讓大家明白在職場上,必須用更寬廣的心來培訓自己與同事的難得經驗。

屏東林管處長簡益章

屏東林管處長簡益章

花蓮林管處長張彬
花蓮林管處長張彬  

工作人員牽手渡溪
工作人員牽手渡溪

有烙印的漂流木是「驗明正身」的國有財產

有烙印的漂流木是「驗明正身」的國有財產

烈日下三個小小的身影,是辛苦辨識漂流木的林務局同仁

烈日下三個小小的身影,是辛苦辨識漂流木的林務局同仁

找到貴重木做標記,上野部落的小朋友和工作人員都很開心

找到貴重木做標記,上野部落的小朋友和工作人員都很開心

 高高舉起的懸吊卡車,是漂流木踏上新歸宿的第一步

高高舉起的懸吊卡車,是漂流木踏上新歸宿的第一步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2-15:1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