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

國際處 李蓮生 編輯

 1. 大陸拚命進口 攪亂全球米市

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稻米市場大規模與意外的買家。

過去數十年來,大陸稻米產量激增,大陸稻米銷量遠遠超過購買數量。不過,大陸身為稻米最大消耗國,如今則搖身一變成為主要稻米進口國。

據美國農業部指出,大陸於 2011 年開始加速進口稻米, 2012 年大陸進口創紀錄的 260 萬噸稻米,而 2011 年的進口量僅 57 萬 5,000 噸。在過去 50 年來,大陸僅有 4 年成為稻米淨進口國。

大陸瘋狂進口稻米,讓稻米產業深感困惑,並掀起一場論戰,分析師與交易商無不設法確認大陸需求突然激增的背後原因,以及可能對糧食價格與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

某些分析師認為,他們深信大陸瘋狂進口稻米,主因大陸消費者需求激增。他們認為,即使大陸連 9 年提高稻米產量,但仍不足以自給自足,餵飽大陸龐大的人口。如果他們的假設為真,大陸大手筆進口稻米,將是全球稻米市場歷經一場重大、持續改變的開端。他們認為這將引發稻米是否足夠之疑慮,影響所及,將持續推高米價。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 FAO )首席經濟家方程指出:「如果 2013 年的趨勢持續,令人憂心的是其他各國能否填補大陸稻米需求短缺的部分。」

其他分析師則認為大陸瘋買稻米的理由再簡單不過了。他們認為,大陸政府訂定的稻米價格遠遠超過全球市場的米價,大陸買家看出其中有利可圖,爭相向越南、巴基斯坦與印度購買稻米,再以高價在大陸國內出售。近幾個月來,這類的交易獲利更豐。交易商透露, 2012 年 12 月中旬,越南稻米的進口價每噸平均將近 410 美元,同等級稻米在大陸每噸可賣 635 美元。

倫敦研究機構資本經濟學公司( Capital Economics )商品經濟家皮尤( Thomas Pugh )指出:「實質上,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稻農將稻米賣給政府,但消費者卻買進口米。」影響所及,政府收購的稻米大多成為庫存,而不是經加工後拿來食用。隨著兩者之間的價格差距縮小,大陸稻米進口也將回落。

不論那一方論點為真,對米價均有重大影響。分析師認為,如果需求是由消費增加所驅動,這項改變可能推高未來數年甚或數十年米價。但是如果大陸瘋狂進口稻米是因應政府的定價政策,一旦這些政策反轉,國際米價恐將不堪一擊。

目前,米價多是由政府與大盤商所訂定。在美國,稻米期貨合約價格過去一年來一直在有限幅度內波動,大部分原因是大陸並未向美國買米。美國部分稻農已注意到大陸瘋狂買米,並紛紛力促美國農業部與大陸當局諮商,容許美國米進口大陸。

米價走向至關重要,因稻米是全球逾半數人口的主食,米價因此成為全球經濟家的關注焦點。同時米價上漲也可能推高其他穀物價格,如小麥與玉米等。

2. 研究:生質燃料恐產生有毒臭氧

英國研究報告 2013 年 1 月 7 日指出,生產更多生質燃料以對抗氣候變遷的綠色計畫,實際上可能讓一種鮮為人知的空氣汙染類型惡化,在 2020 年以前恐導致歐洲每年近 1,400 人早死。

研究報告說,木燃料被視為是可取代石油和煤炭的節能替代方案,但卻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當這種化學物質與空氣中其他汙染源混合,可能減少農作物產量。

修伊特與蘭開斯特大學同僚執行這項研究。他說:「生質燃料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讓人以為生質燃料的崛起是好事」,「生質燃料確實很棒,可是生質燃料也可能對空氣品質有不好的影響。」

這份研究刊於「自然氣候變遷」( Nature Climate Change )期刊。

修伊特告訴路透社,包括美國和中國大陸的任何地方,只要在有空氣汙染的地區大規模生產生質燃料,就會出現類似影響。

白楊、柳樹或桉樹都是再生木燃料的來源,但這些樹木成長茁壯的同時,會釋放出高量的化學物質異戊二烯。異戊二烯與其他空氣汙染物在日光下結合,就會形成有毒的臭氧。

報告估計,歐洲聯盟若要以木基燃料來達到 2020 年的減碳目標,每年會導致近 1,400 人早死,社會損失達 71 億美元。研究補充說,由於臭氧破壞作物生長,歐盟的這項計畫也會影響小麥和玉米收成,年價值減少 15 億美元。

