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農業環境資源保育與維護-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森林資源

林務局 邱立文.林雅慧

一 . 前言

  臺灣本島森林面積占全島土地的 58.5 ﹪ ,其中將近 76.7% 的林地為林務局所管轄。 林務局工作任務隨著時代轉變,一直有階段性推移。從光復後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政策採伐林木,到民國 80 年因應世界保育風潮,歷經多次轉型後,現階段採取森林生態系經營,讓森林融合民眾的需求與環境價值,達成森林永續之目標。

二 .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在環境資源的角色

  森林關係著國土保安、自然教育、經濟及產業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而生物多樣性價值涵蓋生態、基因、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等,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石。為維護人類之永續性,有必要維護森林與生物的多樣性,重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近年案例如下:

(一)復育水梯田濕地,活化農地生態系

  水田是臺灣典型的濕地環境,而位於丘陵與山區的水梯田,由於是濕地與森林兩個不同生態系的交會帶,生態學上的邊際效應使它擁有更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但由於農村高齡化與年輕人口外流,水梯田在人們還來不及認識它的多元化價值前,多半已因休、廢耕而陸化,不但損及農田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引發水資源枯竭的危機,原本伴隨梯田耕作而生的文化與地景也難以維持。
林務局於是從 98 年開始,結合民間團體以生態勞務委託的概念,邀請農民協助將所屬的水梯田重新蓄水與維護或進行無藥耕作,共同參與濕地生態環境復育工作,並協助水梯田農產品的行銷、輔導社區善用生態資源,發展有限度的生態旅遊。目前已完成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貢寮區吉林村及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等水梯田生態復育與保存工作,讓環境復育的效益能回饋農民的生活與生計。

(二)創造生產與保育雙贏之路─官田水雉生態園區

  水雉棲息於有浮葉植物的水澤濕地,因常出現在菱角田,又有「菱角鳥」的稱號。近數十年來,因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全臺數量曾經銳減到不滿 50 隻,目前多分布於臺南八掌溪至曾文溪間以種植菱角與稻米為主的水田。又因農民近期以成本較低的「直播稻穀」取代插秧,為了避免穀粒被麻雀啄食,部分農民會先拌入農藥,造成水雉與其它水鳥誤食而死亡。

  為了保護水雉,林務局嘗試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藉由輔導農民轉型有機農業、消費力量引導農民改變耕作方式、以更好的保證價格收購農產品,並推動「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農產品,讓人吃得安心、鳥住得放心,讓水雉的保育邁向永續之路。

(三)推動農地造林,發揮微氣候調節功效

  利用歷年平地造林成果,規劃設置 3 處平地森林園區,定位為低碳、低密度及低商業性的自然場域,結合農業、城鄉文化、森林文化、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等產業,蛻變為可及性高的民眾休憩場所。根據空軍氣象聯隊就花蓮大農大富平地園區氣象資料分析結果,植樹後,暖季期間( 5~9 月)時雨量有明顯增加、全年月均溫有略為下降傾向、造林地土壤入滲率高於果園及草生地,且土壞表層部分造林地為果園及草生地 3 倍、平均每年碳吸存量約 2 萬公噸,相當於 2 萬 5,000 冷氣 1 年的碳排放量。以此方式造林,除對氣候調節確實有顯著功效,也是人們最容易接近的森林。

(四)提供多元森林環境,推動環境教育

  森林,是最好的自然教室,透過體驗探索自然奧秘的同時,養成尊重自然、友善環境的行為。林務局基於臺灣最大自然資源管理單位的責任,主動透過與學界的合作及公私部門的協力,導入專業並整合推廣環境教育資源,建置「環境教育資源整合暨推廣平台」,提供民眾優質、多元的森林環境學習機會。所轄 8 處自然教育中心,已於 101 年 7 月全數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並規劃逾 250 套學習方案,為臺灣最完整、最專業的森林環境學習網絡。

三 . 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森林資源具體作為

  為使遭受破壞森林循自然演替重歸平衡,及促進生態系、棲地、保護區之生物多樣性保育,林務局致力於森林資源監測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維護,以厚植森林資源、減緩自然棲地的喪失與劣化的速度,並針對威脅森林生態系、棲地、物種的主要入侵種加以控制。重要具體作為分述如下:

(一) 森林資源監測與維護

1. 永久樣區之設置

  設置永久樣區,進行生物資源生態監測與複查,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建立基礎生物資源資料庫,以完整獲得全島各地區不同林型之生長數據,以為森林經營、氣候變遷、二氧化碳固定能力等課題評估依據。

