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再現黃金水鄉南埔村~水保局台北分局農村營造課

人事室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曾是當地的穀倉。當水保局台北分局農村營造課初接觸這裡,發現它和一般農村相似,人口外流嚴重,村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

  一百多年前,先民從北埔冷泉的源頭開鑿水圳,引水至南埔灌溉,使這裡種出金黃色的稻田。從大坪溪源頭至村裡,主線、支線加起來約 9 公里,南埔居民的灌溉和生活,全靠這條興建已逾百年的南埔圳。南埔村位在中下游,能得到的水量一年比一年少,村裡半數農田被迫休耕。

南埔村民有個夢,想要喚回南埔圳的水,重現黃金水鄉的榮景。

為了讓水圳回來,他們決定休耕

  南埔村的現任村長曾任社區總幹事,是個熱血青年,在水保局推行培根計畫時,帶著村子做了不少事情,令農村營造課覺得這是個很有潛力的地方。民國 97 年,南埔村被選定為全國 14 個農村再生試辦區之一,再度與農村營造課結緣。

  事實上,近年來為了爭水,農民之間時起爭執,大家慢慢體悟,南埔圳的水一天不回來,哪怕社區的硬體再好,農田的生命力也不會回來。藉由水保局的培根課程和農村再生,南埔村的居民開始自主性的思考,高達 95% 的人認為水圳修繕是社區再現昔日風華的關鍵,並全體一致決議休耕一年,把水圳找回來。

  休耕,這決定看似輕鬆,對「不耕作便無法生活」的老農來說,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也是多大的犧牲!農村營造課的夥伴下定決心,要幫村民重拾以往的希望和活力,就從水圳著手吧!

「要是換成其他單位來,我們大概早被放棄了。」

  修理水圳是農田水利會的權責,而水圳的源頭又歸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沿途還經過不同地主的私有地,許多地主希望把水圳的過水路面移開一點,最好還地於他。

  公務部門的聯繫,是村民們最擔憂的,農村營造課主動擔任溝通協調的窗口,一面爭取經費,一面和水利會、河川局協調;至於私有地的問題,則交由村長去溝通,懇請對方以大局為重。

  後續的水圳清淤、親水空間的規劃、水圳路線的調整,都得歷經反覆協調,有時候,連村民都討論到疲憊了。農村營造課位在台北縣新店市,主辦同仁每星期要跑南埔村好幾趟,晚上也在接他們的電話,當事情一件件被解決,村民不敢置信,這批公務員還陪在他們身邊,居然沒有退場!

南埔村民都說:「要是換成其他單位來,我們大概早被放棄了。」

四個加起來三百歲的老人決定冒險

  以前搶修南埔圳總是治標,哪裡坍方就修哪裡。現在大家決心治本,從下向上找原因,終於發現,中上游有 21 個隧道,因年久失修,加上九二一地震後部分崩塌,有的溝底滲漏,有的堵塞,難怪水流量變小。

  水圳需要清淤,但這不是簡單事。每個隧道的高度不一,有些能在裡面站直做事,有些得匍匐爬行,而且需有隧道經驗的人才能修,畢竟很多段坍方嚴重,大家都不敢進去,甚至要考慮氧氣問題。

  正巧,村中有位耆老當過礦工,對於隧道生態較瞭解,另外 3 位老伯也自告奮勇來清淤。這 4 位老人的年紀加起來,已超過 百歲,為了村子的前途,他們決定冒險。

  帶頭的耆老進入隧道前,總要大家在外面等,自己先進去探勘,判斷氧氣是否足夠,確認安全了才讓同伴進來。這 4 位老人家,把隧道從頭到尾走一遍,把會堵塞或導致坍方的關鍵節點統統整理過,水圳經此整修,水量大幅增加了,帶給村子無比的鼓舞,其他村民也開始捲起褲管和袖子,主動整理附近的環境。

  這些老人謙虛地說,為了村子的未來,這些都是該做的。況且有感於傻村長的熱情及農村營造課的熱心,看到年輕人這麼拚,他們老人也就豁出去了。

扶老攜幼,全村一起把水車修好

  北埔山多平地少,早在南埔圳開濬以來,就利用水車把水位較低的水,打到地勢較高的農地裡,所以水車是南埔村的一部分。該村的水車達人 80 多歲了,修繕一座水車需費時半個月。為了不讓水車的修復技術就此失傳,村長發起共同來修水車的活動,沒想到大家都主動來幫忙,在水車達人的指導下,只花半天就修好了。一起動手時,男生力氣大就搬東西、修水車,女生就打掃周邊環境,另外一批人負責煮東西、準備茶水。活動結束後,大家都很高興,七嘴八舌地討論下次還能做什麼,但整體氣氛已經不同,因為向心力被凝聚了。

  休耕時間,多出來的時間,農村營造課趁機宣導有機無毒的概念。此外,也預期到水圳穩定後,耕作的人數和面積都將增加,除了往黃金水鄉的目標邁進,大家的耕作觀念也需要提升,於是請來農業改良場的專家幫忙做輔導。

  每週三晚上,村長也會安排些課程,邀請老師來上課,或利用這時間和大家一起勾勒遠景。也曾利用白天,帶著大家去生態農場觀摩,看別人不用農藥也能讓農業蓬勃。村子裡請來音樂老師,教導老人學習節奏、練習打擊樂器,把大家組成打擊樂團。

  農村營造課和村長有共識,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在水回來之前,先和村民把觀念好好溝通。

用陪伴,等待村民湧現想法

水回來,南埔村又活過來了。

  外出打拚的年輕子弟,發現故鄉又能耕作了,生活環境也日益進步,開始有人搬回來。也有竹科工程師辭掉原來的工作,攜家帶眷,選擇在南埔村定居,同時熱心投入社區事物,很快變成這裡的一份子。

  有水耕作很好,但年輕人想要更多。他們告訴農村營造課的夥伴,很嚮往小時候的農村景象,很想回復那種「古早味」—環境單純,生活悠閒,人心純樸,透過有機,讓人和土地之間有更和諧的關係。

  大家一起把夢想描繪得更清楚了,晚間七、八點鐘,每個家庭不再守著電視機,孩子們不再迷戀網路,而是各自走出來,到廟埕前「鬥嘴鼓」,一邊看孩子們奔跑玩耍,一邊聽著蟲鳴、鳥叫和蛙唱。他們還希望,營造古老農村的這個想法,可以獲得來此遊客的認同…。

  農村營造課張志安課長曾告訴村民:「社區發展要由在地人決定如何運作。你們要去想,究竟哪些人、事、物可當做社區的資源。農村營造課只是促成大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的做法,要由下而上,靠你們自己去思考。」

  有時,心中明明有答案也要忍住,只能透過反問和提醒,等待村民學習思考,用陪伴,等待他們湧現想法。

  農村營造課和南埔村站在一起,獲得村民的認同,相信政府是關心、尊重他們的,而他們,真的能決定自己家園的樣子。

社區媽媽在洗衫亭洗衣,潺潺活水,帶來了社區全新的生命力

社區媽媽在洗衫亭洗衣,潺潺活水,帶來了社區全新的生命力

社區居民齊心協力打造守護南埔這一片世外桃源

社區居民齊心協力打造守護南埔這一片世外桃源

孩子純真的笑顏,讓農村聽見歡笑、看見活力

孩子純真的笑顏,讓農村聽見歡笑、看見活力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2-17: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