研究建議,把新的木質燃料農場設在遠離汙染嚴重的人口集中地,有助減少臭氧形成。研究還說,可利用基因工程減少樹木排放的異戊二烯。

3. 生質燃料耕作風 陷瓜地馬拉糧荒

先進國家對於生質燃料的需求,卻造成了瓜地馬拉的糧荒夢魘!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近年來歐盟與美國都大幅增加了對生質燃料的補貼與需求,但這項綠能政策卻使得全球糧價上漲,並嚴重影響了瓜地馬拉等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發展。

「世界對於生質燃料的追尋,卻害瓜地馬拉的百姓們飢腸轆轆。」非營利組織 Idear 的研究員維克勒表示,先天不良配上後天失調,讓瓜地馬拉在 3 年內陷入嚴重的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指出,超過 50% 的瓜地馬拉兒童有營養不良的問題,飢餓指數更高居全球第 4 ,維克勒進一步指出,過去 3 年來糧食價格整整暴漲了一倍,而國際糧價的節節上攀,使得瓜地馬拉再也無力進口足夠的糧食穀物。

自 2007 年美國國會通過生質燃料補助法案以來,全球農業市場掀起一場作物革命,為了搶進利潤更高且前景大好的綠能市場,各國也都一窩蜂地調整農業政策,從原本過剩、甚至種到虧本的糧食耕作,轉換成甘蔗、油棕等可以變為生質乙醇的高價值作物。然而劇烈的農業變動,卻也改變了糧食市場的供需比例,進而引發了全球糧價的高速飆漲。

全球農業版圖劇烈變動,也讓中美洲的瓜地馬拉首當其衝。 90 年代以前,瓜國的農業雖不發達但尚能自給,但北方鄰近強國,卻因本國農產過剩,而以補貼傾銷的手段搶攻拉丁美洲市場,其侵略搶市的結果造成了瓜國糧食生產面積在 10 年之間驟降 30% ,進口比例更是超過二分之一。此外農民們的失業,也使得國內耕地更集中到財團與地主手中,讓糧食危機外,貧富不均也更日漸惡化。

喪失了農業自主權後, 2007 年開始的綠能作物風,也讓瓜國面臨發展窘境。由於可耕農地已在過去 20 年間落入財團之手,自 2009 年開始,瓜國更是積極地大規模種植油棕與甘蔗,取代原先薄利難銷的玉米耕作。但國際糧價因氣候不穩與作物調整而升高,進口成本高漲配合本國糧產下滑,雙重夾殺之下,瓜地馬拉就這樣成為這波「綠能政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連吃都吃不飽了,瓜地馬拉民眾哪有錢買車,這些不能吃也不能用的生質乙醇對我們根本沒有用!」農民公會( CUC )的代表岡薩雷斯指出,瓜國生產的乙醇近乎 100% 都出口到歐盟與美國,貧窮的民眾們根本沒有閒錢餘力再購買新款汽車,換句話說,政府對生質燃料的投資根本與一般百姓完全無關。

目前美國全國約有 40% 的交通燃料含有生質能源的成分,而歐盟當局也已擬定在 2020 年前,交通生質燃料 10% 的占有率目標。然而這 5 年來的糧價瘋漲卻也造成了先進國家的疑慮,以歐盟為例,日前歐盟執委會就修改了綠能政策,以阻止各地財團捨本逐利,為搶進綠能而惡性併購糧作農地,以避免瓜地馬拉的糧食危機進一步擴張,讓環保減碳的美意,反變成開發中國家的飢餓夢魘。

