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走過三年1000個日子-近三年農業重要施政之回顧與前瞻

主任委員 陳武雄

. 契機與挑戰

  農業與生活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代表了台灣發展的軌跡,回顧百年來農業發展歷程,從日據時期的米糖外銷與水利基礎建設,戰後努力復興農業來安定農村、振興經濟,香蕉、洋菇、蘆筍等農產品成為賺取外匯的主力;在工商業蓬勃的年代則以人、地、水資源為經濟起飛奠基,而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產值占整體經濟的比例雖逐漸降低,技術密集的養殖漁業、畜產業與邁向服務業的休閒農業仍次第發展;在步步為營的艱困談判後於民國 91 年加入 WTO ,由於政府提早規劃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及稻田休耕補貼等重要因應措施,農業受影響程度較預期輕微。依據過往經驗,台灣以勤奮農民與優質農業技術奠基,透過政策導引,是能夠面對挑戰促使農業再出發的關鍵因素。

  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度與強度增加,使資源保育與糧食安全議題受到全球關注,農業生產的安全與安定性,以及生態與生活的多功能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同時,國際經濟加速區域整合,朝向高度自由化發展。現代農業所面對的已不是單純的經濟數據,必須兼顧產業效率、環境友善、農民福祉、農村生活與文化存續等多重面向,在其間取得均衡實為高難度的課題,如何掌握變革的契機成為再出發的轉機,是更加艱鉅的挑戰!「危機是可以管理的」,農業施政必須以前瞻思維與創新規劃進行制度與結構性的調整,亦須考慮現實的可行性及建立廣泛的共識,以獲取更多的支持與對改變過程陣痛期的容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信農業永續經營是可期待實踐的政策目標。

. 推動「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

  三年前馬蕭政府上任,本會提出「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方針,以建立責任農業維護健康永續環境、發展科技農業打造效率優勢產業、強化國際合作拓展農產外銷、推動第三階段農地改革建設新農村,以及強化農業組織與增進農民福利等施政主軸,規劃推動各項農業施政。接續於 97 年 8 月召開「全國漁業會議」、 10 月試辦「小地主大佃農」計畫; 98 年 5 月訂定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納入政府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同時間並將休耕地活化納入「小地主大佃農」正式推展; 99 年 6 月召開農業因應氣候變遷會議研擬調適策略、 8 月攸關農村基盤營造的農村再生條例公布施行; 100 年 1 月召開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作為擬定中長期農業政策之基礎,並據以擬具農業基本法草案於同年 3 月送行政院審議; 5 月召開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訂定糧食自給目標,導引長期產業與資源利用戰略性規劃;提供系統化農民教育訓練的「農民學院」亦於今年逐步推展實施。

  這些從產業、農村、農民與資源等各面向的制度規劃都是紮根的工作,亦是政府團隊當責( accountability )的具體表現,對農業長期發展影響深遠。謹就農業重要施政成果分述如后。

一 . 農業組織再造與布局全球

*農業部展新貌,提升行政效能

  行政院將分階段實施組織重整,現有 37 個部會從 101 年元月開始整合成為 29 個部會。因為「設立農業部」是馬總統重大政策,已列為第一階段於 101 年元月成立之部會。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 33 條第 4 項規定,未來部會之署、局(中央三級機關)總數以 70 個為限, 29 個部會平均設 2.4 個署、局,而農業部下設 5 個局署,高於平均值,由此亦可再次顯示政府對農業之重視。

  未來農業部之組織與角色功能除現行核心業務外,必須因應農業發展進行前瞻性規劃, 因此於部內 設「農產品行銷司」為農產品行銷、衛生安全與消費者服務之單一窗口,「畜產及動物保護司」作為動物保護專責單位;規劃成立專責農村軟硬體規劃與建設之「農村及農田水利署」,漁業署設「南區分署」以加強對南部漁業重鎮之服務,而為強化花卉產業研究能量,特於農業試驗所成立專責之花卉試驗分所等。

