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臺灣推動華盛頓公約鸚鵡管理與貿易現況

林務局 翁嘉駿.
台北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主任 吳郁琪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 唐品琦

  全世界鸚鵡 約 300 多種,牠 擁有亮麗的色彩,並且具有高度的學習能力與靈敏的反應,其智商約等同於 2 、 3 歲小孩,與其他寵物相比壽命較長,在人為飼養環境下,大型鸚鵡通常可以活 30 至 50 歲,小型鸚鵡則活 7 至 10 歲,長久以來被人們當作伴侶寵物。

  鸚鵡依頭部有無可活動冠羽、是否具膽囊、羽色、羽毛是否折射光線、食性及覓食行為等特徵,分為鳳頭鸚鵡科( Cacatuidae )、吸蜜鸚鵡科( Loriidae )及鸚鵡科( Psittacidae ) 3 科。 大部分鸚鵡集中分布於南半球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分布於溫帶地區,且每種鸚鵡具有特定的食性及棲息特性,其分布主要與覓食及生殖棲地息息相關;但是人為開墾、伐木及採礦造成棲地消失而威脅其生存。另盜獵走私更是使鸚鵡野外族群量下降的一大因素,野生鸚鵡通常一年只產一窩,生殖率很低,但由於許多大中型鸚鵡的售價昂貴,且在龐大的市場需求量之下, 南美洲 等地常有獵人盜獵雛鳥販運至已開發國家出售牟利,加速了鸚鵡瀕臨絕滅。所以,鸚形目現生所有種( PSITTACIFORMES spp. )皆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 CITES )附錄名單。

鸚鵡輸出入相關規定

  鸚形目現生所有 種, 除 桃面情侶鸚鵡 ( Agapornis roseicollis )、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us )、玄鳳鸚鵡(Nymphicus holandicus )和玫瑰環頸鸚鵡(Psittacula krameri ) 4 種 外 ,皆列入 CITES 附錄物種, CITES 附錄一物種亦依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保法)第 4 條規定公告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CITES 附錄二物種公告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爰此,野生鸚鵡依野保法第 24 條規定除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之私立動物園供教育、學術研究之用外,一般民眾不得進出口;未依野保法第 31 條規定取得,亦不得持有,在公開場所陳列展示或買賣亦需依同法第 35 條規定申請同意。

  惟 CITES 附錄二及少數附錄一之人工飼養、繁殖鸚鵡並未依野保法第 55 條公告適用該法,所以這些鸚鵡人工繁殖子代只要符合 CITES 及瀕臨絕種動植物及其產製品輸出入管理辦法規定,檢附輸出國核發之 CITES 證書即可合法輸入,其中附錄二種類標註其來源為「 C 」人工繁殖個體(少數為「 F 」第一世代),附錄一物種則其來源標註為「 D 」商業養殖個體。這些個體於國內飼養、繁殖、利用、陳列展示、買賣皆不受野保法規範。業者辦理輸出或再輸出時,則須檢附由國貿局核發之 CITES 證書,其輸出入皆不需農委會的同意文件。

  CITES 附錄物種,除進出口需有適當且有效的許可證外,締約國每年需向秘書處申報每年 CITES 物種的貿易記錄,由 UNEP-WCMC (聯合國環境部 - 世界保育監測中心,以下簡稱 WCMC )整理與管理。 WCMC 的資料記載不同物種與貨品形式(如:活體)的進出口,計量單位依據不同貨品而定,但沒有進出口值的紀錄。鸚鵡活體的進出口計量單位通常為「隻( HED )」。由於臺灣尚未向 CITES 秘書處申報每年的 CITES 附錄物種貿易紀錄,因此 WCMC 資料庫中關於臺灣的貿易資料部分,是由臺灣的貿易相對國申報的。

  臺灣雖非 CITES 締約國,但為保有 CITES 物種合法貿易的權利,仍依據 CITES 的基本規範指定國貿局為臺灣的 CITES 貿易管理機構,農委會為臺灣的 CITES 貿易科學機構。做為臺灣 CITES 貿易的管理機構,國貿局最重要的 2 項工作為:核發 CITES 物種貿易的許可證明文件,及在海關的支援下,彙整臺灣在 CITES 物種貿易的進出口資料。 農委會林務局每年接受國貿局委託,由縣市政府組成專家小組協助查證輸出場鳥種及預估年度繁殖量,作為國貿局核發 CITES 輸出許可證額度依據。

