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真心陪伴 擁抱夢田-中苗農村社區的夢想起飛

水保局臺中分局 徐森彥.曾美冠

打造一個有陽光的希望農村

  有很多人雖然家裡不務農,但對我們的農村卻有股疼惜的情懷。過去的年代,有些農人很窮苦,得拿「地」來換「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物資以求溫飽,甚至變賣田產以栽培兒孫,這種望子成龍脫貧求富的盼望,是早年農村裡時有所見的景況,真是一種令人心酸的悲歌。但也有許多農人仍克勤克儉地守著祖先留下來的農地祖產,一輩子風吹雨打的辛勤,卻換不到一家人的豐衣足食 … ,想到學校老師常說「有土斯有財」,我們要如何才能幫助這些農村裡的人們以其根著的土地創價圓夢?

  隨著時代變遷,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許多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去外地求學,學成後則在他鄉就業,甚至定居生活;時間久了,這些農村的子弟們對故鄉的印象也漸漸地模糊了,甚至於產生負面的印象和認知~「破敗的屋舍以及孤獨的老人」。

  「農村再生政策」是令人雀躍的政策;「培根」是點亮了農村的燈,當農村有愈來愈多亮點,就是人心轉變的開始。人心變了,農村的靈魂也會跟著改變,居民有感動,農村就會有幸福。而如何打造一個有陽光的希望農村呢?就是讓農村掌聲多、笑聲多、歡樂多,讓他們享受每一刻;因為最美好的風景不在路上,是在家人的臉上,旅途中,難忘的往往不是沿途美景,而是與家人共享的幸福記憶,不是嗎!

靈魂參部曲 找出幸福味

  農村社區靈魂的轉變有參部曲~「首部曲:找出過去的亮點故事」、「貳部曲:保留現在的文化精髓」與「參部曲:機會就藏在農村的每個創新裡」;「找出過去的亮點」、「保留文化精髓」是水保局的既定方向,我們藉由「培根計畫」主動走入農村社區,為求根留社區,我們「軟硬兼顧」,透過農村再生相關計畫,以及鼓舞引領年輕人返鄉等措施,加上大專生洄游和學界的協助,以扶持每一個社區。過程中有各單位一起努力以及水保局伙伴們真心的陪伴,社區已愈走愈穩。而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是願景導向、打破成規、追求簡約、跨域整合、時時因應修正等,以洞悉及把握農村社區需求,因為機會就藏在農村的每個創新裡!

一 . 農村要更美

 過去農人態度謙卑自認不懂美,但有日本學 者東正則教授告訴我們「社區也可以有美學」,所以,接下來我們要「提升農村的美學」。我們曾經做過一件事,就是由水土保持局邀請中日學者在臺中市新社區馬力埔社區裡找出老、中、青三代在地人各 10 人,每人準備一台數位相機,早上 5 點到傍晚 5 點,請大家拍出自認社區裡最美的和最醜的照片各 10 張,分組討論後,以簡報就最美的和最醜的照片說明之。

  在過程中,我們可以由這些照片取得景物或情境找出重疊之處,這就是在地的社區共識。同時,我們也發現,對老人家來說,美與醜結合的因素是複雜的,而中年人看到的是未來,至於年輕人,則是為社區找出希望。經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得以和居民共同找出社區窳陋、破敗空間,用減量步驟慢慢移除、更新或美化,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另外,將不好的剔除,讓美好的事物愈來愈多,自是美事一樁,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以開放方式取得共識的過程,將提升社區認同 ,留下來的美好,必將更受重視。

二 . 農村敢大聲

  所謂「培根」其實也意指著「陪伴,從根本做起」,我們從「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到「再生班」,一路相伴;而社區從「聚在一起討論社區未來」到「找社區故事」建立認同,再到「僱工購料一起做在地事」,進而「串連文化傳統並擬計畫執行」,一直以來「培根計畫」是我們凝聚社區共識的方法。事實上,「認同」這兩個字最根本的關鍵是「定位」與「本位」,也就是「定位明確」及「自我肯定」,但從過去的驢子世代到水牛世代,再到水蜜桃世代、草莓世代等等,要凝聚共識並非易事,這當中,社區領導人更扮演著關鍵角色。

  和農村的互動過程常讓我們深受感動,即便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困難,他們總能突破、持續進步,像是「薑麻園」有一群年輕人返鄉延續了社區生命的意義,「流東社區」為照顧老人,成立「老人關懷中心」,都值得學習。一直以來,臺中分局對農村發展以及社區自主的態度是「關心,但完全尊重」,未來,我們將持續協助「社區自主」概念的強化,有認同就敢大聲說「我是農家人」,我們是一家人!