*布局全球,開拓農漁業新商機

  為拓展農產品市場,對於具國際競爭潛力之關鍵產業應協助建構農產品國際行銷模式,推展新興利基市場( Niche Market ),推動農產品全球行銷布局;同時鼓勵開發農產品之多元利用,開拓新興市場,透過安全品質認驗證,建立國產農產品優質形象,提高附加價值;亦經由品種權或產地標章之申請,來區隔市場確保生產者權益。

  99 年農產品出口值為 39.85 億美元,較 96 年成長 16.1% ,期間 98 年雖曾受全球金融風暴與莫拉克風災之雙重影響,當年度石斑魚、蝴蝶蘭、毛豆及萵苣等品項出口值仍較 97 年成長 100 萬美元以上;另多項農產品近三年外銷巨幅成長,如:蝴蝶蘭、毛豆等, 99 年出口值分別較 96 年成長 66.4% 及 40.5% ,顯示我國優良農產品確實具有優越國際競爭力。

*堅守不新增開放,掌握 ECFA 新契機

  99 年 6 月 29 日 完成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繼續管制 830 項中國大陸農產品,不新增開放項目;已經開放的 1,415 項農產品也不降稅。在未附加條件下中國大陸給予我方 18 個免稅優惠項目,包括茶葉、文心蘭、金針菇、石斑魚、虱目魚等品項,提供我國農產品出口新商機。

  掌握兩岸直航與簽訂 ECFA 新契機, 99 年外銷中國大陸農產品出口值較 98 年成長 43.7 % 。專案允許漁船運搬活魚外銷至大陸地區 11 處港口,石斑魚活魚 99 年出口值 新台幣 24 億元 較 98 年成長 71 % 、為 96 年出口值 2,746 萬元之 87 倍。 CAS 優良農產品標章申請於大陸註冊,已於 100 年 1 月獲證,將廣為宣導,以區隔大陸農產品,開拓市場。

*品種權獲多國承認,有效保護優良品種

  品種權的取得是防止優良品種被侵權的最有效途徑。為保護我國優良品種權利,陸續與歐盟( 27 國)、美、日、澳等國協議相互受理植物品種權申請;「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亦於 99 年 6 月 29 日 完成簽署。另 98 年與歐盟植物品種局( CPVO )達成雙方同意簡化植物品種權申請程序等協議,已有業者於 99 年 4 月向 CPVO 提出申請,於 100 年 3 月審查通過,大幅縮短以往申請案約需時 1.5 年至 2 年之審查時間;檢定費用自 100 年 1 月起亦由 1,200 歐元降為 750 歐元。

二 . 推動精緻農業

  「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包含健康、卓越、樂活三大主軸,列為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本方案推動期間雖歷經莫拉克颱風的重創,惟其推動成效已逐漸顯現, 99 年精緻農業產值為 1,074 億元,較 97 年 934 億元成長 15% 。至 101 年預期產值將增加至 1,349 億元,創造 5 萬 3 千個就業機會。

*建構健康多元認驗證體系,以消費者健康為優先

  推動作物健康管理模式,建立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透過多元的農產品認驗證制度,讓生產者能依其發展需求與產品通路做最適選擇,以擴大落實農產品安全驗證之推廣,並循序漸進與國際接軌。

  吉園圃標章於 96 年底被停用、 CAS 原亦訂於 97 年底停用,此二項一為廣大農民已採行之蔬果安全標章,一為已實施十九年之國產優良農產品標章,實不可輕言廢棄,爰於馬蕭政府上任後,即於 97 年 7 月開始恢復推動,迄 100 年 5 月底,已通過審查吉園圃產銷班 1,837 班,占全國蔬果產銷班之 43% ,生產面積 2 萬 2,463 公頃;經調查吉園圃蔬菜價格比同品項蔬菜價格高 20% 。有機農糧產品通過驗證面積共 4,216 公頃 ,較 96 年 2,013 公頃 倍增;並建立 10 處、 534 公頃 的有機農業專區。日本 98 年有機農業生產面積 8,595 公頃 占耕地面積 0.19% ,同期我國有機農業生產面積已達 0.36% 。 CAS 台灣優良農產品已辦理肉品、乳品等 15 項,計 337 家業者生產之 6,303 項產品通過 CAS 驗證,年產值達 451 億元。驗證效期內之產銷履歷農產品業者為 1,307 家,供應 139 種農漁畜產品,亦進行與國際接軌之研究與試辦。