臺灣的鸚鵡輸入現況

  民國 80 至 90 年臺灣經濟繁榮,國人對於新興寵物需求大增,進口大量鸚鵡作為寵物鳥,整合 WCMC 資料庫與國貿局提供資料, 90 至 100 年的 11 年間,臺灣從 20 個國家進口約 200 個物種,超過 18 萬隻的鸚鵡。臺灣輸入的 CITES 附錄物種鸚鵡從 90 年起逐漸增加,至 94 年達到高峰,超過 48,000 隻; 95 年起國際爆發禽流感,除許多國家列為禽流感疫區無法出口鸚鵡外,民眾也因擔心飼養禽鳥造成人感染禽流感,而降低飼養需求,致使該年度鸚鵡輸入量劇降至 12,000 多隻,96 年至 98 年降低至約 5,000 多隻;近年又開始恢復民眾飼養鸚鵡風氣, 99 年從 8,000 多隻提高到 100 年的 10,000 多隻。

臺灣主要從新加坡、荷蘭與馬來西亞進口,各占臺灣總進口量的 57.8% 、 19.2% 與 10% 。 90 至 92 年和 94 年,荷蘭是臺灣鸚鵡的重要來源國,占總進口數量的 63-64% 。而 95 年時因臺灣輸出至英國引發感染禽流感爭議,歐盟禁止從臺灣輸入鳥類,臺灣亦禁止從歐盟輸入鳥類,直至 100 年防疫檢疫局修正輸入鳥類規定,才有業者從荷蘭少量進口。而新加坡從 90 至 91 年的 10% 左右,至 92 年增至 23% , 93 年起開始獨占鼇頭,躍升至 68% ,之後每年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至 97 年的 97% 。原因為新加坡掌握亞洲航空轉運中心優勢,國內全力發展中途畜養農場,雖不自行繁殖幼鳥,但許多原產國將繁殖幼鳥運至新加坡完成隔離檢疫,待符合各國檢疫條件後即可輸出。臺灣為發展新興鸚鵡市場,則是蒐集種鳥繁殖後再出口到日本,而向新加坡進口大量種鳥。

  依國貿局通關資料,統計分析於 97-100 年輸入至我國之鸚鵡類別(表 1 )。結果顯示以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 )之 6,444 隻居冠,其次是和尚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 )與太陽錐尾鸚鵡(Aratinga solstitialis )居次,分別為 4,791 隻與 2,700 隻。經與業者訪談結果,近年這些進口個體大部分因價格因素,大部分被繁殖場收購後並未流入一般市場,市面上所販售者大部分為價格較低廉之臺產幼鳥。

臺灣的鸚鵡輸出現況

我國自 60 年代起即有人工繁殖觀賞鳥出口,以往為馴養燕雀目為主,如十姐妹(人工雜交種)、金絲雀、錦花、胡錦、文鳥(爪哇雀白化馴養種)等物種。另中大型鸚鵡因生性聰穎、互動佳,原為歐美國家重要伴侶動物,原本國內即有輸入 CITES 附錄二之人工繁殖鸚鵡作為寵物飼養,因價格昂貴,逐漸有人繁殖, 市場陸續出現國產鸚鵡,並逐漸發展出口。

  90 年至 101 年的 11 年間,臺灣向 15 個國家出口超過 70 個物種,超過 97,000 隻的鸚鵡;主要輸出至日本與新加坡,各占臺灣總出口量的 61% 與 27% 。日本寵物飼養風氣盛行,飼養技術進步,偏好飼養 30 日雛鳥,藉由育雛的過程培養與寵物深厚的感情;臺灣與日本的地緣關係,占有地利之便,可由航班的安排將幼雛在容忍不餵食時間內空運至日本,其他生產鸚鵡國家無法與臺灣競爭,使日本成為臺灣鸚鵡輸出主要市場。

  由 WCMC 資料庫 90 年至 99 年資料顯示,臺灣輸出的鸚鵡僅有 132 隻為再出口;其餘 99.86% ( 97,101 隻), 72 個物種的鸚鵡標示為「人工繁殖」,自臺灣出口。以 97 年時臺灣未受禽流感的影響下,出口品種以情侶鸚鵡屬( Agaporni spp. )為大宗,約 13,000 隻,其次為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 )約 1,000 隻,而 橫斑鸚鵡(Bolborhynchus lineola )、綠頰錐尾鸚鵡(Pyrrhura molinae ),太陽錐尾鸚鵡(Aratinga solstitialis )也有 500 隻至 800 隻的量。 (表 2 )

  臺灣輸出 CITES 附錄物種鸚鵡時增時減,平均每年約 1 萬多隻。惟 98 年及 99 年處於歷史新低點,原因乃臺灣 98 年下半年度出現禽流感疫情,日本禁止臺灣活禽出口;失去日本這個重要市場,減少 6 、 7 千隻的輸出量,加上我國中、大型高價鸚鵡如灰鸚鵡以日本為主要出口國,造成業者重大損失。雖然近年因印尼、馬來西亞風行飼養情侶鸚鵡, 100 年出口量達 14,000 多隻,但大部分為小型鸚鵡,整體產值無法與過去相比。