三 . 要走向永續

  還記得田地的溫度嗎?你可能忘了,夜裡田地的溫度仍是熱的,但風卻是涼的,親近大地就能更瞭解大地。走向永續意味著建立人與土地的倫理關係,將閒置土地活化再利用,發揮土地存在的價值,永續經營。在社區發展的歷程中,我們經常鼓勵大家「不要怕把夢想講出來」,因為講出來才有機會讓別人來幫忙,而當這個夢想是很多人共同的夢想時,就會有很多 人來幫忙,一個社區要有生命力、要永續發展,也要有作夢的能力。

農村再生幸福 WAY 在地自主量能

  80 年代初期,大臺中及苗栗地區尚未有較具特色的農村發展路線,在 90 年代農村相關計畫漸趨成熟,臺中分局(時為水土保持局第二工程所)便於推動農村地區環境改善的相關計畫中,以貫穿 苗栗三義鄉往大湖鄉的 130 縣道,作為農村發展的示範區域。

  在 130 線上可以體驗苑裡山腳社區的經典「藺編」、三義雙潭社區木雕老師父一條街,沿縣道往上的薑麻園地區雲海繚繞,後方雲洞山海拔約七百公尺處的瞭望台視野廣闊,可遠眺山林美景,通達的健行步道深入林間,可享森林浴;登上瞭望台或找個視野無礙的位置,盡攬清晨的雲海日出,黃昏的落日餘暉,在虛無飄渺的雲霧山嵐間,薑麻園地區可謂氣象萬千。

  薑麻園地區內還有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居民信仰中心-「聖衡宮」。供奉關聖帝君的聖衡宮祭祀圈涵蓋了大湖、三義、卓蘭地區,全省慕名而來的信眾,更為數可觀。匯聚了人、文、地、景、產的 130 縣道,宛如一顆蒙塵璞玉,只待稍加琢磨,就能透出其瑰麗的原色。

培根種希望 農村現光芒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推動各項建設計畫及補助之餘,水土保持局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培根計畫」。從 93 年以「實驗、示範」為起步,歷年目標為: 94 年「深根(耕)、萌芽」、 95 年「成熟、普及」、 96 年「成果推廣、收割」、 97 年「擴大參與培訓」。

  以「擴大參與人力培育」為目標, 97 年起水土保持局開始擴大社區培訓,除了在當年度將「再生班」導入課程中,更開設「農村再生專員班」,希望能發掘在地人才並培訓出具溝通管理、農村規劃、建設、經營、電腦文書處理能力的「農村再生專員」。

  98 年則是以「加強農村再生觀念及促進農村規劃的過程與實質內容」為目標,提升農村社區居民擬定農村再生計畫的能力,也培養在地居民水土保持正確觀念及農村規劃的知識與技術。

  農村再生中程計畫( 98 至 101 年度),是以全臺灣現有的農村社區為核心,融合「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農業施政理念,推動農村朝向產業、土地活化利用、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等整體性發展。計畫強調農村社區內部的活化及整體環境改善,希望能突破農村長期窒息性的發展瓶頸,照顧留在農村社區的弱勢農民,還給農村榮耀,進而引導外出的子弟回鄉以促進農村的活化再生 ,共創農村新價值;長 遠而言,要重建人與土地和諧共處的生命秩序,打造讓都市人流連往返的富麗新農村。

  培根計畫的目的在於透過農村現有組織,共同致力於農村自主營造的推動,以凝聚農村整體發展的共識。過程中,我們鼓勵農村居民收集、整理在地既有資源,參與農村規劃、設計與建設過程,以加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另外,為追求「展現地方人文景觀特色,創造休憩空間」願景目標的實現,農村必將生氣盎然、充滿活力。

  對水土保持局而言,只要有興趣的農村社區(非都市計畫區)都可以參加培根計畫的訓練。考量培根學員的便利性,也為了讓更多在地居民有機會參加培根課程,特別安排專業講師下鄉到各個農村上課輔導,配合農村居民的生活作息,上課時間通常在晚上或農閒時間,除了地點、時間的考量外,上課內容也針對不同農村特色量身打造。

  整個培訓課程分為「關懷」、「進階」、「核心」及「再生」四個階段,透過這四個階段的訓練,社區居民從認識自己的家園開始而懂得關懷與付出,藉由專業的訓練,試著規劃自己社區的願景,最後,還可以發展自己農村的特色、解決在地問題。

  社區居民只要依序完成「關懷」、「進階」、「核心」、「再生」這四個階段課程後,就能參加專員班的培訓,取得農村營造專員的資格,這些農村營造專員來自各行各業,各有各的專長,除了主動參與地方願景規劃之外,他們以培根計畫的精神,帶領社區居民,將自己的農村社區發展成一個創力、活力、魅力的新家園。

 在推動農村再生政策的歷程中,我們透過真心陪伴,因為在我們每個人心裡有一畝田、每個人心裡有一個夢,與伙伴們共同擁抱夢田,期待讓中苗農村社區的夢想乘著農村再生起飛,那是我們心裡一個美麗不醒的夢。

真心陪伴~參與苗栗縣流東社區與社會婆婆媽媽下廚炒菜,流東社區總幹事吳梅蘭(右)、徐森彥分局長(中)及社區媽媽劉松妹(左)快樂上菜

  真心陪伴~參與苗栗縣流東社區與社會婆婆媽媽下廚炒菜,流東社區總幹事吳梅蘭(右)、徐森彥分局長(中)及社區媽媽劉松妹(左)快樂上菜

在果園、公共活動空間 … 等 找出在地最美和最醜之處都是本次活動的重要課程

在果園、公共活動空間 … 等 找出在地最美和最醜之處都是本次活動的重要課程

馬力埔社區一隅~可窺見其生產生活生態兼備的農村之美

馬力埔社區一隅~可窺見其生產生活生態兼備的農村之美

100年度培根計畫僱工購料-苗栗縣大湖鄉栗林社區

100 年度培根計畫僱工購料-苗栗縣大湖鄉栗林社區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8-17:8,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