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區

百年埤塘、風華再現-苗栗北埔三聯埤的轉型與再生

水保局臺中分局 徐森彥.翁志成.張照宏

一 . 轉型利用 多元效益

  苗栗縣三灣鄉北埔村在苗栗開墾史上占有相當地位,早在清嘉慶 22 年( 1817 ),即由陳仰松等四人完成開墾。因為地形關係,灌溉水源至此處已是末端,水量時多時少,為了農事需要,村民須鑿築埤塘貯水,有些依地形而建,有些則利用農田而成,遍布的埤塘大小不一,曾經多達上百口,這些由先民自清代一鑿一斧構築的人工景觀,具有時代的創造意義。

  隨著農業的萎縮,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這些埤塘也一個個的消失當中,私有埤塘之缺乏管理,更暴露出對傳統事物之無力感。最近一次田野調查發現,埤塘已減至 23 個,讓埤塘的保存與活化更顯得迫切。為了讓這些特殊的地景可以被保存下來,北埔社區在民國 96 年( 2007 )參與苗栗縣社區營造點計畫,民國 97 年( 2008 )加入農村再生行動,透過培根課程凝聚共識,針對每個埤塘的地形、地貌、規模等調查,進行不同風貌的保存與活化,讓埤塘各具特色。

  其中,在地人稱三聯埤,最具規模,即是由觀音埤、李屋埤、大荒埔三個埤塘連接組成,鑿築有百年歷史,利用不同高度分段貯水,是農耕時期村內重要灌溉水源之一,亦是民國 99 年( 2010 )農村再生計畫通過後,最具指標意義的埤塘保存與活化案例。

  鑑於埤塘與農村文化地景緊密結合的獨特及重要,經過社區由下而上討論共識,思考埤塘轉型新生利用之可能性,透過工程手法將三聯埤,由農業灌溉,轉型成具生態保育、調蓄淨化、休閒遊憩、防災滯洪等多元活化功能,對於歷史人文呈現多元族群的核心價值。

二 . 永續理念 三生一體

  在朝向「永續發展」的新世紀中,北埔居民深切體認永續參與的意義,並瞭解埤塘活化的需求及發展方向,主動發掘社區的劣勢及優勢,截長補短地推動社區工作,使社區朝向永續發展的願景邁進,是非常強烈的自主意識。因此,在與社區討論如何整修雜亂無章的埤塘時,社區就強烈提出,必須兼顧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一體與發展社區文化為首要前提。

北埔社區對於「三生永續理念的延伸」所提推動主軸與指導方針概述如下:

1. 工程必須內含三生一體的永續規劃理念

● 生活:生活環境品質之提升

● 生態:生態環境永續之經營

● 生產:生產環境模式之轉型

● 生命:生物生存機能之維持

2. 必須是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生命工程

( 1 )生活面向-考量多樣化的空間機能配置

a. 滿足靜態和動態的活動需求

b. 營造對應不同需求的場所

( 2 )生態面向-營造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環境

a. 水與綠、光與影、人工與自然的情境對話

b. 創造動植物生態的多元性、保留得天獨厚的老樹層次

( 3 )生產面向-維持埤塘蓄養機能

a. 保水蓄水

b. 農業用水

( 4 )生命永續-重新成為社區的生命核心

a. 維護自然 - 大荒埔(上池) - 0.26 公頃

b. 貼近自然 - 李屋埤(中池) - 0.44 公頃

c. 回歸自然 - 觀音埤(下池) - 0.17 公頃

3. 環境課題與因應對策

  從全球尺度觀察農村再生的發展,具有城鄉發展全球化、地方發展特色化、農村永續發展架構整合化及農村資源競爭多元化等趨勢,而在基地尺度上,三座埤塘分別面臨不同課題,需以生態化、細緻化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並回應全球化議題。

( 1 )大荒埔池體陸化嚴重:近年來池體邊坡崩坍、土壤流失、棲地損失與劣化、蓄水功能不佳,原有自然生態豐富,蟲鳴蟬唱構成一幅世外桃源的景緻已不復見,亟需恢復自然環境,透過水土保持工法,以砌石駁坎、植生護坡、靜水池、草溝等搭配,減緩池體陸化,維護自然環境。

( 2 )李屋埤遊憩機能欠缺:前期工程施作北岸環埤步道 148 公尺,可惜動線未能連貫,無法深度體驗埤塘。希望透過改善,藉由棧道、生態步道、清碎石步道的設置讓民眾貼近自然。

( 3 )觀音埤自然景貌維繫:為減緩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之衝擊,提供大荒埔、李屋埤裡生物族群繁衍所需最低限度的棲息面積,並維持自然原貌,不作任何改變的生態異地補償,減輕生態衝擊,使營建影響最小化。

三 . 軟性工法 降低衝擊

  「三聯埤三生農塘環境改善工程」在社區共識及農村再生推動下,以留存原生樹木、營造多孔隙環境、多樣化植生設計等軟性工法,留存在地記憶,成功活化再生,成為具獨特吸引力的埤塘祕境。

1. 工程之創新性

( 1 )軟性工法降低工程對生態衝擊:工程大量減少混凝土使用達 90.33% ( 1,252 立方公尺)、減少鋼筋達 78.76% ( 11.33 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 326 公噸,因此試圖以軟性工法,回應全球暖化的嚴峻課題。