未來發展

  以近 10 年來鸚鵡輸出入紀錄,從統計數量來看,臺灣從 97 年起帳面上輸出量超過輸入量,但以產值來看輸出值還是遠低於輸入值,分析其主要原因,為臺灣輸出物種還是建構在 80 年代所發展的小型鸚鵡,如情侶鸚鵡、小鸚及太陽鳥等,雖出口量大,但單價低,而進口種類皆屬中大型高價鸚鵡,價格至少差 5 倍以上,產值當然無法相比。經訪查發現,這幾年因鸚鵡價格上揚,業者預期有利可圖,且對外銷市場過度樂觀,因此呈現極高的比例流入繁殖場,以 97 、 98 、 99 年度申請出口查證鳥場分別為 21 、 25 、 54 家, 100 年度暴增為 118 家,種鳥約 2 萬對,如果外銷市場無法擴展,內銷又無法消化,將來不無崩盤的可能,業者應多加注意。

  禽流感現今仍為影響臺灣鸚鵡繁殖業最大因子, 95 年起臺灣開始嘗試繁殖中大型鸚鵡,以灰鸚鵡為例,進口量逐年遞減, 97 年出口至日本 1,000 多隻,其他如錐尾鸚鵡、橫斑鸚鵡亦有 2,000 多隻,可惜因禽流感因素停止輸日,整體輸出量急速下降。但這也反映出臺灣鸚鵡外銷系統過度集中的危機,業者表示目前最主要限制因子為航班問題,一些不考慮禽流感疫區的國家,想跟臺灣訂購鸚鵡的國家,卻因無直達航班造成無法出貨而放棄了。而臺灣輸出日本以 30 日齡雛鳥為主,像韓國及美國要求則為 3 月齡以上可自行進食幼鳥,因雛鳥要養至 3 月齡需較高人力成本及技術,這樣就喪失價格優勢,而且日本最近亦再修正規定,只能輸入能自行進食的幼鳥,所以業者應盡速改善飼養技術,提升 3 月齡前的育成率,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

  為拓展市場,我國積極申請「商業用家禽以外之豢養鳥類( captive bred birds )」輸入歐盟,期待可以為鳥類貿易打開另一扇門,然歐盟執委會於 2010 年 5 月 17 日至 24 日至臺灣評估商業用家禽以外之豢養鳥類輸入歐盟之動物健康狀況,其結論為對於國內繁殖鳥場之相關檢查與監測程序不完整,缺乏人工繁殖的認證以及飼養場的標準化,故尚不允許輸入歐盟。因此,有必要對國內鸚鵡繁殖場進行通盤之調查,並且協助建立其飼養管理程序,尤其是鳥隻之繁殖紀錄與來源認證,以爭取將臺灣鸚鵡繁殖場得以通過列名於歐盟法規第 318/2007 號之允許輸入國之鳥場清單上,增加國內飼養場之鸚鵡外銷機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已與業者建立共識,並初步擬定「輸出人工繁殖鸚鵡證明審核規範」,未來實施後,可用於人工繁殖個體辨識及管理,亦委託中興大學執行「加強保育類鸚鵡人工繁殖場管理及技術提昇計畫」,以建立國內華盛頓公約鸚鵡場標準飼養繁殖流程與管理程序,並落實鳥隻之繁殖紀錄與來源認證,以獲得更多國家對我國人工繁殖鸚鵡之認可,擴大國際貿易市場增加業者收入,並建立臺灣之保育形象。

參考文獻

1. 唐品琦 , 2011, 加強保育類鸚鵡人工繁殖場管理及技術提昇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00 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 100 農科 -8.4.4- 務 -e2 )

2. 吳郁琪 , 2012, 台灣鸚鵡進出口貿易-如何避免成為國際洗鳥貿易的一個環節

我國輸出數量最大宗的費希氏情侶鸚鵡(黃登科攝)

我國輸出數量最大宗的費希氏情侶鸚鵡(黃登科攝)


非洲灰鸚鵡擁有高智商與優越的模仿能力,一直是寵物鳥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黃登科攝)

非洲灰鸚鵡擁有高智商與優越的模仿能力,一直是寵物鳥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黃登科攝)

表 1 97-99 年輸入至我國大宗品種鸚鵡數目統計

表1 97-99年輸入至我國大宗品種鸚鵡數目統計

資料來源:我國 CITES 許可證通關資料

表 2 97-100 年我國輸出大宗品種鸚鵡數目統計

表2 97-100年我國輸出大宗品種鸚鵡數目統計

資料來源:我國 CITES 許可證通關資料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1-09-18:5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