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與民眾生活密切關聯,過去農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近年因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度與強度增加,使資源保育與糧食安全議題受到全球關注,農業生產的安全與安定性,以及生態與生活的多功能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同時,國際經濟加速區域整合,邁向高度自由化,故農業必須兼顧產業效率、環境友善、農民福祉、農村生活與文化存續等多重面向,發揮現代農業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及國土保安等多功能角色,並確保在自由化的浪潮下化危機為轉機再出發,是更加艱鉅的挑戰!

  本會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施政方針,推動精緻農業發展,從建立責任農業維護消費者健康與永續環境、發展科技農業打造效率優勢產業並拓展農產外銷,推展樂活農業加速農業升級,強化服務水準與品牌效益。同時加速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及農民學院等重要施政之落實,擬定氣候變遷之農業因應對策、糧食安全對策及中長期農業政策,並制定農業基本法草案,以期彰顯農業多元功能及尊重農民對農業多元價值之貢獻,均是影響深遠的先期策略規劃。

維護糧食安全,打造無國界糧食安全防護網

  我國2010年糧食自給率為31.7%(以熱量計),但主要糧食包括稻米、蔬菜、水果、肉類、漁產等自給率均維持在80%以上。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2011年5月召開跨部會「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訂定2020年提高糧食自給率達40%之目標,導引長期產業與水土資源利用戰略性規劃;並倡議建立APEC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建構亞太區域糧食安全防護網。

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37年來首次開辦濕穀收購

  2011年第1期稻作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並自2011年2期作起補助農民所繳公糧烘乾、堆疊等費用每公斤乾穀2元,並可以繳濕稻穀,打破37年來只收乾稻穀規定。

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提高國產農產品消費

  推廣「鮮享在地」,宣導國產農產品在地消費,避免過度依賴長途運輸的進口食品,並符合節能減碳環保概念,兼具活絡農村經濟與維持生態平衡功能。

增進農產品出口,全球布局

  2011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為46.6億美元,較2010年成長16%。以蘭花為例,我國為全球唯一蘭花可以附帶介質銷往美國、紐、澳國家,2011年蝴蝶蘭外銷出口值為9,847萬美元,較2010年成長19%,展現臺灣蘭花產業競爭力。

兩岸簽訂ECFA,掌握兩岸直航新商機

  兩岸開放直航、活魚運搬船直航大陸15處港口,並簽訂包括檢疫檢驗、漁船船員勞務、經濟合作(ECFA)、智慧財產權保護等16項兩岸協議。2011年農產品早收品項外銷大陸金額達1.26億美元,較2010年成長1.3倍,其中石斑魚活魚外銷大陸(含香港)達新臺幣35.8億元,較2010年成長49%,發揮經濟地理戰略優勢,開啟農產品出口新商機。

推動農村再生、增進農民福利,創造農村新生命力

  2010年8月「農村再生條例」公布施行,辦理培根計畫,加強農村人力培育;至2011年底,累計培訓1,920社區、87,431人次,有115個社區提出農村再生計畫。自2012年起,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調增為每人每月7,000元,以後每四年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建立制度化自動調整機制。並於2011年11月依各種農作物的特性及生產成本,調整天然災害救助項目歸類及提高救助金額。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成立「農民學院」引進青年農民

  為擴大農場經營規模,引進青年農民,自2009年5月起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至2011年底,大佃農總體經營面積8,433公頃,平均每戶耕作面積8.4公頃,為現行臺灣平均每農戶農地面積1.1公頃之7倍。為提升農業人力素質及加強農業後繼者之培育,設置農民學院,以系統性之課程規劃,搭配農場見習實作訓練,提供農民完整之農業訓練課程。

  回顧過去就如按下相機快門,呈現當下結果,每一個果都代表了無數的耕耘灌溉,或許有些果實還沒成熟,但生機盎然。植物品種權與歐美日澳等國相互受理申請,並簽署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在農產品全球布局跨出重要的一步,是透過營造有利氛圍與積極協商談判的結果;兼顧消費者與農民的安全農業雖然還有許多要努力改善,但依農民經營能力與市場需求導向的多元推展策略已見整體擴大成效;以經營規模與人力結構調整為目標的「小地主大佃農」,結合休耕地活化措施,從試辦、制度建構到全面推動,讓許多年輕農民從farmer變成manager;「農村再生」歷經千場說明溝通終獲支持,一千五百億元農再基金不是金雞母而是具有使命感的沉重責任。

  臺灣農業優勢在優質的人力與技術,如何運用此優勢,開拓國際新商機與新市場,創造農業發展動能,是值得思考的課題。如何透過農業科技輸出、休閒農業國際化、運用ICT與綠能發展農業雲及新型態農業,結合土地、技術與人力,營造優良的農業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農業,以及農業價值鏈跨領域整合等作法,建構年輕、有活力、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之樂活農業,是未來富民經濟的重要方向。期許來年的農業施政能更加精益求精,引領臺灣農業持續創新與國際化,把臺灣農業的光榮找回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任委員簽名  謹識

2012年3月 

  • 回上一頁
  • 101-04-30: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