4. UN 指出 全球海洋遭受汞汙染增加一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警告,過去 100 年來,全球海洋汞汙染增加一倍,主要污染地區為中國大陸與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為了防止情況惡化,聯合國已召集各國,訂於 2013 年 1 月 20 日起在瑞士召開研擬條約會議,希望透過規範限制汞汙染源的排放。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示的證據,數百噸的汞從土壤流進河水與湖泊,造成水源嚴重汙染,也造成開發中國家居民的健康備受威脅。而非洲、亞洲與南美洲等地,由於採金礦與燃煤發電盛行,汞汙染尤盛。金價自 2005 年開始攀升後,在當地帶動 淘金 熱潮,也加劇汞汙染問題。聯合國報告指出,過去 100 年來,全球 100 公尺以內之海水層,發生汞汙染已增加一倍,深海汞汙染濃度更提高了 25% ,土壤含汞再流進河川或湖泊造成汙染估計達 260 公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表示,「汞汙染在全球、地區或國家,對人體健康都是一項威脅,唯有透過新的技術才能降低威脅。」

汞汙染會造成人類腦部傷害、影響胎兒智商及傷害腎臟與心臟等後遺症,美國一年治療汞汙染衍生的費用,就高達數十億美金。為了提早因應海水汞汙染問題,聯合國邀集各國代表下周在瑞士日內瓦研擬草約,希望將「禁止汞汙染排放」法制化。

不過,目前反對條約的國家不在少數,其中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與印度,由於經濟起飛,汞汙染排放不斷地增加;反觀先進國家不僅汙染排放已持續減少,未來新建的發電廠、煉銅、鋅與水泥廠等,盼能納入限制汞汙染的範圍。

5. 植物摩天大樓 開創新農業時代

或許 不久以後,在英國各地的市中心,將可於植物摩天大樓的溫室內種植農作物。

據報導,英國冷凍食品品牌 Birds Eye 等食品廠商,正在衡量興建「植物摩天大樓」( plantscrapers ),這種大樓可以容納好幾百層樓的農作物,讓農耕變得更經濟並可永續發展,而且可以滿足不斷升高的需求。

這種「垂直農場」將使用創新的灌溉系統,使用富含營養素的水源替植物施肥,因此不需要土壤以及在鄉下種植並收割作物。由於室內氣候可以控制,這種農場據稱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產量,因為整年都可以種植作物,而且因在室內種植,無需使用農藥。

相關機構已經使用初步的水耕栽培系統,在農場內種植一些超級市場食物,像是番茄與草莓。如今,瑞典、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與美國的芝加哥,都有計畫中或是正在興建的精密植物摩天大樓。

瑞典公司 Plantagon 正在瑞典的林柯平興建 54 公尺高的建築物。到了 2014 年,這棟建築物可以生產許多綠色蔬菜,包括生菜、菠菜與芥藍菜等。

Birds Eye 目前正在研究 Verticrop 水耕栽培系統的成功之道,位於英國德翁( Devon )的佩根頓動物園( Paignton Zoo )使用這種系統,生產供動物食用的廉價蔬菜。在這個動物園內,植物是種在托盤內,這些托盤置於輸送帶上,繞著玻璃建築物移動,確保植物得到所需的光線。 Birds Eye 正在與研發這種技術的 Alterrus 公司協商,商討如何提升這種系統的規模。

Birds Eye 的其他主要作物,像是豌豆與菠菜,近期也將在試驗中種植。 Birds Eye 農業部門負責人楊恩說:「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受到控制的環境下,於室內種植農作物,減少能源使用、無需農藥以及消除惡劣天候威脅,同時讓種植空間最大化。」

6. 防新禽流感 印尼生產千萬疫苗

印尼禽流感疫情有擴大趨勢。印尼農業部動物管理及健康局 2013 年 1 月 9 日表示,農業部正生產 2,500 萬劑禽流感疫苗供家禽施打。

印尼家禽養殖業者協會 2012 年底向農業部通報爪哇島幾個省有大批鴨子死亡,印尼官方確認死因為禽流感病毒,屬於 2.3 支系病毒株,跟先前印尼發現的禽流感 2.1 支系不盡相同,已被列為更致命的禽流感病毒。

最近這一波禽流感疫情有擴大趨勢,目前已蔓延至 11 個省,包括觀光聖地峇里島也傳出數百隻鴨子因感染禽流感死亡。

農業部動物管理及健康局局長阿茲哈表示,農業部針對 2.3 支系的新型禽流感病毒株,正生產 2,500 萬劑疫苗,每劑要價 300 至 500 印尼盾(約新臺幣 0.9 至 1.5 元)。阿茲哈進一步表示,家禽必須至少施打兩次疫苗。他強調,為了避免疫情擴大,已禁止發生禽流感國家的雞鴨進口。他也指出,為幫助家禽飼主在這波疫情中減少財務損失,農業部和財政部提議設立補償基金,短期內就會上路。