*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解決農民用藥問題

  囿於以往農藥業者以經濟考量選擇性辦理作物病蟲害防治藥劑登記,致造成甚多農作物缺乏防治藥劑或使用未核准登記藥劑違規等,規劃由制度面改善農藥之登記使用及農民違規用藥問題, 推動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迄 100 年 5 月底,已陸續公告核准「茶」、「蔬菜類」及「水果類」等作物之農藥延伸使用範圍計 1,503 項,並會同衛生署增修正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計 540 項,有效兼顧植物保護需求及農產品衛生安全。

*蝴蝶蘭、觀賞魚、農村美酒,國際大放異彩

  卓越農業是運用台灣農業科技研發優勢,結合優越地理條件,發展農業生物技術、蘭花、石斑魚、觀賞魚、種苗及種禽畜等具關鍵技術之產業。

  以花卉為例, 99 年外銷值約 1 億 5 千萬美元,較 98 年成長 35% ,其中蝴蝶蘭類外銷成績亮眼,出口值 8,255 萬美元較 96 年 4,961 萬美元成長 66.4% 。於 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所植栽約 3,000 萬株花卉 90% 以上由國內生產,充分展現台灣園藝實力與農業科技成果;參加英國雀兒喜花展台灣形象區連續兩年獲大獎,呈現台灣花藝設計實力及優良品質。為持續保持台灣花卉產業之優勢,本會從研發、智財權保護、深耕全球花卉市場等面向努力,以期建設台灣成世界級的花卉島。

  台灣觀賞魚於 99 年連獲荷蘭錦鯉展及德國 2010 杜伊斯堡國際七彩神仙魚大賽 7 項冠軍、 14 項亞軍、 5 項季軍,共 26 個獎項,成功建立我國觀賞魚優良國際形象。

  開發在地農產品的新利用方式,以及精品、旅遊伴手、女兒禮等新市場。以農村美酒為例,連獲世界大獎的肯定, 99 年德國烈酒評鑑「燒酎米酒」及「狂野梅子酒」 2 項獲銀質獎;布魯塞爾酒類評鑑大會奪 2 項銀質獎、 100 年更獲「草莓淡酒」金質獎與其他 4 款銀質獎佳績;「純米吟釀」參加 100 年法國酒類評鑑,在 40 個國家 3,500 款參賽酒品激烈競爭下勇奪銀質獎佳績,見證我國農村製酒技術及品質已臻世界水準。

  發展具群聚效應的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及台南市蘭花生物科技園區,透過積極招商,迄 100 年 5 月底已分別核准進駐廠商 61 家及 51 家,累計投資 36.8 億元及 29 億元。

*休閒農業外國旅客倍數成長

  經濟愈發展人們回歸田園的期待愈高,精緻農業中之樂活農業即以農業體驗、綠野山林、牽罟海遊,結合在地農產特色伴手禮開發等初級產業、農產加工與服務業為核心概念,推動農業六級產業發展。迄 100 年 5 月底累計劃定休閒農業區 71 處、建設娛樂漁港 77 處、遊艇碼頭 3 處及森林遊樂區 18 處。透過特色主題農遊的推展, 99 年農業旅遊產值達 135 億元,遊客人數達 2,617 萬人次,較 96 年 1,360 萬人次成長 92% ; 99 年度國外來台農村休閒遊憩人數為 14 萬人次,較 98 年成長一倍,客源以馬、新、港為主。