2. 加強森林保護措施

  林務局執行取締盜伐、濫墾案件及防救森林火災等森林保護工作,除落實森林護管責任制外,亦加強林地巡護、嚴防不法情事及災害,並加強各項保林措施。

  為防救森林火災,除提高巡護效率外,並添購設備增置人員改進技術、在乾燥季節加強防火宣傳、及在重要地區開設防火線及實施防火安全檢查,訓練編組機動救火隊;為防止盜伐、濫墾,在全臺國有林地內設置巡視區 526 個,每區指派 2 ~ 3 人專責巡視護管,除由各巡視員每日執行巡護外,並結合周邊社區共同維護森林及利用「檢警林平台」加強查緝措拖。

  由於國有林周邊多為原住民社區,他們的生計與林業經營息息相關,於是與原住民族建立夥伴關係,結合社區力量共同維護管理,協助查緝盜伐、濫墾及森林火災之防範;目前已有 8 個社區參與,將擴及 34 個工作站。在共同巡護山林的過程,達成包容性成長及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的目標。

3. 資料庫建置

  為建立基礎生物資料庫,建立生物資源調查資料庫及保護區長期監測系統,推動生物多樣性調查,逐步引入科技調查方法與輔助調查儀器,如衛星定位儀、紅外線感應自動照相機、攝影機等,進行野外調查作業,以強化保護區內生物資源調查工作。並辦理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建立全島林地地理資訊資料庫,並透過系統與全面性的調查,掌握森林最新現況,建立不同尺度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

4. 劣化地復育

  近年來,政府本身投入之造林工作,聚焦在生態環境已嚴重破壞退化地區,包括崩塌地、濫墾回收地、火災跡地、劣化林地等,依林地分區之不同及地理環境條件,設計不同的育林方法,如屬人力不可到達而其周圍仍有原生木者,採自然復育恢復自然林相,或採天然下種更新,輔以人為生態復育,促使林地早日被覆及綠化,逐步恢復山林原貌,發揮林木蓄水保安之功能。

  由於氣候變遷、西部海岸線嚴重遭到侵蝕後退,季風亦對沿海居民造成影響,為於 海岸環境敏感脆弱地區形成綠色防護網,政府亦持續加強海岸保安林定砂、新植、離島造林及撫育管理,以減緩飛砂、季節風、潮浪、鹽霧等危害。

(二)生物多樣性維護

1. 保育廊道劃設

  為防止不當的開發行為,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以獲穩定、安全、永續之生態環境,林務局、營建署及各縣市政府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及森林法劃定 21 處自然保留區、 18 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35 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6 處自然保護區、 8 處國家公園及 1 處國家自然公園。為維護生態環境,避免人為的生態區系區隔,林務局於 89 年完成保育廊道的建置作業,連接中央山脈地區的高山林地、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成為連綿不絕的綠色廊道,以保護國人賴以維生的心臟地帶。

2. 外來入侵種防治

  近年來由於交通的便捷及貿易的拓展,許多生物藉由多種管道,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蔓延危害。為避免外來種入侵造成我國生態與經濟的衝擊,農委會整合所屬機關單位,依照分工權責建立「入侵種生物管理機制」,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包括建置外來種之管制、防疫、檢疫及監測機制、鑑定外來種為入侵種之風險評估機制,以及引入、野放與含逸出外來種之影響評估、管理及監測機制,並且積極進行影響本土生物多樣性及人畜疾病之入侵種防治,以及建立外來種清單,以維護臺灣生態,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3. 社區林業計畫持續推動

  積極鼓勵在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社區部落共同學習、調適和成長並建立夥伴關係。透過社區參與計畫的過程,提高公眾參與,從社區出發因地制宜解決社區的問題,並適時導入生態、資源永續的理念,以培養居民永續經營社區的能力,加強森林周邊社區對森林及水資源的依存度。藉由公眾的參與經營,可提高在地就業率,並由內化教育進一步培養大眾愛護環境及關注生物多樣性。例如八八風災後,林務局輔導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完成災後社區與步道的重建工作,同時也藉由部落居民參與生態監測與棲地保護等工作,協助社區伙伴迅速重建家園,並發展生態導覽路線,凝聚部落重生力量展開新生活。

四 . 結語

  氣候變遷、環境失衡、物種消滅及森林面積逐漸減少,造成人類面臨生存環境嚴苛的挑戰,為因應這些問題,需更重視改善森林經營模式,維持森林的健康與活力,及控制生物多樣性流失。未來仍需結合跨領域的努力,持續厚植森林資源,並透過提高公眾意識維護環境,加強保護區的管理,以建立自然資源及森林的永續發展。

凌波仙子水雉

凌波仙子水雉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

花蓮豐濱石梯坪水梯田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5-16:1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