7. 世界種子銀行獲資金 對抗氣候變遷等威脅

科學家已經同意一項金額 1 億零 900 萬美元的計畫,強化全球規模最大的農作物種子銀行,例如稻米、小麥等,以協助保護和研發新的品種,對抗氣候變遷和其他威脅。

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 The 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 )和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聯盟( CGIAR Consortium )的農業科學家 2013 年 1 月 31 日表示,這項為期 5 年的方案將協助把 70 多萬個農作物樣本,安全地貯存在菲律賓及比利時等 11 個基因銀行裡。

另外,這個基金也將允許把更多的種子基因組成資訊公布在網際網路上,以便複製更多的種子,部分原因是為了確保目前發生在敘利亞和馬利的衝突不會破壞相關蒐集行動。

另外,耕種者必須快速地與種子銀行接觸,以研發新品種;例如在 2004 年南亞大海嘯之後,斯里蘭卡已經在 1 家種子銀行成功開發出具抗鹽能力的新品種稻米。

而隨著全球暖化,乾旱、洪澇、疾病或高溫等現象越來越普遍,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具有相關自然特色的基因銀行。

根據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和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聯盟調查顯示,現有的 11 家種子銀行,貯存了全球最大、最多樣化的農作物蒐集,包括小麥、玉米、稻米、馬鈴薯、香蕉、高粱、豆類等。

過去 10 年來,這些種子銀行發放了超過 100 萬個樣本給農作物栽種者,科學家則致力於改善世界糧食安全。

由於種子必須進行健康測試,也要適時汰換存放過久的種子等,種子銀行的運作費用高昂。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正在尋求新的種子冷凍方法。

8. 學者籲恢復禽流感病毒研究

根據香港媒體 2013 年 1 月 24 日報導,來自香港及歐、美、日在內的 40 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決定恢復因安全疑慮一度暫停的高致命 H5N1 禽流感病毒研究工作。

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報導,包括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及裴偉士在內的 40 名科學家,在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和「科學( Science )」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目前 H5N1 並未出現人傳人案例,但病毒不斷變化,情況緊急,研究工作不能再等。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官員也表示,有關的實驗室已經加強保安系統。不過,在美國及美國資助的實驗室,有關研究已暫停 1 年,原因是擔心恐怖份子利用研究成果發展生化武器。

美國科學委員會更一度要求學術期刊不要公布主要研究內容,而被科學家批評為妨礙學術自由。

9. 1.9 億陸民 靠進口糧食養活

中國大陸官員表示,由於糧食供需總量趨緊,若按照「一個人一年吃 800 斤( 1 斤相當 0.5 公斤)糧食」計算,去年約 1.9 億大陸民眾是靠進口糧食養活。

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日前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表示,大陸糧食產量雖然連續 9 年增產,但是糧食供需總量卻趨緊,而且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糧食自給率已跌破 90% 。韓俊表示,過去 9 年,大陸糧食實現「九連增」,增產的糧食共 3,177 億斤。與此同時,穀物進口近年來也激增,去年進口穀物達 7,700 多萬噸,相當於 1,550 億斤;其中大豆進口可用飆升來形容,統計顯示,中國大陸 2012 年進口 5,806 萬噸大豆,「相當於將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豆 60% 都買來了」,大豆的自給率只有 20% ,但「 1996 年以前,中國大陸是出口大豆的。」

韓俊分析,大陸糧食自給率跌破 90% ,主要原因並非糧食生產出現問題,而是因為進口糧食便宜,以及過去 20 年大陸民眾的食物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 20 年,大陸民眾的動物性食品消費大幅成長,每人年均肉類消費接近 50 公斤、奶製品消費 27 公斤、水產品消費超過 20 公斤、食用植物油消費逾 13 公斤。

韓俊認為,在民眾食物結構發生變化以及農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必須透過進口以平衡供需。不過,韓俊表示,中國大陸是人口大國,如果糧食長期都不能自給自足,可能難以承受國外生產的小麥、稻穀的價格。資料來源 : 臺灣醒報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2-2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