  推動 8 年內綠色造林 6 萬公頃 ,近 3 年累計全國新植造林和撫育面積達 20,504 公頃 ,相當於 820 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可吸收 30 萬公噸二氧化碳;規劃建置 3 處不同主題特色之平地森林園區,其中花蓮大農大富園區是首座完成基礎建設的園區,特別籌辦以「與環境共生」新理念,結合綠色市集、工作假期、漂流木創作系列活動的「 MASADI 國際藝術節」於 5 月 21 日 開幕。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大破壞後的轉型升級

  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造成農業損失高達 194 億元。本會於颱風來襲前即展開土石流防災等防災準備工作,颱風期間彈性應變與緊急處置,土石流防災專員成功自災區撤離居民 9,100 人,減少可能死傷人數計 1,046 人。對於受災的農漁民立即採取救災復建措施,並特別訂定產業復建輔導專案措施照顧不具備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資格的受災農漁民,總計發放救助款 63.48 億元,有 22.5 萬受災農漁戶受益。

  農業重建工作不侷限於復舊窠臼,以創新、宏觀的思維來規劃辦理,以國土保育為先之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做為災區重建指導原則,結合發展精緻農業,從大破壞後的重建中導引產業轉型發展。如:高雄縣永安養殖區創新運用液態天然氣 LNG ( Liquefied natural gas )生產製程中之冷卻海水,提供養殖業者低菌、低雜質與恆溫海水;畜牧產業則推動高效污染防治及強化資源再利用體系,營造永續經營環境;而重點產業蘭花與石斑魚產業均已從大破壞中恢復生產, 99 年並雙雙創造出口佳績。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整體環境改善,分短期( 99 至 100 年)與長期( 101 至 103 年)兩階段進行景觀及商圈改善修建、空間結構調整活化、整體意象建立,期使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脫胎換骨,成為名實相符之國際級景點。 99 年已完成停車場、訓練基地遷移及部分景點改善;預計 100 年 11 月前完成香林國小遷移、香林服務區建置及祝山區攤位景觀改善, 101 年 12 月完成入口轉運站興建工程。

三 . 提升農業經營效率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調整經營規模與人力結構

  為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以及引進青年農民、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自 98 年 5 月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提供大佃農企業化經營輔導、連續休耕農地租賃獎勵、優惠貸款等多項輔導措施,創造地主、大佃農及政府三贏的局面。截至 100 年 5 月底,參與政策之大佃農計 909 人,出租農地之小地主計 1 萬 1,826 人,完成租賃面積達 5,578 公頃 ,加上自營面積,大佃農平均經營規模約 8 公頃 ,為平均農戶農地面積 1.1 公頃 之 7 倍,以台南市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為例,耕地由 10 公頃 擴增為 70.9 公頃 ,採綜合經營方式,成功讓飼料玉米每公頃生產成本省約 1.5 萬元;另大佃農年齡平均約 42 歲,相較一般農業經營主平均 63 歲,年輕化顯著。政策推動已初具成效。

*成立農民學院,培育青年與企業化經營人力

  為建立農業優質人力培育制度,引進活力新血,規劃於 100 年設立農民學院,結合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資源,建構系統性、階層別之農業教育訓練制度,並特別強化經營管理課程及農場實務實習,提供農業終身學習管道,提升農民經營職能。 99 年已辦理農業體驗、農場見習及職業訓練等課程計 6,121 人次。

  另一方面,辦理青年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提供青年農民農業經營改善及創業之低利專案貸款;亦透過農地銀行服務機制,提供有意從農青年獲得耕作農地之諮詢服務平台等資訊及協助。