( 2 )棧道架高生物通道不阻斷:社區表示低海拔常見之山羌、山豬等動物經常出沒於此,為不改變生物棲息習慣,本工程採取迴避機制,減少工程行為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2. 工程之周延性

( 1 )原生老樹留存:為保有居民集體記憶,工程期間內原生樹群進行保護,不任意砍伐或移植,在不影響砌石護岸工程進行下,以土袋包軟性包覆保護特有幽雅的老樹,使工程整體景觀融入自然環境,維持埤塘獨特風貌。

( 2 )仿木棧道、砌石護坡分段試作,確保線形流暢:砌石護岸採變坡設計( 1:0.3~1:1 ),考量施工不易,協調承包商試做 10m ,待確認工法、工序及品質皆完善後,再進行其他段之施作;但仿木棧道之加工性能不如原木,加工耗損較大,棧道轉彎處的裁切組合,就是整個仿木棧道精緻度的關鍵,經過反覆的嘗試,甚至將已鎖固的棧道面版拆除重鎖,達到棧道整個線型的流暢。

( 3 )水理、結構及穩定分析:分就草溝、涵管、埤塘進行滯洪量分析,上池滯洪量 1,460 立方公尺、下池滯洪量 3,072 立方公尺,各分區草溝、涵管皆能安全排洪;仿木棧道,漿砌石護岸及乾砌石護坡亦分別進行結構分析,穩定分析,安全無虞。

( 4 )石版步道美學加值:原步道底土壓實不平均出現淘空、沈陷,導致步道傾斜、積水等問題。本工程將下方路基重新夯實滾壓後,利用既有石板重新舖設,再以符合生態與富有排水功能之錯位排列,間隙處種植草皮,以美化步道動線,並搭配複層植生營造綠帶,恢復大荒埔周邊綠意,更考量社區老人無障礙空間使用需求,讓輪椅、電動車便於通行。

3. 工程之教育性

( 1 )營造多孔隙環境:傳統砌石工法可增加大地之保水性,亦能創造生物棲息之多孔隙環境,成為植物生長以及動物棲息的絕佳環境。

( 2 )多樣化植生設計:以植生護坡網搭配椰籠,並依地形緩坡設計,營造水岸綠地環境及在地兩棲動物活動空間。除保存既有老樹外,另種植山櫻花、風鈴木、流蘇、春不老等蜜源植物,使此區綠化、生態更多元。

( 3 )生態土溝現生機:依循古老引水道設置草溝,除解決坡面排水課題,更營造適合陸生螢火蟲繁衍的環境,北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魏承生指出,今年春末夜晚出現大批一閃一滅的螢火蟲,堪稱北埔一絕,將成為吸引遊客的新亮點。

4. 工程之永續性

( 1 )防災滯洪:工程期間遭遇 0610 豪雨、泰利颱風、蘇拉颱風等颱風豪雨之侵襲挑戰,三座埤塘成功發揮滯洪功效,滯洪量達 4,533 立方公尺,有效發揮滯洪減災功能,守護確保社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 2 )埤塘守護:由北埔社區發展協會接手管理認養,平均年齡約 65 歲的千歲埤塘守護隊,天天巡、月月掃、年年涆埤,約計 20 人,自動自發進行管理維護工作,每年結合涆埤文化活動,定時大規模清掃,後續維護管理無虞。

( 3 )百年埤塘、育種基地:為了讓埤塘活化有特色,未來預計在每座埤塘中,各復育一種淡水魚類,如蝦虎、蓋斑鬥魚、鼓蝦等,希冀帶動當地觀光,期盼能有更多年輕人能回鄉,協助復育計畫再升級。

四 . 環境加值 永續美地

  「在這裡可以看到流蘇、黃槿、水柳、老樟樹、朱槿,是生態教學的絕佳場所。」北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魏承生肯定的說。為了加強教育功能,埤塘每隔一段路就設立解說牌,內容涵蓋埤塘歷史、三聯埤故事、涆埤傳統,甚至是早年夯土、築堤、築埤的過程,都以圖文並茂方式,方便遊客自行導覽。

  北埔村長黃仁勳指出「不只硬體改善,生態方面我們也積極復育。」為此,社區透過年度執行計畫向水土保持局申請補助辦理「永不寂寞的埤塘-北埔社區生態資源調查與監測」調查生物種類,找出了臺灣斑龜、大冠鷲、小鷿鵜、五色鳥、番鴨、山羌、山豬等十多種生物。

  早期社區居民對埤塘之認知及生態保護意識不足,造成外來種人厭槐葉萍入侵,為避免此一生態問題再發生,社區成立埤塘生態巡守隊持續調查物種及監測生態環境外,並自主推動生態教育工作,培養社區民眾具有正確之環境倫理及環境價值理念。逐漸擴大生態教育之廣度與深度,讓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真正札根到最基層之社區。

  未來持續以埤塘保存與活化為主軸,強化由下而上之共同參與,進行農村規劃整體再生活化,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整體規劃及建設,注重農村文化之保存與維護及農村景觀加值。

三聯埤的地景紋理

三聯埤的地景紋理

李屋埤環境靜謐和諧

李屋埤環境靜謐和諧

改造後-大荒埔生態小徑觀察烏龜好所在

改造後-大荒埔生態小徑觀察烏龜好所在

生態 教學的絕佳場所

生態 教學的絕佳場所

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回上一頁
  • 102-08-19:12,700