*建構農業完整金融服務系統,農漁會柑仔店變連鎖店

  農業金融是農業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柱。農業金庫於 96 及 97 年因不當投資美國連動債,嚴重虧損半個資本額 108 億元,加上面臨全球金融海嘯及莫拉克風災重建等艱鉅挑戰。為化解可能發生的農業金融風暴,農委會除率先出資 40 億元增資農業金庫外,並自 98 年初起會同農業金庫逐一拜訪全國 323 家農漁會股東溝通說明, 98 年底順利完成增資並轉虧為盈, 98 與 99 年 2 年合計稅前盈餘達 28 億元,成功化解危機並穩定農業金融。 99 年 6 月更進一步與 301 家農漁會簽訂委託代理收付款項總契約書,由農業金庫代表對外洽談商業合作,建構全國最完整的上下層金融服務系統,使農漁會由柑仔店變連鎖店, 99 年總計代收款近 25 億元,創造農業金融機構經營綜效。另透過持續改善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措施, 100 年 4 月底農漁會信用部逾期放款 219 億元,逾期放款比率 2.93% ,創近 16 年來新低。

  為發揮農業金融體系的通路價值,亦積極推動農漁業金融資訊共同利用業務,迄 100 年 5 月底,參加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之農漁會由 96 年 181 家成長至 325 家,達全體農漁會數 95% ,可有效整合農漁業之金流、物流及資訊流,提供便利資訊交易平台。

四 . 優質農村與農民福利

*農村再生,強調人的再生

  農村再生條例於 99 年 8 月 4 日 公布施行,是台灣農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條例的宗旨是為了要改善農村環境,使農村子弟願意留在家鄉奉獻打拚,讓根留農村;其精神是「由下而上、計畫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因此非常重視社區人力培育,即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制度,建構社區共同的理想願景之共識。

  由於農村再生是從「心」開始做改變,迄 100 年 5 月底,參與培根訓練計 1,527 社區、 7 萬 3,766 人次,培訓率超過全國 4,000 個農漁村社區的 38% ;農村再生計畫已有 60 個社區通過審查。於 100 年 1 月辦理全國 15 個縣市農村社區大掃除及資源回收、 3 月辦理「紮根種希望」活動植樹 242 公頃 ,分別有 1,189 及 1,082 個農村社區共同參與。

*農民優先,照顧農漁民福祉

  加強照顧老年農漁民生活,繼續發放老農津貼每月 6,000 元, 97 至 99 年平均每年發放老農津貼 507 億元,受惠人數 73.3 萬人。持續提供農漁民子女就學獎助學金,平均每年發放獎助學金 25.7 萬件、 17.7 億元。

  100 年第 1 期作起將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 3 元,實質提高稻農收益。國內肥料售價雖較日本、大陸等鄰近國家低廉,然為因應國際價格上漲,減輕農民用肥負擔,其漲幅價差由政府補貼 70% 、台肥公司吸收 15% ,自 97 年下半年迄 100 年 4 月底,政府投入肥料補貼累計經費 123 億元;另方面亦加強輔導農民合理化施肥,設置示範點 404 個,平均減少化學肥料用量 35% ,節省肥料及施用工資約 3,500 元,兼顧降低生產成本及友善生態環境。

  另為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災害影響加劇,於 97 年 6 月及 99 年間共 4 度修正提高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項目與額度,其中蔬菜每公頃調高為 2.4 萬元(調高 45% ),稻米調高為 1.6 萬元(調幅 23% );並調降補助門檻、簡化作業程序,以協助受災農漁民加速復耕、復建。

. 前瞻規劃農業中長期施政

  國際經貿高度自由化為不可擋的趨勢,穀物生產受極端氣候強度與頻度增高影響加劇,中國大陸是不可忽視的市場也是強勁的競爭對手,節能減碳與飲食安全同受消費者重視,我國農業補貼與福利政策具僵固性不利長期發展等農業課題,已非遵循舊制或畫地自限可以因應,其影響程度與複雜度超越過去經濟發展的任一階段,必須前瞻規劃,將有限資源做最佳化與最大效率的運用,才能因應新情勢的發展。農委會已研擬完成具中長期政策綱領性質之農業基本法草案,以發揮農業多元功能、打造高度競爭力之優質農業,增進農民福祉,確保農業永續發展;並將作為施政推動、制度建構及法令制(訂)定之重要根據。其中特別強調農業之多功能效益為全民所共享,對維護國人生活品質甚為重要,然市場機制無法完全回饋,全民當共同維護並支持農業,讓農民獲得應有的尊嚴。謹就中長期農業施政重點方向說明如下:

一 . 明定提高糧食自給率,保育農地及水資源

  規劃國家安全層級的糧食安全對策,訂定 2020 年糧食自給率目標為 40% ,作為導引糧食安全施政規劃與資源維護之準據;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及緊急供應與糧食儲備機制,保障與分散糧食進口來源,加強國際農業投資與合作,打造無國界的糧食安全防護網。

  將國產農產品具新鮮時令之優勢及節能減碳觀念,導入國人膳食習慣,以「鮮享在地」與「寶島好食材,安心擱實在」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加強飲食教育,推廣利用在地食材,開發如米麵包等多元、創新及便利之新型態農產品,促進國產糧食消費。例如:鼓勵國人多消費國產白米,平均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估計每年可增加 5,600 公頃 稻作面積,且可提高糧食自給率 0.24% 。

  維護一定質量之農地及農業水資源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為掌握農地利用現況,於 100 年起辦理全國農地資源調查作業,並優先鼓勵優良休耕地種植進口替代之糧食作物,施政資源將優先運用於優良農地並實施較高強度之管制,落實農地農用。另應維護農業用水水質,建立高效之農業用水、儲水、調度及補償機制。

  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將依據 99 年 6 月召開之農業調適政策會議結論,以低風險、低碳排及發展綠金新商機為原則,透過新興科技與資源之最適運用,開發具抗逆境能力之新品種、新技術及新設施,提升農業抗逆境能力。

二 . 提高產業競爭力,照顧消費者權益

  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科研創新、結構調整及建構市場導向之供應鏈體系。

品質與技術為競爭力的根基,科研創新應能因應環境變遷能力,深化資通訊應用,朝整合性研究及跨領域合作發展,並加強推動智慧財產權之保護、管理與運用,輔導成立農業科技及農業政策研究機構,發揮農業科技產業化應用及深化支援決策功能。持續並落實推動農產品多元認驗證制度,朝向與國際接軌努力。

  具政策導引效果且符合國際規範的直接給付措施是國際趨勢,也是歸零思考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然從日韓等國經驗看,分別於 1998 及 2001 年起逐步取消保價與補貼措施,復於 2004 及 2005 年大幅度調整為與生產脫勾之直接給付,對改善農業體質、保障農民所得及因應經貿自由化衝擊有所助益,惟其調整過程亦均面臨國內激烈抗爭與調適期。我國應審慎考量財政負擔、農民接受度、市場價格風險及執行可行性,規劃符合國際規範之直接給付(如所得支持給付、環境給付等),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及採行環境友善經營措施。

  另方面仍應積極建立地區特色,推動生產專區,擴大農場經營規模,建構符合質量穩定及市場導向之供應鏈體系;並結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青年農民成為大佃農,以改善經營規模與農業勞動力結構。針對具國際競爭潛力之關鍵產業,應就利基市場,建構農產品國際行銷模式,推動全球行銷布局。

三 . 打造優質新農村,提升農業人力素質

  農村永續經營不僅要營造良好生活空間,更需以人為本,兼顧產業經濟、文化資產及生態環境之均衡發展;農村社區再生工作在法制體系與執行制度更趨完備後,秉持由下而上精神整體規劃,並循序推動農村在地人力培訓與軟硬體建設,以形塑農村多元價值,亦期藉此吸引優質人力返鄉,打造優質新農村。

  休閒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生態與文化的農業服務業,近年具悠遊慢活特質的農業深度旅遊漸受民眾青睞,打造優質農業旅遊環境,透過「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加速提升服務品質,推展農業體驗學習,開發具地區特色的農業主題遊程及旅遊商品,推動「高鐵 + 農場」或「機票 + 農場」便利行,並開拓國內外市場,促進休閒農業之加值發展。

  優質人力資源是產業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亦不例外。將持續完善農民學院系統性農業訓練體系之建置,訂定農業職能及農業經營專業能力檢核基準,鼓勵農民終身學習;亦積極鼓勵青年及農家後繼者從事農業經營,培育能穩定經營且具有營運效率及競爭力之專業農業經營者,活化農村人力;同時鼓勵農村高齡者退休後在地快樂的創新學習與傳承經驗,展現豐饒的生命力與農村人文特色。

四 . 維護農業生態及環境,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

  為建構穩定、安全及永續之生態環境,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計 85 處,面積達 108 萬 9,233 公頃,將持續建構陸域及海洋自然保護區系統,強化外來生物與疫病處理,維護棲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並厚植森林資源,增進碳匯功能。提升坡地防災監測與預報能力,加強災害救助效能,以硬體減災與軟體防災方式,加強集水區保育治理及治山防洪,協助強化農村社區自主防災能力。

  為維護農業優質生產環境,鼓勵推動永續農法。推動責任漁業,在「海洋興國」施政理念下,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提升資源研究能力,以及輔導漁業養殖業者合理利用水土資源。

. 紮根與希望

-紮根當下,前瞻未來, 問未來果,今做者是。

  在 97 年金融海嘯爆發一年後,台灣景氣逐漸脫離困境, 99 年 GDP 成長達 10.88% ,為 24 年來最高,投資也比前年成長 33% ,為 45 年來最高。農業受農民高齡化、耕地規模細小零碎及易受異常氣候影響等因素限制,雖難以在短期間大幅躍進,然精緻農業產值仍較 97 年成長 15% ,於 98 年受莫拉克風災重創後亦能有 10.2% 的成長。

  回顧過去就如按下相機快門,呈現當下結果,每一個果都代表了無數的耕耘灌溉,或許有些果實還沒成熟,但生機盎然。 植物品種權 與 歐美日澳等國相互受理申請,並簽署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在農產品全球布局跨出重要的一步,是 透過營造有利氛圍與積極協商談判的結果 ;兼顧消費者與農民的安全農業雖然還有許多要努力改善,但依農民經營能力與市場需求導向的多元推展策略已見整體擴大成效;以經營規模與人力結構調整為目標的 「 小地主大佃農 」 ,結合了鼓勵連續休耕地活化措施,從試辦、制度建構到全面推動,雖存在耕地三七五減租觀念深植以及留下一分地農保資格的困境,然樂見雲霧漸開,許多年輕農民從 farmer 變成 manager ;農村再生歷經千場說明溝通終獲支持,一千五百億基金元農再基金不是金雞母而是具有使命感的沉重責任。

  在寶島台灣雖然還沒有深切感覺缺糧危機,但是以熱量計算 32% 的糧食自給率卻是不容忽視的國家級戰略課題,氣候變遷及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管理等亦然,這些課題均如「水煮青蛙」,必須及早因應並建立共識,從精緻農業、氣候變遷農業因應對策、糧食安全對策、中長期農業政策等,無不是影響深遠的先期策略規劃。我們期待農業的核心價值由單一轉為多元,建立全民共享並尊重在地農業非經濟性貢獻的共識。我們期待將傳統農業由生產朝向綠色生態產業與服務業發展, 使台灣農業不僅成為在地化的生活產業,也是全球化的卓越產業。

我們「敢」於 挑戰舒適圈的慣性,不斷思考制度紮根與前瞻創新作為

我們「趕」著 推動許多工作,因為擔心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我們「感」謝 在各崗位的農業阿甘,沒有大家「抬頭」苦幹與當責精神就無今日果

我們很努力,我們可以更好,讓我們做伙來打拼!感謝並請

繼續給予支持與鼓勵!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0-06-17: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